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溝通行為影響論文

時間:2022-03-11 10:47:00

導語:網絡溝通行為影響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網絡溝通行為影響論文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網絡對于溝通行為產生著巨大的影響。本方試圖從溝通行為的定義出發,追溯傳統溝通行為的變革,介紹較有代表性的相關理論研究,最后從正、反兩方面分析網絡對于溝通行為的影響,指出在利用網絡帶來的便捷的同時,不能忽視網絡給溝通行為帶來的負面影響。

關鍵詞:網絡;溝通行為;影響

1994年,我國在國際上被正式承認為“有互聯網的國家”,而在西方,這一年則被稱為互聯網的商業化年。在這十多年中,網絡不僅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而且對我們的溝通行為也形成了巨大的影響。

一、溝通行為的定義

溝通(Communication)即是兩個人之間或兩個以上的人之間發生的信息的傳遞與反饋。溝通的內容包括情感、思想、態度、觀點的交流。傳統的溝通方式主要有面談、寫信、打電話、發電報以及閱覽報刊雜志和看電視等被動的信息接收方式。

溝通行為是為了促使信息成功傳遞的一切行為。溝通是人類生活中最普遍和最重要的活動。溝通過程體現著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是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傳遞、思想傳遞和情感的交流的重要手段。

人際溝通是為了減少人際間的不確定性,增進自我認知。為了與他人保持良好互動關系,人們便運用各種方式與策略進行溝通。在與人溝通的同時,至少提供了兩種信息:內容(Content)和風格(Style)。溝通內容也就是信息的文字含意,是主要的信息來源,較容易解讀;溝通風格則是與別人溝通的方式,會影響溝通內容,也會影響聽者的接收和解讀。風格通常和內容的傳達同時發生而且相互影響,也往往提供了解讀信息內容的指針。

二、傳統的溝通行為

據有關資料記載,人類最初的溝通方式是通過手、臉等身體部位的直接接觸來傳遞信息。人類的溝通方式發展至今經歷了五次革命性的變化。人類溝通行為的第一次革命是因為語言的出現。語言的出現讓人類的信息交流地更為快速、內容更為豐富,讓人類的交流方式有了質的飛躍。第二次人類溝通行為的革命是由于文字的出現。從用鈍器刻在獸骨上的甲骨文,到用毛筆寫在竹箴上的字,再到現在的打印文字,文字的出現無疑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和文化成果的記載和積淀有著不可磨滅的重要作用。文字印刷被認為給人類出溝通行為帶來了第三次革命。文字印刷使得人類可以在更大范圍內交流信息和傳播文化。第四次革命是由于電話、電視等電子媒介物,使得人類可以在不同的地域空間里實現實時交流。現在,數字化的電子媒體被認為是人類溝通史上的第五次革命。尤其是互聯網的出現,讓兩個不同空間地域的人不僅可以即時通話,還可以同時傳遞圖片、大量數據、音樂,甚至還可通過視頻軟件同時看到對方的形象,同時還避免了電話不能將溝通內容保存下來的弊病。可以說,網絡的出現不僅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也給我們的溝通行為帶來了革命性的影響。

三、網絡對溝通行為的影響

隨著網絡科技的發展,網絡對于人類的生活方式和溝通行為的影響越來越大,有很多的學者都做過這方面的研究。霍華德•萊因戈德(HowardRheingold)是較早把網絡溝通作為獨立的對象進行系統觀察和研究的人之一。他提出,網絡溝通(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將從三個相互聯系的方面對現實生活產生影響。首先,在媒介飽和年代,網絡溝通將重新塑造人們的個性和情感。其次,傳統的人際關系是建立在一對一的交流基礎上,而網絡溝通提供的是多對多模式,因而也將對群體觀念和人際關系構成挑戰;最后,則是對民主社會的影響,網絡溝通挑戰了權力集團對傳播媒介的壟斷。萊因戈德的開創性研究極具啟迪性,他的著作大體上為后來的研究和爭論設置了一個框架。后來的研究者,對于網絡對于人類的影響大多呈現三種趨向。一是樂觀主義的期待,強調網絡傳播產生了新的社會交往形式和溝通行為模式,并將與新的都市生活環境相適應。另一種則體現出強烈的批判意識,認為電腦帶來社會關系的非人性化,互聯網的使用加劇了人的孤獨、疏離感,甚至是沮喪的感覺,實際是減少了人與人的交流和溝通。第三派的觀點帶有某種折衷主義色彩,認為虛擬社群獨立于現實社群之外,與之互動,但并不對立。基于已存在的大量研究,筆者認為應該站在一個客觀的角度看待網絡對于溝通行為的影響。

任何一項新事物的出現都不可避免的包括優點和缺點兩個方面。下面,筆者將從正反兩個方面分析網絡給現代人的溝通行為帶來的影響。

網絡溝通的特點是信息可實現幾乎同步的傳輸,利用網絡溝通的兩個個體可幾乎同時共享文字、聲音、圖像等資料;信息量的傳遞和獲得相關信息的能力比歷史上任何一種溝通方式都更具優勢;幾乎涵蓋了傳統溝通行為的一切方面。網絡帶給人類溝通行為變化的優點在于:

1、溝通形式多樣化。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基于網絡的溝通方式層出不窮。

人們可以通過互發電子郵件代替傳統信件;可以通過采用一些即時通訊工具代替打電話,如QQ、MSN等;若你的電腦配有一對價格低廉的攝像頭和小話筒,你甚至可能看著對方的面孔唱情歌,這類似于面對面的交流。2、更加不受地域的限制。基于網絡的溝通行為比傳統的打電話或寫信、發電報具有更加廣闊的實用范圍。鼠標一點擊,世界任何一個擁用互聯網的角落你都可能連接上,世界真正成為了一個村落。而且如果你的語言能力夠強的話,你還可以留下你的評論。而不是像過去我們不辭辛勞地跋山涉水后,在筋疲力盡之前寫下“XX到此一游”的話。你大可以瀟灑走一回,五分鐘后,你已經神游到了地球的另一端。

3、溝通范圍更大。傳統的溝通方式,你很難想象在同一時刻與不同地域的數百人一起對話,一起欣賞一篇文章或一首歌還能立即知道其他人的反應。這,在擁有互聯網的今天,只要一臺電腦和一根網線就全沒問題了。

4、溝通的成本更為低廉。現在,除了在購置電腦、網絡支持等一次性投入較大外,網絡建成后的每一次信息交流相比其它的傳統溝通方式都更為便捷和成本低廉。以要與某人商量一件事為例,進行一次面對面的交談將包括交通費,來回路上的時間等;打電話包括電話費,要傳送某資料還要打印和傳真費;而利用網絡你只需登陸QQ,聯上視頻,就類似于面談,再附上一封帶資料附件的電子郵件,完成整個過程可能用不上你收拾好資料物品出門打出租車的時間,而且對于寬帶包月的用戶,上網費用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盡管網絡給人類溝通帶來了如此多的好處,但我們說,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現對于人類來說都是硬幣的兩面,弊端與優點共存:

1、網絡使人們之間面對面交流的機會越來越少,實際使溝通行為趨向單一化,即更多地依賴于網絡。正因為網絡是如此的方便,過去要面談的事情現在要么打個電話,要么上MSN或QQ幾行字敲出去,一切搞定。逢年過節是中國人聯絡感情的好時機,而現在是電子賀卡代替了名信片,電子郵件代替了帶有個人筆跡的書信,連買的禮品也可以網上訂購并代你送貨上門。我們知道,憑借媒介進行的溝通行為會因為媒介物的特點而使得信息有所損失,盡管網絡非常發達,它畢竟還是與人與人面對面的交流有所不同,話語信息講完了,而情感的互動卻如隔山打牛。溝通方式的單一化損失的不僅僅是情感,還有正義感、良知和公德心。

2、網絡使人們相互之間的信任感降低了。現在,我們都講究求誠信社會。

但網絡先天的虛擬性就決定了他不可避免的虛幻。面對的是電腦,你講你是什么人你就是,甚至連性別也可以選擇。記得有一個很有名的笑話是:一個人對著電腦,對網絡那端的那位一“網”情深,卻不知對面上網的卻是一只狗。所以,“我不知道你是一只狗”成為了對網絡虛幻性的生動寫照。很難想象,當溝通缺乏了信任這個基石,交流的內容還有多少可以相信。這不知是溝通之幸還是不幸?而且,網絡的虛幻性會帶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是處于網絡時代的我們不得不面對的。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網絡既不是人參果百利無一害,也不是潘多拉魔盒全是災難。網絡在影響和改變著人類的溝通行為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許多需要我們認真分析和對待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白淑英.網絡技術對人類溝通方式的影響[M].

[2]陳紅梅.網絡表達及其對社會的影響[M].華東師范大學傳播系.

[3]周君蘭.虛擬的溝通藝術——網絡與社會研討會.2001.

[4]陳羿茨.網絡空間兩性溝通差異研究之初探[M].樹德科技大學.

[5]CommunitiesinCyberspace,byMarcA.Smith&PeterKollock,Routledge,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