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投資論文:小議新農村建設與公共投資
時間:2022-01-24 04:41:02
導語:公共投資論文:小議新農村建設與公共投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徐梅工作單位:北京外交學院
在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地方公共投資活動中,發達地區扮演了重要角色,對欠發達地區和特殊類型地區具有示范影響效應。現以典型村莊新農村建設為例,分析發達地區新農村建設及地方公共投資空間布局問題。具體而言,我國發達地區新農村建設與地方公共投資空間布局表現出如下多種模式。第一,華西村模式。江蘇省無錫市華西村有著“天下第一村”的美譽,該村在村黨委領導下,根據《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和《村規民約》管理規范,不斷努力與進取,已經成為我國東部發達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典范。該村由原來的“小華西村”兼并了周邊16個村莊,形成大華西村[5],使得新農村建設與地方公共投資布局優化在更大空間范圍之內得以實現。該模式的突出特點是:由經濟實力較強的村莊對周邊村莊進行兼并,由“強村”和“大村”帶動“小村”和“弱村”社會經濟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新農村建設與地方公共投資空間布局突破單一村莊的限制,在更大的空間范圍之內配置農村基礎設施和地方公共產品。第二,蔡坨村模式。北京市峪口鎮蔡坨村是一個平原村,2008年全村共有345戶、1178人,村莊建設面積達到600畝。該村以發展生產力為前提動議搬遷并建設新村莊,通過樹立科學發展觀,編制新村規劃,自力更生,逐步實施新農村建設和地方公共投資空間布局優化。[6]該模式的突出特點是: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根據大多數村民意愿,搬遷舊村莊,建設新村莊,穩步推行新農村建設與地方公共投資空間布局優化。第三,吳中區模式。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為我國東部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該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讓農民更多分享土地增值的收益,發展物業股份合作社和土地股份合作社,把完善村鎮規劃作為新農村建設基礎,提高村莊環境和公共服務水平,分類實施新村莊建設,節約使用土地。[7]376-400該模式的突出特點是:提高基層政府對新農村建設的領導,強化新農村建設與地方公共投資空間布局的科學規劃,把新農村建設、地方公共投資空間布局與推動農村社會經濟全面結合,統籌城鄉可持續發展。第四,希森模式。山東希森集團為民營企業家創辦的企業集團,該企業集團通過捐資修路方式采用企業所在地新農村建設。該企業1999年通過拍賣獲得某房地產項目的開發權后,把房地產開發獲得的利潤投資于農業,同時投資建設兩個新村,對兩個村莊進行了徹底改造,村民則搬入新村入住,該企業還在這兩個村為外地員工建造住宅。[7]439-447該企業在新農村中通過置換出來的土地資源發展企業項目,為企業發展創造了更大的空間。該模式的突出特點是:有企業參與新農村建設與地方公共投資,在為村民創造良好的公共設施條件的同時,也為企業發展創造了新的空間。事實上,發達地區也是我國城市化與工業化程度較高的地區,新農村建設的關鍵在于縮小城鄉差距,使農村地方公共投資空間布局與城市地方公共投資空間布局配套與對接,形成城鄉一體化的地方公共投資空間布局體系。現把發達地區新農村建設模式總結如表1所示:除了上述4種模式外,隨著發達地區特別是我國東部發達地區的新農村建設與地方公共投資空間布局的不斷優化,還會出現更多的典型案例與模式。
欠發達地區新農村建設與地方公共投資典型模式分析
欠發達地區是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地方公共投資空間布局優化的重點地區,不僅關系到我國統籌城鄉發展目標能否順利實現,也關系到我國統籌區域經濟發展目標能否順利實現。現以典型村莊新農村建設為例,分析欠發達地區新農村建設及地方公共投資空間布局問題。具體而言,我國欠發達地區新農村建設與地方公共投資空間布局表現出如下幾種典型模式。第一,安義模式。江西省安義縣在新農村建設中率先引入社區建設概念,推動農村城市化建設,在借鑒城市社區模式的基礎上構建有利于村民社會的共同體,在自然村落的基礎上從新的層次重新配置農村的各種經濟資源,促進新農村建設與地方公共投資空間布局優化。2003年江西省選擇了100個自然村落進行農村社區建設試點[5]175-185。該模式的突出特點是:以自然村落為單位,對農村自然資源與人力資源進行再整合,以基礎設施建設為先導,引入城市社區管理模式,激發村民參與新農村建設和地方公共投資的積極性。第二,五山模式。湖北省谷城縣五山鎮全鎮面積250平方公里,管轄20個村子和2個社區居委會,2006年人口3.5萬人,該鎮原來經濟較為落后,經過新農村建設已經變成湖北省西北部重要的茶葉之鄉和特色名鎮。[8]該鎮把發揮資源優化、生態環境保護與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村鎮建設與茶葉產業聯動發展。該模式的突出特點是:把綜合資源開發、生態環境保護引入新村鎮與地方公共投資空間布局之中,建設具有資源特色優勢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第三,臨澤模式。甘肅省臨澤縣位于河西走廊腹地,是一個傳統的灌溉農業縣,總面積2727平方公里,71個行政村,2007年總人口為14.6萬。該縣西街村積極鼓勵農民外出打工發展勞務經濟,通過能人組織帶動、吸納富余勞動力,通過勞務輸出增加農民收入,農民收入的增加提高了其參與和推動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和能力[5]278-289。該模式的突出特點是:通過勞務輸出和訂單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水平,通過農民增收提高農村居民參與新農村建設與地方公共投資的能力。第四,畢節模式。貴州畢節地區是我國西部的一個還沒有完全擺脫欠發達狀態的貧困地區,2009年全地區大約727萬人口中,貧困人口大約60萬人,低收入人口大約102萬人。在新農村建設中,該地區以生態移民解決資源型貧困,加快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把扶貧開發與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7]420-425。該模式的突出特點是:把扶貧開發、生態移民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通過扶貧開發與生態移民促進新農村建設與地方公共投資空間布局優化。可見,欠發達地區也是我國城市化與工業化程度相對較低的地區,新農村建設的關鍵在于促進欠發達地區盡快擺脫不發達狀態。現把上述欠發達地區新農村建設模式總結如表2所示:除了上述4種模式外,隨著欠發達地區特別是我國西部欠發達地區新農村建設與地方公共投資空間布局的不斷優化,同樣還會出現更多的新典型案例與模式。
特殊類型地區新農村建設與地方公共投資典型模式分析
我國是一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新興發展中大國,因為地理區位、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歷史文化傳統差異而形成一系列特殊類型的經濟區域。在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地方公共投資活動中,如何發揮特殊類型地區的比較優勢,促進這類地區與全國其他地區的均衡協調發展,是我國面臨的重要任務。現以典型村莊新農村建設為例子,分析特殊類型地區新農村建設及地方公共投資空間布局問題。具體而言,我國特殊類型地區新農村建設與地方公共投資空間布局主要表現出如下三種模式。第一,災害發生地區新農村建設與地方公共投資的“汶川模式”。2008年5月20日主要發生在我國四川省的汶川地震,給當地社會經濟造成了災難性破壞。為了對地震災區進行恢復重建,國家頒布了《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條例》。在《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總體規劃》中提出:“家家有房住、戶戶有就業、人人有保障、設施有提高、經濟有發展、生態有改善”。恢復重建期間,共投入恢復重建資金10205億元,其中中央財政安排災后恢復重建基金3026億元。“一省幫一重災縣”,19個援建省市3年共投入825億元,積極引導社會各界支持災后恢復重建,累計接受社會捐贈資金和物資797億元(包括抗震救災),接受特殊黨費93億元,香港、澳門特區政府分別支持恢復重建100億港元和55億澳元。[9]把抗震救災、恢復重建與新農村建設、災區地方公共投資空間布局優化結合起來。該模式的突出特點是:把新農村建設融入到災區恢復重建之中,地方公共投資空間布局圍繞提高抗災害能力建設進行。第二,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新農村建設與地方公共投資空間布局的“西藏模式”與“新疆模式”。我國是一個由56個民族共同構成的多民族社會主義國家,推動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為廣大邊疆少數民族群眾創造良好的生活條件、提供充足的地方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是我國新農村建設與地方公共投資空間布局優化的一個重要目標。西藏自治區把新農村建設與農牧民安居工程結合起來,截至2008年底,西藏已完成1898個村級組織辦公場所和基礎設施綜合配套建設,77.76萬農牧民喝上了干凈衛生的水,新解決了56.2萬農牧民的用電問題,105個鄉的971個村實現了鄉村道路通達,4570個村實現了電話“村村通”,531個中心鄉鎮實現通郵,農村廣播電視覆蓋率達到85%以上。[10]新疆自治區把新農村建設與全國各省區市對口支援新疆的工程及相關配套政策結合起來,大力推進農牧區特別是南疆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西藏模式與新疆模式的共同特點是:把中央政府和全國其他省區市對口援助工程與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不斷完善農牧民的生產、生活與居住條件,建設有中國特色、有本地特點的社會主義邊疆新農村。第三,充分利用本地特殊地理區位優勢和特色產業發展優勢的“新民模式”。新民市位于遼寧省中部,是國家商品糧、優質米和瘦肉型豬生產基地。該市大民屯鎮方巾牛村位于遼河東岸,2007年全村共有801戶、2740人,該村主導產業是大棚蔬菜生產,是我國東北地區最大的反季節蔬菜種植基地,有“東北棚菜第一村”之稱。該村耕地面積9230畝,棚菜面積達到7400畝,規模小區10個,百畝小區10個,人均1.5畝棚菜,戶均一個棚。該村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依托蔬菜種植業,形成了日均5000人的勞務市場,帶動了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5]306-319該模式的突出特點是:充分發揮本地區特殊的地理區位優勢,充分利用本地區特色產業比較優勢進行村莊規劃,建設特色型社會主義新農村。事實上,特殊類型地區是我國推進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地區,新農村建設的關鍵在于充分利用特殊資源、發揮特色優勢。可以把上述特殊類型地區新農村建設模式總結如表3所示:除了上述的4種模式外,隨著特殊類型地區新農村建設與地方公共投資空間布局的不斷優化,必然還會出現更多的新典型案例與模式。
我國不同類型地區新農村建設與地方公共投資表現出多種特點,可以總結出多種典型模式。同時,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地方公共投資空間布局表現出多方面的特點,差異性與不平衡性表現最為明顯,既是我國城鄉社會經濟發展歷史演變的結果,也受到國內外各種政治、經濟、社會、制度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我國新農村建設中地方公共投資空間布局優化需要解決多方面的問題,明確空間布局優化方向。第一,我國農村地方公共投資必須有效緩解與破解各種由于歷史因素導致的空間布局不合理現象。一是協調好中央政府與不同層級地方政府、不同利益主體與不同投資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控制并最終消除各種可能的利益沖突與利益矛盾;二是破解歷史形成的地方公共產品供給與地方公共投資空間布局錯誤現象,促進地方公共投資與地方公共品供求平衡。第二,拓寬地方公共投資活動的投融資渠道,提高地方公共投資的規劃、管理、調節與治理水平,防止各種低效投資、無效投資與負效應投資的出現。一是提高政府對農村地方公共投資的管理與治理能力,既要防止重復投資與片面投資,又要加大對貧困與欠發達地區農村的公共投資力度;二是改革農村地方公共投資的投融資體制,引入多元投資主體,構建農村地方公共投資的激勵機制;三是防止有的地方政府官員為了追求政績,假借新農村建設之名,大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和政績工程。第三,針對不同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人文與自然環境差異,在保障全國新農村建設公共投資統一協調的同時,實施差異化的區域地方公共投資布局政策措施。一是加大中央政府對欠發達地區特別是西部老少邊窮欠發達地區的地方公共投資支出力度,以彌補這些地區自我投資能力的不足,促進這些地區的全國性、跨地區、跨村莊的公共投資與村莊內部的地方公共投資合理配置問題,重點解決地方公共投資與地方公共品有效供給不足問題;二是對中部地區和東北老工業基地,農村地方公共投資必須與本地區的區域發展戰略相結合,把農村地方公共投資納入到區域城鎮體系與產業布局體系之中綜合考慮,使之成為推動本地區城市化、工業化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環節與內容;三是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農村地方公共投資的空間布局,應該適應東部地區城市群、城市圈、產業帶和跨行政區的城鄉一體化經濟發展的需要,強調地方公共投資的開放性、分工合作性與一體化特征。
- 上一篇:鄉鎮電視網絡改造管控透析
- 下一篇:產業服務論文:服務外包對產業優化的啟迪
精品范文
10公共衛生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