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互聯網隱私權保護
時間:2022-03-13 04:25:00
導語:淺談互聯網隱私權保護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我國的互聯網以及與之相關的整個信息產業還處于剛起步的階段,但對網絡隱私的侵權已成為突出的社會問題而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網民的利益還不能通過現行法律法規和司法程序得到很好的保護,文章從隱私權涵義入手,闡述我國法律對隱私權保護的現狀及網絡空間中個人隱私權遭受侵害的內容,對我國網絡隱私權的法律保護進行了思考。
[關鍵詞]互聯網;隱私權;對策
隱私就是私人生活秘密,包括身體秘密、私人空間、個人事實、私人生活等。隱私權就是以公民個人生活秘密和個人生活自由為內容,禁止他人干涉的一種人格權,它是指私人生活安寧不受他人非法干擾,私人信息保密不受非法收集、刺探和公開等。現代社會,互聯網正在不斷廣泛并且深刻地影響人類的生存和生活方式,信息技術越發展,獲得信息就越容易,這些私人秘密、個人信息、個人數據被他人取得、泄露的風險就越大。并且由于虛擬的互聯網世界與物理世界之間并沒有一道防火墻,人們可以在二者之間自由行走,使得互聯網與日常生活密切聯系在一起,同時由于在互聯網上主體行為的自由性,而且很難對其進行控制,因此在互聯網上更容易產生侵犯隱私權的行為。
1互聯網上侵犯個人隱私權的方式
互聯網對個人數據的侵犯主要有兩種情況:
1.1網絡服務商通過“網絡小甜餅”(cookies)之類的追蹤軟件來追蹤對象在網上的行為,收集其興趣或者其他個人可識別信息,然后根據這些信息,向用戶有針對性的發送廣告,或者把這些信息出售給他人,“cookies”是網站服務器用來辨別網站用戶的一條短數據。宏觀世界可被用來追蹤互聯網用戶的習慣,他們的習慣表明他們對某種特定產品感興趣,因此這些信息能用來直接對顧客推銷特定的廣告。和那些把會員卡交給顧客以便收集顧客花費習慣數據的超級市場比起來,互聯網在許多方面,對眾的隱私具有更嚴重的威脅。不難想象,我們在任何時間登錄上任何一家網站,瀏覽任何一條新聞,選擇、比較任何一件商品,都會被別人詳細記錄在冊,這會是一件多么恐怖的事情。
1.2當我們在上網瀏覽或者購物的時候,總會被要求填寫含有大量個人數據的表格,而這些表格中的數據過于詳盡,不但包括姓名、性別、出生年月、身份證號、家庭地址、電話號碼、電子郵箱,還包括個人收入、信用卡號。這時所收集的個人數據是否超過必要的范圍,收集的目的是什么,網站有沒有采取安全保障措施,這些都是我們難以知悉和控制的。
2我國的立法現狀
網絡侵權行為的形式多樣性以及技術專業性使得對網上侵犯隱私權的行為的規制變得較為困難,這也要求我們應當建立健全的網上個人資料保護制度。這其實仍然涉及到一個基本矛盾,即互聯網產業利益和個人隱私權利的平衡問題,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政策傾向。一種是偏重采用行業自律的方法,如美國;另一種是偏重采用法律規制的方法,如歐盟。
我們國家目前尚沒有專門保護網絡個人資料的法律,僅在幾個法規中有一些網民隱私權保護的零星規定。信息產業部2000年11月7日施行的《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規定,電子公告服務提供者應當對上網用戶的個人信息保密,未經上網用戶同意,不得向他人泄露,違反此類規定者,由電信管理機構責令改正,給商務用戶造成損害或者損失的,依法承擔法律責任。另外,〈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第7條規定:“用戶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違反法律規定,利用國際聯網侵犯用戶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實施辦法〉第18條規定:“用戶應當服從接入單位的管理,遵守用戶守則;不得擅自進入未經許可的計算機系統,篡改他人信息;不得在網絡上散發惡意信息,冒用他人名義發出信息,侵犯他人隱私;不得制造、傳播計算機病毒及從事其他侵犯計算機網絡和他人合法權益的活動。
這些規定雖然都提到了保護隱私和其他合法活動,但是,并沒有給“隱私和其他活動”下一個具體的概念,沒有具體表明客體包括什么。而且關于網絡經營者的責任以及實際侵權人的責任問題也沒有明確規定。因此,在出現類似的案例時,法院顯得束手無策,這極不利于網民的隱私權保護,也不利于規范互聯網上的行為。3對我國互聯網上隱私權保護的設想
基于以上現實狀況,筆者提出以下建議:一是要在未來的民法典中明確隱私權的地位及概念,確立完整的隱私權體系;二是要通過相關的立法建立完整的個人信息保護制度,規定相關侵權人的民事責任。
3.1強制性地要求網站提供隱私保護通告,隱私政策聲明。聲明絕不非法收集、披露、使用、傳播個人信息的承諾,特定情況下收集、轉移資料的可能性,網站經營者取得個人信息前的通知義務,用戶查閱及改正錯誤資料的權利和程序,用戶權利受侵害時的救濟途徑,個人信息的安全保護措施,網站最方便的聯系方式以及與隱私政策聲明的鏈接。
3.2嚴格把握個人信息,不可不經用戶同意而出售個人信息。若想保障網站的信用,就不得在未經用戶許可的情況下,向第三人出售個人信息。即便在網站的生死關頭,個人信息也不能成為網站理所應當的私產。
3.3不要將個人信息交由第三人處理。這樣做的后果除了破壞網站的品牌形象以外,如果第三方是一些不道德的公司和個人,還極可能造成用戶人身權或財產權的損害。
3.4網絡隱私認證。在該行業組建成立一個獨立的、非營利性的組織,由這個組織對每個申請獲得認證網站的隱私政策和實施情況進行審查,凡是符合隱私行業指引的網站,可以通過認證,并可以在其網站上張貼認證標志。
3.5不斷更新技術,保障數據安全。其一,網站可以研發或使用個人隱私偏好的軟件,通過這些軟件,用戶可以發現哪些是合乎隱私權保護要求的站點,從而決定是否瀏覽;或者通過這些軟件,用戶可以了解輸入哪些信息不會使自己的隱私權被侵害;其二,網站應該不斷更新技術,防止黑客的攻擊。
從世界的范圍來看,我們現在屬于第二大互聯網國家,僅次于美國。我們在享用互聯網技術同時,應當重視對隱私權這樣的人格權的保護,認識這一現實,發揮后發優勢,借鑒國外的經驗,建立和健全我國隱私權保護制度,包括互聯網環境的隱私權保護制度即是迫切的、也是十分重要的。總之,關于網絡隱私權的保護問題仍需要進一步地探討和關注。
[參考文獻]
[1]李雙元,王海浪.電子商務法若干問題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2]李德成.網絡隱私權保護制度初探[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1.
- 上一篇:校園網實驗室管理探索
- 下一篇:外商投資企業年檢工作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