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新聞人應該具備的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
時間:2022-05-30 07:21:00
導語:論新聞人應該具備的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社會進步和時展的今時今日,新聞媒體監督和導向的作用越來越受到世人的關注。作為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的新聞媒體和新聞事業,怎樣才能更好的傳達社情民意,服務與社會大眾,我認為它與操作具體環節的新聞人的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密不可分。
一、新聞工作者應該具備的職業精神任何一種職業都有自己的規則和理念,正如士兵為什么要放棄人最寶貴的生命去沖鋒陷陣?教師為什么要燃燒自己照亮別人?這不僅僅是對個人發展的追求,更是對這種職業所承擔的社會責任的尊重,是職業精神的集中體現。職業精神的核心是全力承擔社會責任的生命境界,是超越物欲的一種追求,是人格和人性的真善美在職業生涯中的體現。因為你是士兵,職業需要你為沖鋒陷陣而隨時準備放棄生命;因為你是教師,職業需要你為培育他人而燃燒自己。雖然職業有別,但責任無異,為承擔責任而自覺地奉獻與犧牲無異。新聞工作者也是如此,因為你是記者、是編輯,擔負著特殊的社會責任,需要你具備主動放棄小我、成就大我的高尚的職業精神。
新聞工作是一種神圣而崇高的社會職業。新聞工作者要用眼睛觀察社會,用頭腦思考現實,用手中的筆和鏡頭記錄整個社會的進程,推動社會的前進。60多年前,鄒韜奮先生在《新聞記者當前的任務》中說:“現在都須徹底認識新聞記者所負責任的重大與工作的艱苦。知責任的重大,便不致糊涂過日子,要時時振作,時時警覺,時時求進步。知工作的艱苦,便不致一遇困難便心灰意冷,興趣索然。”“知責任的重大”,這就是新聞工作者的職業精神。這種精神是一種責任,一種對民族、對國家、對歷史的責任。沒有這種精神,就不會有在白色恐怖的條件下,為宣傳馬克思主義被軍閥殺害、獻出寶貴生命的邵飄萍;就不會有報道紅軍長征、西安事變,寫出《中國的西北角》《動蕩的大西北》《陜北之行》等新聞史上的名篇,開創中國旅行通訊、戰地通訊的范長江;就不會有以“勿忘人民”為畢生信念、與普通農民同宿一條炕,一聊就是一宿的穆青;也不會有在建國前后為真實地報道國內外重大事件冒著生命危險深入前線和新聞事件的現場,最終犧牲寶貴生命的一百多位新華社烈士。社會因有這種責任更加進步,民族因有這種責任更加團結,國家因有這種責任更加強大,歷史因有這種責任而更加真實。
二、新聞工作者應該遵守的職業道德
職業道德,就是社會個體在其從事的職業中,所應遵循的一種行為規范,它是對從事這個職業的所有人員的一個普遍性要求。
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職業道德。為官要有“官德”,醫生要有“醫德”,教師要有“師德”,演員要有“藝德”。職業道德是任何一個秩序正常的社會所必需的。另一方面,職業道德屬于歷史范疇,其內容是由經濟利益關系決定的。經濟利益關系的多元化、復雜化會使原有的某些職業道德失去它的規范作用,或者使其約束功能弱化。一段時間以來,關于違反和褻瀆職業道德的問題屢屢見諸報端,人們對貪贓枉法的官員、抄襲剽竊的學者、收受紅包的醫生、假唱假踢的明星、搞有償新聞的記者等,表示了強烈的不滿。這說明,在當前條件下,職業道德滑坡問題已經成為一個普遍性的社會問題。
新聞職業道德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一個較長的歷史時期。17至18世紀,隨著西方產業革命的發展,新聞傳播活動范圍不斷擴大,隨之也出現了編造假消息、肆意誹謗、抄襲剽竊等不良現象。于是一些新聞機構和新聞團體分別制訂《報業信條》、《記者守則》等規約,作為報業和新聞工作者自我約束和規范的行為準則。1874年,瑞典出現世界上最早的新聞自律組織——輿論俱樂部,并訂有職業守則,作為各報行為的指導綱領。1923年,美國報紙編輯人協會制定《新聞規約》,這是西方第一個由新聞同業制訂的自律規約。1954年,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草擬了《國際新聞道德公約》,由聯合國大會發給各會員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參照執行。隨著新聞傳播手段的增加,新聞職業道德的范圍也從報業擴展到廣播、電視等整個新聞傳媒行業。到20世紀70年代末,世界上大約有60多個國家訂有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守則。
新中國第一個新聞職業道德規范是1981年由中共中央宣傳部和中央各新聞單位共同制定的《記者守則(試行草案)》。1991年,全國記協又制定了《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這是我國較為完備的新聞職業道德規約。近年來,我國相繼制定了一系列的規章制度,建立了一套相對完善的職業道德制度體系。
三、為什么要弘揚職業精神、恪守職業道德
第一,弘揚職業精神、恪守職業道德,是新聞工作者正確履行職責的需要。作為黨和國家的耳目喉舌,職責和地位決定了新聞工作者必須具備高尚的職業精神和良好的職業道德。革命戰爭年代,黨初期的新聞工作者跟隨黨中央轉戰南北,為中國革命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和平建設時期,新聞工作者傳播新中國的聲音,大力宣傳黨和國家的重大決策,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所以說,只有建立好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通、作風優良、紀律嚴明的新聞工作者隊伍,并形成了一整套較為完備的職業道德體系,才能為社會主義的健康成長與進步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也應看到,目前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一些有損新聞行業聲譽和形象的問題。如:少數記者作風浮躁,采訪調研蜻蜓點水;有的利用自己手中的“話語權”謀取私利;有的利用職務之便有意掩蓋事實真相,搞“有償不聞”;少數經營人員違法經營“砸牌”“毀牌”;個別領導干部自律意識差,道德滑坡,發生違法違紀案件。凡此種種,給新聞事業的發展造成了嚴重危害。弘揚職業精神、恪守職業道德就顯得十分必要。
第二,弘揚職業精神、恪守職業道德,是維護新聞媒體公信力的迫切需要。當前,科技進步將人類社會引入信息爆炸時代,這催生了傳媒之間的激烈競爭。近兩年來新聞從業人員接二連三地發生違背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的事件,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受到嚴重影響。2003年,《京華時報》記者孫振利用掌握的部分新聞線索,向當事人敲詐十多萬元,損害了創刊不久的《京華時報》的信譽;包括新華社山西分社鄯寶紅等4名記者在內的11名記者在山西繁峙礦難采訪中收受賄賂,更是在全國引起了強烈反響。
媒體公信力的缺失,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的滑坡,已經對整個社會風氣造成嚴重負面影響。在媒體日益市場化的今天,媒體與媒體之間,都是競爭關系。誰不說真話,誰就有可能失去公信力;誰缺乏職業操守,誰就會喪失影響力。在目前我國新聞法律尚不健全,媒體自律機制很不完備的情況下,強調新聞工作者的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就顯得尤為重要。2003年11月,等四部委作出部署,在全國新聞界開展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職業精神職業道德為主要內容的學習教育活動,以推動新聞行業的自律,增強媒體公信力。
第三,弘揚職業精神、恪守職業道德,是新聞工作者個人成長的需要。職業道德是根本,職業精神是靈魂。恪守職業道德,保證我們把事情做對;弘揚職業精神,促使我們把事情做好。新參加新聞工作的同志,有的剛從大學畢業,有的從軍隊轉業,開始了自己人生中又一個新的起點。對所有人來說,起點都是一樣的,誰跑得更快,誰走得更遠,與大家的主觀努力程度及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水準有密切關系。
凡是有理想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做到最好,最大地體現自己的社會價值。按照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人有追求“自我實現”的需要,這種對“自我實現”的追求實際上就是對個人價值的追求。新聞工作者如果能把自己的工作與社會、國家、人民聯系起來,揮灑自己的汗水,工作是繁重的,也是充滿挑戰的,大家在灑下汗水的同時,收獲的是沉甸甸的愉悅和滿足。
“筆下有人命關天,筆下有財產萬千,筆下有是非曲直,筆下有毀譽忠奸”。這四句話道出了新聞工作者手中權力的重要性,也道出了這些權力被濫用將會導致的后果。新聞單位的職業道德規范及其相關的制度和紀律都是血和淚的總結,是用沉痛教訓換來的,每個新聞工作者都必須嚴格遵守。
五、如何培養高尚的職業精神和良好的職業道德?
關于如何培養高尚的職業精神和良好的職業道德,我以為,以下五個字至關重要:
首先是“勤”。對于記者來說,勤主要體現在:口勤多問、腿勤多跑、腦勤多想、手勤多寫。“勤”是新聞真實的第一步。
“勤”是記者履行職責的必要條件,也是記者形成敏銳新聞判斷力的基礎。記者的觀察力與判斷力來源于對事物之間聯系的判斷與分析。對一些基本規律的忽視,有可能成為記者判斷新聞價值的致命盲區。新聞單位不是機關,記者不是機關干部。穆青同志在新華社上海分社任社長時,就明確提出:記者沒有八小時的內外之分,必須是全天候的思考和工作。一旦有突發事件發生,記者必須召之即來;同時,有無八小時以外的學習和思考,從記者的稿件中就可以明顯看得出高下。因此,在做好份內工作之余,廣泛關心和研究各種問題,做到“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也是記者所必備的職業素養。
第二是“韌”。韌就是長期堅持不懈的勤奮,就是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意志品質。培養和鍛煉自己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既是個人內在的需要,也是職業的要求。從個人內在品質上說,持續的“勤”就要克服自身的惰性。記者到了一定的年紀,各種私事找上門來,牽扯精力特別多,能始終將注意力保持在工作中,需要克服很多困難。尤其讓很多同志感到困惑的是,勤奮不一定就順利。比如自己認為很好的一個選題,沒有受到肯定;一篇很用心的稿件發出去了,沒有得到一點回應;或者一些觀點引起爭議甚至被否定,等等。這里要辯證地看待這個問題。一方面,只有經過了一定的努力,記者才會感到這樣的困惑,這種所謂的“逆境”恰恰是記者的努力到了一個階段的標志;另一方面,作為新手上路,一定還有自己所沒有認識和掌握的東西,每一個挫折和不如意,都是學習的機會,都是學習和了解他人想法,學習新角度、掌握新規律的機會,從這樣的角度去理解,就能“愈挫愈勇”。逆境本是人生的“常態”,忍耐種種不如意,繼續努力,一定能取得應有的成績。“韌”還體現在對真實和真相的不懈追求上。另外,在具體采訪報道,特別是突發事件報道和輿論監督中,記者會遇到許多難以想象的阻撓和障礙,有時甚至會遭遇跟蹤、恐嚇和圍攻。這種時候,往往最能考驗我們的職業精神、職業道德是否堅定和堅韌。
第三是“靜”。“靜”就是甘于寂寞,就是力戒浮躁,拒絕誘惑,就是內心守一不動。記者一入行,就面對“名”的誘惑,隨后,會有“利”的誘惑,慢慢地還會有“位”的誘惑。記者出問題,基本上都是從這些誘惑而來。“靜”,不是要求大家都清心寡欲,不食人間煙火,而是要不為名所誘、不為利所惑,不為額外的名利做不該做的事。借用新華社總編輯南振中同志的話說,“能夠促使年輕記者早日成材的,除了‘戰略眼光’,最要緊的就是‘不分心’。”“靜”就是“不分心”,提高自己拒絕誘惑的內在定力,有所不為才能有所作為。
第四是“公”。公者,眾也,與私相對。宋代詩人楊萬里說:“利于私,必不利于公,公與私不兩勝,利與害不兩能。”。“公”是一種操守、一種境界。首先要有“公心”,事前多考慮此事是否為公、是否奉公,是否損公肥私,或者損人利己。古今中外,凡成大器者,必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公心,而無或少私心和私慮。新華社的記者和編輯尤其要做到這一點。我們的工作,無論是采訪還是編輯,目的都是為了履行自己的職責,為了黨和國家的新聞事業,把視野放寬,眼界放廣,我們就能從一己的小圈子里跳出來,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內不愧于心”。
第五是“美”。“美”是新聞職業的最高境界,是記者追求真實、追求真理的集中體現。一個不懈追求文辭之美、義理之美、結構之美、情感之美、大義之美的新聞工作者,是絕不會喪失職業操守和道德的,是絕不會為金錢和物欲所降服的。一生“勿忘人民”的著名記者穆青,能夠寫出《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這樣一篇膾炙人口、影響幾代人的長篇通訊,就是因為他一生不忘人民,一生追求真善美的結晶。
行文美是一個方面,心靈美、品德美更重要。言行一致、信守承諾、愛憎分明等等都是做人的基本品德,無論從事何種職業,都應該恪守這些品德。“文如其人”,在新聞界的歷史上,許多優秀的新聞工作者不僅有佳作流傳于世,也因高尚的人品而為后人所稱頌。今天的青年人是未來歷史的書寫者,所以我希望廣大新聞工作者,尤其是新加入新聞行業的同志,培養自己無私無畏的奉獻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艱苦奮斗,早日成才,爭做人品與文品俱美的新聞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