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物理興趣培養策略

時間:2022-03-16 02:23:00

導語:學生物理興趣培養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生物理興趣培養策略

【摘要】本文主要論述如何激發和提高學生學習物理興趣的策略,從而達到大面積地提高物理教學質量的目的。

【關鍵詞】物理學;興趣的作用;興趣的培養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說:“成功的秘訣在于興趣。”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教師要想方設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1.興趣在學習物理中的作用

1.1興趣是學習的動力

在物理教學中,只有學生把學習看作一種快樂,是一種需要,在興趣中學習,才會產生巨大的內動力,才會激發強烈的求知欲,智力和能力才會得到充分的發揮。

1.2興趣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礎

通常學生對學習物理產生興趣,就能把所學的內容弄懂、弄通、弄熟、鞏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種種物理現象、物理問題時,就會聯系到所學知識,這樣就會加深理解,學習的自覺性就會更高,老師不去督促,他們也會自覺地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甚至會自己做一些老師不布置的課外習題,遇到難題他們會找老師、同學共同商量解決。這樣學生的學習情緒從原來的“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如果學生對物理產生這樣濃厚的興趣,那么學習成績肯定會提高,所以說“興趣”與“質量”有著密切的聯系,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礎。

2.培養學生學習物理興趣的策略

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應根據教材內容特點及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寓教學于樂趣中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方法如下:

2.1上好序言課,引發學習興趣

上序言課要善于把握學生的好奇心,用一些生動語言將學生帶到美好神奇的自然界及現實生活中去。例如:成熟的蘋果為什么落向地面,而不會飛到太空去呢?下雨的閃電、打雷難道真是雷公、雷母吵架發怒,雙方擂鼓、敲鑼的聲勢?費勁流汗,汗水飄落下來嗎?雨過天晴,一輪彩虹掛碧空。同學們知不知道彩虹是怎樣產生的呢?選用一些精彩、新奇的演示實驗來引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例如,可用茶杯裝滿水,然后蓋上硬紙片,再倒置過來懸空而水不會灑到地面上。把新鮮雞蛋放入燒杯的水中會下沉,連續向水中加鹽并攪拌,雞蛋會慢慢地浮上來。讓學生一開始就感覺到物理這一門課又重要、又新奇、又有趣,產生一種躍躍欲試的沖動,為今后學好物理打下一個良好的心理基礎。

2.2上好實驗課,培養學習興趣

實驗對于中學生來說有很大的吸引力,因為實驗可以將抽象知識變為較直觀,可以將靜變為動,將枯燥乏味變為形象生動有趣。有趣的實驗課是可以誘發學生學習物理興趣的必然途徑,最容易使學生大腦產生興奮。老師演示實驗能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學生在觀察實驗時,自然也會產生自己動手的欲望,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百看不如一試。”學生自己操作,親自動手進行實驗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多動手做實驗,這不僅可以滿足學生操作的愿望,更重要的是可以讓學生不斷體會到“發現”和“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獲得成功后的喜悅,這樣增強學習的信心和欲望。

2.3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精心設計一定環境引起學生新舊概念的沖突,從而感到原有知識的不足,造成認知的不協調,激發學生的疑惑,進而產生一種積極探索的愿望。如在上到牛頓第一定律這一教學內容時,教師可將小車輪子朝上放在桌上,問:“怎樣才能使小車運動起來?”肯定有大部分同學說:“用力推小車就會運動起來。”教師邊演示邊問:“用手推小車,小車運動。當手停止推小車后,小車將處于什么狀態?”學生都說靜止。停止用力后,小車靜止,讓學生提出看法:你認為物體運動的原因是什么?學生一致認為,力是使物體運動的原因。將小車正放桌上,輪子朝下,用手推動小車達到較大速度時,使手與小車脫離后,小車仍繼續向前滑動一段路程。問:“沒有力的作用,小車為什么仍然運動?”這樣一來,引起學生認知的矛盾沖突,就象一石激起千重浪,同學們興趣盎然,急于知道答案,學習興趣就會激發起來。

2.4重視引導知識的應用,提高學習興趣

引導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釋物理現象,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感到學有所得,學有所用。這不但鞏固學生的知識,而且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講授“電能表”這一內容后,可以布置學生回家認真看家里的電能表結構及電線接法,一個月家里用多少度電。講授“家庭電路”這一內容后,還可以布置學生給家里安裝一個電燈等作業。使學生在實踐中,能夠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使學生真正感受到知識的作用是極為廣大,從而提高他們學習積極性。

2.5用風趣的語言,深化學習興趣

教學是一門語言藝術,語言應體現出機智和俏皮。例如,在講摩擦起電時,給學生打比方,摩擦起電的原因,好比我們學校各個班都是一張長的桌子兩位同學同坐,如果同桌間發生摩擦吵架,一個同學由于生氣跑到另一個班的教室里,這樣我們班就有一位同學單獨坐,那位跑到另一個班的同學也是單獨坐。這時相當于兩個班都帶了“電”。通過教師教育后,他(她)們和好,那位同學又回來了,他(她)們又同坐了。這時兩個班處于中和狀態,不帶“電”了。則摩擦起電與此相似,原來,物質內部的正、負電荷是一對一對存在,這時物體不顯電性。當兩個物體互相摩擦后,不同物質的原子核束縛電子的本領不同,哪個物體的原子核束縛電子的本領弱,它的一些電子就會轉移到另一個物體上,失去電子的物體因缺少電子而帶正電,得到電子的物體因有了多余的電子而帶等量的負電,摩擦起電就是使正、負電荷分開,使物體帶多余正電荷或負電荷。如果帶等量異種電荷的兩物體互相接觸時,正、負電荷又結合,這時物體不帶電,處于中和狀態。語言生動風趣,不但能活躍課堂氣氛,而且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同時能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6講述有趣的物理現象,物理家的故事,增強學習興趣

如果教師能結合物理教學,把課堂內容故事化,定能加深所學內容的理解,從而增強學習興趣。如在講“機械運動”一節,在引入課題時,講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名法國飛行員2000米高空飛行時,從臉旁抓到一顆飛行的德國子彈,而飛行員卻“安然無恙”的故事,會讓學生感到好奇。在講授“大氣壓”時,從故事引入:1654年5月8日,德國馬德堡市的市長格里克,他把兩個直徑三十多厘米的空心銅半球緊貼在一起,用抽氣機抽出球內的空氣,然后用兩隊馬向相反的方向拉兩個半球,“連16匹馬都不能把它們拉開,或者只有費了很大的勁才能拉開它們。”市民問:“什么力量把它們壓合得這么緊呢?”市長回答說:“空氣產生的大氣壓力。”如果將銅半球上的閥門擰開,空氣經閥門流入球內,用手一拉球就開了,這就是著名的馬德堡半球實驗。通過講述這一故事,學生對大氣壓力真有那么大產生懷疑。為了證明它的真實性,他們就要努力學習這一內容。

2.7教育學生常留心觀察現實生活中的物理現象,鞏固學習興趣

物理學是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大多物理定律和規律都從觀察中發現的。例如,牛頓通過對蘋果落地的思索,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伽利略通過觀察吊燈的擺動發現了單擺的等時性。通過舉例,引導學生經常觀察實際生活中的物理現象。例如,冬天,在干燥季節里,在黑暗中脫下化纖衣服,往往能看到火星閃爍,這是為什么呢?又如,冰棍“冒”出白氣是向上飄還是向下飄?通過引導,學生會在生活中發現各種各樣的物理學現象,在學生的頭腦中不斷形成許多尚未解決問題的懸念,從而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學習興趣就會不斷提高和鞏固。

參考文獻

[1]符遠翔.《物理教學中激發學習興趣的五種途徑》廣西教育,2004年7、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