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潯陽區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三培兩帶”工作調查報告
時間:2022-05-29 11:43:00
導語:九江市潯陽區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三培兩帶”工作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進一步提高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力,促進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近日,我們對全區農村“三培兩帶”和示范基地工作進行了專題調研,旨在全面了解全區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農村經濟發展等方面的現狀,研究當前我區農村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今后工作提出建議。
一、基本情況
我區共有6個街道辦事處(其中涉農街道4個),11個行政村,54個村民小組,3300余農戶,9900余農村人口,5700余勞動力。農業資源十分匱乏,全區耕地面積不足1500畝,山林地面積不足2000畝,水產面積不足2000畝。農村黨員素質偏低,年齡偏大,11個行政村中共有黨員248名,按年齡分,35歲以下有21名,35-50歲99名,50歲以上128名,平均年齡52.5歲,按文化程度分,小學及以下69名,初中105名,高中及以上64名。
全區經濟工作中,農業所占的比重小,2002年區屬單位完成的16900萬元總增加值中,第一產業完成456萬,僅占2.7%,第二產業完成1625萬元,第三產業完成14819萬元。就全區的農業而言,種植業產值呈逐年下降趨勢,蓄牧業和水產業產值的均保持快速增長。2002年完成的2756萬元的農業產值中,種植業完成95萬元,僅占3.4%,蓄牧業完成496萬元,占18%,水產業完成2165萬元,占78.6%。2002年全區農民人均收入3700元,總體達到小康水平。
二、當前我區農村“三培兩帶”工作的基本做法
在近幾年扎實的村建工作的基礎上,通過開展爭創“五個好”黨支部、紅旗村,開展領導干部、區直部門包村,黨員“雙休日”和在農村開展“三個代表”學教等一系列活動,促進了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整體水平的提高,保證了農村經濟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健康發展,在培養黨員、后備村干部、村干部和帶領群眾共同致富,全面建設小康農村方面形成了一整套的好做法。
(一)依托基層組織建設抓“三培”
全區各級黨組織把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職責,區委提出了“區包村領導是總責任人,街道包村領導是第一責任人,掛點單位領導是連帶責任人,村黨支部書記是直接責任人”的具體要求。根據新時期農村工作的要求,各村把培養黨員和村后備干部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各村每年都有1-2名工作積極、文化水平高、致富能力強的年青人加入到黨組織。村后備干部嚴格按1:1配備,并通過種種措施進行鍛煉和培養,使他們既在思想認識得到提高,又能掌握一兩門實用技術,既有堅定的政治思想,又有帶頭致富的能力。
1、選準苗子,扎實做好培養工作。農村人口來源素質低,會讀書學習成績好的考上大學跳出了農門,沒能考上大學,頭腦靈活,善于市場經營的也大部分外出謀生創業去了。把村里能力強、作風正派、辦事認真負責的同志留下來,并把他們培養成黨員,培養成村干部,為村集體工作,是關系到農村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頭等大事。在選人問題上,不偏不倚,任人唯賢,讓德才兼備的年輕人得到重點培養,各村黨支部著實花了一番功夫。人民路街道長虹村書記蘇漢祥,就是由黨組織從一個個體老板逐步培養成村干部的典型,村黨支部和街道黨工委通過與他促膝談心,從工作上幫助他,政治上關心他,使他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上發生了重大的轉變,自覺向黨組織靠攏,并一步一步擔當起村黨支部書記的重任。在他的帶領下,長虹村逐步發展成為一個擁有6家村辦企業,3千余萬元固定資產,集體年純收入達40多萬元的明星村。金雞坡街道大王廟村的余厚保也是一個能吃苦耐勞,致富技術多,熱心于村里事業的同志,村黨支部把他列為后備干部進行培養,由一名普通群眾培養成一名黨員,并在2000年村委會換屆選舉中脫穎而出,成為一名村干部。這些經過黨組織培養的同志在新的崗位上勤勤懇懇,一心撲在工作上,利用自己的技術和優勢,帶領群眾發家致富,為村里的經濟發展出力獻策,受到了廣大村民的擁護。
2、通過崗位鍛煉,不斷提高工作能力。村級組織是各級政府部門工作的落腳點,是國家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者。“上有千條線,下有一根針”,村兩委面臨的工作任務非常多,村干部沒有很強的責任心,沒有出色的工作能力,不可能干好工作。村黨支部安排各種崗位和工作鍛煉黨員和后備村干部,不斷提高他們的工作能力。三里村在村辦企業中,把黨員逐步培養成為能獨擋一面的管理人員,把能獨擋一面的管理人員培養成黨員。金雞坡街道通過農村無職黨員參加設崗定責工作,使他們在提高處理村組具體事務的能力,掌握做群眾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得到了實踐,大大提高了他們處理農村實際工作的能力。
3、通過各種手段,不斷提高思想認識。受幾千年封建思想和小農意識的影響,當前農村的思想還不夠解放,思維還不夠活躍,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還不強,這極大地制約了農村的進一步發展。為了使廣大黨員干部能帶頭解放思想,適應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形勢,我區在解放干群思想上加大力度,幾年來舉辦各種專業知識培訓班、政治理論培訓班30余期,參加培訓的農村黨員、后備干部和村干部達千余人次,三里村還聘請師專教師為村民作了WTO專題講座。有條件的村還組織村組干部、黨員、群眾代表到先進地區參觀、學習,引進外地的先進作法和好的致富項目,通過他們來帶動和影響其他村民群眾,使全區農村黨員群眾對國家改革開放的發展趨勢和對市場的認知程度大大提高,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4、創造條件,不斷提升威望。后備干部要走上村干部位置,必須要通過村民選舉,得到群眾的認可,在群眾中沒有一定的威望是不行的。各村黨支部根據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方法擴大黨員和后備干部在村民中的影響,在實際工作中樹立威信。大塘村通過水電維護管理工作,金雞坡村、泉井村通過調解工作,三里村通過便民服務工作,姬公庵村通過帶頭致富工作,不斷培養了他們為村民辦事能力,有效地樹立了黨員和后備干部在群眾中的威信,使村支部的培養對象能為群眾辦事,得到群眾的認可。
5、通過小組長職位,提高實踐能力。村民小組長直接面對群眾開展工作,對群眾的政治思想和實際生活最了解,2000年村委會換屆選舉后,各村通過依法選舉村民小組長,有意識地把后備干部推向小組長崗位,使之掌握農村工作方法,不斷地豐富和提高實踐能力,積累工作經驗,為他們能順利進入村干部隊伍創造條件。
(二)立足農村經濟發展抓“兩帶”
我區耕地資源非常有限,農村人均占有耕地不足0.2畝,單以農業收入難以養活近萬農村人口。這在客觀上也要求農業向高效型發展,農民洗凈泥腳進城參與市場經濟,在城市開創一片屬于自己的天空。幾年來,區委在立足農村經濟發展抓“兩帶”方面,作了積極探索,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1、示范基地作用明顯,有效地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了第一產業向第二、第三產業的轉型。金雞坡街道大王廟村,在村集體資金十分有限的情況下,村干部集資建成了一個小型養殖示范基地,由于科學養殖、經營有方,投產半年便產生了贏利,村民看到其中有利可圖,便紛紛效仿。隨后村里為群眾傳技術、跑貸款、聯系銷路,在全村全街興起了庭院養殖熱,涌現出了一大批養殖專業戶,村民宗道祥家年出欄生豬200余頭,純收入3萬余元,像這樣靠養殖發家致富的全區有近200戶。姬公庵村利用精養漁池連片成規模的優勢,及時成立了水產養殖協會,在村民黨員、協會會長李邦清的帶領下,試新品種、用新技術,闖大市場,帶動了全村全街道的水產養殖,使全街水產產值一年一大變,三年翻一番,養殖戶的年收入有很大增長。白水胡街道白水湖村,利用大湖面網箱養殖技術,精養黃丫頭,取得了水面不變,人力不變,效益翻翻的好效果。大塘村草莓基地、泉井村杜鵑花基地、曹家山雷竹基地,都是近幾年或引進或自辦搞起的種植業示范基地,由于示范基地的良好經濟效益,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有效地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帶動全區農業向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益的“三高”方向發展,農民收入較以往的常規種植有很大的提高。
在示范基地的建設上,城中各村也在積極探索自己的模式,根據實際情況,扭轉農民擇業觀念,促進第一產業向第二、第三產業轉型。人民路街道長虹村抓住了湖濱小區和人民路開發的大好機遇,建設成了農貿市場和花卉市場,利用兩個市場引導村民進場做生意,轉變了農民的擇業觀念,提高駕馭市場的能力。脫離農業生產的農民,經過幾年的經營和發展,真正是“幾萬元不是富,幾十萬元剛起步”,有的成為百萬富翁,一大批農民都有幾十萬家產,村民收入有很大的提高,帶動了全村農民發家致富。
2、集體經濟初具規模,逐步向企業化、集團化方向發展。我區農村地處城郊,有寸土寸金的優勢。區委因勢力導,積極引導和扶持村辦企業,使農村集體經濟走上了企業化、集團化發展的道路。白水湖街道三里村,抓住其緊靠城市,長江黃金水道和京九鐵路過境的區位優勢,大力推進服務型企業的創建和發展,初步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橋頭堡經濟。先與潯陽區政府合股建起了國家級的蔬菜批發大市場潯陽蔬菜批發市場,接著以大市場為依托先后建起了水產品市場、小五金市場、倉儲服務中心、汽車服務中心、第八加油站(與石化總廠合資)等一系列服務型村辦企業,初步形成了一個規模較大的集團公司,走上了良性循環的發展道路。村民有的在市場搞經營,有的在市場搞管理,既解決了剩余勞力的就業問題,又創造了很好的經濟效益,走上了共同致富的新路。三里村在眾多效益良好,運轉正常的村辦企業支撐下,2002年實現了總增加值902萬元,年收入186萬元,成為名副其實的贛北第一村。
3、社會公益事業發展迅速,福利保障功能逐漸完善。在集體經濟逐步壯大之后,村里注重改善村民生活條件,注重村集體公益事業的建設,著力解決村民看病、養老、教育等問題。完善了大病醫療保險體系,金雞坡街道姬公庵村率先通過村里拿一點、小組出一點、村民湊一點的方式構筑醫保體系,帶動了全區農村醫療保險體系的發展,使農民抵御大病的能力大大提高。建立村民教育獎勵基金,為激勵村民子女學文化、學知識,全區各村普遍建立村民教育獎勵基金,用于村里小學的義務教育、獎勵考上大學的優秀學生和鼓勵農民學知識、學文化、學技術,為村民的文化素質的提高創造了條件。實行村民退養制度,在白水湖街道三里村的帶動下,全區大部分村為女滿55周歲,男滿60周歲的年老村民實行退養制度,退養村民每月可從村委會領取一定數量的退養金,為年紀大的村民解決了后顧之憂,促進了農村的共同富裕。通過多項制度的落實,初步形成了經濟繁榮、社會穩定、村民安居樂業的新型農村。
三、主要問題及產生原因
隨著我區的經濟和社會事業的不斷發展,我區農村也得到了長足的進步,農村基層組織鞏固,有戰斗力,農村集體經濟和村民人均收入都有了較大幅度的增加。但隨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一些問題愈顯突出,阻礙了農村向更高層次的發展。主要表現在村干部綜合素質偏低,黨員隊伍不合理,村民適應新形勢能力差,村辦企業管理水平不高,農村發展空間有限。
村干部總體素質不高,不適應新時期農村工作的需要,主要表現在觀念不新、思想不解放,缺乏改革創新、銳意進取精神。把握市場能力差,許多村干部都是在計劃經濟時期和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初期培養起來的,對當前市場經濟規則缺乏必要的了解,不能很好地駕馭市場。文化素質不高,全區45名村干部中,大專文化水平的僅有3名,高中文化程度26名,部分年紀大的同志只有小學文化水平。工作積極性不高,在實行海選之后,村干部有畏難情緒,遇事做老好人,特別是在實行書記主任一肩挑之后,有把得罪人、棘手的事都推到書記上的跡象。帶頭致富和帶領群眾致富、發展經濟的能力弱,有的同志還停留在維持以往的工作思路和程序上,有待于進一步提高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開展農村工作的能力和改善工作方法。
黨員結構不合理,總體素質不高,年齡偏大,文化偏低。全區農村黨員平均年齡52.5歲,248名農村黨員中50歲以上的有128名,占52%,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184名,占74%。年老的黨員黨性強,處事為公,但由于年紀大,文化低,接受新事物慢,在帶頭致富和帶領群眾共同致富工作上顯得力不從心。年青黨員相對說文化程度高,接受新事物來的快,但組織紀律觀念較老同志淡薄,有些同志只顧個人致富,不愿帶領群眾共同致富。
農民適應新形勢能力差。九江的自然條件好,三省通衢,歷來外出謀生的人少,行商坐賈中我們占的是坐賈,做的是上門生意,與外界溝通少。而九江的農民更是安貧樂道,思想較為保守,在資源一體化、市場大流通的今天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有待提高。
村辦企業管理水平不高,由于觀念和體制上的原因,村辦企業管理者地緣性、血緣性很濃,管理者與被管理者鄉里鄉親,難以實現有效管理,管理水平不適應現代企業發展的要求。
農村發展空間有限,城市的擴張,企業的發展占用了農村發展的資源,空間有限、資源有限是制約農村發展的瓶頸。
四、幾點建議
(一)當務之急是抓好農村的思想教育
1、增大后備干部培養比例。我區按村建要求1:1配備后備干部,這個比例是在村委會海選之前定的,新形勢下后備干部要得到村民的認可必須通過選舉,這個比例難以確保把組織培養的同志選入村委會。應按照有利于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有利于農村經濟發展的原則,把培養后備干部比例放大,把村里能為村民辦事能力強的人都納入培養范圍,把更多的優秀分子作為村后備干部進行培養。充分調動他們參與帶頭致富、帶領群眾共同致富工作的積極性,共同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共同致富奔小康。
2、加強實用技術的培訓。城郊農村所面臨的一個實際問題是城市發展占用大量的土地,土地逐漸減少,農業生產特別是種植業必然逐步淡出,更多農民將逐步脫離農業生產而轉向其它的行業,從事其它的工作。為妥善解決農民的生活出路問題,須加大對“無地農民”和“下崗農民”轉崗培訓和實用技術培訓的力度,實現農民向產業工人、服務工人的轉變,把向土地要飯吃變成靠技術吃飯。如果不這樣,農民的出路問題便得不到妥善的解決,影響農村經濟的發展和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
(二)重中之重是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1、繼續堅持和加大對示范基地的扶持力度。示范基地在引導農民調整產業結構,轉變擇業觀念,提高駕馭市場能力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各級對示范基地也很支持,但扶持工作中,有撒胡椒面的傾向,各示范基地都能象征性地得一點,這對每個示范基地的功能的提升,效益的增加作用不明顯,不如集中資金每年扶持一兩個,提高其造血功能,促健康發展。在加大資金扶持的同進注重科技、信息扶持。從某種意義上說,農村發展不缺資金,全省僅農村信用合作社存款便突破了400億,每個縣平均超過2億,即便10%返回農村建設,資金也是很充裕的。農村真正缺少的是科技、是信息,區科協搞的科技下鄉活動很受農民朋友歡迎,應進一步充實科技下鄉含金量,建立信息下鄉工作機制。
2、加強對村辦集體企業的保護。村辦企業在為集體經濟發展、解決村民就業和村辦公益事業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調研過程中,很多人談到在經濟交往中上當受騙和由于決策的失誤造成巨大的損失等情況,呼吁盡快建立對村辦企業的保護制度。主要從為村辦企業輸送優秀管理人才,加強實用經濟知識的培訓,幫助聘請法律顧問、提供法律援助,監督村辦企業的財務和重大事項的決策等方面加強指導,為其保駕護航。
3、用身邊致富典型帶動農村經濟的整體發展。在這次調研活動中,普遍反映農民小富即安思想嚴重,滿足于有一定的收入,不思進取,進取心不強。但站在老百姓的角度看,沒有文化、沒有技術、信息不靈,做什么事都心里沒底,不輕易把養命錢、養老錢拿出來投資興業也是情有可原的。政府各部門和街道、村級組織要大力宣傳身邊的致富典型,讓廣大農民在創業活動中有現成的模式作參照,有鮮活的例子可供學習,做到對選中的致富項目心中有底,讓農民一心一意搞經濟,帶動農村共同致富、整體發展。
4、給農村留一片發展空間。土地是不可再生資源,城市發展、企業發展都要征用農民賴以為生的土地。農村土地的減少,在根本上制約農村發展和農民收入的進一步提高。在發展城市建設的同時,堅決杜絕投機商利用政府引資心切的心理圈地占地,對征用土地轉手炒作,從中牟取暴利。采取有效的手段、切實可行的辦法,兼顧農民和農村的利益,為農村的發展預留一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