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村養殖業污染論文
時間:2022-09-04 03:39:03
導語:我國農村養殖業污染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發酵床養殖法
在實際操作中該模式也存在這一些問題,以宜昌市盛紅畜牧為例,該場生豬規模達到12000頭,存欄800頭,主要利用發酵床養殖方式處理畜禽糞便。其發酵床養殖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投入成本過高。
包括發酵床自身制作成本以及維持發酵床運作的人工成本。盛紅牧業發酵床面積為12000㎡,發酵墊料價格為4元/㎡,則發酵床原料投入為48000元,每出一批豬就將發酵床換掉,每年出3批豬,則每年發酵床原料上的投入為144000元。每隔一天需要人工翻動發酵床,維持該場的發酵床正常運作至少需9人,則一年的人工成本則達10萬多元。則該場每年在發酵床上的投入就高達25萬元。
(2)難以控制溫濕度。
發酵床在運作的過程中其中心溫度可以達到50℃,在冬天發酵床提供的溫度可以幫助生豬取暖。但是到了夏天發酵所產生的熱量將會是豬舍內的溫度升高,很容易出現高溫高濕,為細菌滋生提供條件。
(3)不利于疫情的控制。
由于發酵床養殖是利用的微生物發酵技術,定期需對養殖場進行消毒殺菌,化學消毒藥和抗生素藥物對有益微生物也會起到抑制作用,控制疫情便困難。
二、沼氣處理法
沼氣處理法是厭氧處理技術的一種具體處理措施。沼氣處理糞便是指利用畜禽養殖產生的糞便尿液作為沼氣池發酵的發酵物質,在無氧條件下,畜禽糞漿中的厭氧細菌把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酸等有機物分解成有機酸,然后在甲烷菌的作用下,進一步將有機酸發酵,形成二氧化碳、甲烷、氫等,從而使畜禽糞便得到凈化。發酵后所產生的沼渣、沼液可以用作有機肥,而甲烷氣則可以用作燃料。這種處理方式是處理畜禽糞便污染物的最主要方式,其基本可以實現畜禽糞便污染物處理無害化和資源化目的。沼氣處理糞便是宜昌市畜禽養殖業處理糞便污染的主要方式,80%的農戶使用沼氣作為家庭生活燃料,66%的養殖戶將畜禽糞便用來生產沼氣。但通過調研發現沼氣處理法依然存在一些問題:
(1)處理污染量有限。
目前宜昌市多為戶用型沼氣池,容積一般在8立方米,其所需發酵物質通常只需要3-5頭豬或200只雞或2頭牛來提供,因此政府大力補貼的沼氣池不適用于大中規模的養殖戶。而宜昌市使用沼氣處理畜禽糞便的主要是農村養殖戶,但規模化養殖場及養殖小區才是產生畜禽糞便的主體,因此沼氣處理法處理的污染量較為有限。
(2)大中型沼氣補助名額少。
對于大中型沼氣國家的政策是由用戶先自行建造,國家驗收通過后便會給予全額的補助。且要建設大中型沼氣項目必須要先經過審批,而且名額非常少,競爭壓力大。以宜昌市惠明科技有限公司為例,該公司有意愿建大中型沼氣池,但是一直未通過審批。
三、生產有機肥法
生產有機肥是指通過高溫堆肥技術將畜禽糞便發酵轉化為有機肥。其工作原理理是在高溫條件下利用微生物讓畜禽糞便礦物質化、腐熟化從而實現無害化。在高溫堆肥過程中,不僅可以產生氮磷鉀等能被植物作物利用的化合物,而且其產生的腐殖質是一種高分子有機物,長期使用可以緩解土壤板結改善土壤肥力。這種方式可以實現農業資源的循環利用,可以達到畜禽污染處理無害化、資源化要求。在實際調研中通過與金綠黑烏雞養殖場負責人訪談我們發現目前生產有機肥來處理畜禽糞便在宜昌還存在諸多問題,具體分析如下:
(1)畜禽糞便加工率低。
畜禽糞便作為生產有機肥的主要原料,有機肥生產的過程即是畜禽糞便資源化的過程,有機肥生產廠家消耗了多少畜禽糞便,畜禽養殖業對環境的影響就減少了多少。但當前僅7.33%的畜禽養殖戶選擇生產有機肥作為其處理糞便的方式。
(2)有機肥市場閉塞。
有機肥的肥力比不上化肥,使用有機肥的的成本與化肥相差不大。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化肥迅速占領了市場,近年來雖然在有機農業及環境保護的呼聲中有機肥漸漸回歸種植業中,但是其市場仍然閉塞,多數農戶認為有機肥的效果不比上化肥。有機肥市場閉塞勢必影響有機肥生產規模的擴大。
四、立體養殖法
立體養殖是循環農業經濟的一種,在傳統的養殖模式的基礎上,將多種傳統模式有機結合而組成的一個循環系統。由于各種種養模式對環境有不同的要求,如果將在產出與需求上有承繼關系的種養模式按照其鏟除需要的順序將其結合,形成一個完整的循環體系可以使土地的經濟效益最大化。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養殖業向專業化和科技化發展,各種種養模式之間建立起供需要求的可能性越來越大,立體養殖技術也逐步投入生產。在調研的對象中三頭坪鎮柏果埫村九組李某即采用立體養殖模式,其所采用的是“豬—沼—草—羊—糞—魚”的模式,通過研究分析立體養殖模式也存在問題:
(1)擁有大規模畜禽養殖環節的立體模式難以推廣。
當一種立體養殖模式中含有大規模的畜禽養殖,要做到畜禽糞便不會擴大污染,其要承載的處理畜禽糞便的壓力大,需要各種不同的種養模式相結合。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各種種養模式相互獨立且相對分散的現象比較明顯。
(2)各個環節實現生態上的平衡很困難。
各個環節對環境都有自己的要求,在多種環節聯合的情況下,如何保證上一環節的產出正好滿足下一環節的需要這是很困難的,如雞—豬—魚的模式下,如果養殖的豬所產生的糞便高于池塘系統所能消耗的量,那么池塘水體就容易富營養化,影響魚類生存。
五、還田利用法
還田利用在傳統的農業中,種養模式緊密結合的條件下是畜禽養殖業處理糞便的最常用的方式,采用這種方式不僅可以低成本處理掉畜禽糞便這是處理掉畜禽糞便,而且畜禽糞便中的有機質及含氮磷鉀等物質在自然條件下發酵產生有利于增加土壤肥力的物質,使土壤在長期耕作后仍能保持肥力。采用這種方式只要將畜禽糞便量控制在土地荷載量的范圍內,其對環境的影響是很小的,同時還可以實現畜禽糞便的資源化利用,而且這種方式在農村應用也是最方便的,最廣泛的,調研數據顯示有超過93%的養殖戶選擇將畜禽糞便還田利用。但是在實際調研中發現直接還田利用也存在很大問題:
(1)承載糞便的土地超荷嚴重。
宜昌市需要用近三分之二的土地來消耗畜禽養殖多產生的糞便才不致超過土地糞便荷載量,但是在現實情況中大多數規模化養殖場糞便還田都是就近原則,消耗糞便的主要是規模化養殖場周邊的農戶或者就是養殖場自有的土地。這些面積的土地根本無法消耗掉畜禽養殖所產生的糞便,在這種情況下這些小面積的土地糞便載荷量將會遠遠超過土地合理載荷量造成嚴重的土壤污染。
(2)容易擴大污染面積。
糞便沒有經過任何處理直接還田利用,在沒有超過土地承載能力的前提下對環境影響不大,但是當做肥料的畜禽糞便一般只會覆蓋于土壤表層,畜禽糞便如被雨水沖刷其中的有害物質可誘發病原蟲、病原菌,導致水體富營養化和水體污染,影響用水安全。
作者:汪燕熊佳單位:三峽大學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院
- 上一篇:現代化農業科技論文
- 下一篇:現代遠程教育環境下的農村服務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