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工程監理與知識管理論文
時間:2022-11-04 03:49:00
導語:信息工程監理與知識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信息化建設中實施工程監理,是保障信息化建設質量的約束機制。知識管理在信息化建設中的作用及在信息工程監理過程中如何體現,是提升監理質量的關鍵。本文探討了信息化建設及資源規劃和整合中知識管理的應用及信息工程監理過程中,實施知識管理的可能。本文構架了一種信息工程監理的知識結構。
關鍵詞:知識管理知識化監理知識結構
信息工程監理是最近幾年興起的保障信息化建設質量的一種約束機制。它采用“五控兩管一協調”的控制模式,對業主、承建單位的項目行為實施監督,保障信息化建設的質量,避免“豆腐渣”工程,起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一、信息化建設與知識管理
信息化建設是以知識管理為核心,信息資源為基礎,提高組織核心競爭力為目的的全面整合或再造組織業務流程的過程。知識管理是獲取、儲存、學習、共享、創新知識的管理控制過程。在信息化建設中,企業、政府等組織通過知識管理,從現有的業務流程和數據中,挖掘、獲取并確定各類知識資源,定位擁有專業知識、經驗的個體,將個體的知識、經驗、信息提升為組織的知識資源,有序傳遞、整合、規劃和有效利用知識資源,有助于提高組織的整體業務、技術和管理水平。
在承建單位實施信息化建設中,知識管理是通過公司內雇員、部門、可能的跨國公司合作、與業主的溝通協調,傳遞、整合、有效利用本單位的知識資源,運用信息技術,通過設計最優技術方案、控制施工質量,共享和創造知識價值。
在信息化建設中,對組織內各種各類知識進行評估,挖掘、獲取真正有用的知識。知識不僅僅是信息,是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集合。通過評估,區分知識和信息、知識管理和信息管理,以實現資源的充分開發與應用。
整合或再造業務流程,是與知識管理密切相關的。1990年美國管理專家MichaelHammer提出了“業務流程重組”(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BPR)的概念,它是以用戶需求為導向,信息化、知識化為基礎,對用戶的業務流程進行再思考、關鍵性的重新設計和根本的變革,從而獲得在成本、質量、服務和速度等方面業績的持續改善。在業務流程重組中,信息(知識)的獲取、分類、存儲、利用,只有與知識管理結合,才能夠發揮更有效的作用。
知識管理技術貫穿于信息化建設始終,它與信息技術相輔相成。在知識獲取、學習、共享、創新的過程中,整合各種信息技術,構建完整的知識管理體系,是知識經濟時代信息技術的新發展。
二、信息資源規劃和整合
信息資源整合(InformationResourceIntegrating,IRI)的前提是進行統一的信息資源規劃(InformationResourcePlanning,IRP),消除“信息孤島”,共享信息資源。信息資源的規劃是實施信息化工程的基礎,IRP的基礎是建立信息資源管理基礎標準,IRI的實質是通過信息技術改造、重建或重構數據環境。信息產業部的《信息系統工程監理暫行規定》中定義信息資源系統為“以信息技術為主要手段建立的信息資源采集、儲存、處理的資源系統”。
在信息化建設中,信息資源規劃是很重要的一環。在組織的生產、經營、服務活動中,會產生大量的數據、資料、指標、圖紙、報表及其它顯性資源,也存在各種各類的知識、擁有專業知識和經驗的個體等隱性資源。信息資源規劃是對實施信息化后產生、控制、使用這些資源進行識別和分類;評估、挖掘、獲取、共享各類知識;對承載信息資源的信息基礎設施進行分析、設計和指導。
(一)信息資源規劃的主要任務
信息資源規劃的任務是對支撐業務流程的邏輯相關的數據進行分類,建立具有結構化、標準化、一致性的共享數據庫。分析業務流程重組后產生、控制和使用的數據,了解各種數據的內容、范圍、可靠性等,理解數據的共享要求和應用策略以及數據使用中的問題,使信息資源規劃能夠滿足數據資源的管理要求。
(二)信息資源管理標準
信息資源管理標準是指決定信息系統質量的、進行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基本標準。威廉·德雷爾1985年在其《數據管理》專著中總結了信息資源管理的基礎標準———數據管理五項標準,內容如下:
1.數據元素標準。數據元素(DataElements)是信息資源中最小的信息單位,是抽象的數據對象。它的質量是構建穩定的數據結構基礎的關鍵。數據元素標準包括數據元素命名標準、標數據元素識標準和數據元素一致性標準。
2.信息分類編碼標準。是信息標準中的基礎標準。信息分類編碼(InformationClassifyingandCoding)的對象,是一些最重要的數據元素,自動處理、檢索、存儲和傳輸信息的質量及效率與這些元素緊密相關。信息分類是根據信息內容的屬性或特征,將信息按一定的原則和方法進行區分和歸類,并建立一定的分類系統和排列順序,便于管理和使用信息。信息編碼就是在信息分類的基礎上,將編碼對象賦予有一定規律性的、易于計算機和人識別和處理的符號。信息分類編碼工作要確定每個編碼對象的編碼規則、碼表結構和代碼表。
3.用戶視圖標準。用戶視圖(UserView)是一些數據元素的集合,表示用戶對信息需求和數據實體的最終解釋。用戶視圖是數據的系統外在表現形式,是系統的輸入、輸出媒介和手段。用戶視圖與外部數據流是同一詞,來自某個數據源或流向某個數據接收端的數據流。常用的用戶視圖有紙面的,如圖紙、單證、表單、報表、賬冊等;有電子的,如屏幕格式等。
4.概念數據庫標準。概念數據庫(ConceptualDatabase)是用戶對數據存儲的最終解釋。用戶的信息需求,應首先界定概念數據庫。概念數據庫是綜合信息資源用戶的數據要求構成的全局數據庫,表示數據庫的整體數據組織狀況和邏輯結構。
5.邏輯數據庫標準。邏輯數據庫(LogicalDatabase)是系統分析設計人員的解釋。在關系數據庫模型中,邏輯數據庫是一組規范化的基本表(BaseTable),是從概念數據庫中映射出的所需信息。邏輯數據庫表示的是局部數據的數據庫邏輯結構。
(三)信息資源規劃方案
在定義數據管理標準的基礎上,制定信息資源規劃方案,為業務流程重組提供依據,為系統設計提供基礎。
在信息資源規劃中,將隱性資源轉變為顯性資源,有序傳遞、整合、規劃和有效利用各類知識資源。因此,信息資源規劃是資源的知識管理規劃。信息技術的投資,可能不會給企業帶來明顯的效益,因為基于信息的競爭優勢正在逐漸轉變為基于知識管理的競爭優勢,以信息資源規劃為核心的信息系統規劃,如果不實施知識管理,將不會產生顯著的信息化效益。
(四)資源整合
資源整合是信息資源規劃的關鍵。不僅僅信息整合,也包括各類顯性、隱性知識的整合。如何在整合各類知識資源中創新,是信息資源規劃的主要目的。在資源規劃中,既要考慮信息化建設前期的知識挖掘、分類、整合;也要考慮信息化實施過程中形成的各類資源的收集、分類、整合,如何有序傳遞、有效利用;
還應考慮后信息化應用過程中將要形成的分散的、孤立的、相互關聯的各類資源的整合。通過資源整合,實現資源最大可能的高度共享和有效利用,使內容和服務提升到新的高度,消滅大量存在的“信息孤島”或“信息煙囪”,獲得信息價值的最大化;使信息技術的投資獲得增量,將潛在價值轉變為企業發展的動力。
三、基于知識管理的信息工程監理
在信息化建設中,采用全面質量管理的思想。實施全面質量管理,是信息工程監理的控制目標。美國質量管理專家費根鮑姆(A.V.Fergenbaum)于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全面質量管理思想,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經營管理的需要逐步發展起來的現代化質量管理學科。其深刻內涵已經遠遠超出一般意義的質量管理領域,而成為一種綜合的、全面的經營管理方式和理念。
如何在信息化建設中實行全面質量管理,以保障信息系統工程的質量,是需要在實踐中探索和研究的。信息化建設監理機制是保障信息系統工程質量的重要手段,“三控、二管、一協調”及知識產權保護和安全控制是監理的核心,也是在監理過程中實行全面質量管理的核心。
(一)全面質量管理的定義
全面質量管理在ISO9000族標準中的定義為:“一個組織以質量為中心,以全員參與為基礎,目的在于通過讓顧客滿意和本組織所有成員及社會受益而達到長期成功的管理途徑”。在知識經濟時代,這種管理應向知識管理延伸和發展。建立知識管理體系,是提高企業競爭力、推動企業發展的動力。實施全面質量管理就是建立質量控制的知識管理體系。
知識管理貫穿信息化建設的始終,在全面質量管理過程中得到體現。通過知識管理,幫助企業從已存在的信息中挖掘、分析、整合有用的知識,發現和創造新的知識,提升質量管理的質量。信息化的特征是技術和服務,在知識管理中實現創新是信息化發展的源動力。
(二)信息工程的知識化監理的內涵
信息工程的知識化監理,融合個人知識(經驗、專業、技術等)積累和企業知識(記錄、文檔、文化等)積累,使質量管理不僅僅停留在文檔化、參數化、流程化、制度化的作業中,而具有質的提高,促進個人知識和企業知識的相互轉化。
在監理過程中,促成業主與承建方、業主與監理方、業主與業主、承建方與監理方之間的知識轉移。在信息化建設中,由于業主缺乏相應的技術、知識、經驗等準備,監理的介入可以幫助業主與承建方溝通,了解承建方的技術路線、設計思想、公司實力、技術服務和支持等;幫助業主與已實施信息化的企業交流,學習經驗、吸取教訓、規避風險;提供對承建方的評價、解決方案的評價、項目實施方法的評價、項目階段和完成的評價以及技術服務和支持的評價等;提供風險管理、質量管理、進度管理、投資管理、安全管理、文檔管理等相應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完成了多樣性、多方位、多層次的知識轉移。
信息工程監理在信息化工程中,通過實施零缺陷、戴明環、6σ等全面質量管理方法和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標準,提高對質量、質量管理的認識,形成以知識管理為基礎的質量管理作業流程,保證信息工程的質量。實現信息和知識資產的積累和保存,促進內部信息和知識的流通,達成組織內部知識的共享。
四、信息工程監理的知識結構
(一)信息工程監理的總體架構
信息工程監理的總體架構由5部分構成:⑴監理目標是信息系統工程總體目標和任務,包括五個階段,即項目孵化、規劃設計、項目實施、驗收測試和運行維護;⑵監理范圍,即監理職能×監理內容;⑶監理實施;⑷監理支撐;⑸系統評測。
(二)信息系統工程監理的知識結構
信息系統工程監理的知識結構,由5個維度的知識空間組成:
1.監理范圍。這個知識維度是由監理職能和監理內容構成的一個矩陣。監理范圍是信息系統工程監理知識結構的核心,其它知識元素都是以監理范圍為中心,輻射信息系統工程整個生命周期。
信息系統工程監理包含7項職能:決策與領導、規劃與設計、組織與人事、協調與溝通、控制與監督、投資、評測與創新。主要內容包括:質量控制、進度控制、投資控制、安全控制、知識產權控制、信息管理、合同管理、組織協調。
2.監理目標。與信息系統工程監理總體架構中監理目標是對應的。這個知識維度主要包含兩個內容:
(1)信息系統工程的總目標。這個總目標因項目的不同而存在差異。信息系統工程監理根據不同項目的特點,協助用戶在目標選擇、制定中,考慮系統的前瞻性、實用性、先進性、可靠性、安全性、業務流程重組或再造等。監理的目標就是支持和保證這個總目標成功實現。
(2)信息系統工程的任務。信息系統工程的主要任務包括項目孵化、規劃設計、項目實施、測試驗收、運行維護等。監理的目標就是保證工程項目各個階段任務目標、質量目標、進度目標、投資目標、安全目標、知識產權目標的順利實現。
3.監理實施。在這個知識維度中,根據工程的特點、用戶的需求、進度的安排、資金運用及相關條件等,并參照信息系統工程生命周期內的各個階段劃分監理實施各階段。監理的實施一般分為4個階段:前期準備、監理規劃、過程控制、監理結束。但監理實施的階段劃分并不一定與信息系統工程生命周期各階段有對應關系。
4.系統評測。這個知識維度強調信息系統工程生命周期中各個階段的質量評價、風險評估、安全評測等。評測是在監理范圍的知識維度內調控。
5.監理方法論。在監理范圍內,根據項目特點,為實現監理目標采用的知識原理、方法、設施、工具、法律、法規、標準、規范等的集合,是實施監理的依據和手段。
信息系統工程監理知識結構一般是按照各個維度的知識展開,但5個維度的知識不是相互孤立的,它們之間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由此構成信息系統工程監理知識空間。
信息工程監理,是我國獨特的項目管理約束機制。實施知識化監理,是項目管理的延伸和發展。監理單位應注重信息化過程中,在以信息資源規劃為核心的信息化規劃中展現的知識特點、知識結構和知識轉移等,注重企業內部外部的知識積累和共享,用知識指導監理。實現監理過程的知識管理,極大提高信息工程的質量。
[參考文獻]
[1]郎慶斌等.信息系統工程質量控制[M].人民出版社,2005.7.
[2]高復先.信息資源規劃[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4.
[3]宋振暉,鄧超.信息系統工程知識體系,電子工業出版社,2004,3.
- 上一篇:公路三亂治理工作意見
- 下一篇:消防安全責任制實施制度
精品范文
3信息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