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青少年違法犯罪現狀分析
時間:2022-03-20 12:33:00
導語:當代青少年違法犯罪現狀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目錄
一、引言1
(一)問題的提出1
1、犯罪性質以盜竊犯罪最為突出1
2、犯罪形式群體犯罪居多2
3、作案手段殘忍,犯罪心理扭曲2
4、犯罪年齡逐漸趨向低齡化2
5、犯罪身份以輟學少年人數居多2
二、青少年違法犯罪的特點、成因及心理因素分析2
(一)青少年違法犯罪的主要特點3
1、犯罪罪行嚴重,社會危害性極大3
2、暴力犯罪比例很大3
3、違法犯罪者的文化素質低下3
4、有組織犯罪較多,3
5、流動人口作案較多3
6、前科罪犯比例大4
7、無業人員比例大4
(二)青少年違法犯罪的成因分析4
1、不良動機的影響4
2、自身素質低,抵御能力差4
3、各種文化糟粕的影響4
4、婚姻、家庭因素的影響5
5、學校教育的片面5
6、各種社會因素和輿論的影響5
(三)青少年違法犯罪心理分析5
1、好奇心理的驅使5
2、盲從意識的作祟6
3、愛慕虛榮的攀比6
5、蓄意報復的躁動6
6、尋求刺激的誘惑6
三、青少年違法犯罪的預防及對策7
(一)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家庭預防7
(二)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學校預防8
(三)青少年違法犯罪的社會預防8
摘要:我們知道,在法律上,犯罪是這樣一個過程:行為人產生犯罪意識,把犯罪意識付諸行動,并被法律認為犯罪。我簡要地把它概括成三個基本點、兩個環節,即人形成犯罪意識并實施犯罪,這里包含了形成犯罪意識和實施環境兩個環節。所以,犯罪行為的主觀方面指的就是犯罪意識。人的犯罪意識的形成是復雜的,犯罪意識反映了社會客觀環境對人的主觀世界的影響,是人憑借自身條件對社會客觀環境所形成的認識。
隨著當今社會高科技技術的快速發展與應用,網絡與通訊等傳媒的空前發展,使得青少年一方面以敏感的心靈感受著時代的快速變化,見多識廣,早知、早熟、思維變得相當活躍。而在另一方面,青少年地犯罪現狀也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無論從犯罪動機、犯罪形式、犯罪的手段等等方面都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青少年本應是天真、爛漫、無邪的,但令我們心酸的是,當今許多青少年卻因為各種各樣的罪名鋃鐺入獄或成為少年犯,接受訓導,過早地結束了美好的青少年時光,他們的犯罪形式和罪行的嚴重程度,給我們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以及社會教育敲響了警鐘。
針對當今社會上典型的青少年違法犯罪現狀,研究與分析青少年的犯罪心理、犯罪動機、犯罪形式、犯罪手段等。在對這些典型案例進行分析研究的基礎上,歸納總結現代青少年違法犯罪的特點和心理因素,以期能更好地預防現代青少年的犯罪。為從根本上解決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提供相應的方法、途徑和措施。
為了預防青少年的違法犯罪和保護青少年的合法權益,我國特制定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的根本途徑,一方面是要針對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加強對青少年的法制及思想品德的教育,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還要在教育中講究方式、方法和策略,把青少年的思想引導到健康向上的軌道上來;另一方面,還需要全社會共同的努力,以進一步凈化社會風氣,創造積極健康的社會環境,加大綜合治理力度,徹底根除滋生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土壤。
關鍵詞青少年犯罪犯罪心理分析犯罪預防犯罪特點
一、引言
(一)問題的提出
青少年違法犯罪是世界各國都普遍重視和面臨的社會大問題?!斑`法犯罪青年是指那些沾染上壞習慣,有流氓、偷竊、打群架、賭博等行為,違法亂紀或者犯罪的青年。”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針對青少年違法犯罪的現狀實行了綜合治理,曾經一度控制了青少年違法犯罪迅猛增長的勢頭。但是由于某些因素的影響,青少年違法犯罪問題至今在許多地方仍然很突出,并
且呈現出“四高一低”的趨勢,即:青少年暴力犯罪比例偏高;14至18周歲年齡段搶劫犯罪比例偏高;18周歲至25周歲年齡段盜竊、搶劫犯罪比例偏高;農村青少年違法犯罪比例偏高;青少年違法犯罪年齡偏低。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危害。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21世紀的主人。青少年的成長關系著社會的安定、團結、繁榮和昌盛。青少年的犯罪問題一直是全社會關注的焦點,也一直是困擾法學理論界與司法實踐部門的一個難題,同時也是消除社會不穩定的因素,維護社會安定,搞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為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創造良好環境的重要課題之一。分析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心理、特點,如何從青少年違法犯罪心理上尋覓預防其違法犯罪的對策,越來越顯得緊迫和重要,對我們法學專業提出了一項非常嚴峻的研究內容論文。
(二)青少年違法犯罪的現狀
在當今物欲橫流、網絡遍及城鄉的年代,各種垃圾網絡也是無孔不入的出現,青少年違法犯罪狀況越來越嚴重,尤其是一些正規的商業網站存在或提供鏈接的毒害青少年心靈的垃圾內容,同時最容易誘發犯罪的暴力游戲得盛行,在虛擬游戲中使得他們對于實際的犯罪后果淡化,對自身的約束力大大降低。根據近年來青少年的違法犯罪現狀研究分析,違法犯罪現狀分類如下:
1、犯罪性質以盜竊犯罪最為突出
首先由于大多數青少年貪圖吃、喝、玩、樂等物質享受,但又想不勞而獲,就從小偷、小摸逐步走向盜竊犯罪的深淵;
其次是強取豪奪、尋釁滋事等犯罪人數眾多;
再者,就是模仿電影電視中或暴力游戲中的主人翁做案手法,呈“英雄”,無所顧忌,以致犯故意殺人或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等嚴重罪行。
2、犯罪形式群體犯罪居多
有些青少年尤其是農村里的孩子由于經濟或教育水平等原因而過早輟學,他們無所事事,流浪街頭。因此便三、五成群自發聚集在一起吸煙、酗酒滋事、交流作案經驗。有的甚至模仿影視片中的黑社會組織,成立幫派或團伙。
3、作案手段殘忍,犯罪心理扭曲
有的青少年犯罪手段已經達到智能化、成熟化、專業化。首先作案前進行周密策劃,準備作案工具,多次踩點,選擇時機;其次作案時分工明確,注意配合;再者有某些青少年已會運用反偵察手段;最后有的一人就犯有數種罪名,而且情節都較為嚴重。據說某市一名少年犯殺人案,該少年竟然看著手表殺人,計算殺一個人需多長時間。可見現代的青少年違法犯罪手段是何等殘忍,心理是何等扭曲。
4、犯罪年齡逐漸趨向低齡化
據統計,在受到刑事處罰的未成年人當中已滿14歲不滿16歲的人數逐漸增多,而因不滿16歲不予刑事處罰和不滿14歲不負刑事責任的人數也占相當大的比例。有些甚至從10—13歲就開始走上違法犯罪的生涯。
5、犯罪身份以輟學少年人居多
近年來,十五六歲少年輕易犯重罪的事件頻頻發生。根據來自中國青少年違法犯罪研究會的統計資料表明,近年內,青少年違法犯罪總數已經占到了全國刑事犯罪總數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歲少年犯罪案件占到了青少年違法犯罪案件總數的70%以上。
二、青少年違法犯罪的特點、成因及心理因素分析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社會安定、團結的主要因素。青少年由于沒有太多經歷的社會經驗,思想沒成熟,性格沒定型,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理所當然的成為各種犯罪團伙拉攏的主要對象。為此國家制定和修改了相應的法律法規?!段闯赡耆吮Wo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一系列法律的頒布和修改,充分體現了國家對青少年違法犯罪問題的重視程度。認真研究和分析青少年違法犯罪現象,總結歸納出青少年違法犯罪的主要特點,解析青少年違法犯罪的成因,才能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的發生,促進社會的繁榮、昌盛和進步。
(一)青少年違法犯罪的主要特點
近年來,青少年違法犯罪呈現出名目繁多的趨勢,但這并非無跡可尋,根據大量的資料統計分析,其犯罪特點可大致歸納如下:
1、犯罪罪行嚴重,社會危害性極大
青少年由于自身因素的關系,年齡較小、自律能力差,極易沖動,違法犯罪經常表現為搶劫、故意殺人、盜竊、綁架等,很少為過失犯罪,犯罪不計后果,手段殘忍,社會危害極大。
2、暴力犯罪比例很大
“暴力犯罪是以給被害人造成肉體上的損害為主要手段或以人的生命、健康為直接侵害對象的各種犯罪。”據統計,青少年涉及的故意殺人、搶劫案件分別各占青少年違法犯罪案件總數的20%以上,1999年重大殺人、搶劫案件占總案數的70%。
3、違法犯罪者的文化素質低下
在青少年違法犯罪的罪犯當中,有很少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大部分只接受過中低等學?;蛏鐣逃?,許多犯人在小學期間就已輟學,有的甚至沒上過學,初中以下文盲、半文盲占90%以上。據統計,某市“審理的53名少年被告人中,小學(含小學和文盲)以下文化程度的為39人,占總數的73.5%,其余均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
4、有組織犯罪較多,
青少年罪犯雖年輕力壯具有體力優勢,但由于他們的思想不太成熟,缺乏作案經驗,對犯罪心理壓力過大,且大都實施暴力犯罪,擔心被害人反抗,總感覺單人作案勢單力薄,因此他們經常糾集幾人共同作案,形成犯罪團伙甚至犯罪集團。
5、流動人口作案較多
當今社會產生了大規模的人口流動現象,再加上現今我國對流動人口管理制度上的不健全,許多暫住、錄用外來人員不予申報,給一些犯罪分子制造了可乘之機,而且作案后逃之夭夭、不留任何蹤跡,同時給偵破工作帶來很大難度,助長了流竄分子大肆進行作案的囂張氣焰。
6、前科罪犯比例大
據統計,“1999年在所有的青少年犯罪的案件中,有前科、累犯分別占22%和79%?!痹俜副壤^高,一方面說明犯罪人的主觀惡性大,惡習根深蒂固,雖經勞動改造仍不思悔改,但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映出我們在特殊案件的預防上存在嚴重不足。
7、無業人員比例大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機械化、智能化和自動化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勞動力大量剩余,許多單位都實行裁員政策,許多青少年失業或根本沒有職業。這樣就形成大量的“閑散”青少年。這些無所事事的青少年游民自然成了罪犯拉攏的主要對象。
(二)青少年違法犯罪的成因分析
鑒于近年來青少年違法犯罪案件的增多的現象,給我們法學界提出了嚴重的挑戰。因此認真研究分析青少年違法犯罪的成因,對于如何預防青少年犯罪具有重大的意義?,F對青少年違法犯罪成因分析歸納如下:
1、不良動機的影響
凡違背禁止性規范的動機均為不良動機,它可以誘發很多犯罪,成為犯罪人實施犯罪的內在動力。例如,經不住金錢誘惑的拜金主義會產生貪污、賄賂等犯罪;不勞而獲、不思進取、貪圖享受的享樂主義可以誘惑青少年去盜竊、搶劫;復仇的報復心理可以導致殺害、傷害別人;賭博、吸毒不良習氣等均可以引發大量刑事案件的發生。
2、自身素質低,抵御能力差
由于青少年正處于長身體學文化的關鍵時期,加上自身文化素質較低,分辨事非能力較差,其涉世未深的無知性、盲目性就很難應付來自社會各方面的不良影響,經不起誘惑,很容易被別人拉攏、利用,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義氣用事,不計后果等,從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3、各種文化糟粕的影響
一些“黃色”書刊和不良“網絡游戲”的毒害,一些新聞媒體播放的暴力等影視制品和暴力游戲的影響,都導致一些青少年效仿而犯罪。
4、婚姻、家庭因素的影響
一些青少年因戀愛、婚姻的不成功,造成與戀人或夫妻反目為仇,進行暴力、兇殺等報復。有一些因父母感情不好或離異造成性格孤癖、內向、不好交往、憎恨男性或女性等不正常心態導致犯罪,還有的因父母溺愛,不良影響(如賭博、吸毒等)而失足犯罪。
5、學校教育的片面
當前,有些學校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情況下,而忽略了對青少年學生的思想和法制教育不夠,導致許多青少年學生缺乏正確的理想信念,不知什么是違法,什么是犯罪,缺乏普通的法律常識,頭腦中沒有辨別是非的標準,不懂法、不知法,也就談不上遵紀守法,這是導致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又一個重要原因。
6、各種社會因素和輿論的影響
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很容易產生高消費意識的盲目膨脹,追求物質金錢的欲望及腐朽思想嚴重侵蝕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一時間拜金主義、享樂主義重新抬頭,另外經濟收入的差距加大,造成了青少年心理上的不平衡,誘發青少年追求金錢和物質享受,使得一些青少年為獲不義之財瘋狂作案。
(三)青少年違法犯罪心理分析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跨世紀的接班人。青少年的犯罪問題一直是全社會關注的焦點。中國科學院心理所研究員王極盛曾在北京做過一項調查,在調查中發現32%的中小學生都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因此分析研究青少年的犯罪心理,從心理上消除犯罪因素顯得異常重要。只有充分了解犯罪的心理,清楚了犯罪的起因,才能從根本上遏制青少年違法犯罪事件的發生。
現把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心理原因歸納如下:
1、好奇心理的驅使
青少年對外界事物充滿了好奇,這是他們的天性。本應成為求知欲望的資本,促使成才的心理保障,但由于他們的社會閱歷淺,辨別是非的能力差,有時對好壞良莠缺乏全面正確的判斷,在缺乏良性誘導的情況下,
就會在好奇心的驅使下隨心所欲,甚至走向違法犯罪的深淵。
2、盲從意識的作祟
在一些團伙共同犯罪案件中,相當一部分青少年根本沒有完全認識自己的所作所為,并不知道所犯罪行的嚴重性,而只是盲目跟隨其他成員做事,人云亦云,并沒有明確的犯罪動機。
3、愛慕虛榮的攀比
近年來,由于慘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使得一些青少年幼小的心靈里埋下了愛慕虛榮的種子。講排場、講穿戴、講吃喝,好逸惡勞,夢想一夜暴富,不勞而獲,這些都極大地助長了貪污受賄的心理,一旦瞅準機會,他們就會不擇手段地侵犯國家和人民的生命財產。
4、逆反心理的促使
從生理角度講,青少年時期是逆反心理最強烈的時期。對一些家長的“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腐朽思想和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歧視差等生的做法,許多青少年都“不堪忍受”,有的甚至產生了強烈的對立情緒,嚴重時甚至會采取暴力手段進行反抗。
5、蓄意報復的躁動
蓄意報復是青少年故意傷害、故意殺人的主要動機之一。由于青少年正處于生理和心理的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心理狀態不穩定,控制力不強,容易沖動,當遇到別人的挑釁時,往往表現得格外煩躁,缺乏理性思考。對于挑釁和傷害總想著要“討個說法”的心理,決不肯輕易放過別人,總想著只有一報還一報,心理才平衡,才“不吃虧”,這些造成了青少年違法犯罪頻率的提高。
6、尋求刺激的誘惑
現代的青少年,生活的主旋律基本上都是家庭、學校和食堂三點一線。一方面由于極少接觸外界的生活,使得他們的心理及其空虛,總想這點刺激來增加自己生活的樂趣;令一方面由于一些腐朽的精神文化產品的腐蝕和誘導,一部分青少年對物質和精神生活有著畸形的追求,喜歡尋求一些所謂的刺激,甚至超越了法律和道德的范疇。極大的誘發了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心理因素。
從上述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心理來看,社會、家庭、學校等各方面不良因素的影響都在他們心靈中有著不同程度的折射和反映。因此,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的根本,一方面是要針對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加強對青少年的法制及思想品德的教育,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還要在教育中講究方式、方法和策略,把青少年的思想引導到健康向上的軌道上來;另一方面,還需要全社會共同的努力,以進一步凈化社會風氣,創造積極健康的社會環境,加大綜合治理力度,徹底根除滋生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土壤。
綜上所述,以上認真分析和考慮了青少年違法犯罪特點、成因和心理因素的影響。只有正確了解和掌握了青少年們的犯罪因素,才能針對具體的每一位青少年施行合適的方法來預防他們的犯罪,從違法犯罪的根源入手,努力把違法犯罪扼殺于萌芽狀態之中。
三、青少年違法犯罪的預防及對策
近幾年來,青少年違法犯罪問題十分突出,已經引起了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對如何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專家、學者以及熱心于預防青少年工作的人員提出了很多有見地的辦法,但仍不能有效地控制青少年違法犯罪率的逐步上升。“預防未成年犯罪應結合未成年人不同年齡的生理、心理特點,加強對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心理嬌治和預防犯罪的對策的研究”。對青少年違法犯罪追究刑事責任、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以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對于青少年違法犯罪的預防,在分析和研究了它的特點、成因和心理原因之后,我們知道并不是單方面就可以滿足要求的,它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共同作用。
(一)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家庭預防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程度的不斷提高,計劃生育政策的充分落實,現代社會的家庭結構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大家庭日趨瓦解,由父母和未婚子女組成的小家庭,逐步取代了存在幾千年的“四世同堂”的傳統大家庭。傳統家庭中的諸多功能正在逐漸喪失,廣大青少年對家庭的依賴和保護作用開始減弱,家庭教育職能逐漸弱化。正是由于家庭教育職能的逐漸弱化,引起了青少年違法犯罪呈逐年上升趨勢。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種基本形式,是整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青少年教育的基礎。家庭教育的早期啟蒙作用、長期感染作用、環境熏陶作用都是學校和社會教育無法比擬和難以取代的,甚至會影響孩子們的一生。
作為父母要努力為孩子的成長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并非簡單的物質基礎方面,更重要的是道德素質的教育和影響。使孩子們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接受潛移默化的影響。對于父母來說,生育子女是一種本能,而教育子女,進而把子女培養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之人,才是父母之愛的升華。培養、教育子女是父母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只養不教,是父母的失職;教子不善,則是父母的罪惡。作為父母應該努力從思想上教育
孩子,使他們遠離罪惡,千萬不要把孩子當作寶貝一樣,對孩子過分的溺愛,以免將來鑄成難以挽回的過錯。
因此,家庭預防在青少年違法犯罪的預防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應該擔當和強化對青少年的違法犯罪的預防責任。
(二)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學校預防
我國很早就開始實施九年義務教育,但是具體落實情況有許多并不盡人意。但事實上,學校在預防和控制青少年違法犯罪上負有最為重大的責任。如今在學校管理中存在著很多不容忽視的問題。
首先要在教育導向上進行預防。盡快貫徹和落實素質教育,使其更好的和后面更高階段的教育目標進行銜接。真正改變應試教育的誤導模式,努力使教師、家長和學生,接受所謂的素質教育,不要使素質教育形同虛設。
其次要切實改變不良的教育方式。作為教師要對學生充滿愛心,尊重學生的人格,改變通過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而降低教育的效果。教師應以身作則,起到表率作用,重視學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避免學生因處于誘發環境中而釀成的違法犯罪行為。
最后要加強學校管理,營造良好的校園治安環境。對于升學率較差的學校和貧窮地區的學校,由于資金缺乏,使得教師難以安心從教,導致學校管理松松垮垮、毫無生氣。這時要特別注意避免校外惡勢力趁機滲入校園,徹底根除惡勢力滋生的土壤,防止誘發青少年學生的偏差行為,為廣大青少年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三)青少年違法犯罪的社會預防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要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防止這些變化給青少年帶來的不利影響。
首先人、財、物的大量流動造成大范圍的社會供求失衡。我們要采取措施,防止大量青少年勞動力盲目無序的流動,避免青少年因陷入生計困境而滋長各種違法犯罪行為。
其次社會文化的污濁和網絡媒體的誤導造成青少年道德滑坡。因此,我們要行動起來,盡量使青少年遠離不良影視和網絡文化的影響,盡量減少對青少年傳遞的錯誤信息,防止引起社會化的偏向,使他們的保持自己的行為準則,減少各種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
最后社會“控制體系(約束力)”的虛弱加重加快社會環境的惡化。我們要加強社會控制體系,壯大社會對青少年的約束力,預防青少年自發發展現象的蔓延,盡量減少青少年涉足對他們不宜領域的機會,使青少年主動遠離違法犯罪。
近幾年來,有關青少年違法犯罪問題越來越引起全社會的重視?!额A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的頒布和實施,使我們保護和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做到了有法可依。
總之,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是一項緊迫而艱巨的工作,只有在黨政組織領導下,實行對青少年違法犯罪預防的綜合治理,充分利用政治、經濟、法律、行政、教育、文化等手段,不斷改善社會風氣,消除各種消極影響,從而達到預防和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的目的。
注釋:
郝欣、吳翠珍、楊欣、魏尚洲著,《青年犯罪心理活動規律及心理診斷研究》,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國青少年研究會,第1頁;
倪澤仁著,《暴力犯罪刑法適用指導》中國檢察出版社,第2頁;
杜衍慶著,《對農村青少年城市化犯罪現象的調查分析》,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人民法院,第3頁;
郭卜樂著,《未成年人犯罪》,中國心理熱線;
《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一章第五條。
參考文獻:
1、傅孫滿著,《當前青少年違法犯罪情況及對策思考》,中國監獄信息網,2004-11-17;
2、廖紀源著,《青少年犯罪心理學分析》,法律圖書館,2004-6-7;
3、趙廷鵬著,《該“救救孩子”了》,中國青年報,2004-6-7;
4、張愛梅著,《青少年犯罪心理與教育初探》,中國監獄信息網,2005-2-21;
5、于偉、韓麗穎著,《非公有制經濟對青年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與應對策略》,2004-8-23;
6、郝欣、吳翠珍、楊欣、魏尚洲著,《青年犯罪心理活動規律及心理診斷研究》,2005-11-16;
7、吳長開著,《論青年心理發展的動力系統》,《西南師范大學學報》,1994年第4期;
8、羅大華等著,《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知識出版社,1982年版;
9、羅大華、石起才著,《青少年犯罪心理學》,江西省心理學會法制專業委員會,1984年版;
10、《犯罪心理學》編寫組,《犯罪心理學》,群眾出版社,1986年12月第一版;
11、許肇榮著,《犯罪預防學》,吉林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
12、夏學鑾
- 上一篇:淺析行政處罰現狀和立法建議
- 下一篇:行政程序法制比較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