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強縣戰略的思考和措施

時間:2022-03-07 11:36:00

導語:畜牧強縣戰略的思考和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畜牧強縣戰略的思考和措施

打造“農區畜牧強縣戰略的實施統一了思想、建立了機制、帶動了發展

民和縣畜牧業生產的長足發展,得益于縣委、縣政府的正確決策,得益于業務部門的努力,也得益于廣大群眾把握市場,搶抓機遇的思想意識,通過調研,我們認為有以下幾方面的經驗。“畜牧強縣”戰略的提出統一了思想,堅定了信心。“畜牧強縣”戰略的形成是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針對民和的縣情提出的一項戰略決策。這一決策的出臺,統一了縣鄉各級領導的思想,對畜牧業有了新的認識,達成了共識,形成了齊抓共管的局面。由于政府的正確領導,群眾也從中看到了希望,發展生產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畜牧業項目的建設,產生了以點帶面,全面發展的效果。不論是農區畜用暖棚、畜牧良種工程建設,還是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雖然項目區涉及的范圍有限,但是,通過項目實施所產生的示范,輻射和帶動作用是非常明顯的。例如,2010年和2011年農區畜用暖棚建設項目在民和縣馬營鎮永海肉牛養殖場、新民鄉廣源畜牧科技有限公司等19個養殖場(養殖企業)實施,雖然數量不多,但項目的建設,為周邊鄉村、甚至為全縣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提供了示范和樣板。“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場”項目每年扶持的養殖場只有幾個,但它的棚圈建設,飼養技術,規模效益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帶動作用。品種改良力度的加大為高效生產奠定了基礎。提高畜牧業經濟效益,品種是關鍵,多年來,畜牧部門在家畜品種改良上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從2010年開始,在資金極度困難的情況下,投入牛改資金使過去一度下滑的牛改工作逐步恢復,牛改冷配點成為全省覆蓋面最大的縣之一,民和縣目前擁有的奶牛飼養規模和較高質量的群體,與堅持不懈改良是分不開的,生豬良種化程度達到80%以上,在綿羊品種改良中,結合項目實施,把優良畜種的引進作為改善畜牧業基礎條件的主要內容來對待,使之全縣的小尾寒羊存欄數量達到15萬多只,陶賽特等優良種公羊數量也達到上千只,陶賽特和小尾寒羊雜交已成為民和縣肉羊生產的主要發展趨勢。

打造“農區畜牧強縣”戰略的實施過程中存在不少的問題和困難

在調查中,也不難看出我們的工作中,以及畜牧業生產當中還存在著這樣那樣的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都不同程度的阻礙著生產發展。規模偏小總量不足,畜牧業整體效益不高。2011年末,民和縣畜牧業產值、畜牧業人均純收入在農業總產值、人均純收入中只占48.5%和21.96%,比重低,增長速度緩慢。在養殖效益方面,受良種化程度和農戶經營水平的制約,個體生產性能低,導致養殖效益不高。從產品規模而言,全縣的畜產品總量不大,如肉類產量還不能維持本縣范圍內的消費,有1/3的肉類消費需通過從縣外販運來解決,鮮奶的產量也不能滿足一個中型乳品加工企業的需求。產業化經營發展緩慢,主導產業未形成規模。肉羊(牛)生產和奶牛飼養兩大優勢主導產業,由于受傳統飼養、經營方式的制約,農民科學養殖意識不強,經營手段原始,水平不高,技術服務力量薄弱,導致兩大主導產業發展緩慢;畜產品加工企業少,缺乏有規模、效益好、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乳品加工企業技術落后、規模小、產品單一,抵御市場風險能力低,缺乏對奶牛生產有效的支撐和保護。畜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滯后,疫病防治壓力大。民和縣地處甘青二省的交接地帶,肩負著防治動物疫病傳入、傳出縣內乃至省內的重大使命,加之近幾年周邊省份口蹄疫、禽流感等危害人畜健康和畜產品安全的重大疫情的發生,對動物疫病的防治帶來了更大的壓力。同時,長期以來由于投入嚴重不足,基礎設施薄弱,檢測、診斷、無害化處理等設備缺乏或已落后,無法滿足測報、診斷、防疫工作的需要。同時,專業技術人員嚴重缺乏,技術人員年齡老化,知識陳舊,充實專業人員和更新知識的矛盾突出。村級防疫員隊伍不穩定,村級防疫員每年要進行3次以上的疫苗注射,從事的又是臟、苦、累的工作,而年報酬平均2000元左右,導致大部分防疫員人心思動、不穩定。目前民和縣畜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尚處于空白,由于缺乏必要的化驗室、儀器設備等,對飼草、獸藥及飼料添加劑等的監測處于失控局面。同時,由于農戶安全生產意識淡薄,生產廠家受利益驅動,銷售、使用、添加違禁藥品和添加劑的現象偶有發生,產品質量無法保證,嚴重威脅人體健康和影響畜產品市場競爭力。草產業開發滯后,飼草料保障能力有限。現有的飼草料資源利用不充分,農作物秸稈浪費比較嚴重,退耕還林草地中鼠害嚴重,缺乏有效的防治、管護。飼草料生產、加工、銷售體系不健全,優越的地理、自然條件優勢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玉米秸稈青貯、苜蓿草半干青貯等技術雖推廣多年,但加工利用的只占45%。飼草季節性和區域性供應不平衡的矛盾突出。飼料加工企業,生產能力有限,規模小,難以適應現代畜牧業發展要求,尤其是料價高、奶價低,奶牛養殖戶深受以奶換料之苦,對養殖效益的發揮影響大,制約性強。發展資金缺乏,投資融資難度大。近年來,國家雖然加大了對畜牧業的扶持力度,但和其它行業相比仍顯不足,畜牧業發展資金投入的長效機制還沒有形成,持續發展的基礎并不牢固。從整體上看,投入不足,依然是制約全縣畜牧業發展的瓶頸,貸款難、籌集資金渠道單一的問題十分突出。加之投資養殖業的周期長、回報率低,對社會閑散資金的吸引力不足,多渠道投入的機制較難形成,不同程度影響了畜牧業的發展。由于受投入不足的影響,基礎設施、儀器設備等不足或陳舊的矛盾十分突出,在短期內得到徹底改觀尚顯困難。規模經營水平不高,養殖小區(場)效益較低。由于民和縣畜牧業生產正處于從經營粗放,飼養方式落后,以農戶散養為主的傳統生產經營模式向現代化、集約化、規模化和標準化生產經營轉型,所以生產者尤其是以規模養殖小區(場)、龍頭企業為主的經營者普遍存在經營管理水平不高,現代畜牧科技知識缺乏等諸多問題。從而導致規模小、特色少、鏈條短、市場占有率低,畜牧業整體競爭力還不強,規模效益未能充分顯現,致使整體效益不高、產業帶動能力不強,嚴重制約著農區畜牧業更好更快發展。自繁自育體系尚未形成,穩定快速發展的基礎薄弱。由于養殖基地發展比較緩慢,優良畜禽繁殖基地尚未形成,導致自繁自育為主的產業體系建設嚴重滯后,影響了產業的發展和養殖效益。如天際千頭肉牛養殖場每年育肥用牛都要從甘肅等地引進,一方面疫病輸入的風險較大,另一方面引進的成本很高,每頭牛達8000元左右。已經建成的47家肉羊養殖場也由于沒有肉用羔羊繁殖基地,導致育肥羊源缺乏,對養殖場的規模和效益產生較大影響。

對打造“農區畜牧強縣”戰略今后發展的對策

上述問題的存在,直接影響著民和縣畜牧生產的進一步發展,采取何種對策,關系著打造“農區畜牧強縣”戰略的成敗。為此,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如下對策。大力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建設。鼓勵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引導農民建設養殖小區,降低養殖成本,改善防疫條件,提高生豬生產能力。到2015年,規模養殖小區(場)達到150個,通過國家級養殖示范場認定的達到10家以上,通過省級養殖示范場認定的達到100家以上,適度規模養殖戶發展到1萬戶。養殖場(小區)建設按照業主投資、政府扶持的原則,采取龍頭企業建場、能人帶動建場、招商引資建場等多種形式,建設一批標準化養殖場(小區)。力爭全縣規模養殖出欄量占總量的40%以上。同時,在養殖場建立生產標準體系,強化全程監督,完善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推進產品質量認證和產地認定,鼓勵有條件的養殖場申報綠色食品認證,推行標準化生產,建立標準化生產基地。做大做強飼草產業。充分利用民和縣豐富的玉米秸桿,通過項目扶持,壯大綠寶、順恒2個飼草加工配送中心,年完成玉米秸桿加工配送6萬t,年完成玉米秸桿青貯(包括打包青貯)4萬t。做大魯青飼料公司,建立20個草粉加工點,年加工玉米秸桿飼料2萬t。全面推廣普及農作物秸稈的青貯池青貯、袋裝青貯。到“十二五”未,年完成玉米秸桿加工、青貯達到70萬t,生產草顆粒產品0.5萬t,草捆2萬t,優質牧草產量達到50萬t,建成全省最大的飼草生產加工基地。建好四大養殖基地。一是湟水河谷奶牛養殖基地。以川口、馬場垣為中心,輻射松樹、巴州、核桃莊、西溝等鄉鎮,到“十二五”末,全縣奶牛存欄達到2萬頭,年產鮮奶2.8萬噸,使奶牛生產步入規模化的發展道路;二是良種仔豬繁殖和商品豬生產基地。建設以隆治、總堡、官亭、中川等鄉鎮為主的標準化規模養豬場15個,生態養豬示范村1個。到“十二五”末,全縣生豬存欄達到7.5萬頭,出欄達到15萬頭,基本實現良種仔豬供應自給和生豬供應自給有余;三是肉牛羊育肥養殖示范基地。以馬營、大莊、轉導、滿坪、古鄯、李二堡為中心,在全縣22個鄉鎮、312個行政村大力推廣“民和生態羊”、西門塔爾肉牛。積極培育年飼養羊1000只或牛300頭以上的養殖大戶10戶,適度規模戶3000戶以上,以戶帶村,以村帶鄉,到“十二五”末,全縣草食畜飼養量達150萬個羊單位,肉羊和肉牛出欄數達90萬頭只;四是特色養殖基地。以古鄯、峽門為主的獺兔養殖基地和李二堡為主的土雞、烏雞散養基地。到“十二五”末,家禽年出欄達到120萬只,商品兔年出欄達200萬只。大力推進產業化經營。一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畜產品加工企業,建立年加工牛羊肉0.5萬t以上的牛羊肉深加工龍頭企業1個,年加工鮮奶1萬噸以上的乳品加工企業1個,大型畜產品交易市場1個,集鎮畜產品交易市場7個;二是培育中介組織。大力扶持和發展畜牧專業合作組織與行業協會,加強行業管理及行業自律,規范生產經營行為,維護農民利益,成立養殖業合作社100個、養殖專業協會100個;三是扶持壯大現有的1個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和3個地區級農業產業化龍頭,新建和申報3個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7個地區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使省級龍頭企業達到4個,地區級龍頭企業達到10個,努力使龍頭企業、養殖小區、養殖大戶的養殖收入占全縣畜牧業總收入比重達到40%以上。加快良種工程建設。生豬生產上,在養殖場和養豬大戶中推廣大約克、長白、杜洛克外三元雜交,農村飼養條件相對落后的推廣地方品種豬與外來良種豬二元雜交;肉牛生產上,以引進的西門塔爾、利木贊等優良品種;肉羊生產上,以小尾寒羊為母本、陶塞特肉羊為父本的雜交改良為主。努力建設符合民和縣生產實際的畜禽良種繁育體系,加快鄉鎮牲畜人工授精站建設,普及和推廣畜禽良種,提高畜禽生產能力和產品品質。強化畜牧科技服務。創新科技推廣機制,集聚科技推廣合力。一是加強畜牧科技隊伍建設,以農技推廣體系建設為依托,充分調動科技推廣人員的積極性;二是建立部門聯動機制,聯合農業12316、縣電視臺,定期不定期地搞好科技推廣;三是鼓勵科技人員領辦養殖場,開展技術承包服務;四是動員龍頭企業、專業協會參與科技推廣;五是做好無公害畜禽產品產地認定、產品認證工作,做到依“標”生產,依“標”加工,確保畜禽產品符合現代市場要求。抓好動物疫病防控。一是抓好免疫注射工作。依法實施計劃和強制免疫,使口蹄疫、豬瘟、雞新城疫、羊痘以及重點區域的禽流感免疫密度達到100%,免疫標識達到100%,保障畜牧業生產安全,努力把畜禽發病率和死亡率控制在最低限度,最大限度地降低農民群眾的經濟損失;二是加強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按照《重大動物疫情應急條例》的要求,建立疫情應急機制,提高快速反應能力,加強人員培訓,做好疫苗、消毒藥械、防護用品等物資儲備。健全疫病防治體系,落實防治目標任務,切實做好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加強對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的防控監測力度,特別是對規模養殖場、養殖場全力抓好動物疫病防控監測、預警和預報工作,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控制、早撲滅,堅決杜絕疫情擴散蔓延,堅決杜絕動物疫病對人的感染;三是抓好動物檢疫和動物衛生監督工作。做到產地檢疫到戶臨欄檢疫,屠宰檢疫到點同步檢疫,市場和運輸驗證查物補檢。對病害畜禽及其產品進行無害化處理,嚴格控制疫區動物及產品流通,堵住病源,保證肉食、禽蛋產品安全。加大行政執法力度。緊緊圍繞社會危害嚴重、群眾反響強烈的獸藥飼料安全和動物源性食品安全問題,深入開展獸藥飼料專項治理整頓和“放心肉”工程監管活動。加強獸藥、飼料經營戶的清理整頓,強化獸藥經營、使用環節監管,查處無生產和經營許可證,超范圍生產經營,生產經營無批準文號產品、失效產品的原料藥,生產經營或使用違禁藥物以及標識不符等行為。查處無質量標準和無產品合格證的配合飼料、濃縮飼料、精料補充料及其它商品性飼料,嚴厲打擊“瘦肉精”、蘇丹紅等違禁藥物生產、經營和使用。進一步規范獸藥經營秩序,保障畜禽用藥安全有效。強化肉品市場的監管,嚴格把關《動物防疫合格證》的審核發放,依法取締不符合動物衛生條件的屠宰、加工、經營場點。查處屠宰、加工、運輸、經營病害動物及其產品的違法行為,建立市場準入制度,確保動物源性食品安全,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

本文作者:胡永杰工作單位:青海省民和縣畜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