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建設現況及成效
時間:2022-11-23 08:51:27
導語: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建設現況及成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該文從自然條件、科技應用、經濟效益、資金投入以及退耕地管理等方面,分析了旬陽市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建設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尋找制約實現“三效”統一的因素,并提出針對性的措施和建議,以期促進該市退耕還林工作持續健康發展。
關鍵詞:退耕還林;后續管護;科技服務;林下經濟
旬陽市位于陜西省東南部,秦巴山地東段,漢水上游,地理坐標為32°29'~33°13'N,108°58'~109°48'E,其東鄰白河縣,東南、東北分別與湖北的竹溪縣、隕西縣相鄰,西接安康漢濱區,南與平利縣接壤,北抵鎮安,全縣總面積3554km2。地貌以中山為主,兼有低山、丘陵、河谷地形,屬北亞熱帶溫暖濕潤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5.9℃,年降水量805mm,無霜期261d。全市共有各類林地26.46萬hm2(其中集體林面積25.52萬hm2、國有林9400hm2),占國土面積的74.8%,是典型的山區市,是南水北調工程重要水源涵養區,也是曾經的國家級貧困縣,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對該市保護生態、發展經濟,推進脫貧攻堅成果,鞏固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都具有重要意義。自1999年國家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以來,先后實施了兩輪工程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也存在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統一度不高、管理不夠規范等問題。筆者從工作實踐出發,對如何持續推進旬陽市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建設進行簡要分析探討。
1退耕還林工程現狀與成效
1999年國家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以來[1],旬陽市累計完成項目計劃49.85萬hm2。其中1999-2006年實施的一輪退耕還林,累計完成項目計劃4.48萬hm2(退耕地造林2.31萬hm2、荒山造林2.02萬hm2、封山育林1466.7hm2),涉及21個鎮、288個行政村(社區),8萬余農戶,24萬人,爭取國家補助10億元;新一輪退耕還林完成項目計劃6733.4hm2,涉及20個鎮、103個行政村(社區),2.8萬余農戶,9.8萬人,爭取國家種苗及政策補助資金1.51億元。通過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初步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2]。全市新增有林地面積4.67萬hm2,森林覆蓋率由退耕前1998年的43.6%增長到55.18%,綠化率達到70%以上。尤其是在漢江沿岸實施的大坑大苗造林,營造了延綿百里的造林精品示范工程,使全市“一江三河”等重點區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全市產業結構得到有效調整,以核桃、拐棗、柑橘為主的特色經濟林果面積達到8.33萬hm2,實現林業綜合產值19.49億元,占全市生產總值的10%。
2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建設存在的問題
2.1后續管護不到位
旬陽市退耕還林地大多交通不便、土壤貧瘠、零星分散,為享受退耕還林資金補助,農戶前期能有效落實一些撫育管護措施,但待退耕還林補助資金兌付結束后,受農村勞動力轉移以及管理成本高的因素制約,農戶管理積極性下降,管理粗放,甚至不管,造成退耕地雜草叢生,達不到預期造林效果,經濟效益低下。
2.2科技服務跟不上需求
大多數退耕還林戶以前主要從事糧食生產,對糧食作物的栽培和管理有一定的經驗,但對營造林技術和經營管理缺乏經驗,特別是經濟林的育苗、栽培、整形修剪和病蟲害防治等技術更是如此。林業部門雖然舉辦了不同形式的培訓班,但由于專業技術人員少,培訓內容單一等原因,服務效果不能滿足實際需求,科學的經濟林管護技術體系尚未建立,難以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2.3退耕還林地管理有待規范旬陽市第一輪退耕還林工程地塊全面完成了確權發證工作,地類屬性已由原來的耕地變更為林地。但新一輪退耕還林,地類屬性及發證確權工作存在斷檔,出現退耕還林后耕地屬性沒有及時變更,即出現一地兩證,既有土地承包經營權證,又持有林權證,還出現少數戶退耕還林地享受農業耕地保護等普惠性政策補貼的情況,這為精準科學管理退耕還林地帶來不便。
2.4退耕還林需求與基本農田保護有沖突
國家現行新一輪退耕還林政策規定,退耕還林地塊必須嚴格限定在25°以上的非基本農田坡耕地。旬陽市25°以上的耕地很多被劃分為基本農田,因國家政策調控,基本農田保護嚴格,一些適宜退耕還林的基本農田因政策限制無法退耕,致使在落實新一輪退耕還林過程中無法順利推進。而現實中,部分坡耕地基本農田也因種植成本高、效益低,多年撂荒,已自然生長出林木,成為事實上的退耕還林地。
2.5農戶退耕還林積極性有所下降
上一輪退耕還林政策每公頃累計補助4.26萬元,即:“每公頃每年補助3450元,連續補助8年;完善政策補助每公頃每年補助1875元,連續補助8年”,而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政策補助資金除去種苗費每公頃18萬元,且分3年兌付到位,加之物價上漲等因素,農戶實際享受的政策補助比第一輪有較大幅度的降低,部分農戶退耕還林積極性明顯下降,退耕還林工程難以組織實施。
3對策與建議
3.1加大退耕還林管護資金投入
重建也要重管,旬陽市退耕還林地立地條件較差,撫育管護難度大,為切實發揮退耕還林效益,上級應安排部分退耕還林工程建設撫育管護資金,用于退耕還林地林木撫育、管護、病蟲害防治、護林防火等。
3.2著力培育高素質林農
在退耕還林實施過程中,要始終把提高科技含量放在頭等重要的位置,將科技保障貫穿于整個工程,大力推廣先進實用的科技成果。一方面要加強對不同層次的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培訓,提高工程建設者和管理者的整體素質。另一方面要著力培育高素質林農,以適度規模戶為重點,采取集中培訓、個別指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提高林農的科技素質和經營能力,促進林業產業高質量發展。
3.3發展多種林下經濟
只有提高退耕還林地單位經濟效益,才能激發林農重視科技、加強管護的積極性。要因地制宜發展多種形式的林下經濟,比如林下魔芋、林下養殖、林下藥材等,通過立體栽培,以短養長,以種(養)促管,不僅降低了管護成本,還增加了經濟收入,實現退耕還林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4規范退耕還林地屬性管理
對全市林地和耕地板塊圖進行比對,開展全市退耕還林地回頭望,對新一輪實施的地塊及時開展地類屬性變更和確權發證工作,進一步修正退耕還林地圖庫,為強化林地資源保護和后續管理打好基礎。
3.5提高退耕還林政策補助標準
旬陽市退耕還林成效不僅關乎本市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更關乎一江清水送北京的大局。為調動退耕農戶積極性,完成好重大政治使命,國家應提高退耕還林補助標準,建議將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政策補助按照第一輪退耕還林政策補助標準執行,確保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陳本文.當前退耕還林政策對工程成果鞏固的影響[J].中國林業,2011(14):66.
[2]李建生.淺析有關退耕還林工作的相關問題及處理措施[J].廣東科技,2011,20(8):45-46.
作者:梁磊 梁琪 單位:陜西省旬陽市林業技術推廣站
- 上一篇:退耕還林現狀及可持續經營對策
- 下一篇:退耕還林補植補造工程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