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豬瘟對生豬養殖的影響

時間:2022-05-07 11:34:58

導語:非洲豬瘟對生豬養殖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非洲豬瘟對生豬養殖的影響

2017年,我國生豬存欄4.4億頭,出欄7億頭[1],豬肉產量穩居全球首位。2018年8月,我國報告發生首起非洲豬瘟疫情[2]。據農業農村部疫情信息統計:截至2019年8月18日,我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累計報告發生非洲豬瘟疫情152起,包括138起養殖場(戶)疫情、6起屠宰場疫情、3起野豬疫情、5起發生在生豬運輸途中的疫情,主要由車輛/人員接觸性傳播引發(43%),其次為餐廚剩余物喂豬(40%)和生豬及其產品調運(17%)。當前我國非洲豬瘟疫情形勢趨緩,各地開始大力恢復生豬養殖。了解非洲豬瘟疫情對我國養豬模式、養殖場(戶)生物安全水平、防控投入等產生的影響和其中存在的問題,以及生豬養殖場(戶)對非洲豬瘟防控知識知曉情況,可為下一步明確防控重點和恢復生豬生產提供參考,為此開展了本次調查。

1材料與方法

1.1調查對象。2019年8—9月,在湖南、河南、重慶、遼寧、安徽等5個省(直轄市)的15個縣市,與當地畜牧獸醫主管部門開展座談交流;選取196個養殖場(戶)進行問卷調查,其中年出欄500頭以下65個、500~1999頭67個、2000~4999頭26個、5000頭及以上38個。1.2方法。采用便利抽樣,在各省(直轄市)選取3個生豬飼養量大、能代表轄區養殖特點的縣市開展調查。采用座談交流和問卷調查相結合方式,了解各縣市養殖場(戶)數和生豬存欄量。每個調查縣市選取15個養豬場(戶),其中存欄500頭以上養殖場數不少于10個。利用EpiData3.1軟件進行數據錄入,Excel軟件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育肥豬死亡率,利用2018年全年育肥豬死亡數量除以2018年全年出售與死亡育肥豬數量之和估算;母豬死亡率,利用2018年全年母豬死亡數量除以2018年全年死亡母豬與年末存欄能繁母豬數量之和估算。對每一項生物安全措施,計算場群水平的實施率。所有措施的實施率中位數定為總體實施率,每一類措施的實施率中位數定為該類措施的實施率。1.3內容。問卷內容包括養殖狀況、生物安全防護措施實施情況、防控費用支出及免疫情況、死亡情況和非洲豬瘟防控知識知曉情況等。生物安全防護措施包括5類20項具體措施(表1)。非洲豬瘟防控知識包括傳播途徑和臨床癥狀2個方面。

2結果與分析

2.1養殖狀況。截至2019年8月底,調查縣市的生豬養殖場(戶)數較疫情發生前年份減少了50%~80%不等;與2018年底相比,所調查養豬場(戶)中,近60%的場(戶)生豬存欄減少;2018年底和2019年6月底,養豬場(戶)平均存欄分別為2772頭和1892頭,能繁母豬場平均存欄分別為317頭和253頭,與2017年底相比,減幅分別達31.7%和20.1%。調查發現,各地生豬飼養模式均以自繁自養為主,但總體結構有差異,如湖南省自繁自養比例高達97.8%,而遼寧省僅為69.0%(圖1)。2018年下半年以來,整體飼養模式有所改變,調查縣市單純育肥場(戶)占比減少5%~20%不等。2.2生物安全防護措施。實施情況對養殖場(戶)5類20項生物安全措施(表1)的實施情況進行調查,發現20項措施的總體實施率為83.2%,且隨養殖規模增大而增高,年出欄500頭以下養殖場(戶)的實施率不足70%(圖2)。從分類上看,年出欄2000頭及以上養殖場(戶)的各類生物安全防護措施總體實施率均高于90%,年出欄2000頭以下養殖場(戶)均低于91%,特別是年出欄500頭以下養殖場(戶)中,生產布局和消毒制度措施實施率均不足60%(圖3)。2.3防控費用支出及免疫情況。從投入看,被調查養殖場(戶)2018年平均每頭豬防治投入57.1元,其中小規模(年出欄小于500頭)養殖場(戶)平均75.1元/頭,中、大規模養殖場平均56.9元/頭。從防控支出結構看,疫苗占比最高,在各規模養殖場(戶)中均占比較高,其次為預防治療費用(圖4)。調查發現,非洲豬瘟疫情發生以來,88.5%的被調查養殖場(戶)防治投入增加,平均每頭增加40元(20~100元),其中68.2%的小規模養殖場(戶)防治投入增加,平均每頭增加30元(12~46元),94.4%的中大規模場防治投入增加,平均每頭增加45元(20~100元),表明大規模養殖場(戶)風險防范意識高于小規模養殖場(戶)。養殖場(戶)高度重視口蹄疫和豬瘟的防控,免疫接種的場群比例分別為98.0%和96.4%(圖5)。2.4死亡情況2018年以來,被調查的養殖場(戶)育肥豬、母豬死亡率中值分別為3.0%、5.9%,其中育肥豬死亡率中值隨規模增大而降低,年出欄500頭以下的死亡率中值為6.7%(圖6)。2.5非洲豬瘟防控知識知曉情況。對非洲豬瘟傳播途徑知曉上,飼喂泔水,接觸感染豬或病死豬,接觸污染病毒的衣物、車輛、糞便等污染物,蜱蟲叮咬等4種主要傳播途徑的單途徑知曉率均超過82%,其中“非洲豬瘟病毒可通過接觸感染豬或病死豬傳播”的知曉率最高,達92.3%;全面性上,養殖場(戶)對4種主要傳播途徑全知道的僅占74.7%,具體分布見圖7。在非洲豬瘟臨床癥狀認知上,80%以上的養殖場(戶)認為發燒、食欲減退、局部皮膚變紅和死亡率高是非洲豬瘟的主要臨床癥狀,4種癥狀均知曉的比例為73.3%(圖8)。從消滅傳染源看,高溫和使用消毒劑可滅活非洲豬瘟病毒的知曉率均為95.8%,二者均知曉的比例為91.6%。在非洲豬瘟易感動物認識上,“家豬可感染非洲豬瘟病毒”的知曉率達100%,野豬可感染非洲豬瘟的知曉率低于90%,同時仍各有1人認為“牛、羊可以感染”“人可以感染”。

3討論

本研究雖然采用便利抽樣,但湖南、重慶、遼寧、河南、安徽等5省(直轄市)分別為我國中南、西南、北部、東部地區的生豬養殖大省,在各省選取能夠代表轄區養殖特點的縣市調查,其結果基本能夠真實反映我國的生豬養殖現狀。飼養模式的改變、養殖場(戶)生物安全防護意識的提高,均是當前非洲豬瘟疫情形勢下的產物,但也應當看到,生物安全防護措施實施率和生豬死亡率在不同規模養殖場(戶)中有差異:總體實施率隨養殖規模增大而增高,育肥豬死亡率中值隨養殖規模增大而降低,具體表現在年出欄500頭以下小場(戶)的生產布局多不合理,生物安全措施總體實施率低于70%,500頭以下、500~1999頭小規模場(戶)的實施率分別為54.8%和75.7%;條件較好的規模養殖場(戶)也存在淘汰母豬缺乏隔離設施,內部凈道、污道區分不嚴格,病死豬無害化處理設施不完備等現象。加之疫情對養殖場(戶)特別是小規模養殖場(戶)養殖信心和補欄意愿的嚴重打擊以及隨環保壓力[3]而增高的養豬從業門檻,強化推進規范化養殖場建設,向飼料、飼養、屠宰、加工、冷鏈運輸、銷售為一體的綜合性經營模式轉變[4]是必然趨勢。在當前無疫苗可防的情況下,只有提升生物安全水平,才能化解非洲豬瘟發生風險。而調查發現,養殖場(戶)對非洲豬瘟臨床癥狀、傳播途徑認知的全面性不足,如對4種主要傳播途徑和4種主要臨床癥狀全知道的分別僅占75.0%和73.3%,提示應進一步加強生豬養殖場(戶)的宣傳培訓,同時建議加強基層防疫人員的非洲豬瘟防控技術培訓,提高基層技術人員的病例發現、識別、報告、監測、消毒和無害化處理等專業知識水平[5],還可動員社會力量落實各項防控措施,提升防控宣傳工作的針對性、科學性、覆蓋性,營建科學有序的群防群控局面。

4結論

調查發現:非洲豬瘟疫情對于我國各地養殖場(戶)的生豬飼養模式產生了較大影響,普遍以自繁自養為主,單純育肥模式相對減少;養殖場(戶)生物安全防護意識、防控知識知曉率明顯提高,但小規模養殖場(戶)仍存在不足。調查提示,應強化推進規范化養殖場建設,進一步加強對小規模養殖場(戶)的非洲豬瘟防控知識宣傳和基層防疫人員的防控技術培訓。

參考文獻:

[1]陳偉生,關龍,黃瑞林,等.論我國畜牧業可持續發展[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9,34(2):135-144.

[2]王清華,任煒杰,包靜月,等.我國首例非洲豬瘟的確診[J].中國動物檢疫,2018,35(9):1-4.

[3]許彪,施亮,劉洋.我國生豬養殖行業規模化演變模式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5,36(2):21-26.

[4]仇華吉.非洲豬瘟對我國養豬業的影響與防控建議[J].中國獸藥雜志,2018,52(11):1-4.

[5]肖勝南,王瑾,王淑艷,等.淺析基層非洲豬瘟防控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獸醫雜志,2018,54(9):112-114.

作者:楊宏琳 王幼明 張毅 李印 沈朝建 單位:1.中國動物衛生與流行病學中心 2.遵義醫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