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型現代農業探討

時間:2022-08-24 09:31:16

導語:都市型現代農業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都市型現代農業探討

“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作為滿足市民對“菜籃子”“果籃子”的現實需求,園藝在當今中國可謂“大業”已成。但同時,園藝事業又急盼守正創新,只有這樣才能增進我國人民更大福祉。21世紀以來,我國園藝工作者們緊緊圍繞推動農業多功能發展,將市民可體驗園藝置于都市型現代農業之中創新應用,取得了可喜成績,教授了科學知識,豐富了勞動情趣,守護了心靈性慧。

以生產性體驗,傳承農耕文明。園藝一詞,原指在圍籬保護的園囿內進行的植物栽培,后發展為區別農藝的一種栽植果蔬花木技藝。考古發現,石器時代人類已經開始栽植棕棗、無花果、油橄欖、葡萄及洋蔥。古羅馬時期著作和《漢書》,均有當時已經使用原始型溫室的記載。我國早在周代,園藝就曾作為官方獨立經營機構(園圃)出現,較早進入園圃栽培的作物有瓜、瓠、韭、葵、棗、山梨等。秦漢時期,隨著東西方交流的不斷增進,中國的桃、杏等被傳至西方,西方的大蒜、黃瓜、葡萄、石榴、核桃等引入中國。南北朝時期,果樹繁育、栽培技術得以很大進步。唐宋時期,觀賞園藝發展迅速,出現牡丹、蘭花、梅花、芍藥等名貴品種。明清時期,隨著海運大開,我國銀杏、枇杷、柑橘及白菜、蘿卜等先后被傳向國外。發展至今,我國園藝生產過程可謂是滿載中國勞動人民的耕作智慧。以生產性園藝體驗為主的現代農業,在全國各大城市的推廣較為普及。市民在觀光的同時,通過果樹嫁接、瓜蔬水培土培、果蔬采摘等農事活動親身體驗,既能掌握園藝生產中的一定勞作技能,更重要的是接受了一次來自遠古、直通現代的中華農耕文明莊嚴洗禮。

以生活性體驗,感受身入心至。以北京市創建園藝驛站為例,園藝驛站是首都綠化委員會組織的,由街道社區、近郊鄉鎮、公園景區、科教園區或其他基層單位,有效集成轄區內生態資源,充分利用綠地附屬空間和疏解騰退出來的公共場所,用于組織開展公益性市民戶外活動、園藝技能培訓體驗及園藝生活交流,“零距離”感受自然、享受園藝的實踐平臺。該項工作始于2015年,截至2020年底,北京市園藝驛站已超過80家。已建成的園藝驛站,有的依托市民公園、景區景點或林地工作站,有的依托公益書屋、溫室空間等,公益課程設計各具特色。花卉養護、中式插花、多肉造景、標本制作等園藝DIY課程深受市民喜愛。有的驛站還推出園藝療法課程,借由實際接觸及運用園藝材料、方法來美化植物、盆栽或庭園,賦予身心活力、調節情緒、緩解疲勞。園藝驛站可以理解為一種充滿創意的都市型現代農業,如今園藝驛站已經融入周邊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市民感受綠色生活方式,強身健體、愉悅身心的好去處。以生態性體驗,營造發展空間。

近年來,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紛紛舉辦地景藝術節,這些地景藝術節以保護生態為主旨,筑起園藝小巢,供市民觀賞和體驗。其中,有的注重挖掘園藝生態之美,如花中有蝶、蝶舞月下……,“讓園藝融入自然,讓自然感動心靈”;有的注重現實與意境體驗,手工花藝DIY、園藝小種競賽等,讓市民置身于花海、花墻或果林之中,親身融入大自然;有的倡導發揮園藝廢棄物再利用價值,利用枯枝、落葉、樹皮、果皮等元素進行創作,經過藝術加工煥發新姿,盡顯地景之美。地景藝術節往往歷時3個月或更長,節后向都市型現代農業轉型的發展空間較大。尤其是地景一旦誕生往往又成為即時地標,人們趨之若鶩、心有所往,既是對園藝勞作的一次完美踐行,也是向園藝生態的一次禮贊致敬。“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生趣盎然的自然意境,是都市農業的最高追求。發展以市民可體驗園藝為主題的都市型現代農業,符合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符合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時代需要。發展以市民可體驗園藝為主題的都市型現代農業,離不開創意與產業融合,離不開對大自然的尊重與熱愛。

作者:吳國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