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的道德疑問及規范
時間:2022-05-04 03:21:00
導語:網絡的道德疑問及規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它在給人們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造成了某些負面消極的影響。文章論及了在網絡迅速發展之下引發的網絡道德問題,探究了出現這些問題的深層原因,對如何加強網絡道德建設問題進行了思考,并提出了規范網絡道德的重要措施。
關鍵詞:網絡;道德問題;規范
科學技術革命是歷史進步的火車頭。信息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加速了社會信息化的進程。互聯網不僅僅是一個計算機網絡,還是一個龐大的、實用的、可享受的公共信息源,更是一個面向大眾的新興社會—網絡社會。任何一種革命性的科學技術的進步,都比任何其他的力量更大地推動社會道德的進步。同樣,網絡也為人類道德的進步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然而,“技術是一柄銳利的雙刃劍”。網絡也是一把雙刃劍,它在給人們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造成了某些負面消極的影響,甚至導致嚴重的道德危機。隨著國際互聯網的擴展和延伸,網絡對我國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的影響日益廣泛、深刻,尤其對傳統的思想倫理道德的影響越來越明顯。在網絡環境下引發的諸多道德問題逐漸浮出水面,逐步升級為一個嚴肅的社會問題。
一、主要存在的網絡道德問題
(一)網絡難以做到人人信息平等共享
網絡建設的首要基本原則是“全民原則”,即在網絡社會中各個國家和地區具有不同信仰、習俗的人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都可以按自己的需要在網絡中獲得滿足,并且個性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滿足。但是,面對網絡建設的實際,實現或達到人人利用資源的平等化卻存在諸多問題,它受政治、經濟、文化、地域等等各方面強有力的影響和滲透,并非僅靠網絡技術的進步和發展所能解決的。如果不能做到信息網絡的平民化、全民化、普及化,網絡利用僅僅是城市、公司、政府機構及有經濟基礎的群體的“專利”時,難免不會造成人們攝取信息、占有信息、享用信息的不平等,加大信息貧富差距,并且可能貧者愈貧,富者愈富。如果信息或交流信息的能力被壟斷或主導,甚至將信息高速公路變成“信息高速私路”,那么對“信息邊遠地區”、對弱勢群體而言,即是不平等和不道德的,使得他們在社會利益的再分配中處于不利的地位。
(二)人際道德衍生冷漠現象
在現實世界中,人們的社會關系基本上是親戚、朋友、同事、鄰里、師生等“熟人型”關系,并受著較為穩定的社會價值觀念、文化慣性的支撐和規范。而在網絡這個虛擬世界中,人們不用見面就可以通過數字、音像交流,因此,網絡交往在某種程度上實際把人們之間的社會交往活動變成了“人機界面”關系。人們許多時間與個人終端和多媒體畫面交流,而不是與現實本身進行交流,從而直接造成人們之間交往機會減少,同他人的社會交往程度和深度被大大削弱。這種現象產生的根源在于:人與人之間的依賴關系為人對網絡的依賴關系所取代。隨著高度信息化、自動化的網絡社會的發展,“在家辦公”、網上學校、電子商場、電子銀行等等的出現,人與人面對面的交流機會減少,于是導致人們同家庭成員之間、鄰里之間以及同事之間的感情聯系開始變得淡漠、疏遠,導致個人產生緊張、孤僻、冷漠及其他健康問題。其具體表現在一些人沉溺于網絡而不能自拔,對現實生活中他人與社會的幸福漠不關心。尤其是,人們以“符號”身份、在“不在場的在場”的情況下進行交往,往往會做出一些在物理空間難以做出的粗暴、無理的行為,甚至認為盜竊、入侵等犯罪也不過是敲擊幾下鍵盤、點擊幾下鼠標而已。
(三)網絡負面影響威脅社會道德
信息內容具有地域性,而因特網的信息傳播則是全球性的、超地域性的,這就使得一些問題變得突出起來。如道德上允許色情信息和色情服務存在的國家,可以、張貼色情資料,提供色情服務,當然無可厚非。但是,因特網是全球共享的,對此認為不道德的國家,則可能強烈反對網上色情泛濫,從而導致文化道德沖突。再則,網絡的發明和利用,同人類其他發明創造一樣,在利用其造福人們的同時也給人類的生存帶來了困難。如國家之間利用網絡相互竊取情報,秘密進行角逐已成為戰爭的主要形式。同時,數字技術的發展也為犯罪提供了方便的途徑和手段,利用信息網絡從事高科技犯罪逐漸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這些已經沖破了道德所允許和約定的底線,把網絡行為從“應當”或“失當”的領域引入到法律領域,以次來維護道德防線。
(四)個人隱私和社會安全之間存在沖突
由于利用網絡收集信息的便利性和強大能力,網絡上的個人生活在技術上極可能成為“通盤為文件所記錄的生活”,它可能細致到令人恐怖的程度。如果這些信息泄露出去或不能正確的被應用,個人隱私權將受到極大的傷害。當然為了保護個人隱私權,可以立法規定網絡上的個人信息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被泄露,也可以通過普及加密技術來實現,但是,這樣個人隱私就與社會安全出現了矛盾:一方面,為了保護個人隱私,磁盤記錄的個人生活應該完全保密;另一方面,個人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因此,他(她)的網上行為應該記錄下來,以供進行道德評價和道德監督,甚至用作執法的依據,以保障社會安全。由于進入網絡空間所引發的此種“兩難”問題還大量存在,因此,他們在網絡生活中展開、發展,對傳統道德和維護社會秩序提出了十分尖銳的挑戰。
二、產生網絡問題的原因
(一)網絡的自主性下網絡道德的有效規范力度相對薄弱,法制不夠健全
因特網是在人們一定資源共享、互惠合作的利益和需要基礎上自覺自愿形成的,在這里,每一個人都是參與者,又是組織者,或者說既是演員,又是導演。也正因為網絡是在人們自主自愿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需要人們必須自己明確自己做什么、怎么做,哪些是應該允許做的,哪些是不應該不允許做的,自發的“自己對自己負責”,“自己為自己做主”,“自己管理自己”,自覺地做網絡的主人。在網絡建設之初,信息貧乏且雜亂無章。此時就有許多人無私的大量上載信息,并為那些雜亂無章的信息資源建立管理程序、編制各種實用軟件,以方便網絡用戶特別是那些不太熟悉網絡的人訪問和運用網上資源;網絡建立起來后,為維持網絡的正常秩序,需要網絡人自覺地制定規范,當發現有悖于倫理道德時,自發進行過問、干預。在很大程度上網絡社會的道德規范不是根據權威的意愿建立的,而是網絡人自發行為的結果。正是由于這種“自發”行為,無形之中加大了人們遵守道德規范的難度。
此外,作為“非熟人”社會的網絡道德環境和道德監督機制缺少干預、過問和控制的特點,需要人們的道德行為具有較高的自律性。網絡社會理論上應該是一個人們的主體意識,特別是責任與義務完美結合的社會,人的主體意志與品格得到充分鍛煉的社會,真正的道德主體確立的社會,人們自主自愿進行活動和管理的社會。然而,這種社會的建立必將經歷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才能達到的。在這種缺少強制力和他律因素影響的“自由時空”、“自由社會”中,基于網絡道德的有效規范力度的薄弱,才不可避免地衍生出種種網絡道德問題。
(二)網絡的開放性下不同道德意識、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之間經常性沖突
時空,一直是限制人們之間交往的主要障礙。美國網絡專家威廉•奧而曼說,信息革命帶來的最基本的變化是,它有能力以甚至幾十年前還不可想象的方式,使人們緊密聯系,消除“這里”和“那里”的界限。信息技術帶來的傳播方式的現代化,使得人們之間不同的道德意識、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的沖突、碰撞也就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同時,網絡產生前,由于人們的宗教信仰、價值觀念、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致使人們的交往受到了極大的限制。一方面,人們之間難以相互理解;另一方面,也缺乏相互交往的方式與手段。因特網的出現及其全球化,使其面貌發生巨大改觀。一方面,增進了人們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另一方面,也使得各種文化沖突日益表面化和尖銳化。落后的、無聊的、非人性的和反社會的道德意識、道德規范和道德行為,與先進的、合理的、代表時展趨勢的道德意識、道德規范和道德行為并存,他們之間的沖突、碰撞表面化、現實化了。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這也是出現種種網絡問題的思想來源。
(三)網絡多元性下網絡道德與現實主導道德存在很大差異
在現實生活中,雖然道德因生產關系的多層次性而有不同的存在形式,但是每一個特定社會卻只能有一種道德居于主導地位,其他道德只能處于從屬的被支配的地位。因此現實社會的道德是單一的、多元的。然而在網絡社會中,既存在關系到社會每一個成員切身利益和網絡社會的正常秩序,這屬于網絡社會的共同的主導道德規范,違反這種共同規范主要表現在制作和傳送不健康的信息,利用電子郵件做商業廣告,非法闖入加密系統,等等,同時也存在網絡成員自身所具有的多元化道德規范。主要表現在各個國家、民族、地區特有的道德風俗習慣及人與人之間不同的道德價值取向等。由于這種網絡群體多元性的道德價值取向,使得網絡成員在一定的網絡環境下萌生、做出有悖于現實社會原有的另類道德意識、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并給他人和社會造成形式上或實質上的危害。
三、對規范網絡道德的措施
曾指出:“互聯網是開放的,信息是龐雜多樣,既有大量進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動、迷信、黃色的內容。互聯網已成為思想政治工作一個新的重要陣地,國內外敵對勢力正竭力利用它同我們黨和政府爭奪群眾,爭奪青年。我們要研究其特點,采取有力的措施應對這種挑戰。”[1](P50)國家頒布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也明確指出“要引導網絡機構和廣大網民增強網絡道德意識,共同建設網絡文明”。
(一)網民作為道德主體應增強自律意識和自律能力
“網絡世界是一個無中心的資源共享體,盡管作為一個特殊的‘公共場所’是客觀存在的,但是網絡界面是不公開的、不透明的,及時有效的監督十分的困難。”[2](P69)在社會輿論、風俗習慣、社會監督等難以發揮作用的情況下,網民自律意識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作為道德主體的網民應該自覺地養成自律意識,明白應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在網絡社會中主動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和義務,使網絡真正“為我所用”。自覺建立起一種道德信念和道德內省機制,增強道德責任感。獨自上網時,在面對蕪雜的信息面前注意培養自己的自主發展、自主選擇、自主評價、自我控制的能力,經得起消極內容的考驗和誘惑,從而提高自身的辨別能力和免疫力,變“他律”為“自律”。
(二)社會應迅速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凈化網上信息,規范網絡秩序
現代傳播學認為,電子媒介本身具有一種麻醉功能,容易使人忘記自己的社會角色而做出一些平時不可能做出的違反道德的行為。為此,作為網民就必須有針對性地在網下加強自覺守法意識的培養,把自律與網絡法制規范結合起來,發揮道德的約束力,強化法律的約束力。由于網絡無政府性,缺少一個控制全局的領導者,更需政府頒布法律,使雜亂無章的網絡世界能有序進行,必須從根源上解決問題,以健全法律為出發點,建立專門的法律來維護網絡安全和健康,其中保護青少年的法律尤其應受到重視。為抵制信息網絡的負面影響,國家相繼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條例》等等。政府還應繼續完善網絡管理辦法,使之更具操作性;要加強網絡技術管理,加強對信息加密和監控技術的研究和利用,如對反動的、黃色的、封建的、不健康的和低級趣味的東西,能迅速鑒別并加以堵塞和查處,開發研制出在電腦上安裝禁止訪問色情網址的軟件,在電腦上設置“防火墻”等;要通過法律、行政手段嚴格管理網站,適時對經營者進行培訓,大力加強法制教育,使他們懂法、守法,促使其嚴格自律,自覺依法經營,規范經營;全黨、全社會要大力倡導網絡文明,加強網絡文明的建設,各行政職能部門相互配合,營造、培育出全社會共同遵守的、健康的網絡環境,明白無規矩無以成方圓的道理,學會用法律的觀點判斷是非,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用法律規范來履行公民的義務,將網絡道德規范內化為自覺的網絡道德意識。
(三)開辟網絡宣傳、教育的新領域
網絡社會在拓展人類生存空間的同時,也為人類提供了一個全新的交往空間,給人類的交往帶來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它深刻影響、改變著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網絡使傳統的意識形態教育方式突破時空限制,憑借數字化、多媒體、信息量大、交互性強、覆蓋面廣等特點,為主導道德意識形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先進方法和手段,也提供了良好的客觀條件。同時,也使腐朽落后的文化和有害信息可以借機更加隱秘、快捷的傳播,這既給維護、宣傳主流思想工作帶來了挑戰,也帶來了機遇。在挑戰與機遇并存的條件下,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宣傳網絡對社會的進步作用,不要刻意丑化網絡,致使青少年對上網有罪惡感;要適當宣傳一些反面例子起到警示作用,加強輿論監督,對于一些危害青少年且違背網絡道德的事件給予曝光,使之深刻理解網絡不道德行為的危害。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利用網絡進行廣泛深入地主導意識形態教育。一方面,建立高質量主導意識形態教育網站。通過網絡進行思想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網站內容和形式的質量和吸引力。因此,要把握好“源頭”,抓好內容的不斷創新和形式的更新,不斷擴大網站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如果網站影響力較小,只有有限的訪問量,則很難受到關注,也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因此,主導意識形態網站不僅要增加數量,更要提高質量,還要加大信息開發、利用和交流的力度。另一方面,重視思想教育軟件的開發。思想道德教育軟件要把對公民的道德以生動形象、喜聞樂見的形式表現出來,精心設計教育內容。力求在內容和形式上趨同于青少年的心理特點和愛好,這其中應包括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愛國主義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的教育。面對網絡中出現的有害人身心健康的信息,更要有針對性,廣泛地傳播科學健康、思想向上的信息,以滲透性方式發揮隱性教育的作用,為主導意識形態所使用的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的方法插上現代高科技翅膀,使之成為寓德性、知識性、交互性、趣味性、生動性于一體的紅色電子教材,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曹培東,陳菲菲.亟待加強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J].教育與職業,2004,(1).
[2]孫偉.網絡時代大學生倫理道德教育的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3,(2).
- 上一篇:怎樣組建和經營網吧
- 下一篇:剖析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