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社區虛擬辨析論文
時間:2022-03-12 09:10:00
導語:電子社區虛擬辨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互聯網的產生和發展,虛擬社區、電子社區、數字社區、智能社區等概念相繼出現,如何界定它們之間的區別,如何找出它們之間的聯系,文章對此做了一定的探討。
關鍵詞虛擬社區電子社區網絡社區數字化社區數字社區智能社區
1引言
互聯網的產生和發展可以稱得上是20世紀的最后10年所出現的最激動人心的事情。隨著網絡對社會全方位影響的不斷擴大,國內外專家學者從各種不同角度對虛擬網絡世界進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各種新名詞、新概念,如虛擬社區、網上社區、電子社區、數字社區、數字化社區……這些概念有些是重合的,有些是有差別的,但是目前學術界對此并沒有統一的界定,因此在使用這些名詞時有著很大的隨意性。那么到底應該如何去定義它們,怎樣界定它們的聯系,它們的區別在哪里,又有著什么樣的包含關系,困惑著許多人。本文旨在通過對虛擬社區、電子社區及其相關概念進行比較分析,找出它們的差別,以期更好地理解這些概念,糾正這些概念認識上的混亂。
2虛擬社區、電子社區、數字(化)社區等概念的形成與發展
2.1虛擬社區的產生與發展
虛擬社區的雛形,在萬維網發明以前就出現了,實際可追溯到1984年Brand和Brilliant創建的TheWell(WholeEarthLectronicLink,全球電子討論鏈),主要用來實現“虛擬鄰里關系”的交互式討論和協商,1990年Well引進Cyberspace的名稱,虛擬社區開始進入世人的視野。隨著互聯網的出現,虛擬社區迅速發展。從最初的電子公告版到新聞組,從網上聊天室到在虛擬社區服務器上構建自己的主頁,一大群素昧平生的人由趣味相投而經常在線聚會,“匿名”的樂趣和擺脫空間限制的信息交往自由,使眾多參與者在這個網絡上構筑交流個人經驗、分享興趣的虛擬社區。隨著虛擬社區的成熟,人們開始大規模地在網上集結、傳文件、討論和聊天,使用者因此獲得了真正社會交往意義上的網絡傳播的樂趣。與此同時,虛擬社區自身的擴張也極其迅猛。一個典型的例證是:1994年由DavidBohnett創建的Geocities社區網站,到1998年3月,其訪問人次已達1420萬,1999年時,已擁有350萬個會員站點。
在中國,虛擬社區也是由BBS和新聞組起步的。通過BBS和新聞組,網民可以實現一種一對多或多對多的交流。1997年10月,“網易”在國內第一個創建虛擬社區服務,“新浪”也隨即宣布把虛擬社區作為主攻方向之一。而成規模的應用意義上的虛擬社區的出現,則是以1998年3月大型個人社區網站“西祠胡同”的創辦,和1999年6月創辦于美國硅谷的“全球華人虛擬社區”ChinaRen的登陸為標志的。其中,“西祠胡同”成功地發展了以討論版組群為主導的社區模式,而ChinaRen則第一次以聊天室為核心,開發了游戲、郵件、主頁、日志等一系列的以用戶為中心的服務內容。由于地緣政治、意識形態、社會形態等方面的特殊原因,中國的虛擬社區的發展速度和繁榮程度一直十分引人注目,它們大多發展成為全國性的多功能、立體化的社會交往空間。這些虛擬社區所涉及的分類主題和交流主題,涉及了實在化的當代社會的幾乎所有重要現象和事件。正是在共同探討相同和相似主題的過程中,虛擬社區加大了社會階層的凝聚力,它們不僅體現為地區、人群、階級的匯聚,有時甚至反映了民族情緒聚合的觀念水平。
2.2電子社區、數字社區、數字化社區與智能化社區概念的產生
電子社區這一概念的提出實際可追溯到美國最初提出的信息高速公路計劃,即國家信息基礎設施(NII)。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在其1993年2月向國會發表的“國情咨文”中正式提出了建設信息高速公路的設想,旨在建立“一個能給用戶隨時提供大量信息的、由通信網絡、計算機、數據庫以及日用電子產品組成的無縫網絡”,使分布在全美各個地區的社區成為真正的智能電子社區。之后美國《大眾科學》雜志對此又作了一個系統的概說,構筑了一個美國電子社區發展的全景圖:一個前所未有的、全國性的和世界性的電子通信網,它能把任何人與其他地方的任何人聯系起來,并提供幾乎是任何種類的可視化的電子通信。用戶可以把計算機、交互式電視、電話這三種不同屬性的設備結合起來,把這種裝置與電子通信網掛鉤,傳呼機、移動電話等數字式電子通信工具也可以與通信網相連。能夠提供遠程電子銀行、教育、購物、稅收、聊天、下棋、電視會議、醫療、圖文電視、數據廣播、信息查詢、電子郵政等服務。美國政府的設想,在世界引起了巨大反響,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了討論“地球村”和“數字地球”、“數字城市”、“數字社區”的熱潮。
隨著計算機、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得到空前的應用,信息技術本身已經溶入全球國民經濟,乃至人們的生活之中。支撐信息技術的平臺就是計算機、通訊技術,其具體表現基本形式就是數字化。一方面,信息作為資源必將通過交流才能產生價值,另一方面,信息作為資源在現代經濟活動、人民生活中蘊藏巨大的需要,這就勢必需要一個數字化的平臺。包括數字城市、數字社區、數字島、數字細胞等概念的提出,無非都是為數字化信息在各個不同空間區域為信息共享、交流及延伸出來的服務提供系統通道。信息要進行廣泛的傳播,是需要社會有機的綜合。在城市,人們生活和活動的空間是城市,體現信息化的是城市骨干網;城市骨干網與下一級應用子網的連接能通路,重點在系統網絡體系的構造,或作為基礎的支撐,為各個應用的基本單位社區提供連接。而信息交流和產生價值需要具體的應用層的支撐,這些應用和增值將是依托社區為基礎,那么數字化社區的概念應運而生。智能化小區是隨著數字化社區的發展而發展來的。數字化社區包括了智能化社區。
3虛擬社區、電子社區及相關概念
3.1虛擬社區與網絡社區
虛擬社區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概念。最早提出“虛擬社區”這一個概念的是英國學者HowardRheingold。他將虛擬社區定義為:以虛擬身份在網絡中創立的一個由志趣相同的人們組成的均衡的公共領域。其實虛擬社區的概念核心來源于“虛擬現實”,虛擬現實是指計算機創造的所有環境。在虛擬現實中,人們再也感覺不到習以為常的上下、左右、前后的方位概念,唯一實在的就是它的物理外殼——計算機、網線、外部設備等,而通過這些工具展示虛擬現實具有模擬性、互動性、人造性、身臨其境、遠程展示以及網絡化交往等特點。從虛擬現實出發引申出了虛擬社區、虛擬社團、虛擬城市、虛擬國家等一系列基本概念。1993年HowardRheingold又在著名經典之作《虛擬社區》一書中,將虛擬社區定義為:一群主要媒介為計算機網絡,彼此溝通的人們,彼此有某種程度的認識,分享某種程度的知識和信息,相當程度如同對待友人般彼此關懷所形成的團體。Fernback和Thompson在1995年將虛擬社區定義為:通過既定領域內的不斷聯系,在虛擬空間中形成的社會關系。Balasubramanian和Mahajan在2001年對虛擬社區做出如下定義:虛擬社區是具備四大特性的任何實體,即人的聚合體、合理的成員、虛擬空間的相互作用和社會交流過程。盡管他們對虛擬社區研究的側重點不同,但都一致同意使用“虛擬空間”這一關鍵要素來界定虛擬社區。
國內對于虛擬社區沒有權威統一的定義。杜駿飛認為:虛擬社區,或稱為網絡社區、虛擬社群,它并非是一種物理空間的組織形態,而是由具有共同興趣及需要的人們組成、成員可能散布于各地、以旨趣認同的形式作在線聚合的網絡共同體。而戚攻和鄧新民認為,網絡社區在網絡社會中具有一般社區的實體表現:第一,網絡社區是一個空間單位;第二,網絡社區存在著一定的人群;第三,網絡社區內人與人、人與群體、群體與群體的互動表現為合作、競爭、同化、沖突、適應等各種形式;第四,網絡社區具有相應的組織對社區進行管理,同時,為社區居民提供服務,以滿足社區居民的基本需要。林子華認為網絡社區具有二重界定性。一重界定的網絡社區是著眼于現代社區建設中的物質標志,表明特定社區建設中所應具備的網絡信息設備、網絡信息通訊及網絡信息使用等各種指標情況。二重界定的網絡社區是著眼于跨越時間和地域限制的網絡空間的形成,表明網絡信息溝通對人類社會生活所產生的廣泛影響。撇開第一重界定,按第二重界定來說,網絡社區相當于虛擬社區,它們是同一的。因此這兩個詞常互用。3.2電子社區、數字社區、數字化社區和智能小區
(1)電子社區。電子社區從廣義上是指社區信息化,實質上就是社區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也就是數字技術、信息技術、網絡技術滲透到社區生活的各個方面。其本質是對物質社區及其相關現象的數字化重現和認識,是利用數字化的手段來處理、分析和管理整個社區,以促進社區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交通流的通暢、協調和高速,通過數字化信息將管理、服務的提供者與每個住戶實現有機連接的社區。電子社區就是要通過綜合利用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控制技術和圖形圖像技術,依靠社區寬帶網絡,實現家庭智能化,社會管理現代化和社區服務信息化,從而全面提高居民的工作效率、生活效率和生活質量。
從管理層面來說,電子社區包括電子政務、電子商務、社區智能交通、市政基礎設施管理、公眾信息服務、教育管理、社會保障管理、社區環境質量監測與管理、社區管理等幾乎涵蓋社區生產與生活的所有管理方面和經濟層面。
從技術層面來說,電子社區就是以全要素數字地形圖、數字正射影像(包括航空、衛星遙感影像)、數字地形模型(DEM)、社區三維景觀模型為空間定位的基本信息數據,結合地下管線、規劃、土地、交通、綠化、道路、環境、經濟、開發、旅游、房地產、人口、工業、商業、金融、電訊、電力等我們所關心的與空間位置有關的信息,建立數據庫。在此基礎上,建立各種信息管理系統和監控與決策系統,如綜合市情系統、社區規劃系統、交通指揮系統、配電管理系統等。
電子社區的形式可能是電子城市、電子街道和電子城鎮,包括某一區域范圍內的政府機構、企業、學校、醫院、圖書館、社團、購物中心、銀行、郵局、酒店、旅館、車站、碼頭、機場、娛樂中心和家庭等基本信息節點。
(2)數字社區與數字化社區。數字化社區,人們習慣上簡稱為數字社區,是現實社區的數字化映射,是數字城市不可缺少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從一定意義上說,沒有數字化社區,便沒有數字城市,數字化社區是聯通家庭和數字城市的關鍵節點,數字化社區可以有效地組織整合社區內的信息資源,實現信息資源及經營業務的共享。公民在網上可以享受到政府通過電子政務和企業通過電子商務提供的全程服務,使社會資源能夠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它同電子社區實質一樣,只是考察的角度不同。電子社區傾向于從宏觀出發,就整個大環境而言,它可以由數字化社區、數字城市和數字國家等組成。數字化社區從微觀出發,強調數字化社區作為數字城市的基本單元。建設部關于“建筑住宅數字化技術應用”的國家標準,將數字社區定義為:“數字社區是指數字化程度達到一定水準的社區,是數字城市的組成部份,未來數字社區的集合,將覆蓋到整個城市乃至到整個社會。社區數字化是指在社區范圍內,利用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控制網技術、IC卡技術、互聯網技術,建立社區建設、管理、服務數字化綜合信息共享平臺互聯互通。使社區內的政府管理部門城鎮居民、各行各業的企事業單位可以通過這一信息共享平臺提供或享受各種社區內部及外部數字化的建設管理和服務的信息資源。”
(3)數字社區與智能社區。數字化社區和智能社區是不完全等同的,數字社區包括了智能化住宅小區。由于“數字城市”與數字社區不僅具有強烈的信息時代前衛觀念色彩,而且應用前景十分激動人心,因此在智能化住宅小區工程建設領域的人士,積極地把數字社區的概念引入智能化住宅小區,并將兩個概念等同統稱為數字社區,這一點是值得商榷的。智能社區強調的是小區中提供“以人為本”的高科技手段的智能化服務和管理;而數字社區在通常意義上的智能小區基礎上,更加強調數字信息資源共享,它的建設目標是在未來數字化信息社會里,實現人類共同的“無距離、無時差”的信息資源共享,同時實現住宅的智能化功能和管理。也就是說,數字社區是在智能社區概念的基礎上,與整個“數字地球”、“數字城市”連在一起,是它們的一部分,具有更高的含義。數字社區與智能小區概念的最大不同是,數字社區建設的出發點是把小區作為整個數字信息社會的一個基本單元來考慮。強調的是在小區內實現社會的信息資源共享,從而提供更多的社會化數字化信息服務。
4結語
通過上文的分析可以得知,網絡社區、虛擬社區、電子社區、數字化社區都是“網絡社會”的表現形式?!熬W絡社區”等于“虛擬社區”、“網絡社區”大于“電子社區”或“虛擬社區”。虛擬社區是一個開放的分布式集成化的人際交流環境,它涉及到計算機應用技術中虛擬現實、多媒體、網絡通訊、人工智能、CSCW等多個領域,也關系到心理學、社會學等諸多學科。虛擬社區的功能在于它能夠集中并搜索到人們迫切需要的各類資訊,為社區成員提供和創造充分的互動和交流的機會,使成員產生對社區的忠誠度,促使虛擬社區蓬勃發展,當虛擬社區蓬勃發展時它的經濟效益就出現了。虛擬社區已經被認為是電子商務中的一種重要商業模式,虛擬社區的存在破壞了原有商業交易的平衡,將更多的控制力轉移到消費者手中,使買方地位得到加強。虛擬社區概括了未來一大類應用,凡是涉及人與人交流的領域,虛擬社區都有用武之地。對虛擬社區的研究,將促進虛擬會議、實境式電子商務、遠程協同工作、數字圖書館、虛擬研究所、遠程教育、網絡娛樂等應用的實現,并進而迎接虛擬社會的到來。
電子社區、數字社區與數字化社區的實質一樣,只是考察的角度不同。電子社區廣義上指的是社區信息化,和電子商務、電子政務并列為社會信息化的三大主題,是社區信息化的重要內容,電子社區的形式大到數字城市、數字國家,小到數字社區、電子城鎮和電子村莊;而數字社區或數字化社區是和數字城市聯系在一起的,數字社區是構成數字地球的一個組成區域,數字社區是構成數字社會的一個基層組織。數字社區是由數字地球和數字社會引申出來的。數字社區是電子政務、電子商務和電子金融的有機結合點,是數字城市的重要應用設施之一。數字社區應當覆蓋整個城市,因此它有許多不同的類型,當各種類型的數字社區建成以后,才能構成豐富多采的數字城市,只有最后整個地球都數字化了,才能真正實現社區信息化。
參考文獻
1周玉陶.網絡虛擬社區建設對圖書館用戶教育的影響[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02(2)
2杜駿飛.存在于虛無:虛擬社區的社會實在性辨析[J].現代傳播,2004(1)
3嚴康敏,賴茂生.信息高速公路[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6
4王陵,王大力.數字化社區技術與建設展望[J].工程設計CAD與智能建筑,2002(6)
5鐵軍,高文.虛擬社區及其交互式媒體實現技術[J].中國圖象圖形學報,2000(2)
- 上一篇:傳感器網絡加密方案論文
- 下一篇:高等教育和諧發展重構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