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技術哲學研究論文
時間:2022-03-20 02:02:00
導語:網絡技術哲學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網絡”或“互聯網”是當代科學技術成果,一種發明,來自于想象和需要,像從前人類曾經有過的所有技術一樣,人類技術發明的動機是為了自己的方便,比如人們不滿意用腳走路,于是就發明了輪子。但是輪子和腳的模樣一點也不相像。同樣的道理,無論互聯網是否曾經受到蜘蛛網的啟發,互聯網與蜘蛛網也不相像論文。
互聯網所創造的文化精神狀態與形而上學傳統教育我們的精神狀態一點兒也不像。這里的關鍵詞是“相像”,與這個詞的“家族相似”的詞語還有“反映”、“代替”、“代表”、“模擬”、“表達”等等。這些詞加起來,形象地勾畫出了傳統哲學認識論的基本特征,這個基本特征人為地劃分出認識的形式和內容兩個方面,我把這里所謂“形式”理解為我們常說的“表達工具”,比如說文字、說話的聲音、美術作品中的色彩和線條,這些“認識的形式”與它們所要表達的對象之間,有一種反映、代替、代表、相像的關系;這里所謂“認識的內容”,就是我們常說的觀念、意義,或者直接就是外部世界中我們感覺到的客觀事物。我這里的說法可能與恩格斯在《費爾巴哈論》中對哲學基本問題的歸納有所不同,但我認為就精神實質而言,我與他的說法是一致的。換句話說,我這里忽視恩格斯所重視的唯物論與唯心論、可知論與不可知論之間的區別,而重視它們之間的一致性。再換句話說,恩格斯所謂的“哲學基本問題”只是傳統哲學的基本問題,不是當代哲學的基本問題,更不是網絡哲學中的基本問題。
我們不知道網絡技術的初衷是否要模擬蜘蛛網的功能。也可能發明輪子是為了模擬腳走路的功能,但無論怎樣,這里的關鍵詞是“不像”,它們之間一點也不相像。所謂“不像”就是發明了一個原來世界上所沒有的東西。“發明”與“發現”的區別就在于“發明”可以無中生有,沒有根據,沒有原因。并不“反映”、“代替”、“代表”、“模擬”、“表達”在它自身之外的一個東西,與世界上現存的東西保持距離,發明一個新東西,與原來的東西沒有關系,它自己就是一個東西。
無獨有偶,盧梭在他的《懺悔錄》中也描述了類似的精神狀態,他從對華倫夫人的思念中得到了更多的幸福,而真正得到她時,由于緊張和恐懼,并不感到快活。當華倫夫人不在場時,盧梭感到真正的自由和暢快,并且他的愛情更加熱烈,比如盧梭不由自主地撫摸華倫夫人房間的家具。他用隱晦的語言說,他愛華倫夫人的方式對華倫夫人的貞潔是沒有什么風險的,但盧梭說他用自己的方式,也就是用想象的方式已經大大地享受過了,并且保全了自己純潔的感情。盧梭的這種感覺和我們上網沖浪的體驗是相似的。比如盧梭的方式使對方看不見他、這是一種孤獨的快樂、但極為方便、保持距離又沒有距離、呼之則來,揮之則去,而且這些方式與華倫夫人本人的身體無關。盧梭把這種不可思議的幸福狀態稱為“增補之鏈”,德里達說是一種“危險的增補性”。盧梭的愛情方式與被愛的人本身無關,不必事先征得對方的同意。
我以上列舉的例子在哲學史教科書中是從來不提的,我稱它們是一種微妙精神,一種“橫向”思維。它的特點是與對象無關,或者說,與源泉、原因、根據這樣的問題無關。就像我前面講的,不模仿、不表達對象,與對象一點也不像。
為什么把網絡中的精神狀態稱作“沖浪”?沖浪是一種極限運動,或者叫高難動作,日常生活中體驗不到,無法實現的東西,在“沖浪”中可以體會到。比如在網絡中尋找,但在通常情況下,在找到目標之前,我們早就移情別處,一路上總是遭遇意外,走岔路,就像愛爾維修說的,人們并沒有得到所欲望的對象,但人們已經享受過了。和享受相比,最初愿望的實現已經變得不重要了。點擊鼠標本身構成一個事件,無數的點擊組成無數事件之間橫向的聯系,或者叫做沒有聯系的聯系,這些聯系形成的圖象是任意的,網絡沖浪者不得不以極快的速度轉移自己的興趣方向,并使頭腦始終處于高度興奮狀態。
網絡對人的誘惑力還在于,它幾乎取消了時間性問題,因為在網絡中的一切因素都是同時發生的并列關系,一種空間關系。這種關系極好地演繹了人的想象功能,是有形狀或畫面的想象。網絡給人的快樂甚至不是愛爾維修說的“預料的快樂”,而是預料之外的快樂,因為走神或走岔路是我們在網絡中最常見的精神狀態。總是遭遇陌生,總是在慌亂中做隨意的選擇,除非你關閉網絡,這個過程就沒有完結。選擇,就是選擇一條路,無數的選擇組成了無數條路,這些路形成了復雜的網絡,四通八達,永遠不會出現無路可走的情形。
現在,我們回到“替換”這個詞涉及到的哲學問題。在傳統哲學看來,與“被替換的東西”相比,“替換者”是不真實的,是一種模擬,但是對網絡中的精神狀態而言,虛擬的空間就是當下的感受本身,就像愛爾維修和盧梭在前面例子中說的,是幸福本身。一種愿望狀態是設計出來的,是人生活的真實狀態,我把它叫做藝術的生存,想象的東西和現實的東西是一回事。在現實生活中如此,網絡生活中更是如此,網絡使許多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實現的現象成為現實,網絡不是替換而是創造了許多在網絡之前人類感受不到的精神狀態,豐富了人類的想象力。換句話說,有了想象力,人就能做從前認為做不到的事。這與中國哲學和藝術傳統相去甚遠,因為我們的傳統,比如道家強調寡欲,言不盡意之說對啟發創造性并沒有太大用處。無中可以生有,問題是,從無中生出豐富的有,沒有想象力不行。我把想象力解釋為“想到的能力”,在語言上就是說出來的能力,正是在這方面,我們的傳統文化缺少力度,缺少許多微妙精神。
“想到的能力”不發達,是因為有一種不好的精神習慣,這種精神習慣教育我們在“不可能”的精神面前止步不前,為“想到的能力”設置障礙。互聯網則要把不可能的精神狀態變成可能的,從而極大地擴張了人類“想到的能力”,在這一點上,互聯網導致一種由技術引發的精神啟蒙,一種新的啟蒙。
- 上一篇:區突發公共事件應急工作通知
- 下一篇:心事哲學分析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