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網絡安全分析論文

時間:2022-09-09 08:16:00

導語:計算機網絡安全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計算機網絡安全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計算機網絡網絡安全傳輸層安全地址機制安全協議

[論文摘要]在網絡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網絡安全成每個網絡使用者為關注的焦點,討論傳輸層安全性問題,分析了地址機制﹑通用的安全協議將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融合安全技術應用的問題研究。

互聯網已經成了現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隨著互聯網規模的迅速擴大,網絡豐富的信息資源給用戶帶來了極大方便的同時,操作系統漏洞、計算機病毒、黑客人侵及木馬控制、垃圾郵件等也給廣大互聯網用戶帶來了越來越多的麻煩,網絡安全問題因此成為令人矚目的重要問題。

一、傳輸層安全

最常見的攻擊是TCP會話劫持,該劫持是劫持一個現存的會話,利用合法用戶進行連接并通過驗證,之后順其自然接管會話。TCP通過3次握手建立連接以后主要采用滑動窗口機制來驗證對方發送的數據,如果對方發送的數據不在自己的接收窗口內,則丟棄此數據,這種發送序號不在對方接收窗口的狀態稱為非同步狀態。當通信雙方進入非同步狀態后,攻擊者可以偽造發送序號在有效接收窗口內的報文也可以截獲報文。篡改內容后,再修改發送序號,而接收方會認為數據是有效數據。

TCP會話劫持的攻擊方式可以對基于TCP的任何應用發起攻擊,如HTTPFTP及Telnet等。攻擊者通過正在進行TCP通信的2臺主機之間傳送的報文得知該報文的源IP、源TCP端口號、目的IP、目的TCP端口號。從而可以得知其中一臺主機對將要收到的下一個TCP報文段中seq和ackseq值的要求。這樣,在該合法主機收到另一臺合法主機發送的TCP報文前,攻擊者根據所截獲的信息向該主機發出一個帶有凈荷的TCP報文,如果該主機先收到攻擊報文就可以把合法的TCP會話建立在攻擊主機與被攻擊主機之間。TCP會話劫持避開了被攻擊主機對訪問者的身份驗證和安全認證。使攻擊者直接進入對被攻擊主機的訪問狀態,因此對系統安全構成的威脅比較嚴重。

二、地址機制

IPv6采用128位的地址空間,其可能容納的地址總數高達2128,相當于地球表面每平方米擁有6.65×1023個。一方面可解決當前地址空間枯竭的問題,使網絡的發展不再受限于地址數目的不足;另一方面可容納多級的地址層級結構,使得對尋址和路由層次的設計更具有靈活性,更好地反映現代Internet的拓撲結構。IPv6的接口ID固定為64位,因此用于子網ID的地址空間達到了64位,便于實施多級路由結構和地址集聚。IPv6的前綴類型多樣,64位的前綴表示一個子網ID,小于64位的前綴要么表示一個路由,要么表示一個地址聚類。IPv6的地址類型包括單播、多播和任播地址,取消了廣播地址。IPv6的地址機制帶來的安全措施包括:

1)防范網絡掃描與病毒、蠕蟲傳播。傳統的掃描和傳播方式在IPv6環境下將難以適用,因為其地址空間太大。

2)防范IP地址欺騙。IPv6的地址構造為可會聚、層次化的地址結構,每一ISP可對其客戶范圍內的IPv6地址進行集聚,接入路由器在用戶進入時可對IP包進行源地址檢查,驗證其合法性,非法用戶將無法訪問網絡所提供的服務。另外,將一個網絡作為中介去攻擊其他網絡的跳板攻擊將難以實施,因為中介網絡的邊界路由器不會轉發源地址不屬其范圍之內的IPv6數據包。

3)防范外網入侵。IPv6地址有一個作用范圍,在這個范圍之內,它們是唯一的。在基于IPv6的網絡環境下,主機的一個網絡接El可配置多種IPv6地址,如鏈路本地地址、站點本地地址、單播全球地址等,這些不同地址有不同的作用域。IPv6路由器對IPv6地址的作用范圍是敏感的,絕不會通過沒有正確范圍的接El轉發數據包。因此,可根據主機的安全需求,為其配置相應的IPv6地址。例如,為保障本地子網或本地網絡內的主機的安全,可為其配置相應的鏈路本地或站點本地地址,使其通信范圍受限于所在鏈路或站點,從而阻斷外網入侵。

三、通用的安全協議將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融合安全技術

當網絡安全還沒有成為網絡應用的重要問題時,制定的通信協議基本上不考慮協議和網絡的安全性。而當這些協議大規模使用出現諸多安全漏洞和安全威脅后,不得不采取補救措施,即發展安全協議保護通信的安全,因此IPSec、IKE、TLS等通用的安全協議應運而生,并獲得廣泛的應用,在充分重視安全重要性后,新的協議在設計過程中就充分考慮安全方面的需要,協議的安全性成了新的協議是否被認可的重要指標.因此新的通信協議普遍融入了安全技術,如SIP本身就附帶諸多安全機制,IPv6本身附帶了必要的安全字段,這種發展趨勢將會持續,由此可以預見,傳統的通用安全協議應用范圍將逐漸縮小,最終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所有通信協議都具備相應的安全機制。

四、總結

總之,隨著網絡的普及,網絡信息安全所面臨的危險已經滲透到社會各個方面,應深刻剖析各種不安全的因素,并采取相應的策略,確保網絡安全。解決信息網絡安全僅依靠技術是不夠的,還要結合管理、法制、政策及教育等手段,將信息網絡風險降低至最小程度。相信隨著網絡安全技術的不斷改進和提高,以及各項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將能構造出更加安全可靠的網絡防護體系。

網絡安全法律制度所要解決的問題,乃是人類進入信息社會之后才產生的特殊安全問題。正如為了適應時代所賦予的“正義觀念”必須調整為“科學發展觀”一樣,法律規范隨著信息社會的發展也應適應新的安全問題而作出結構性調整,以符合時代賦予的“科學發展觀”。

網絡安全監管應當以“快速反應和有效治理”為原則。從信息化發展的趨勢考察,政府部門職權的適當調整是網絡安全監管權力配置的必然選擇。因此,構建政府部門之間、政府與社會之間的“信息共享”機制便成為網絡安全監管法制建設的重點,應當注意到,只有政府和企業、個人密切配合,才能彌補政府網絡安全監管能力的不足,使其更好地履行職責,從而實現保障網絡安全的戰略目標。

參考文獻:

[1]鄭曉妹.信息系統安全模型分析[J]安徽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6,(01).

[2]李雪青.論互聯網絡青年道德主體性的失落及其建設[J]北方工業大學學報,2000,(04).

[3]劉建永,杜婕.指揮控制系統的信息安全要素[J]兵工自動化,2004,(04).

[4]高攀,陳景春./GS選項分析[J]成都信息工程學院學報,2005,(03).

[5]劉穎.網絡安全戰略分析[J]重慶交通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S1).

[6]劉穎.析計算機病毒及其防范技術[J]重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04).

[7]王世明.入侵檢測技術原理剖析及其應用實例[J]燕山大學學報,2004,(04).

[8]劉曉宏.淺談航空電子系統病毒防范技術[J]電光與控制,2001,(03).

[9]高樹風.防火墻在校園網中的應用[J]大連輕工業學院學報,1999,(03).

[10]劉洪輝.基于Windows平臺的認證系統的開發[J]電腦開發與應用,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