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豬場生物安全狀況調查分析
時間:2022-05-07 11:38:38
導語:規模豬場生物安全狀況調查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材料與方法
1.1豬場選擇。1.1.1發病場。選取遼寧省內的有代表性的2個發生非洲豬瘟疫情的豬場。1.1.2非發病場。選取遼寧省內56個規模豬場或飼養大戶,其中種豬場22個、商品代場34個,分布于14個地級市28個縣市56個鄉鎮。飼養模式大部分為自繁自養,只有個別場從外場購進仔豬進行育肥飼養。1.2調查方法和內容。通過現場訪談與問卷調查,完成遼寧省內發病和非發病豬場的生物安全情況調查,結合公開發表文獻資料[2]開展分析,了解各豬場基本養殖情況、生物安全管理情況,具體包括養殖場分區、布局、人員、物料、豬只進出、車輛、風險動物、生產、防疫管理等內容。1.3數據處理。將調查數據錄入MicrosoftOffice2010Excel軟件,對其進行整理、保存和分析。
2結果
2.1疫情豬場。2.1.1遼寧省沈陽市首例疫情豬場。2018年8月3日發現疫情時,該場存欄生豬336頭,死亡2頭;該豬場生物安全條件較差,緊臨交通流量很大的鄉級公路,場區周邊沒有圍欄,運豬車輛和人員均可隨意進入場區;場內沒有無害化處理設施,場區出入口等處沒有設置消毒池;場區內沒有分區,沒有劃分凈污道,沒有出豬臺;該場用廢棄酸乳和泔水喂豬,在場區靠近鄉級公路位置有一直徑約3m的大鍋,用來盛裝廢棄酸乳和泔水;場內共有3排豬舍,每排豬舍大約有10個豬圈,發生疫情的是第3排豬舍,調查時存欄的47頭豬全部發病死亡。2.1.2遼寧省某大型規模豬場。2018年10月報告發生疫情時,該場產房存欄母豬32頭,死亡9頭,妊娠舍存欄母豬70頭,死亡2頭;豬場周邊以平原為主,小丘陵為次,地形起伏不大;場內未嚴格劃分管理區、生產區和隔離區,場內道路未設置凈道、污道;場內飼養員雖有分工,但串舍現象十分普遍;飼料或獸藥銷售人員平時每隔2~3d就會進場推銷產品,車輛和人員進入生產區時沒有采取清洗消毒等措施;疫情發生前,曾有豬販運人員進育肥圈挑選收購生豬;豬場外購運輸飼料車輛的路線、停留地等信息均不清楚;豬場不飼喂泔水,以商品飼料為主,配以玉米、豆粕等;豬場采用自繁自養方式;經林業部門證實,該區域無野豬活動。2.2無疫情豬場。對省內56個無疫情規模豬場開展了生物安全現狀調查,具體統計見表1。2.2.1場內區劃管理及生物安全設施建設。調查的56個場中,實施生產區、生活區等區劃管理的有46個場,占82.14%;在場區、生產區和豬舍入口均建有消毒設施的有31個場,占55.36%,個別場在豬舍入口處也沒有建立消毒設施;場內道路進行凈污道劃分的有46個場,占82.14%;建有出豬臺并投入使用的有47個場,占83.93%。2.2.2人員及車輛管理。調查的56個場中,售豬時內部飼養人員同外部買豬人員有接觸的有16個場,占28.58%,其中有2個場允許經紀人進場挑選生豬,2個場允許外來人員不經消毒直接進場;養殖人員從場外采購生豬產品食用的有7個場,占12.5%;外來車輛可進入場區的有6個場,占10.71%;場區內人員串舍以及工具經常串舍使用的有17個場,占30.36%。2.2.3日常飼養管理。所調查的56個飼養場大多采取人工授精方式進行配種,個別采用本交方式,也有個別豬場僅從場外購進仔豬育肥,但購進時沒有采取隔離措施;有6~7個場沒有建立日常檢查制度和滅鼠、滅蚊、滅蠅計劃,即使有簡單的制度,也不能覆蓋重要的生物安全環節;在目前非洲豬瘟疫情形勢下,所有調查飼養場的消毒制度和措施均執行到位,但豬場飲用水大部分為深井水,沒有采取一定的消毒措施;所調查的豬場均沒有使用泔水喂豬。2.2.4防疫管理及疫病控制。調查的56個場均對口蹄疫和豬瘟進行了免疫,約90%的豬場進行了圓環病毒病免疫,約65%的場進行了偽狂犬病和流行性腹瀉免疫,約40%的場進行了高致病性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免疫,約30%的場進行了豬肺疫、豬丹毒和豬肺炎支原體免疫,約10%的場進行了豬傳染性胸膜肺炎、豬細小病毒、仔豬副傷寒和副豬嗜血桿菌病的免疫;飼養場認為,近幾年豬群死亡與疫病的相關性從高到低依次為豬流行性腹瀉、豬瘟、口蹄疫、圓環病毒病、高致病性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副豬嗜血桿菌病;大部分豬場(83.93%)開展了疫病檢測,其中32個豬場(68.09%)由疫病控制機構完成,僅有1個豬場自建有實驗室,其他的均由第三方或疫苗生產廠家負責檢測;大部分飼養場的病死豬由當地無害化處理中心負責處理,個別小型豬場自行采取深理的處理方式。2.2.5生物安全及非洲豬瘟知識掌握。從重點調查的易感動物、感染途徑、臨床癥狀、滅源方式的掌握情況來看,飼養場對易感動物和傳播途徑的相關知識掌握較好,但對臨床癥狀和有效的滅源方式相關知識掌握較差。
3分析與討論
有研究[2]分析表明,我國各類生豬養殖場戶40%以上的疫情,以及2000頭以上規模豬場幾乎100%的疫情,是由人員或車輛攜帶病毒傳入引起的;統計表明,非洲豬瘟病毒傳入風險隨豬場規模的增大而提高,運輸淘汰母豬的外部車輛與場內車輛和人員反復接觸,是多數超大型豬場傳入病毒的主要原因。綜合各方信息分析發現,早期發生疫情的省外大型養殖企業具有諸多相似病因[2]。這些疫情豬場都沒有專門的淘汰母豬出豬設施,集中淘汰母豬時,內部運轉車不得不反復與外部車輛接觸,導致外部病毒進入場內,再加上內部清洗消毒設施未能有效運行,最終導致病毒進入母豬舍;病毒進入場內后,隨場內運轉車(可檢出病毒核酸)、獸醫和飼養人員不斷擴散,待最終確診時,疫情已在場內全面暴發。隨著養殖業的快速發展,養殖主體對生物安全的認識也有所提高。但是,非洲豬瘟疫情能在9個月時間內在傳至全國各省份,證明我國豬場的生物安全水平沒能經受住考驗。對有非洲豬瘟疫情史的養豬場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分析發現,人員流動、飼料等物資進出、運輸車輛管控、蚊蟲消殺、病死豬處理等是這些養豬場發生疫情的主要風險因素[3]。在上述調查的規模場中,即便是存欄近十萬頭豬的超大規模豬場,也存在內外車輛接觸、外來人員進場、場內生物安全制度執行不嚴等生物安全措施落實不嚴的情況。調查發現,遼寧省生豬養殖業的生物安全水平與疫病防控需要仍然有很大差距。我國傳統散養、放養等生物安全管理水平低下的養豬模式仍然存在[3],有的幾乎沒有生物安全防護可言。在當前一段時期內,這些豬場的數量還會占有很大的比例。調查表明,遼寧省未發生疫情豬場在生物安全建設上也存在以下問題:一是缺乏最基本的防護隔離硬件設施。有近20%的規模飼養場沒有進行區域劃分,凈道和污道沒有分開,沒有建立出豬臺。嚴格來說,拉豬需設置二次轉運臺,外部拉豬車輛禁止靠近豬舍[4]。約45%的豬場在場區入口處未設置消毒設施。二是日常管理制度執行不嚴或缺乏有效的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在目前的非洲豬瘟疫情防控形勢下,仍然有16%以上的豬場存在人員和車輛的內外接觸,外來人員和車輛進場進舍等情況;30%的場仍有場內人員串舍和工具串舍使用現象;還有一部分豬場的生物安全日常檢查制度覆蓋不全,執行不到位。三是缺少驗證消毒滅源效果的經驗和方法。調查發現,各飼養場采取生物安全措施后,對效果僅憑經驗和效仿判斷。四是疫病防控管理不到位。被調查的56個場中,僅豬瘟和口蹄疫的免疫覆蓋率達到100%,而對目前影響生豬產業較嚴重的疾病,如腹瀉、偽狂犬病、圓環病毒病、高致病性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等,免疫覆蓋率仍然不高。疫病主動監測沒有開展,僅僅參與當地獸醫部門的被動抽樣檢測。五是對非洲豬瘟等疫病的知識掌握不全,缺乏專業的風險分析和評估等技術人員。由于遼寧省生豬保險工作開展較好,對病死豬的處理比較到位。調查發現,相關從業人員對生物安全知識的掌握和理解還處于初級水平。本次調查問卷設計了一個關于滅源方法的問題,反饋結果顯示,答卷人普遍都知道消毒能有效消除病源,但對高溫也能消除病源的認知還不是很清楚;他們在執行消毒時沒有理解消毒的必要性,對消毒藥物的選擇與配制、消毒原理、消毒效果的驗證等問題知之甚少,所以現實中就出現了的流于形式的消毒、頻繁消毒、用原液消毒、酸堿性消毒液同時使用、使用無效消毒藥等問題。當被問及消毒藥性質、消毒程序、作用時間、工作濃度、溫度等技術細節時,他們知之甚少,甚至一無所知。因此,消毒流于形式的現象歸因于操作者的“知信行”水平低。在實際中,這種情況還表現在免疫、日常管理、病死動物處理等方面。所以,相關從業人員缺乏生物安全意識和知識是生物安全防控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
4建議
針對上述存在的生物安全問題,建議努力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各級政府應結合本地實際情況,進行深入調研,科學規劃養殖及屠宰產能布局,調整優化生豬的養殖模式和能力,加大宣傳力度,并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資金補助,引導規模飼養場著力提高生物安全水平。二是相關職能部門應制定一系列的標準規范,指導豬場加強生物安全硬件設施改建,并對其進行必要的培訓,完善相關的生物安全措施和制度,切實提高豬場的生物安全水平。生豬飼養場要結合本場實際和疫病防控需要,進行科學風險評估,全面分析場區規劃、人員流動、車輛管理、飼料飲水等物資管理、病死豬處理、疫病免疫及日常飼養管理、制度執行等各個環節存在的短板,并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補齊短板。對現有的飼養大戶或散養戶,如果生物安全很難提高到一定的水平,或無法實現生物安全養殖,政府則應制定相關政策,逐步引導,使其退出飼養。三是在生物安全防控措施上,相應的生物安全規章制度必須保證百分百執行到位,只有這樣,硬件設施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生物安全才能達到其應有的水平。如果說飼養場硬件設施是生物安全的基礎,那么執行者的“知信行”水平就是生物安全的關鍵。生物安全不是一項單純的工作,而是一個系統工程,是一個源自于各個管理細節都做到位的結果[5],所以飼養場應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加強培訓,讓所有員工,包括管理人員、技術人員、飼養人員及其他輔助人員等相關從業人員,學習掌握生物安全和風險評估知識,增強他們的生物安全意識,要讓他們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在實際中要不打折扣地執行,這樣才會讓生物安全措施發揮最大的效果。四是基于非洲豬瘟疫情的發展,以及對非洲豬瘟病原認識的加深和對非洲豬瘟防控的需要,應不斷調整生物安全措施。生物安全是一個持續改進的過程,沒有一成不變的措施和制度,生物安全相關的措施、制度、程序等需要在執行中進行評估和評審,不斷尋找風險點,并要逐步去改進和完善;同時,生物安全也不是萬能的,通過生物安全措施只能降低風險,但卻永遠無法消除風險。對于生物安全管理,發現問題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如何高質量解決問題,使生物安全獲得持續性改善才是關鍵[6]。
5結論
調查認為,遼寧省生豬養殖業的生物安全水平與疫病防控需要仍然有很大差距,而規模飼養場生物安全水平低下、相關從業人員缺乏生物安全意識和知識是當前疫病防控失敗或防控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今后需健全生物安全標準規范,加強生物安全培訓與宣傳,建立安全措施效果評估和持續改進機制,指導和扶持規模豬場加強生物安全建設,提高其生物安全水平。
參考文獻:
[1]王濤,孫元,羅玉子,等.非洲豬瘟防控及疫苗研發:挑戰與對策[J].生物工程學報,2018,34(12):1931-1942.
[2]黃保續.非洲豬瘟難防難控,但完全可防可控[J].北方牧業,2019(19):15.
[3]譚立文.中小規模飼養場非洲豬瘟防控策略探討[J].現代畜牧獸醫,2019(11):36-38.
[4]高巖.豬場規劃設計中的生物安全設施[J].今日養豬業,2019(9):107-109.
[5]孫華偉,張曉曦,張敬峰,等.豬場生物安全體系建設效果不佳的深層次原因分析[J].豬業科學,2019,36(8):54-55.
[6]劉從敏.非洲豬瘟肆虐下對生物安全的再認識[J].獸醫導刊,2019(9):1.
作者:顧貴波 崔基賢 蘭德松 譚立文 劉賀 于本良 單位:1.遼寧省農業發展服務中心 2.大連市現代農業生產發展服務中心 3.撫順市現代農業及扶貧開發促進中心
- 上一篇:非洲豬瘟對生豬養殖的影響
- 下一篇:動物疫情監測預警模式分析
精品范文
10規模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