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氣象服務體系發展對策
時間:2022-08-24 09:29:25
導語:現代農業氣象服務體系發展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氣象服務必不可少。基于此,本研究簡述了氣象服務湖北農業發展取得的顯著成效,分析了氣象助力鄉村振興面臨的問題,從助推農業發展的氣象保障服務、聚焦“富饒鄉村”氣象保障服務、夯實“美麗鄉村”氣象保障服務、助力“平安鄉村”氣象保障服務、強化氣象保障服務鄉村振興機制建設等方面提出了對策,以期充分發揮“趨利避害、減災增收”的氣象科技支撐作用,推動實施鄉村振興。
關鍵詞:氣象服務;鄉村振興;氣候資源;對策;湖北省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1]。氣象為農服務工作始終是氣象服務的重點[2]。為落實湖北省委、省政府關于鄉村振興的要求,近年來湖北各級氣象部門高度重視,采取多種舉措,著力促進氣象為農保障服務水平的提升,充分發揮其主動性、創造性、及時性、普惠性,不斷創新服務方式和手段,為實施湖北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可靠的氣象科技支撐和服務。
1氣象服務湖北農業發展的顯著成效
服務農業發展是氣象工作的重點,近年來氣象助力湖北農村建設和農業生產發展,為“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1.1為農服務保生產
2019年,湖北農林牧副漁業增加值4014.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了3.5%;糧食產能保持穩定,糧食總產量為2724.98萬t,連續7年穩定在2500萬t以上;特色優勢經濟作物生產規模增長較快;畜禽養殖結構深度調整;水產品生產形勢趨穩[3]。湖北農業生產氣象服務是氣象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領域。為此,近年來,氣象科技元素滲透到湖北農業生產各環節,為農業生產者提供農業氣象條件監測預報信息以及農業氣象災害監測評估預警信息服務。氣象服務逐步融入湖北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和現代農業產業園、科技園、創業園的建設[4]。開發應用“智慧農業氣象服務系統”和“楚農氣象”微信公眾號,實現了基于位置的水稻、茶葉、水產養殖、大棚蔬菜等智慧氣象服務,為24000余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針對性的氣象服務。累計與83家農業技術推廣中心、123家工商注冊的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實現了氣象服務和農業生產雙贏。7個縣(市、區)先后獲批標準化現代農業氣象服務縣(市、區),通過服務產品指導、農業氣象適用技術推廣等方式發揮了示范帶動作用。
1.2及時預警廣覆蓋
針對湖北農村高敏感天氣,建立精細到鄉鎮的監測預報預警產品體系和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產品體系,開展湖北基層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升行動,建立健全湖北農業氣象災害預報預警業務體系。省、市、縣三級均建立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平臺,實現氣象災害預警一鍵式,提升了預警能力。與廣播電視部門及三大電信運營商建立了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機制。縣級氣象部門推廣應用全國氣象信息員管理平臺,覆蓋率達37%。按照基層氣象防災減災“六個一”標準化建設要求,以縣為單位,建立了涵蓋應急管理、水利、農業農村、自然資源、規劃、衛生健康和民政等部門信息的氣象防災減災數據“一本賬”。積極開展農業氣象和人工增雨抗旱防雹服務,為糧食豐產豐收、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氣象為農服務效益明顯提升。全省有自動氣象站1179個(實現了鄉鎮全覆蓋)、鄉鎮氣象協議員1249人、村社信息員27320人,54個鄉鎮先后獲批標準化氣象災害防御鄉(鎮),構建了防御規劃到縣、氣象服務站到鄉鎮、應急預案到村的農村氣象災害防御網絡。
1.3全域旅游促增收
發展全域旅游,推進鄉村景觀旅游、田園風光旅游和休閑水鄉旅游。如針對洪湖濕地、石首天鵝洲濕地麋鹿保護區等長江中游重要濕地,開發了候鳥觀賞、荷花觀賞、麋鹿觀賞和保護等氣象服務產品;針對石首桃花節、松滋油菜花節等開發了桃花花期、油菜花花期預報產品;針對監利龍蝦節、洪湖龍舟節,開發了精細化戶外活動氣象服務產品。在做好特色旅游氣象服務的同時,大力挖掘生態氣候資源,開展尋找鄉村“避暑旅游目的地”和自然景區旅游氣候資源評價,助力景區旅游品牌價值提升,實現了全省28個貧困縣3A級以上景點的精細化預報服務產品應用全覆蓋。
1.4精準扶貧助發展
近年來,湖北氣象部門完成《全省貧困縣氣候資源及氣象災害特點分析》和氣象助力精準扶貧系列決策報告,對建檔立卡貧困村的精細化太陽能資源進行評估,開展針對湖北鄉村旅游活動及景觀觀賞的特色氣象服務,有效促進當地科學合理利用氣候資源。開展以小龍蝦氣候品質認證為契機,積極對接地方政府和蝦稻種養大戶,制定《“潛江龍蝦”氣候品質認證方案》,開展蝦稻品質氣象條件適宜性等級指標、小龍蝦品質提升關鍵技術研究,推動小龍蝦氣候品質認證貼標服務,共同打造“蝦稻好產品”,在發展蝦稻產業、實施產業扶貧中發揮了重要的氣象科技支撐作用,取得了良好成效。
1.5氣象科技助避災
推出“楚農氣象”微信公眾號,開發氣象為農服務產品、農業氣象服務技術指導、農業資訊推送、農業專家在線咨詢等功能,實現基于位置的常規氣象信息、農田小氣候信息、農業氣象預報預警信息的服務。與財政部門和保險公司合作開發了水稻暴雨洪澇災害、小龍蝦氣象災害、茶葉凍害等5種保險指數,開展了巨災保險試點。湖北省氣象局與湖北省農業廳聯合開展“直通式”氣象服務、農業物聯網示范建設、基于遙感的作物面積和長勢監測分析、基層信息化設施共建等。省氣象局強化4個農業氣象分中心建設,進一步優化完善“1+4+N”的農業氣象業務布局和“省-分中心-市-縣”四位一體的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市、縣級氣象部門與375個涉農涉災部門簽署合作協議,成立農業氣象專家聯盟74個。
2氣象助力湖北鄉村振興面臨的問題
2.1氣象助力鄉村產業發展整體謀劃不夠
近年來,湖北氣象部門積極圍繞鄉村振興開展氣象保障服務,但缺乏氣象助力鄉村振興的整體謀劃,“全省一盤棋”的發展理念不夠牢固。省級集約統籌規劃引領作用不強,階段性目標、實施計劃、工作任務等沒有及時配套跟上;基層氣象部門尚未找到切實有效的載體,工作推動缺乏強硬的抓手,地方特色氣象服務缺乏亮點[5],效益難以充分發揮,示范推廣與輻射帶動能力不強。2.2氣象科技支撐鄉村振興作用有待增強湖北氣象部門對水稻、茶葉等作物生產氣象服務關注較多,并且農業氣象服務產品還是以決策服務和普適性為主,針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種植大戶的訂單式、直通式服務產品研發不足,服務手段較為欠缺。針對其他經濟作物的農業氣象業務服務產品有限,針對性不強、時效不高。氣象科技與湖北農業產業結合還不夠緊密,氣象科學研究與生產實際需求脫節,部分農業氣象科研成果沒有得到很好的轉化和推廣應用。基層氣象部門人員隊伍和業務技術能力與鄉村振興的多元化、個性化氣象服務需求不相適應[5],制作的產品“不接地氣”的現象普遍存在。
2.3氣象保障服務特色農業生產存在短板
針對優質蔬菜、花卉苗木、茶葉、食用菌、中藥材、水產品、煙葉等優勢特色農產品的農業氣象服務需求,目前的服務水平有待提升。特色農業氣象服務尚未形成業務化規模,智慧化保障能力不足,基于移動鄭治斌等:湖北省現代農業氣象服務體系發展探析互聯網的服務平臺用戶量不足,服務效益難以體現。在引導農民利用湖北優勢氣候資源調整農業結構方面的針對性不強,難以滿足針對特定區域特點開展新品種引種的氣候論證、養殖業和畜牧業發展的氣象服務及適應特色農業發展的農業氣候區劃等需求[6]。
2.4部門間融合機制不健全
湖北各涉農部門、農業龍頭企業之間的融合、協調、聯動配合程度不夠,難以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和抵御氣象災害風險。貧困地區農村普遍缺乏具有操作性強的規劃和預案來應對自然災害,一旦發生氣象災害,多數農民只能望天興嘆,導致受災嚴重地區許多農村家庭因災返貧。
2.5農業保險參與度不高
湖北農村自然災害補救渠道主要依賴國家財政轉移支付,商業保險救助占比非常低[7],保險公司在農業保險中未能充分利用氣象科技開展預警、判別、定損等,農民對氣象科技參與農業保險的認識僅限于一般性生產活動安排,農業保險氣象專業化能力限制了氣象科技的參與深度[8]。
3發展完善湖北現代農業氣象服務體系的對策
3.1助推農業發展的氣象保障服務
3.1.1優質特色農產品生產全過程氣象服務。以服務中國農谷、有機谷、硒谷、蝦谷、橘谷、藥谷“六谷”[9]建設為目標,建立湖北特色農產品生產全過程主要農業氣象指標庫,開展農業生產全過程的氣象服務,以降低農業氣象災害損失和提升農產品產量與品質。3.1.2開展智慧型服務。推廣使用“楚農氣象”智慧農業氣象服務平臺,建立并充分發揮氣象為農服務專家聯盟的技術指導作用,基于作物種植地理位置、品種、生育期等農業生產基礎信息,為新型種養合作社、家庭農場提供智慧型、定制式的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農業病蟲害氣象等級預報、關鍵農事活動氣象適宜等級預報、農事建議等氣象服務。3.1.3開展直通式服務。針對育秧、機插秧、植保、農機等農業專業合作社及收購、加工、存儲、運輸、銷售等農業服務組織的氣象服務需求,開發農作物適宜播種期、適宜噴藥氣象等級、成熟期等針對性氣象服務產品,實現對專業化服務組織的直通式氣象服務。探索聯合農機、植保等專業化組織開展氣象為農服務新途徑,保障湖北農產品種得好、長得壯、產得多、收得進、存得久、運得出、銷得快,提升氣象服務的經濟效益。3.1.4開展社會化服務。湖北氣象部門與農業技術服務企業建立并完善農業生產布局、作物生長發育進程等農業氣象信息共享機制,合作共建智慧農業技術服務平臺,聯合開展農情調查、會商研判和氣象服務。通過氣象為農服務社會化試點,促使企業、社會組織共同開展氣象為農服務工作,發展“氣象+企業+農戶”的社會化現代農業服務模式,豐富和優化氣象為農服務供給。3.1.5開展前瞻性服務。通過開展湖北農業氣候資源調查與區劃,重新評估湖北農業氣候區域風險,調整湖北農業布局,開展氣候變暖對湖北農業生產的脆弱性研究以及節能減排的環境友好型農業新模式、新技術開發,以應用于湖北農業生產過程,增強湖北農業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為應對未來氣候變暖趨勢做好前瞻性準備。
3.2聚焦“富饒鄉村”氣象保障服務
3.2.1精細化農業氣候資源區劃。從生態文明和現代農業發展特點入手,“摸清”天氣氣候“家底”,開展湖北精細化農業氣候資源區劃和評估。如針對全省氣候條件開展全方位摸底普查,制作了針對湖北特色農產品的精細化氣候區劃圖。3.2.2優質特色農產品氣候品質認證與溯源。對湖北優質稻、小龍蝦、柑橘、茶葉、中草藥等特色農產品品質和氣象條件進行大數據分析,確定優質特色農產品品質與氣象條件的關系,建立氣候品質評價模型;綜合利用湖北的國家氣象站和區域自動氣象站氣象觀測資料,開展特色農產品氣候適宜性區劃、農產品品質評價與認證、農產品氣候標志認定、氣候條件溯源等服務,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提升農產品品牌效益。3.2.3鄉村景觀氣象預報與服務。針對湖北各地旅游景區、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的特色物候景觀開展物候觀測,研究氣象條件對物候的影響,建立基于氣象條件的物候預報方法,在桃花、荷花、梨花、櫻花、杜鵑花、油菜花等花期以及瓜果采摘期、候鳥遷徙集中期等關鍵時期進行氣象預報,聯合文化旅游部門開展旅游線路推介活動,引導游客合理規劃休閑觀光旅游路線,助力當地鄉村旅游發展。3.2.4氣象科技為農業保險助力。湖北相關部門應加大衛星遙感數據應用研究和開發的力度,農業保險企業要積極引入衛星遙感數據,為農業保險管理提供作物面積估測、災害預測預報、災害定點查勘、災害損失程度鑒定以及作物產量估計等量化數據依據[10],有效提高湖北農業保險技術含量和服務效率。氣象部門應配合保險部門開展天氣指數保險產品研發,加快推進湖北設施農業保險、特色農產品保險、大災保險氣象服務[11]。
3.3夯實“美麗鄉村”氣象保障服務
3.3.1氣候生態旅游資源挖掘。充分挖掘湖北各地生態氣候資源,積極配合宜居、宜業、宜游、宜養等美麗鄉村建設,協同地方政府打造一批中國天然氧吧、國家氣候標志、避暑避寒度假旅游目的地和氣象公園等,為發展觀光農業、休閑游憩、健康養生等生態旅游產業提供優質服務,促進氣象與農業、林業、旅游、生態、文化、康養等產業的融合發展。3.3.2自然生態景觀監測預報。以地面綜合氣象監測、衛星遙感監測等數據資料為基礎,開展湖北的花卉、自然林地、濕地等鄉村自然生態景觀監測;開展景區空氣清新度、涼爽度、舒適度等旅游氣象指數監測與預報。3.3.3發展生態農業和立體農業。進一步發揮氣象科技在湖北防治污染、保護局地生態環境中的引領作用,為改善湖北生態與環境質量、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提供科技支撐[12]。通過科學、可持續的產業開發,將湖北貧困地區生態、氣候、環境優勢轉化為特色生態經濟產品,培育出一條包括綠色供給、綠色供應、綠色消費在內的完整生態供需產業鏈的綠色扶貧之路。
3.4助力“平安鄉村”氣象保障服務
3.4.1推進基層氣象防災減災標準化建設。建立涵蓋預警服務啟動、實施、策略等環節的基層氣象災害預警服務規范,強化“一本賬、一張圖、一張網、一把尺、一隊伍、一平臺”[13]的基層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制定湖北氣象災害預警服務業務考核標準,建立并完善科學化、標準化、規范化的基層氣象災害預警服務。大力提升氣象部門內部防災、減災、救災服務意識及能力,不斷強化社會氣象災害防御響應能力,充分發揮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在防災、減災、救災中的作用。3.4.2加強氣象災害防御隊伍建設。提高湖北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社會參與度,完善氣象災害預警聯絡員制度,相關部門深入推進監測預報預警、應急演練和共建基層示范點等工作;充分發揮基層群測群防隊伍作用,建立由鄉村氣象信息員、災害信息員、網格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構成的氣象防災減災和農業氣象服務隊伍;組建農業氣象服務專家聯盟,聯合指導農業防災減災工作。3.4.3完善更高標準的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推進湖北氣象監測精準到鄉鎮、預報精準到村莊、預警精準到農戶、服務精準到產業、科研精準到片區[14]。針對農村地區氣象災害頻發、氣象公共服務設施薄弱的“痛點”,加強農村氣象災害防御組織體系和制度建設,確保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測得細、報得準、發得出、收得到、用得上”[15],切實發揮氣象在農村氣象防災減災中的“第一道防線”作用,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同時,補足貧困地區氣象災害防御短板,實現農村氣象防災減災服務均等化。
3.5強化氣象保障服務鄉村振興機制建設
3.5.1推進湖北農業氣象服務開放融入。各級政府、相關單位和基層公眾應充分認識氣象服務職責、業務范圍和服務成效,各級決策部門在鄉村振興規劃編制、工作部署時應將氣象服務充分融入,引導涉農企業將氣候資源開發利用作為增加產品附加值的有效手段,從而實現氣象服務在鄉村振興各個領域的融合發展。3.5.2強化湖北農業氣象服務核心能力建設。把握氣象為農服務“智慧化”內涵,著力發展以智慧氣象為目標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加大基層智慧氣象服務能力建設,發展智能立體氣象觀測,深度挖掘氣象數據利用能力,建立并完善基層氣象監測預報預警評估指標體系,加大物聯網、人工智能在基層氣象服務中的應用,研發種類多、涵蓋面全的氣象助力鄉村振興服務產品,提升“直通式”、訂單式服務能力。根據需求不斷更新和創新服務內容、服務手段、服務模式。3.5.3大力發展研究型農業氣象業務。以開展研究型業務作為深化湖北鄉村振興氣象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不斷強化省級業務技術支撐和市、縣級業務技術能力。省級氣象業務和科研單位針對湖北農業生產的氣象影響機理過程定量化技術瓶頸,在作物品種改良、作物產量形成、農田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控、農產品品質、農業災害防御等關鍵領域研發形成一批核心技術和關鍵指標。市、縣級基層氣象業務單位重點面向當地發展需求,研發具有本地特色的氣象業務服務產品,全面提升氣象助力鄉村產業振興的科技內涵。3.5.4建立氣象服務助力鄉村振興長效機制。充分發揮省部合作平臺的紐帶作用,進一步強化政府領導、氣象主導、部門聯動的工作機制,形成推進氣象服務助力鄉村振興發展的合力。以項目帶領為抓手,推進“高標準農田氣象保障提升工程”等項目建設,推動實施政府購買服務等,將基層現代氣象為農服務體系建設納入政府公共服務體系一并規劃和建設,同時建立切實可行的量化考核辦法,確保氣象服務助力湖北現代農業發展取得實效。
4參考文獻
[1]本刊綜合.適應新時代要求加快發展現代農業[J].農業知識,2017(35):1.
[2]楊明偉,李曼,宋哲,等.轉型時期氣象為農服務發展途徑探討[J].南方農業,2019,13(17):158-159.
[3]湖北省統計局,國家統計局湖北調查總隊.2019年湖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N].湖北日報,2020-03-23(9).
[4]毛以偉.以需求為牽引提升湖北氣象服務能力和水平[J].城市與減災,2017(5):36-39.
[5]王鵬祥,布亞林,楊國鋒,等.氣象助力鄉村振興的發展方向[J].農村·農業·農民(B版),2019(11):21-23.
[6]張秀瓊,馮玲英,黃映玲.農業氣象的現狀和發展的重要性[J].中國農業信息,2015(11):94.
[7]段果.淺談農業保險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大眾商務,2009(4):127.
[8]鄭治斌,陳波.氣象參與農業保險有關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6,55(20):5419-5426.
[9]陸銘,魯曉蕾.湖北氣象農業兩局探討為農服務[N].中國氣象報,2011-02-22(2).
[10]李鴻敏,王曉翌.農業保險供給側改革的思考[J].中國保險,2017(1):29-32.
[11]鄭治斌,王曉莉.實施鄉村振興的氣象科技作為[J].湖北農業科學,2019,58(14):167-175.
[12]李芬,真,賀超.氣象科技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的作用研究[J].農業科技管理,2016(4):52-54.
[13]易蘭.甘孜州基層氣象防災減災“六個一”能力建設探析[J].農村實用技術,2019(8):125.
[14]林霖,張德衛.精準氣象助力脫貧攻堅探索:以寧夏為例[J].經濟研究導刊,2016(20):158-160.
[15]萬奎.浙江省縣域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及信息的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4.
作者:鄭治斌 艾勁松 浦燕鴻 單位:湖北省氣象學會 荊州市氣象局
- 上一篇:農業機械自動化在現代農業的應用
- 下一篇:都市型現代農業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