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的結構與議論文寫作技巧

時間:2022-03-26 10:41:00

導語:論文的結構與議論文寫作技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的結構與議論文寫作技巧

近些年來,外來文化的沖擊已經波及漢語,于是有知道莎士比亞而不知道湯顯祖的,有見面就“哈羅”而不知說“您好”的,有懂得鐳射而不知何謂激光的……母語,迫切需要我們捍衛了。

捍衛母語,珍愛母語,是我們的責任。有人說:“一個民族的語言就是它的歷史。”的確,作為文化主要載體的語言,一旦喪失,就斷了歷史,斷了文化之脈。漢語是世界上少有的能夠沿用至今的語種之一,它的強大生命力本身就是對其價值的最好證明。漢語之于我們,更是一種感情一種精神。它連接起中華民族,是每一個華人血管里流淌的血液。面對國內高校重英語輕漢語的怪現象,不少專家人士表示憂慮。而國外逐漸興起的漢學熱,只能讓我們深刻反思。一個沒有語言的民族是不幸的,而一個有語言卻弄丟了的民族是可悲的。

發展國語,凈化母語,是我們的使命。毋庸置疑,漢語必然而且應該與時俱進。漢語只有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中,注入時代的新鮮血液才能永葆生機。我們要做的是如何掌握漢語發展方向的問題。徐壽當年引進西方科學,特別是引進化學的時候,系統地整理出一套元素命名,至今仍使我們受益無窮。相比之下,當代科學界則遜色得多。時常可見科學文獻中出現連串的英文字母,而在日常生活中放著“電視”不用而要用“TV”的就更加令人發指。所謂“恐龍”、“粉絲”、“PK”,其實只是幼稚與淺薄,而非時尚。這是對漢語的褻瀆。捍衛母語,必須從還母語純潔開始。

弘揚母語,傳承母語,是我們的榮耀。漢語要在世界語林立足,需要華人的共同努力。在這一點上,堅持講漢語的楊振寧給我們做出了榜樣。最近吵得沸沸揚揚的韓國江陵端午申遺事件已經凸現中國傳統文化流失之嚴重,不知下一場文化侵略的矛頭是否會指向漢語?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漢語從遠古之河一路流來,浸入我們的血液里。昨夜夢魂里有詩人吟唱,血脈里翻滾著長江黃河的波濤。

顯然,這篇議論文范文中的三個分論點“捍衛母語,珍愛母語,是我們的責任”、“弘揚國語,傳承母語,是我們的使命”、“發展國語,凈化母語,是我們的榮耀”,就是典型的并列組合。

議論文范文2——對照式結構

鏡乃一種語言,買一面好鏡則買來了“忠言”,也許它“逆耳”,卻“利于行”。如果當初齊威王沒有接受鄒忌的諷諫,又怎么能取得“戰勝于朝廷”的結果呢?如果當初唐太宗沒有接受魏征的勸告,又怎么能獲得“貞觀之治”的局面呢?他們懂得“買來”了“逆耳之言”這面鏡子,則買來了天下,勝過百萬黃金所能換取的東西。然而,不會買者亦有之,商紂王不愿買來廣開言路、善納忠言的國策,以致落得個身敗名裂、葬身于火海的下場;項羽不愿要從諫如流、接納忠言的忠臣,以致落得個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于烏江的悲劇。不會“買鏡”的人終究不能成功。

這段議論文范文中,以“然而”為界,前面舉的齊威王、唐太宗兩個例子,是從正面論述,后面舉了商紂王、項羽兩個例子,是在從反面論述,這也是對照式結。

議論文范文3——觀點與事例之間的過渡

我們要重視“專才”。我們不能奢求每個人都成為全才,我們應重視那些在某一領域某一方面有獨特建樹的專才。被稱為文化昆侖的錢鐘書先生當年數學不及格,卻被清華大學錄取,后來成為一代國學大師。鐵一般的事實證明:專才不僅是人才,而且可能成為大有用處的人才。

這段議論文范文中話共四句話,第一句話是論點,第三句話是事例。第二句和第四句分別是”過渡”和”分析”。正是因為有了這兩句,觀點和事例就粘連起來了。

議論文范文4——多論據的歸納

疑是思之始,學之端。科學上的重大突破,理論上的重大創造,往往是從疑開始的。“蘋果為什么落在地上?”這個疑對于探索“萬有引力”的牛頓曾有極大的啟示;“掛燈搖擺幅度不論大小,為什么時間都是一個樣?”這個“疑”使伽利略發現了等時性的原理。這些自然現象,皆是人們生活中慣常所見,然而,尋常人熟視無睹,惟有具有探究精神的人對此產生“疑”,努力探索,以至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

這段議論文范文話共有四句,第一句是提出論點,第二句是過渡勾連,第三句是列舉了兩個事例,在每一句事例之后,均有一句分析,指出共同點,第四句是對共同點的歸納。這一句歸納(實為真正的“講道理”)大大加強了論證力量。

議論文范文5——“演繹推理法”

萬丈高樓平地起,但大家知道,只有在堅固的基礎上才能筑起萬丈高樓;在沙地上是建不起高樓的,可見,打好基礎對做好事情是多么重要。達芬奇的老師開始不是教他創作什么作品,而是要他畫蛋,實際上就是要他嚴格訓練用眼細致的觀察形象,用手準確地描繪形象,手眼一致,不論畫什么就能得心應手了。正是因為達芬奇經過了嚴格的基礎訓練,終于創就出許多不朽的名畫,成為一代宗師。

這段議論文范文由三句話組成,第一句是用一個比喻推出了一個一般性的道理(論點):要做好事情,就必須打好基礎。在演繹推理中,這就叫大前提。第二句說達芬奇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了嚴格的訓練,這就叫小前提。第三句自然而然地得到結論:達芬奇之所以取得藝術成就,是因為他經過了嚴格訓練。這樣的邏輯推理是令人信服的。(摘自《語文教學與研究》2007.6,原文:“議論文寫作的三步走”作者張海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