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笑話與文學前景分析
時間:2022-03-13 01:40:00
導語:短信笑話與文學前景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短信笑話有什么好談的?笑過就忘啊,還談什么?誠然,短信笑話在大量普通人群間發送和傳看,似乎不登大雅之堂,低俗不堪,何足掛齒,但我以為,這卻是我們需要正視的一種新的社會文學或文化現象,它可以讓我們從中見出為我們的傳統偏見所忽略的一些有意味的東西。例如,要了解近來文學中語言及其形式的變化,以及這種變化所揭示的社群情感等變化,短信笑話就不能不說是一個合適的分析對象。這并不等于說通常的嚴肅寫作、暢銷書、影視劇本、網上文學等在語言上的進展就變得不重要了,而只是表明,正是在短信笑話這種當今影響公眾最廣泛的移動網絡媒體形式中,文學語言形式的新變化及其社會修辭功能表現得最為集中、鮮明且最具公眾號召力,因此值得做一番考量。
短信笑話又稱幽默短信,可以視為短信文學的一種形式。它主要在手機這種移動網絡上傳輸,同時也可在互聯網上傳送。根據國家信息產業部最近公布的統計數據:到2005年8月底,全國手機用戶已超過3.7億戶,比上年底增長3795.2萬戶;手機普及率為每百人28部,手機短信發送量已達1906.2億條,比上年同期增長39.8%[1]。如果以每個手機用戶平均每周傳播短信笑話2條(次)計算,他一年可以傳播短信笑話104條(次),而全國手機用戶一年傳送短信笑話可達384.8億條(次)。如果每個手機用戶每周傳送僅1條(次),則全國用戶一年也可發收短信笑話192.4億條(次)。但就這個數字看,短信笑話的影響面之廣泛應是不言而喻的,其超過通常的雜志文學、報紙連載文學甚至影視文學的巨大傳播力量就可想而知了。就我個人的有限觀察和體會看,每到逢年過節時,短信笑話的收發數量可謂滔滔而來,應接不暇。
公眾之所以喜歡發送和收看一些短信笑話,原因很多,探索途徑也應多樣,但從語言形式來看,語言的修辭性組合不能不引起重視。具體說來,短信笑話的感染效果是通過種種語言修辭手段實現的。下面不妨看看一些文本實例。大量的短信笑話是用來傳達愛情、友情的。“藍藍的天空白云飄,白云下面我傻跑,背著LOVE行囊把你追,直到天荒地老,靈魂出竅。看見你精神百倍,夢見你忘卻疲憊,想你想得無法入睡,別說你還無所謂,收下我的紅玫瑰,你不愛我是你不對!”“玫瑰開在九月里,我的心中只有你,好想和你在一起,沒有什么送給你,只有一句我愛你!”輕松詼諧的語句傳達出愛情的真摯。“夏日高溫不退,生活枯橾無味,革命工作太累,個人身體寶貴,多吃瓜果才對。”這屬于韻文達情,即以整齊的押韻文字傳達夏日炎炎中的朋友關愛。“茶,要喝濃的,直到淡而無味。酒,要喝醉的,永遠不想醒來。人,要深愛的,要下輩子還要接著愛的那種。朋友,要永遠的,就是看手機的這個!”依次以“茶”、“酒”、“人”起興,直到推出“看手機”的“朋友”體現了起興贊友這一設計理念。“一個人能走多遠,看他與誰同行。一個人有多優秀,看他有什么人指點。一個人有多成功,看他與什么相伴。感謝上帝把你帶到我的身邊,很高興認識你!”這里通過列數不同側面而贊美朋友的重要作用。
諷刺、調侃或針砭時弊在短信笑話中也不在少數。“學問之美,在于使人一頭霧水;詩歌之美,在于煽動男女出軌;女人之美,在于蠢得無怨無悔;男人之美,在于說謊說得白日見鬼”,這顯然是以整齊對稱的語句諷刺或調侃當下一種時髦學問、詩歌、男女的品行。
去年傳誦很廣的《這年頭》這樣說:“這年頭,警察橫行鄉里,參黑涉黃,越來越像流氓;流氓各霸一方,敢做敢當,越來越像警察。醫生見死不救,草菅人命,越來越像殺手;殺手出手麻利,不留后患,越來越像醫生。教授搖唇鼓舌,周游賺錢,越來越像商人;商人頻上講壇,著書立說,越來越像教授。明星風情萬種,給錢就上,越來越像妓女;妓女楚楚動人,明碼標價,越來越像明星。謠言有根有據,基本屬實,越來越像新聞;新聞捕風捉影,夸大其辭,越來越像謠言……”這則短信以角色對換的方式把當前社會中影響廣泛的幾個社會群體的一種遍惡習揭露了出來。警察與流氓、醫生與殺手、教授與商人、明星與妓女、謠言與新聞等,一股腦地成了嘲諷的對象。雖然有著把所涉人物都絕對化的偏頗,但畢竟對于當前的幾種流弊給予了空前辛辣的諷刺。可以說,這則短信笑話具有不可多得的當代“經典”意義。
常常可見到以俗露真的手法。“我是一棵蔥,站在風雨中,誰要拿我沾大醬,我操他老祖宗!走過南闖過北,廁所后面喝過水,火車道上壓過腿,還和傻子親過嘴。操!啥也不拒,就是想你!”粗鄙語言或臟話換個語境可能會有傷大雅,但在這里卻頗為得體——不粗不足以顯示親密程度,不親不粗,越親越粗。正是這里的粗,也只能是粗,才可以更直接地袒露對話者之間的特殊親密關系。“大海啊全他媽是水,蜘蛛啊全他媽是腿,辣椒啊真他媽辣嘴,認識你啊真他媽不后悔。祝快樂,天天開懷合不攏嘴!”“國罵”的運用同樣拆散了朋友之間的社會禮儀屏障,造成了真情得以盡情流露的獨特效果。
“了”字也可以顯示其特殊的修辭力量:“戀愛了吧!高興了吧!從此花錢大了吧!結婚了吧!爽了吧!從此有人管了吧!離婚了吧!自由了吧!做愛要花錢了吧!艾滋了吧!傻了吧!躺在床上等死吧!”
正反同體也效果奇特:“祝身體健康,牙齒掉光;一路順風,半路失蹤;一路走好,半路摔倒;天天愉快,經常變態;笑口常開,笑死活該!”還有名人效應:“聽說你最近很牛B,普京扶你下飛機,布什給你當司機,麥當娜陪你上樓梯,金喜善給你烤燒雞,劉德華幫你倒垃圾,連我都要給你發短信息!”名煙綴聯也得到應用:“祝愿你致富踏上萬寶路,事業登上紅塔山情人賽過阿詩瑪,財源遍布大中華。”還有疊辭傳情:“許一個美好的心愿,祝你快樂連連。送一份美妙的感覺,祝你萬事圓圓。發一條短短的信息,祝你微笑甜甜。”
上面只是一些簡要列舉,目的是見出短信笑話的修辭狀況之一斑。如何把握這些修辭狀況?俄裔美國語言學家雅各布遜(RomanJakobson,1896-1982)的言語溝通六要素模型可以作為一種分析框架的基礎。他認為任何言語溝通行為(verbalcommunication)都有其基本的構成要素(theconstitutivefactors):發信人(theaddresser)發送一個信息(message)給收信人(theaddressee);這個信息有其據以解讀的參照語境(context);為發信人和收信人都共通的代碼(code);最后,使得發信人和收信人之間建立聯系成為可能的物理渠道——觸媒(contact)。這六要素確實是任何言語溝通都必不可少的,短信笑話也不例外。限于篇幅和論題,我這里只談短信笑話中的“信息”要素,而且只是它的語言形式方面。
從語言形式看,短信笑話在實際的社會交際中往往體現出自身的特點。不妨看看這則短信笑話:“你被通緝了……以下是你的罪行……對朋友太好,又夠義氣,善良純真貼心又可愛……本庭宣判……一輩子做我的好朋友。”先是以法律語言如“通緝”和“罪行”等造成“嚇唬”效果,繼而轉說原因是一貫可親可愛,最后回到法律語言,做出令人突兀而又興奮的“一輩子做我的好朋友”這一莊嚴“宣判”。這則短信笑話顯示出兩個特點:一是短語性,即短信笑話的篇幅必須短小,通常不足百字,而這則短到只49字。這是要適應手機的屏幕尺寸,可以說是由手機媒體(觸媒)的媒體特性所決定的。二是速笑性,即它必須在半分鐘左右這個超短時間內迅速引起收看人發笑。具體到這則短信笑話,它引發的不是一般的大笑,而是好友之間的會心的微笑。這就是說,不短不足以成短信,而不笑不足以成短信笑話。由此可見短語和速笑對于短信笑話有多重要了。
不過,光憑這兩個特點還不足以造成短信笑話的傳播在社會公眾中的具體實現。我憑什么要發送或收看這條短信?難道不是白白浪費時間、白花冤枉錢?這里肯定有送看的主體間條件和動機在。在這里不能只談單一主體,而必須談主體間,也就是必須從主體與主體之間的社會關聯出發去談。短信笑話總是發生在人群中的兩個或兩個以上主體間,不能脫離這種主體間去對單一主體做單方面考察。因此考慮短信笑話的主體間性是必要的。從主體間條件看,發送者和收看者必須相識或相熟,具有溝通的社群基礎。“知道我在做什么嗎?給你五個選擇:A:想你B:很想你C:非常想你D:不想你不可能。”如果兩人彼此不相識、甚至不熟悉,怎么可以隨便送看這則情人間或好友間才可以發送的短信笑話?發送和收看上面的短信笑話的兩個人之間,肯定有著情人或好友這一層特殊關系。從主體間動機看,發送者和收看者一個愿發、一個愿收,兩廂情愿,導源于共同的社群溝通、同感、同情、關愛或傳情等需要。如果缺乏這種社群需要,短信笑話的傳播就可以免了。這種導致短信笑得以傳播的主體間條件和動機可以合稱為主體間社群同感性,簡稱同感性。同感性在這里是說,短信笑話必須依賴于主體間的社群溝通基礎,并導源于其同感需要。在這里,同感性體現出短信笑話在語言形式上對于主體間社群生存的依存性:笑話總是對主體間的社群生活具有某種用途,而正是這種實際用途制約著笑話的語言組織方式。“我一直都守在你身邊,也一再為你擔心,今天你吃的飽嗎?睡的好嗎?深夜會冷嗎?我向來都知道你就是不會照顧自己,每當我一走開,你就會從豬欄跳出去。”前面幾句都是在描述人間溫情,但最后一句中以“豬欄”形成突轉,由人轉向豬,從而引人發笑。這種笑聲有助于讓朋友、同事從輕快、幽默的語言游戲中獲得一種日常解脫。可以說,笑話正是依據主體間的社群需要組織起來的,目的是為了在主體間造成實際感染效果,滿足他們的社群生活需要。
綜合上面的短語性、速笑性和同感性這三個特點看,短信笑話具有不容置疑的美學、人類學與社會學等豐富意義。也就是說,它所可能包含的意義往往可以超出我們的通常想象或者糾正我們的傳統偏見。在這個意義上,短信笑話不能簡單地從通常的語言學角度去理解,而應當更合理地從超語言學或修辭學的意義上去理解;同時,這種“修辭”又不能僅僅從傳統修辭學意義上去領會,而應當同人的現實生活形式的調適緊密聯系起來考慮。這樣,短信笑話可以被約略地定義為一種在社會公眾間展開的以笑去調節社群狀況、主體間關系及個體生存方式的短語修辭行為。在這個意義上,短信笑話具有短語博笑修辭的特點。
短語博笑修辭,是說短信笑話總是一種精心設計的旨在傳達日常生活同感和引發笑聲的短語組織及行為。傳達同感和博取笑聲是短信笑話的兩大最顯著的社會功能。與傳統和經典的文學文類如詩歌、小說、散文等悉心追求意義深度、歷史關懷相比,短信笑話更多地關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同感的傳遞,把這種同感加以平面化,服務于有時十分廉價的笑聲的激發。短信笑話當然也有其意義、有其歷史感,這在上面列舉的《這年頭》這則短信笑話中有比較鮮明的展現,但是,它的短語性和速笑性限制了它,既使本來就有限的意義竟變得扁平,同時又使跳動的歷感顯得輕飄了。
我想追問的是,短信笑話憑借其短語博笑修辭已經和正在隨處博取數量龐大的公眾(手機用戶)的群體笑聲,這種現象說明了什么?具體地說,當越來越多的公眾或手機用戶正滿足于從短信笑話中閱讀或談論“文學”而對詩歌、小說和散文等經典文學文類不屑一顧時,一種怎樣的新的文學現象正在興起?我不禁聯想到宋詞、元曲先后在各自時代興起及其對傳統權威文類如詩歌構成沖擊時的情形。短信笑話這一語言形式是否會對目前的現成主流文學語言形式構成強力挑戰?公眾對短語博笑修辭的重視和喜愛,是否會意味著淡化或者已經和正在淡化他們對主流文學語言形式的重視和喜愛?隨著當今信息技術和媒介技術正努力把生活中的全能信息終端聚集到技術越來越復雜和精巧、功能越來越多而全的復合手機而不是人們原來設想的電腦系統上,那么,短信笑話的語言形式是在對目前及未來的文學語言形式的基本范型提供新的預設、啟迪或感召,還是只是在構成曇花一現的無序的過渡式狂歡?誰也不能輕易否認信息技術和媒介技術在生活變化和文學變化中的巨大能量。需要辨明的只是,這種能量其實不是單獨起作用的,而是與它們所身處于其中的特定社會情境整體一同發揮作用的。隨著短信笑話的日漸深入人心,作家們或如今還不被看成是作家的年輕們是否會“窮則思變”地嘔心瀝血,認真研究短信笑話的奧秘,尤其是它的語言形式的奧秘及其啟示,直到從中轉化出一種專門適合于手機人群傳播的語言短而新奇、表述面窄而又興味深長的新的文學文類或樣式來?手機短信笑話的興盛(以及本文未及談論的手機小說或手機詩歌的出現),使我不能不產生一種預感、期待或警惕。但這是否會出現,或者具體以何種方式出現,卻是需要認真研究的。
注釋:
①news.hexuncom/detail.aspxlm=1748&id=349065
②RomanJakobson,LinguisticsandPoetics,LanguageLiterature,KrystynaPomorskaandStephenRudy,ed.,ambridge:TheBelknapPressofHarvardUniversityPress,1987,p.66.
- 上一篇:京味文學含義研究論文
- 下一篇:文學體驗類型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