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網發展論文
時間:2022-03-12 08:08:00
導語:智能網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主要介紹了智能網及業務在全球的發展狀況,并對移動智能網的標準及在中國的建設和業務運營情況進行了探討,指出智能網的發展建設必須以業務建設及業務的全網覆蓋為前提;智能網標準將最終演進歸于ITU-T標準。
一、引言
當前的通信網正向著智能化、寬帶化、個人化的方向發展,其本的電信服務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各種用戶對電信業務的需求變得越來越復雜,這就要求電信網能迅速而靈活地向用戶提供種種電信業務。傳統的新業務提供方法是每提供一種新業務,網上的所有交換機增加一塊軟件,成本很高,可靠性差,維護困難,而且需要很長時間。智能網技術克服了傳統方法的這些缺點,采用交換與業務分開的思想,對業務的適應性強,生成業務的周期短,同時其規范性又使各廠商更容易互通,這一切使得其在世界各地得到廣泛的應用。
二、智能網及業務在全球的發展狀況
隨著ITU-T對智能網各個階段的標準制定,全世界許多國家都開始實施和建設智能網,并積極投入商業服務。據統計現在全世界已有許多國家和地區建立了智能網,并在此基礎上開放了一系列智能網業務,這些智能網業務由于能夠為用戶提供多樣化的服務,以及可以快捷、靈活,有效地滿足用戶各個方面的需求,所以一經推出,便受到用戶的熱烈歡迎。
如果說全球市場1984年以前智能網一直處于實驗測試和開發階段,那么1985年就可以說是從實驗室走向現場配置的一年,而1986年后則是全世界全面走向商用的階段。現在歐、美的許多電信運營公司在市場上已經有了足夠多的IN業務并開始從這些業務提供中獲益,以美國為例,IN業務的收入每年都以10%以上的速度增加,其它國家開辦的IN業務也都為電信運營公司帶來了巨額收益。據國外一項市場調查表明,VPN和電話卡業務在過去的兩年里發展最快,而被叫集中付費仍是最廣泛配置的業務。
從已經提供智能網業務的國家來看,各國的業務發展狀況也不相同。例如美國目前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最完善的智能網,所提供的IN業務種類繁多,遠不止CS-1中規定的25種,其中主要有:800業務,900業務,電話卡業務等。而歐洲國家主要開展VPN業務,附加費率業務等。
中國自1995年開始智能網建設,各運營商已建成自己的全國骨干有線智能網,天津、山東、鄭州等已建成本地智能網,開放的業務主要有:300業務、800業務、校園卡業務、廣告業務、代付費業務等。目前隨著GSM網絡的迅猛發展,移動智能網的建設也已經在99年初步展開。
三、移動智能網
1、移動智能網標準
目前涉及移動智能網標準的規范主要有兩個:一是由ETSI組織在GSMphaseⅡ+制定的Camel標準;另一個是由美國TIA(通訊工業協會)組織制定的IS-41D,IS-771標準,我國移動網上絕大部分產品都遵從GSM標準,因而采納Camel標準建設中國的移動智能網體系。
移動網絡增強邏輯的客戶化應用(CustomizedApplicationsforMobilenetworkEnhancedlogic-Camel)是對智能網呼叫模型和信令協議的調整,它是一種工具,能夠幫助網絡運營商在GSM移動網上為漫游用戶提供增值業務。Camel的特征是為用戶提供一種與服務網絡無關的業務一致性。它是一種網絡特征而不是補充業務。即使用戶不在歸屬公共陸地移動網絡(HPLMN)中,它也可以作為一種手段幫助網絡運營者向用戶提供特定的業務。
Camel是在CS-1和CS-2標準的基礎上發展而來,標準的實施分為階段1(PhaseI)、階段2(phaseⅡ)和階段3(phaseⅢ)。1985年5月基本結束了階段2的標準化工作,Camel標準的進展工作如表3.1所示。
表3.1Camel標準的工作進展
CAP(CamelApplicationPart)基本ETSI的CoreINAP,是gsmSSF與gsmSCF之間的接口協議,另外還規定了gsmSRF與gsmSCF之間的接口。MAP(MobileApplicationPart)是GSM系統的移動應用部分,它為GSM系統提供必要的信令功能,在GSMphase2+,為了滿足Camel網絡的需要,特地增加了一組MAP操作,并對已有的若干個MAP操作作了修改。
2、Camel的特殊性
Camel業務與傳統智能網的業務一個很大的區別在于:傳統智能網業務通常是在發端分析信息點觸發的,對智能業務的設定可在被叫分析處。而Camel業務的觸發機制是依據移動用戶的簽約觸發數據(SCP地址、業務鍵和觸發檢測點)進行的,無需對此進行被叫分析,其所觸發的業務由業務鍵業標識,再根據SCP地址尋址到特定的SCP。如果用戶簽約多種業務,則要按簽約的多個觸發標準的排列順序逐個匹配來確定業務。如果需要支持混合業務,就目前標準的狀況來看,有一定的制約性。由于一個用戶在一個時間僅能夠從一個業務鍵來激活業務,因而需要在SCP中考慮協調多種IN業務、即通過嵌套的方式來實現多種業務。這種觸發機制有可能在以后的標準化工作中再進一步地改進。
另外,gsmSCF中運行的業務邏輯是一個嵌套的業務邏輯,由一個入口業務邏輯來觸發其它的業務邏輯,或者第二次觸發。這種機制有可能增加Camel業務設計的難度。
3、國內移動智能網建設思路
在國內,隨著社會經濟、技術的發展和移動用戶的迅猛增加,移動用戶對各級移動業務的需求直來越高,這不僅反映在用戶要求提供多種多樣優質、方便、靈活的業務,而且也反映在電信營運者滿足用戶需求的速度、電信資費以及用戶自己控制所需業務的滿意程度上。能否滿足用戶的這些需求,已經成為電信營運者在競爭中求得生存與發展的當務之急,更是電信運營者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重要手段。當今電信業務的重點已從商品化業務移向具有創意識的客
戶化新業務。移動智能網結合了一系列先進客戶化業務,能夠提供快速的業務生成,業務引入和業務的客戶化,因而成為網絡和業務運營商爭取更多的客戶,增加回報效益,提高市場競爭能力的有利工具。
在建設移動智能網過程中為保證快速實現全網的漫游的前提下,可考慮遵循以下建設思路:
遵循統一的標準,所提出的智能網解決方案以ETSI相關技術體制、規范和應用規程為依據,并參考ITU-T的標準;為保證全網無縫業務的覆蓋和漫游,智能網業務應基于統一標準的CAMEL解決方案。
網絡建設應以業務快速提供為原則。
盡量實現漫游時的無縫業務覆蓋。
能適應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業務的拓展。
移動智能網的結構應從全程全網出發,既要滿足現階段移動智能業務的要求,又要滿足將來移動智能業務拓展的需求。
面向目標網絡來建設。
為了網絡資源的共享,保持MSC/SSP的相對穩定,初期在網內建設獨立的IP將是大勢所趨。這符合Camel的原則,也符合網絡安全的需要。
綜上所述,從長遠看,解決移動新業務應基于Camel智能網實現并應采用CamelPhaseⅡ標準來實現業務的全國漫游。
4、業務建設
移動智能網是一個迭加在現有GSM移動網的業務網絡,網絡建設是基礎,它要服從于業務建設,業務建設是成功的關鍵。在業務建設的過程中,要考慮業務的合理選擇和業務的運營管理與拓展的方便性。
目前,移動智能網可提供的業務主要有預付費(Prepaid)業務,移動虛擬專用網(MobileVirtualPrivateNetwork)業務,無線800(wireless800)業務等。
每一種新業務的主要使用對象和用途即為該項目業務的目標市場。不同類型的業務,其目標市場存在巨大差異,占有目標市場就需要采取不同的營銷策略。移動智能網的業務很多,這就需要不僅了解這些業務的功能,還要對這些業務的市場特征進行分析、歸納,從方便性,經濟性,社會效益等方面分析業務對客戶的功效,進而制訂相應的策略,以引導業務的發展。尤其在開始階段,這種市場分析和策略的作用值得關注。
在中國,用戶對移動智能業務還不熟悉和了解,各地區的經濟存在差異,用戶的經濟承受能力有限,因此,對引入的移動智能網業務理應選擇有限、成熟并易于開展的幾種業務,如移動智能網所提供的預付費業務,在中國可用于消除處理拖欠或不付電話費的困難,對移動預付電話用戶有固定的話費限制,不能超支或預支,而這是電信部門最關注的方面之一。考慮到預付費業務具有的這些優點及國外開通的良好情況,可以該業務為突破口,以普通手機用戶和新增用戶為對象,策略定位于擴大移動網的用戶數量和業務量,提高移動網資源利用率。并有選擇地在有條件的地區開放,以保證移動智能網業務有一個比較好的開端和投資收益率,待取得一定的經驗并對移動智能網業務的潛在市場有了更進一步的分析、了爭之后,再擴大業務的種類和覆蓋區域,并向可以接入現有移動網的所有用戶提供更多的移動智能網業務。
在業務的運營管理上,對于運營在全網的業務(如預付費業務),要統一標準,以便于業務在全網的開通運行。而對于本地業務,可借鑒有線智能網在某些地區的一些成功經驗,如天津和山東的廣告業務及其它智能網業務運營經驗,除標準智能網業務外,根據本地用戶的電信消費觀念習慣和文化背景,不斷開發出具有本國或本地特色的業務,并針對不同的服務對象,制定靈活多樣的具有吸引力的資費政策,完成對標準智能網業務的補充,吸引更多的客戶,動態地適應本地區用戶不斷發展、變化的業務需求,提高自身的服務水平;業務受理點要多點分布,提供全中文化的簡單直觀的業務受理窗口,以接近客戶,方便客戶申請業務。
四、智能網標準的發展
1997年1月ITU-T11組召開的會議,明確了智能網CS-3的研究內容和實現目標。智能網CS-3是CS-2的進一步發展,對其研究可分為CS-3,1近期目標(1997~1998年)和CS3.2中長期目標(1999~2000年)兩個階段。ITU-T的11組于1998年5月召開的會議,決定將智能網CS-3.1定義為智能網CS-3,智能網CS-3.2定義為智能網CS-4。智能網CS-3標準于1999年初推出,它基本上沿用智能網CS-2的體系結構,對智能網CS-2的體系結構和呼叫處理模型未做大的改動。智能網CS-3的研究內容包括對智能網CS-2能力的加強,智能網與因特網的綜合以及智能網支持移動的第一期目標等。智能網CS-4的研究內容包括智能網B-ISDN綜合、智能網支持移動的第二期目標[加強寬帶移動網上的基本業務及通用個人通信、虛擬專用網、被叫集中付費等業務;實現虛擬歸屬環境(VHE)的所有功能;全面支持IMT-2000等]。智能網CS-3和智能網CS-4的其它研究內容:智能網的互連問題、多點控制、流量控制、安全問題。
目前,IMT-2000體系結構的規范仍處于研究之中,其中增加了新的功能實體,如認證管理功能(AMF)或位置管理功能(LMF)。它們是否能觸發智能業務、新增功能實體的模型以及所需的智能網業務屬性等問題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IMT-2000中智能網部分將在智能網CS-4中研究。
除ITU-T制定的智能網標準Q.12xx外,Bellcore也制定了智能網標準(IN-1,IN-2),該標準已逐步演化成為AIN(AdvancedIntelligentNetwork)。AIN從1995年的第二個版本AINRelease0.2開始已與CS-1R幾乎完全保持一致。ETSI中的NA6(Networkaspect)也是在ITU-T基礎上制定了智能網標準CoreINAP,它規定了智能網功能實體之間在信息交流時所使用的信令協議。
ITU-T的CS-X標準,為以電話為基礎的智能網提供了國際標準,它在各國實施的智能網中發揮愈益重要的作用,北美的AIN及歐洲的ETSI標準正在向ITU-T的CS-X標準靠擾(圖2)。
中國于1995年頒布了以ITU-TCS-1智能網標準為基礎的中國智能網標準,該標準刪除了CS-1某些不實用的部分,細化了一些參數(如計費部分),使其具有實際可操作和實現性。它是CS-1的子集合。自此以后,國內智能網建設及業務開展都得到了很大發展。國內智能網雖是分塊建設的,但中國的智能網是一個統一的網絡,應能實現互連和互通。因此,為了實現智能網業務在全網的快速覆蓋,順應智能網標準的長遠發展趨勢,進入中國GSM網絡上的設備應符合中國智能網標準規范。
五、智能網的目標體系
從智能網的標準演化發展來看,各種智能網標準最終將統一在ITU-T之下,業務的需求推動著智能網標準的發展,為適應業務的要求,移動網將逐步擴展到數據通信、移動通信和寬帶通信領域,且與電信管理網(TMN)、電信信息網絡體系結構(TINA)相融合,以形成一種更靈活、更適應新技術發展的通信系統。因此,智能網的建設和發展要以業務的快速提供和全網絡的覆蓋為前提。
最終智能網體系結構應能適應當前技術的飛速發展、用戶對業務需要的快速增長,各種業務的網音互連以及通信市場中的競爭機制,符合靈活的、能夠適應最新技術發展、滿足各種業務要求的通信網控制和管理模式,它應采用面向對象技術和開放分布處理環境。
- 上一篇:教師教育網絡課程設計策略
- 下一篇:多數據源圖象點變換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