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藥在魚病防治的作用

時間:2022-05-08 02:44:10

導語:中草藥在魚病防治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草藥在魚病防治的作用

摘要:該文論述中草藥在魚病防治中應用意義,并通過細菌、病毒、真菌與寄生蟲4個角度論述常見魚病的中草藥防治方式。為我國漁病防治提供全新思路,促進我國漁業創新發展。

關鍵詞:中草藥;魚病防治;漁業

我國作為世界上唯一漁業養殖產出超過捕撈產出的國家,魚病防治藥品對我國漁業發展有重大影響。傳統藥品在我國大規模養殖中抗藥性表現明顯,中草藥作為我國傳統醫療精粹,引發病原體變異的概率較低,對我國漁業發展促進作用明顯。

1應用意義

1.1不易形成抗藥性。現階段,漁業養殖中使用規模較大的病害防治藥品為抗生素等人工合成制劑,長期使用極易導致病原體發生變異,抗藥性增強,原有病害防治手段效果變差。由于中草藥作用機理較為復雜,在魚病防治中應用不會導致病原體產生針對性變異,可長時間使用。1.2生態友好度高。相較于傳統漁業養殖使用的藥品,中草藥由于其為對植物的直接應用,未經過復雜的工藝處理,殘留藥品可由微生物直接分解,在養殖中應用對水體影響較低。同時,中草藥使用中不會存在部分元素在魚體內大量堆積,不影響養殖魚食用的健康性與安全性。1.3綜合價值較高。中草藥相對于傳統漁業中使用的藥品價格較為低廉,具有更高的經濟效益,提升漁業養殖收入,中草藥綜合藥效較強,在漁業養殖中應用除進行針對性病原體防治外,可以有效提升魚自身的免疫力,使養殖魚在面對多種病原體侵襲時有更強的抵抗能力。

2具體應用

現階段已有200多種草藥被證明可應用于魚病防治中,主要集中于細菌性疾病防治,在真菌防治與寄生蟲滅殺上成果較少,分別僅有10種及22種被驗證有效的草藥[1]。2.1細菌性疾病防治。細菌性疾病為我國漁業養殖危害最大的疾病種類,病原體繁多,常見的有假單胞菌、氣胞菌、弧菌等幾大種群。中草藥在針對細菌性疾病的防治中取得較為良好的效果。2.1.1白頭白嘴病。白頭白嘴病為常見細菌性魚病,病原體為粘球菌,患病初期表現為自嘴至眼中間皮膚呈乳白色,嚴重時會出現全身褪色與染病部位腐爛,傳染性極強且致死率較高,是對漁業養殖損害較大的疾病之一。由于病原體最適溫度較高,白頭白嘴病發病高峰常處于夏季。中草藥在白頭白嘴病防治中主要應用方法:第一,每畝魚池放入15kg的苦楝樹葉,并記錄投放位置,8d后打撈并等量放入新的樹葉,重復3~4次,可有效防治白頭白嘴病。第二,干烏柏葉磨粉用20%的石灰水常溫浸泡12h,然后大火煮沸10min,稀釋后向魚池內均勻噴灑。平均每千克烏柏葉需20kg石灰水。第三,將大黃用濃度為0.3%的氨水浸泡1天1夜,無須剔除藥渣,稀釋后直接向魚池內均勻噴灑。平均每公斤大黃需要用20kg氨水浸泡,每立方米水體需要投入的大黃為3g左右。第四,五倍子應用簡單,搗碎后用清水浸泡12h,向魚池內均勻噴灑即可,每立方米水體需五倍子3g左右。2.1.2細菌性爛鰓病。細菌性爛鰓病多發于1年以下草魚,表現為魚鰓腐爛且帶有污泥,部分魚感染后魚鰓增生明顯,癥狀較為嚴重者會在2d內迅速死亡。由于患病癥狀特點不明顯,在診斷進程中需將病魚打撈,觀察染病部位是否存在寄生蟲。細菌性爛鰓病原體為粘球菌,由于與白頭白嘴病病原體同屬于一個種群,發病時間多集中于夏季且防治手段較為相似[2]。常用中草藥防治方法:第一,白頭白嘴病常用的大黃、五倍子、烏柏葉等對細菌性爛鰓病均有較好的防治效果,且用法用量較為相似。由于細菌性爛鰓病多集中于1年以下草魚,在魚種投放前可用低濃度藥液浸泡或在餌料中加入少量藥品食用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此外,將生姜搗碎在油鍋中熬煮20min,稀釋后在魚池內均勻噴灑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藥液制作時,生姜與菜籽油的重量比應控制在1∶3左右,同時每畝魚池需該混合物約1kg。第二,黃連、百部、魚腥草與大青葉為現階段較為少見的魚用方劑,4種藥物的配比為3∶2∶2∶2,平均每100kg的魚種需用藥1kg,煎藥后取藥液進行投喂,1次/d,每個療程為3d。2.1.3赤皮病。赤皮病多發于草魚、青魚,當魚體完整時,病菌無法直接入侵,所以赤皮病多作為其他病害的伴生病癥。魚體感染赤皮病初期多表現為鱗片脫落、皮膚充血,癥狀集中于腹部。病原體為熒光假單胞菌,夏季常為該病高發季節。常用中草藥防治手段:第一,將新鮮的蓖麻莖葉成束投放到食臺周圍浸泡,每次浸泡時長以3d為最佳,連續浸泡2次。每畝魚池用量為新鮮蓖麻15kg,扎成10束左右[3]。第二,新鮮辣蓼草與苦楝樹皮煎制的藥液對赤皮病預防效果良好。辣蓼草與苦楝樹使用比例約為2∶3,每畝池塘需混合藥物12.5kg,熬制成藥液15kg,在使用時加入1.5kg的食鹽會明顯提升使用效果。2.2病毒性疾病防治。病毒性魚病具有治愈難度較高的特點,雖病原體種類較少,但會對漁業造成嚴重損失。中草藥在病毒性疾病預防上具有一定成效,杜仲、忍冬等藥草具有明顯的病毒抑制作用。草魚出血病是我國漁業養殖中較為常見的病毒性疾病。病體表現為各個器官出血,依據病體與致病毒株的不同出血位置有所差別,病原體為水生呼腸弧病毒。常用中草藥防治方法:第一,大黃或楓香葉煎成藥液或磨成粉末與飼料攪拌進行飼喂,通常用量為每公斤魚使用藥草0.4kg左右,1次/d,連續飼喂5d。第二,板藍根與枯木混合磨制成粉末,混合在飼料中。板藍根與枯木使用比例為7∶3,通常用量每公斤魚添加5g,3~5d為1個療程,每15d進行1個療程喂養。2.3真菌性疾病防治。真菌性疾病常作為其他魚病的伴生感染疾病,如水霉病、鰓霉病等。多種中草藥對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如陳皮、艾葉、菖蒲、五倍子等。水霉病為典型的真菌性魚病,主要因為魚表皮組織損壞造成真菌侵染。患病魚體常表現為感染部位被白色絮狀物覆蓋,嚴重時造成皮下肌肉組織大面積裸露。常用中草藥防治方法:第一,生姜、食鹽、酒混合搗碎制成藥劑投喂,用量為每100kg魚使用生姜300g、食鹽1g、白酒300mL。每天投喂1次,連續3d。第二,芭蕉心真菌抑制效果表現良好。每畝魚池需取芭蕉心30kg,碾碎與2kg食鹽、50kg尿液混合,均勻向魚池內噴灑,1次/d,連續3d。2.4寄生蟲疾病防治。中草藥作用中由于有效成分濃度較低、見效緩慢等特點,在寄生蟲防治上效果只集中于部分病蟲,效果與傳統藥物有一定差距,且防治手段多以方劑形式出現。典型的有小瓜蟲病,小瓜蟲常會主動侵染魚的皮膚組織與鰓組織,感染處常會表現為較嚴重的增生或發炎,伴有大量的黏液分泌。患病魚體常表現為長時期浮出水面,2~3d死亡。中草藥對小瓜蟲病的防治方法:金銀花、白芷、干姜、白術混合制劑對小瓜蟲病防治有良好效果。常規用法為每畝魚池區金銀花135g、干姜90g、白芷135g、白術90g,煎制成藥液,剔除藥渣加入飼料中投喂,1次/d,5d為1個療程。

3結束語

中草藥在魚病防治中的應用具有成本低、負作用小等優點。中草藥應用多為經驗總結,相關人員應加強現代化技術在其中的應用,明確作用機理,加速中草藥應用研究,促進漁業用中草藥藥品向精確化、成品化發展。

參考文獻

[1]劉耀輝.中草藥在魚病防治中的應用[J].農民致富之友,2019(14):183.

[2]楊娟.中草藥在魚病防治中的應用[J].甘肅畜牧獸醫,2018,48(8):72-75.

[3]鄧福平.中草藥在魚病防治中的應用淺析[J].江西水產科技,2017(2):30-31.

作者:覃金蘭 單位:廣西鹿寨縣黃冕鎮水產畜牧獸醫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