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場豬鏈球菌的預防與控制

時間:2022-11-12 04:14:03

導語:養殖場豬鏈球菌的預防與控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養殖場豬鏈球菌的預防與控制

一、規模養豬場鏈球菌病的病原及流行特點

豬鏈球菌病在國外1945年首次報道,在我們國家最早是1945年在上海首次發現該病,到了70年代末已經在我國大部分省份開始大面積流行。目前該病已經成為規模化養豬場中最常見的重要細菌病之一。尤其是在我們山區的規模化養豬場也受到該病的嚴重困擾。已成為嚴重制約著我縣集約化養豬場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規模養豬場鏈球菌病是多種溶血性鏈球菌引起豬的一種多類別性疫病。引起豬鏈球菌病的鏈球菌主要是由C群的獸疫鏈球菌、S類馬鏈球菌、D群的豬鏈球菌、L群鏈球菌、和E群鏈球菌所導致的。是引起多種疾病的總稱。各種年齡的豬均易感染,沒有季節性,但以夏秋5—11月份,潮濕悶熱的天氣多發該病。鏈球菌有3種主要成分,即群特異性抗原、型特異性抗原、和核蛋白抗原。其中核蛋白抗原又稱P抗原,為非特異性抗原。各種鏈球菌的P抗原性質相同,是菌體的主要組成成分。多數鏈球均為兼性厭氧,個別為嚴格厭氧,最適合的生長溫度為37℃。但底于10℃或者高于45℃時該菌不生長。該鏈球菌可以感染多種動物和人類,豬鏈球菌病可見于各種年齡、品種和性別的豬,其中仔豬、懷孕母豬和保育豬較多見。其傳染源主要是發病豬、和帶菌豬,造成該病的流行的主要因素病死豬肉、內臟及廢棄物、活豬市場及運輸工具的污染。傳播途徑經呼吸道、消化道和傷口感染,體表外傷、閹割、注射消毒不嚴感染發病。

二、規模養豬場鏈球菌病的臨床癥狀

該病的潛伏期一般為1-5天,依據臨床表現為急性敗血型最急性,突然死亡,病程長的體溫40﹒5-42℃。耳、頸、腹下等皮膚出現紫斑,少數豬出現多發性關節炎或者共濟失調、昏誰等神經癥狀。病死率可達80%—90%。此類多見于成年豬,常呈爆發性,腦膜炎型,多見于仔豬,常因斷齒、去勢、斷奶、轉群和氣候多變或者過于擁擠而引發。亞急性型和慢性型多見于流行后期或者老疫區,呈散發流行。病程長久可達1個月,教少引起死亡,但病豬生長發育受到嚴重影響。病豬在臨床上表現如:關節炎、淋巴結膿腫、心內膜炎、乳房炎等,時間較長的可排出膿汁后自愈。該病的病理變化主要表現在急性敗血性上如:血液凝固不佳,在皮下、黏膜、漿膜出血,鼻腔、喉頭及氣管黏膜出血,且內有大量的氣泡。肺部充血腫脹。腦膜充血、出血,心內膜炎,肺炎。關節炎型一個或者多個關節腫脹,運動機能出現障礙;慢性病列可見關節腔內有黃色膠凍樣膿性滲出物。在個別的病豬病列上心瓣膜上有菜花樣贅生物。

三、規模養豬場鏈球菌病鑒別診斷

因為規模養豬場的豬鏈球菌病的癥狀、病變較為復雜,在臨床診斷有一定的困難,故該病主要依靠實驗室特殊的診斷方法即:血涂片瑞氏染色鏡檢及動物接種試驗等方法進行診斷。豬鏈球菌病在實際的鑒別診斷工作中應該與李斯特菌病、豬丹毒、副傷寒和豬瘟等疫病相區別。豬瘟是由病毒引起的,大小豬都可以發生如:便秘、腹瀉等臨床癥狀,但是沒有關節炎和淋巴結膿腫;副傷寒在早期雖然有與鏈球菌病的一些癥狀如:有在耳尖、四肢末端、腹下等處皮膚發紫,個別伴隨有神經癥狀,但是其發病率高且多以腹瀉為主,常見于斷奶前后的豬。而李斯特菌病雖然也有神經癥狀,但是該病主要發生在仔豬而且一般情況下沒有關節炎和淋巴結膿腫,只是個別豬發生,不會出現規模化大群豬的流行。

四、規模養豬場鏈球菌病預防控制

在預防方面應該加強飼養管理,搞好衛生消毒,豬只出現外傷應及時進行外科處理,堅持自繁自養和全進全出的飼養模式,嚴格執行檢疫隔離以及及時淘汰帶菌豬等措施對該病的發生都有很好的預防作用。病豬的尸體和外科處理物必須進行嚴格的銷毀處理有利于盡快控制疫情。豬場應該依據本場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規模化豬場免疫程序”進行免疫接種。該病流行的豬場可用菌苗進行預防,目前市場有豬鏈球菌病的疫苗進行預防,嚴格按照疫苗使用說明書進行豬只免疫,保護期一般為半年。在實際的工作中,發病豬應嚴格隔離和消毒,發病早期可選用大劑量青霉素、鏈霉素、四環素、土霉素及磺胺類藥物加抗菌增效劑進行治療有一定的療效。

作者:牛延芳單位:黃龍縣石堡鎮畜牧獸醫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