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植污染治理如何推進漁業綠色發展
時間:2022-01-26 09:30:15
導語:養植污染治理如何推進漁業綠色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鹽城市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持續開展水產養殖污染綜合治理,推進漁業綠色發展、生態健康、環境友好。
(一)突出重點,大力開展“一蝦兩魚”高密度水產養殖場整治。2019年市政府下發了《關于加強水產養殖污染防治工作的實施意見》,在全省率先開展設施大棚蝦、黑魚、泥鰍等“一蝦兩魚”高密度水產養殖治理。采取強化組織領導、加大技術培訓、深化服務引導、加強督查檢查等措施,實行建改整治一批、調整轉產一批、退出養殖一批等“三個一批”辦法,有力地推進水產養殖污染整治工作。2019年全市“一蝦兩魚”高密度水產養殖場整治率達100%,建成尾水凈化設施或配套生態凈化區220戶,調整轉產68戶,退出養殖100戶,累計投入整治資金1700余萬元,配套養殖尾水凈化區4308畝,凈化區面積平均占比達17.29%。2020年以來,針對設施大棚南美白對蝦養殖無序發展的亂象,繼續加大整治力度,一方面,依法清理違規設施大棚蝦。對違規占用基本農田、非法取用地下水、未通過環評審批備案、造成耕地土壤鹽漬化的設施大棚蝦養殖,明確要求各地依法堅決予以整治清退。東臺、大豐、射陽、建湖、濱海等縣相繼出臺實施辦法,東臺市專項清理了沿海新建在建的設施大棚蝦養殖面積7000多畝,響水縣清理了利用基本農田開展設施大棚蝦養殖面積300多畝。一方面,對合法合規養殖的設施大棚蝦實行“逐戶管理”制度,建立設施大棚蝦養殖檔案卡,標明養殖基本情況及土地、取水、環評等手續情況、尾水配套面積,實行“一戶一卡”上墻,確保做到“兩個到位、一個保證”,即養殖尾水處理設施和尾水凈化區配套到位,養殖尾水排放申報備案到位,保證養殖尾水達標排放。
(二)實施池塘生態化改造,全面推進養殖尾水達標排放。一是編制池塘生態化改造方案。結合全省養殖尾水達標排放試點建設工作要求,市農業農村局、生態環境局編制出臺了《鹽城市養殖池塘生態化改造實施方案(2020-2022)》,計劃用3年時間對全市120萬畝養殖池塘實施生態化建設,有效減少不達標尾水排放。二是開展規模連片養殖池塘生態化改造。根據養殖品種技術要求,采取多種模式,對池塘結構、進排水系、設施配套、尾水處理等4個方面進行技術改造,2019-2021年主要開展集中連片池塘養殖生態化改造,全市已累計完成池塘生態化改造面積33.49萬畝,占全市池塘養殖面積26.8%。三是進一步完善監管機制。嚴格對照池塘養殖尾水排放標準,督促養殖戶落實尾水治理主體責任,切實做好尾水排放登記備案工作,做好“三個嚴禁”,即嚴禁違禁投入品使用,嚴禁直排偷排,嚴禁不達標養殖尾水排入公共水域,確保尾水達標排放或循環利用。
(三)轉變養殖方式,發展生態健康養殖。一是積極發展池塘工業化循環養殖。建成了全省最大的池塘工業化循環養殖示范基地,示范點發展到32個、12.95萬平方米,占全省的三分之一。池塘工業化循環養殖模式,通過對養殖水槽、增氧推水設備、殘餌與糞便回收系統的創新性研究和示范應用,實現了對養殖尾水的有效處理和養殖水體的循環利用,基本實現養殖尾水零排放。二是大力發展稻漁綜合種養。充分利用已有的稻田資源,將水稻、水產兩個農業產業有機結合,一田雙用,稻漁互促,提質增效,生態環保。全市發展多種模式的稻漁綜合種養面積38萬畝,產生了較好的“穩糧、增收、生態”的三重疊加效應。三是探索發展湖區生態增殖養殖。鹽都區對大縱湖分別于2011年、2018年兩次實施退漁還湖工程,分別清退260戶養殖戶、養殖水面14160.1畝和134戶養殖戶、水面4479畝,實現了湖區零人工養殖。從2020年開始連續兩年進行了增殖放流,實行“人放天養”,恢復了湖區水域生態環境,常年水質達三級以上標準。鹽城市推進水產污染防治和水產綠色轉型,雖然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一是思想認識不夠到位。一些人認為池塘水能養好水產品,本身水質差不到哪里,談不上水產養殖污染,水產養殖污染比起畜禽養殖污染要好得多,開展水產污染防治有點小題大做,多此一舉,因而對加強水產養殖污染防治,主動性不強,積極性不高,行動不快。二是尾水處理技術不夠成熟。水產養殖尾水達標排放處理技術還處于試驗示范階段,還不夠成熟,現多采取尾水生物凈化、物理處理等方式,效果好壞不一。如何根據不同的養殖品種和養殖方式,因地制定采取不同的水達標排放處理技術,還需要深入試點試驗探索。三是資金投入機制不夠健全。推進尾水處理設施或尾水凈化區建設所需投入資金較大,財政暫無明確的資金扶持政策,養殖戶視養殖尾水處理為負擔,投入的主觀能動性不強。四是尾水排放監管不夠有力。水產養殖污染防治工作面廣量大,且水產養殖尾水排放的隨意性較強,排放時間和排放量也具有不確定性和不可計量性,取證難度較大,對造成污染的違法行為,查處的法律支撐不夠,執法手段不足,工作任務非常艱巨。
作者:楊群義
- 上一篇:超高壓輸電線路安全生產工作探討
- 下一篇: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誤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