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性大學人才培養特點論文

時間:2022-07-27 05:02:00

導語:綜合性大學人才培養特點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綜合性大學人才培養特點論文

摘要:本文從綜合性大學的特點入手,提出了高校中主機人才培養的經緯式架構設計,并以四川大學為例,具體介紹了人才培養中多個環節的探索與實踐成效。

關鍵詞:綜合性大學;主機;創新;實踐

1綜合性大學人才培養特點

綜合性大學是指學科比較齊全的傳統型大學,辦學特點是多學科性、科學研究性和基礎性,其歷史任務是:充分利用學科門類齊全、人才眾多、學術氛圍濃厚的優勢,積極參與重點領域、重大項目和關鍵技術的研究,形成原創性成果,追求科學發現,推動科學發展。要鼓勵組織專家教授致力于重要的基礎性研究,通過具有長遠影響力的研究成果奠定大學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基礎地位[1]。

基于這些特點,綜合性大學在人才培養方面應以“一優勢、兩建設、三課堂、四合作、五參與”為主線開展工作,即:發揮“多學科交叉融合優勢”,積極進行“學生社團建設、校園文化建設”,開展“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第三課堂”教學改革,積極推動“專業合作、院校合作、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為學生創造“參與科研、參與競賽、參與社團、參與社會、參與評價”的條件,在創新型、實踐型、復合型人才培養方面進行探索。

2主機人才培養背景介紹

主機大學合作項目是IBM-中國高校合作項目中最為重要的內容之一。該項目的宗旨是“教育服務社會、服務經濟發展”,目標是“探索以企業為核心、高校和政府為支撐的產、學、研人才培養模式,著力培養滿足國家建設需要的創新型人才,以實現高等教育改革”。該項目涵蓋六大塊內容:教育中心、學科課程、校企合作、實習就業、校園活動以及支持獎勵。

目前,IBM已與八所高校簽訂主機人才培養合作協議,設立了5個主機系統教育中心,資助了8門大型主機精品課程,共同申報并獲批了國家級教改項目“大型主機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截止到2008年初,共有6756人次學生參加了主機相關課程學習,685名學生獲得IBM主機教育認證證書,200多學生分別被中國五大商業銀行、花旗、匯豐等主機用戶企業錄用。

3綜合性大學主機人才培養架構設計

從綜合性大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特點出發,我校采用縱向和橫向相結合的方式構建“主機人才培養經緯架構”。縱向涵蓋了人才培養的基本教學環節,包括:教學計劃制定、教學團隊建設、教學資源建設和相關的教學研究;橫向則是從廣度上擴大主機人才培養的途徑和范圍,并對常規培養起到反饋和補充的作用。圖1描述了綜合性大學中主機人才培養的經緯架構。

其中,教學計劃是人才培養的基礎部分,它決定了教學資源和教學團隊的建設,同時也隨著培養模式的不同而變化;教學團隊的水平從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人才培養的質量,隨著合作模式的拓展,教學團隊的構成也呈現出多樣性的特點;教學資源是人才培養的條件保障;在縱向和橫向的框架中,隨著社會對人才需求的不斷變化和主機技術的不斷發展,對于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均應積極探索,這就是“教學研究與改革”。

之所以對綜合性大學中的主機人才培養提出如圖1所示的經緯架構,原因和目的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基于主機合作項目的總體目標

主機合作項目的目標如前所述,要達到這一目標,重要的是營造主機人才培養的環境和氛圍;而在高校中,以教學計劃為主線,以課程建設為核心,積極探索多種渠道、多種形式的培養模式,則是實現這一目標最有效的策略。

(2)基于綜合性大學的多學科特點

綜合性大學的多學科特點為主機人才培養提供了更為靈活的實施模式,既可以在IT類院系中設置相關專業或專業方向,也可在已有專業中設置選修環節,還可以通過輔修、公選的方式吸引其他理工類和管理類的學生修讀相關課程。

(3)基于信息類課程的特點

教育部副部長吳啟迪曾說:“我越來越感到學計算機跟學外語有點類似”,其含義就是計算機和外語一樣是工具,在很多院系、專業中都會涉及到不同程度的課程學習。而在綜合性大學生更是如此,不僅理科、工科要學,文科、醫科等也要學。因此就對計算機相關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提出了要求。

這一點同時也兼顧了綜合性大學的學科資源優勢,通過專業、院系之間的合作,將主機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調整和修訂在其他專業中實施,對于推進主機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培養是非常重要的。

(4)基于主機人才培養模式的考慮

主機合作項目重視產、學、研環節,而通過擴展合作途徑,培育有利于創新型人才形成的校內外文化,則是主機人才培養產學研鏈條中值得關注的策略。

(5)基于創新實踐人才培養的目標

高水平創新實踐人才培養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基礎,這是高校肩負的社會責任;而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創新人才的培養機制是前提和保證,創新的教學內容和方法是核心。結合專業特點,積極開展具有專業特點的、針對企業需求特色的或結合技術應用推廣等多種形式的創新活動,不僅是培養機制的探索與創新,也是對教學內容和方法的修正與創新。

4四川大學主機人才培養實踐

四川大學是一所高水平研究型綜合性大學,2005年開始與IBM開展主機人才培養合作。根據學校提出的“四川大學本科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及實施綱要”,結合學校和地方人才需求特點,提出了如圖2所示的創新實踐人才培養體系,并以此作為主機人才培養的實施模式。

4.1教學計劃的制定

IBM技術中心與計算機學院共同開展主機人才培養,在原有教學計劃基礎上,結合學校2008級教學計劃整體修訂原則,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網絡工程專業教學計劃中開設了主機專業方向,課程設置如表1所示:

課程設置說明:

1)主機的課程修讀具有系統性特點;

2)修讀完任何一門帶有“*”或者“**”的課程可獲得對應的Specialist證書,申請該證書后將不得再申請Professional證書;

3)修讀完所有的帶有“**”的課程,可有機會獲得對應的Professional證書;

4)“COBOL語言編程”+“COBOL語言編程課程設計”可與“PL1語言編程”置換,即選學其中的一類語言即可;

5)“DB2數據庫應用與編程”可與“IMS數據庫應用與編程”置換,即選學其中的一門即可。

學校開設了多個輔修專業,鼓勵學有余力的同學跨專業修讀。為促進主機方面復合型人才的培養,IBM技術中心制訂了計算機應用專業主機方向輔修教學計劃,學制兩年,總學分為60學分,以主機開發為主,并納入日語強化教學,主機類課程比例為56.7%;考核合格,修滿學分,授予工學輔修學士學位。

此外,IBM技術中心還開設了以開發為主的主機公共選修課,同時開設面向全校的主機技術講座,納入“研討與探究課程群”;在該課程群中還設立了“創新學分”,通過組織主機相關的各類比賽鼓勵學生參賽直接獲得該學分,并可納入免試推薦研究生綜合評價體系。

4.2教學團隊的建設

2006年,計算機學院自行投入經費成立了主機教學團隊,按照1萬元/年的力度連續支持5年。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目前這支隊伍擁有專職教師9人以及來自其他高校、培訓機構、企業的兼職教師6人,他們主要承擔教學計劃中理論和實踐教學環節的教學任務。

為配合創新人才培養的需要,學院還建立了一支來自校內外多個單位的項目指導教師隊伍,承擔主機競賽、主機相關的院級萌芽基金、校級科訓計劃、校級創新計劃、省級青創計劃等指導任務。隨著合作項目的開展,教學團隊不斷進行人員專業結構、來源結構、承擔課程結構等方面的調整和優化。

4.3合作模式的拓展

圍繞主機人才培養,我們充分發揮綜合性大學特色和優勢,主要開展了以下合作:

●校內跨專業合作,例如:主機專業輔修。

●校內跨學院合作,例如:與錦城學院、錦江學院在主機教學計劃制定、課程建設、人才培養方面的合作。

●地方高校合作,例如:與四川師范大學、西南科技大學在人才培養、師資培訓方面的合作。

●校企合作,例如:與巔峰、新電、華迪、國信安等企業在師資隊伍建設、人才定制與輸送、科研項目方面的合作。

●校地合作,例如:與軟件園密切合作,成為成都市軟件人才聯盟成員,在人才培養、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等方面開展合作;搭建主機人才信息化平臺,面向認證、實訓、實習、競賽、選修課程學習、俱樂部活動開展等方面建立人才庫,形成人才供求的橋梁。

4.4教學研究與改革

主機創新人才培養獲得2007年度四川大學重點教改項目資助,在上述環節探索與改革基礎上,重點就人才創新實踐能力培養開展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建立了創新實踐人才培養實施管理體系,如圖3所示。

●提出了相關教材的建設思路,如圖4所示。

●提出了結合教學的三階段實踐環節設計思路,即:

☆課程設計:由對應的課程設計教學大綱中的多個實驗組成,是體驗性與應用性相結合的實踐。

☆項目創新實踐:針對各年級學有余力的同學,設置選擇性實驗,采用以項目為主導的綜合性創新實踐形式,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一個實際的基于主機系統的軟件開發。學生也可自擬目標(題目),自行選擇開發平臺、工具、技術和方法,最終提交可運行軟件,旨在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加強創造力和團隊協作精神的培養。部分課題可以拓展到本科畢業設計課題完成或參加相應的競賽。

☆基于工程應用的項目實驗:該部分充分利用教學團隊成員在主機方面的科研實力,鼓勵學生進入教師的實驗室,從事工程應用類的項目實踐。該環節學生不僅可以獲得課程設計對應的學分,還可獲得四川大學創新教育學分,部分課題可以拓展到本科畢業設計課題完成或參加相應的競賽。

5結束語

結合學校定位和地方經濟情況,圍繞社會和產業需求,四川大學在產學研合作、實訓基地建設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探索與實踐,以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資源與人力資源、企業的技術和市場資源,在做好主機人才培養工作的同時,進一步探索高校在高新技術行業人才的培養機制、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道路。

參考文獻:

[1]朱敏,欒新成,齊玉濤等.關于計算機類實踐環節教材建設的幾點思路[C].2007大學計算機課程報告論壇論文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