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發展現狀及展望

時間:2022-05-08 02:47:25

導語:漁業發展現狀及展望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漁業發展現狀及展望

一、漁業發展現狀

(一)漁業養殖面積及產量。大姚縣目前有水產養殖面積835.8hm2(不含稻田養魚面積),其中水庫668.53hm2,占80%;壩塘141.27hm2,占16.9%;專用塘26hm2,占3.1%。有稻田養魚面積333.33hm2。境內江河不具備養殖條件,僅有少量的自然捕撈。水產品年總產量2275t(其中江河捕撈28t),年產值3071萬元。(二)苗種生產。全縣目前有魚種場3個,魚種池面積共1.73hm2,其中永豐水庫魚苗場1.15hm2,里長園水庫魚苗場0.25hm2,趙家龍潭水庫魚苗場0.33hm2,年人工孵化(或購進)魚苗2100萬尾,生產魚種68t,投放魚種79t。(三)養殖品種。大姚縣生產的魚苗品種主要有鯉魚、草魚、鰱魚,引進的魚苗品種主要有鳙魚和高背鯽魚。養殖品種主要是鯉魚、草魚、鰱魚、鳙魚、高背鯽魚、青蝦,正在試養的有鱘魚。(四)新品種引進情況。從1989年開始,大姚縣先后引進了銀魚、池朝弓魚、高背鯽魚、羅氏沼蝦、斑點叉尾鮰、淡水青蝦、美國青蛙、革胡子鯰等品種。養殖成功的有銀魚、池朝弓魚(妙峰水庫)、高背鯽魚、淡水青蝦等。(五)漁業人口。全縣現有漁業養殖戶49戶,從業人口216人,漁業勞動力187人,其中專業人員94人,兼職人員58人。

二、工作開展情況

(一)綜合監督管理。春季禁漁方面,已建立并完善了《大姚縣金沙江、漁泡江春季禁漁期制度》;在漁業水域環境安全方面,已建立了水庫水質檢測制度;在漁業生產安全和水產品質量安全方面均建立了常態機制,實施了漁業船舶管理制度和水產養殖生產記錄制度以及漁船漁民配備救生衣制度(所有的漁業船舶已配置了救生衣)并編制了《大姚縣漁業安全生產事故應急預案》,目前水產品質量和安全生產具備了較高水平。(二)水產養殖科技推廣。主要教學培訓內容有養殖技術、稻田養魚的推廣和新品種的引進,推廣水庫養殖面積866.67hm2,池塘26hm2,推廣并鞏固稻田養魚333.33hm2。目前,全縣的水庫、壩塘、池塘等養殖技術已基本成熟,并具備了新品種開發能力。(三)積極開展漁業資源增殖放流項目。2016-2017年,在金沙江流域大姚縣金碧鎮石洞水庫、龍街鎮老壩山水庫和石關村委會的紅豆樹水庫開展中央漁業資源保護增殖放流活動,實施人工增殖放流鰱鳙類魚種110.25萬尾。該項目實施后,在2018年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鰱鳙類生態魚產量98t,產值132萬元。(四)強化漁政執法。實施了金沙江、漁泡江春季禁漁期制度,始終從嚴打擊各種漁業違法行為。目前已基本杜絕了偷、搶、炸魚等現象,其他非法捕撈現象也得到了遏制,維護了正常的漁業生產秩序,有效地保護了漁業資源。

三、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一)基礎薄弱。大姚縣是一個集山區、少數民族為一體的農業縣,漁業資源少而且分散。現有的漁業水域類型為水庫、壩塘、池塘和稻田四類,其中水庫、壩塘均是農田灌溉型,功能是以農田灌溉為主,在魚類生長的最佳時節水位最低,隨著淤積的增加,有的在大春栽種期間養殖水域無法保證;池塘多是農戶自行改造低洼冷浸田而成,不僅難以形成規模,而且質量標準低、排灌條件差,應用科技措施的空間小;稻田養魚則受自然災害和灌溉條件的直接制約,難以充分發揮其效益。苗種場規模小,難以培育出足夠的大規格魚種,難以形成優勢。硬件方面,在現有的20座小㈠型水庫中,僅有1座有攔魚設施,小㈡型水庫和壩塘均沒有攔魚設施;池塘規模小而分散,且質量差、規格低,水源沒有保障。軟件方面,由于漁業規模不大,基礎差,科技應用空間小,導致魚藥、飼料等漁用品市場難以形成,從而進一步阻礙了漁業科技的推廣應用。(二)管理體制不合規。根據國家有關規定,漁業行政執法、漁業船舶檢驗、水產品檢疫、漁業疫病預防等屬于行政管理體系,崗位人員應為公務員,但當前現有人員屬于事業編制,明顯存在單位人員性質與崗位需要不相符合的情況。(三)機構、設備不健全。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一些必須開展的工作,如水產品檢疫、漁船檢驗、水生動物疫病防治等,既沒有相應的機構,又沒有所需的設備,工作無法開展,嚴重制約漁業安全生產的發展。(四)經費嚴重不足。由于地方財政緊張,無法提供相應的經費,致使辦公經費嚴重不足,沒有相應的裝備,而漁政執法裝備不齊,給取證等工作帶來困難;宣傳經費、培訓經費的短缺則使科技、法制推廣工作難以開展。(五)產業結構不合理。大姚縣漁業產業結構以養殖業為主,而水產品加工業和休閑漁業發展相對滯后。現階段缺少大型養殖企業,多以個體分散生產經營為主,養殖模式粗放單一,水產養殖規模化、產業化程度很低。在水產品加工方面幾乎空白,在休閑漁業方面僅處于起步階段。

四、發展的指導思想、思路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生態文明建設,實施“不與糧爭地,不與人爭水”的水產養殖發展新理念,本著“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原則,對養殖水域進行合理開發、科學規劃,利用宜漁水面,提高水體利用率,有效保護水域生態環境,為促進大姚縣水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實施“科技興漁”戰略,優化產業結構,提高品種效益,因地制宜,協調發展,力爭到“十三五”末,把發展生態、高效的無公害水產養殖業作為大姚縣的主推產業。(二)發展思路。實行以養殖為主,以生態、高效漁業為主線,養殖、增殖、捕撈和流通相結合,努力提高綜合效益。對141.27hm2壩塘和26hm2池塘小水體重點發展名特優新稀珍貴品種,大幅度的提高單產水平和產出效益;對20座小㈠型水庫、57座小㈡型水庫等宜漁水面進行科學計算投放數量,合理搭配苗種比例,以期實現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和良性循環;對白鶴水庫和紅豆樹水庫2座中型水庫則在抓好增殖放流的同時,搞好水庫的監督管理工作。(三)發展目標。大姚縣漁業發展目標到“十三五”末,全縣水產綜合開發133.33hm2,水產養殖面積達2000hm2以上,年產鮮活水產品3156t,漁業總產值6312萬元。

五、未來展望

(一)轉變職能,把政府管理逐步轉變為政府服務。解放思想,把工作重心從過去的全包型(包養殖、包技術、包管理、包執法等)逐步向管理服務型轉變,不斷提高行業的規范性,改變過去什么都管的做法,把養什么、怎么養、養多少的事交給養殖戶自己決定。(二)完善管理機構。理清漁業管理單位人員性質,建立水產品檢疫、漁業船舶檢驗和水生動物疫病防治機構,增加相關單位的漁業人員編制,特別是鄉鎮水管站的漁業人員編制,充分發揮漁業管理單位對漁業產業的服務功能。(三)拓寬資金投入渠道,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一是積極爭取政府財政資金的投入;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投資者的投入保護力度,提高養殖單位或個人固定資產投入的積極性;三是采取措施,積極引導各種外部資金的投入。通過資金投入來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在提高現有魚塘質量的同時,力爭建設3個(每個3.33hm2以上)左右的商品魚基地,以拓展漁業科技應用空間,增強漁業產業發展后勁。(四)加強依法治漁進程。一是依法開展漁業行政許可工作,如養殖許可、苗種生產許可、捕撈許可;二是依法開展漁業船舶檢驗和水產品、苗種的檢疫工作;三是依法開展漁業資源的保護工作,如金沙江、漁泡江春季禁漁,打擊各種非法捕撈行為等;四是認真查處各種漁政違法案件。(五)建立漁業安全生產機制。一是建立漁業水域安全管理機制,加大對漁業水域環境安全的監管力度,確保漁業水域環境安全;二是建立水產品檢疫機構和機制,對水產品實行檢疫制度,確保水產品質量安全;三是建立健全以漁業船舶檢驗和管理為主的漁業生產安全機制,確保漁業的生產安全。(六)調整漁業產業結構,提高產業發展能力。積極調整養殖結構,大力引進優質魚品種,積極發掘大姚縣土著魚資源,抓好金沙江特有魚類增殖放流,搞好土著魚的增殖放流。拓展常規魚類養殖品種、空間,建設優質特色水產養殖基地。大力發展稻田養魚、蝦、蟹,實現稻魚雙豐收,提高稻田綜合種養效益,鼓勵休閑漁業,促進大姚縣漁業經濟發展。(七)開發利用特色土著魚類來拉動全縣漁業的發展。以本縣的漁業養殖基地為基礎,依托省、州漁業科技單位的技術力量,逐步開發利用黃桑魚、白甲魚、鯰魚等市場前景廣闊的土著魚類,以典型引路,全面促進大姚縣水產業的發展。

作者:楊洪珍 李進才 單位:1.大姚縣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2.大姚縣石羊鎮農業農村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