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對女性傳媒形象影響論文
時間:2022-07-05 05:12:00
導語:中國文化對女性傳媒形象影響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關鍵詞:中國傳統(tǒng)文化現代文化女性傳媒形象
論文提要:中國文化中的傳統(tǒng)文化,是一種男權文化,是禁錮女性的枷鎖:而現代文化追求平等與自由,對男女兩性平等具有推動意義。女性的傳媒形象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社會對女性的性別期盼,以及特定時代女性所處的社會地位。目前大眾傳媒對女性形象的塑造仍然是將其固定在傳統(tǒng)角色中,并突出了女性的身體上的觀賞價值,將女性物品化和商業(yè)化。中國文化中的男權思想依然存在于人們心中,并且體現在傳染力極強的大眾傳媒上。現代文化要得以健康發(fā)展就必然需要淘汰落后腐朽的傳統(tǒng)文化糟粕,女性傳媒形象的塑造必將會有新的開創(chuàng)與發(fā)展。
現在我們所說的中國文化,絕大部分源自中國傳統(tǒng)文化,或者說是在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主要形成于封建社會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一種男權文化。男性是社會的主導.是歷史的執(zhí)筆人,也是傳統(tǒng)道德的主要締造者.而女性則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客體,是歷史的配角。
在以小農生產經濟為主的封建社會,體力上占優(yōu)勢的男性是財富,即物質文化的主要創(chuàng)造者.從象形字“男”上就可看到男性這一“養(yǎng)家糊口者”的形象。相對于男性的家外形象,女性則是被眷養(yǎng)、被征服的家內形象。男性是獨立而強勢的,女性是依附和柔弱的。為什么“奴”字是女子旁的?因為奴隸是最卑下的,而女性是毫無地位可言的,換言之,女人像奴隸一樣沒有自己的尊嚴、沒有獨立的身份,更加沒有所謂的權利。奴隸是主人的私有財產,女人是男人的專屬;奴隸為主人做牛做馬卑躬屈膝,女人為男人生兒育女鞠躬盡瘁;奴隸若是造反便會受到制度的制裁,女人稍有反抗就要受到社會的鞭笞。男人從來不會是社會的最底層。因為男奴的妻子比他更低賤!女人是侍奉者,是理所當然的貢獻者,男人是主導者,也是理所當然的享受者。裹小腳是為了取悅男人。這畸形的審美延續(xù)了近半個封建時期。“三從四德”、“七出之條”,這些又是男權社會賦予女性的精神和制度上的“小腳”。傳統(tǒng)文化對一名優(yōu)秀女性的最高贊譽。歸納起來無非四個字——賢妻良母,倘若加些個定語,也無非是賢良淑德,貞儉恭順。
簡而言之,中國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出來的女性形象,是美麗而順從,柔弱而善良,賢惠而非聰穎,迷人卻不媚惑。這是個供男人欣賞的形象,一切以不超越男尊女卑的思想為限,以烘托男性陽剛之氣為主。而這種男權思想,伴隨著數千年的封建社會而根扎人心。現代社會在不斷進步,人們的思想也愈發(fā)成熟和開明,自由與平等的口號一次次響起。現代文化提倡男女平等,現代女性解放了.然而真的解放了?
中國文化對現代社會的傳媒文化。也產生了無法忽視的影響。眾所周知,飛速發(fā)展的大眾傳媒對現代社會日益具有影響力。歷史已然進入21世紀.雖然今天的女性在家庭角色、社會活動、職業(yè)平等、政治參與等各方面都有跨時代的進步。但在大眾傳媒中,女性的形象與角色,仍然存在被異化的狀況。女性在傳媒里究竟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具有什么樣的形象?這些對于研究當代女性地位。倡導男女平等是非常重要的。本文擬從報刊雜志、影視作品、商業(yè)廣告、文學作品及網絡等現今主要的傳媒人手.分析其構建的女性形象.以及中國文化對女性傳媒形象的影響。
一、報刊雜志
報刊上的專門針對女性的報道明顯比男性的少。1996年首都女性新聞工作者協會所屬的婦女媒介監(jiān)測網絡對首都8家中央級大報(如《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的要聞版進行檢測,結果發(fā)現:在要聞版報道的主要新聞人物中男性占83%。女性僅占17%;在新聞照片拍攝的主要新聞人物中男性占7l%,女性占29%;8家報紙的女記者在要聞版上發(fā)稿的比例以《中國日報》最高,僅占26%。而在這些為數不多的針對女性的報道中,也多強調女性的社會發(fā)展意義,或是將女性作為國家進步的一個象征符號,而并不關注女性自身的生存和發(fā)展意義。翻開今天的報刊,關于女性的報道不少屬于“嘩眾取寵”的,例如“女大學生……”、“女明星……”,僅僅抓住“女”字就大做文章,異化女性。從某種意義上說,女性本身就是報刊關注的新聞點,或者說是“賣點”。相較于報刊,時尚雜志上的女性更是人們關注的對象。僅從封面來看,大部分時尚雜志的封面至少會有一個衣著時尚、打扮靚麗的年輕女性,通過突出體現其“可觀賞性”來吸引讀者眼球。很多時尚雜志是專門針對女性消費者的,比如《時尚》、《世界時裝之苑——ELLE),《精品》、《新時代畫報》等,它們教會女人如何打扮、著裝,以及如何在身體上緊跟時尚,獲得身材的自信。女性讀者常常會下意識地去模仿這些時尚雜志所構建出來的女性形象,強化自身的女性意識,試圖通過著裝、化妝、美容、減肥等活動達到所謂的美和時尚的標準,而這些標準,恰恰是迎合了男性的審美角度。可見,男權意識仍然滲透在現代女性的思想意識當中,女性的魅力必須通過男性的欣賞與肯定,女性自發(fā)自動地強調外表的修飾,也正反映了社會文化中女性的客體和被動角色的規(guī)范。
二、影視作品
在眾多傳媒中,覆蓋面極廣的影視傳播在塑造女性形象方面毫無疑問地擔當了重要角色,其傳播和解讀女性的方式、構建的女性形象,形成了對女性社會行為的隱性支配。
不難發(fā)現,銀屏女性最普遍的特征是動人的面容、妖燒的身材以及青春靚麗,這也是女明星成名的必備條件。很少有女明星只是憑借自己的實力而不是外表出名。在這點上,男明星可能無需要求如此之高,畢竟演藝對于男性是可以長久的事業(yè),對于女性卻更像是“吃青春飯”,甚至不少女明星從藝之后便尋找豪門而嫁。因為人們相信歲月使男人沉淀,使女人憔悴。而這句話的后設則是:男人擁有內涵,女人擁有外貌,所以女人害怕老去。換言之,女人沒有內涵。當然,現代女性越來越重視自身修養(yǎng),慢慢地這種觀點將會退出歷史舞臺,但至少目前而言,我們不得不承認這種輕視女性價值的觀念仍存在于社會,并且為數不少。
在當前的影視作品中,女性形象多姿多彩,她們在銀屏上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仔細看來,以女性為核心的影視作品少之又少,絕大部分的銀屏女性是男性的配角,主要用來襯托男性形象。在許多高收視率的青春偶像劇中甚至不斷出現將女性虛弱化甚至弱智化的情況,女主角只需美貌與純真,自有一名身懷絕技或身家過億的白馬王子來愛護她;女主角的幼稚可笑被視為純真如紙;她們可以無限次犯錯,因為總有一個強有力的靠山(當然是男性)來善后;她們可以蠻不講理,因為總有寬廣的胸懷(還是男性)來包容;她們對男性的依賴顯得如此嬌柔可愛。而這種角色設定的背后,又一次反映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男權思想:男性天生就是中流砒柱,女性天生就應該依附于男性。女性切莫強于男性,君不見銀屏之上多少弱女強男,倘若有一強女弱男的情侶,那該多驚奇?最重要的是,還有人看嗎?這就是為什么灰姑娘滿天下,公主卻一定要配王子。中國文化完全接受女性的依賴,卻絕不能容忍男人不夠強大,因為中國文化對男性的期望遠遠高于女性,而女性只需陪襯或反襯男性的高大形象。因此比起女強人,小鳥依人更受青睞!
女性在影視作品中的形象,有相當比例的負面形象,例如“婚外情”、“第三者插足”、“惡毒的破壞者”、“歇斯底里者”,即使一些反腐敗的正劇,也有意無意地把女性作為腐敗的誘餌、權色交易的工具。這些女性形象均表現為缺乏理智與長遠的目光,而僅僅糾纏于個人利益和恩怨之中。這些角色背后隱然突顯的是女性被工具化了的性別價值。當然,不能否認有些描述是對現實生活中某些女性真實的再現,但問題是應該怎么表現,是單純個別故事反映,還是定型化塑造;是迎合傳統(tǒng)的性別角色定位,還是突破傳統(tǒng),以反映現代女性的真實生活,引導新的性別理念。
當然,不能否認的是越來越多的影視題材開始探索女性的世界,思考女性的價值。女性題材的影視作品也逐漸引起人們注意,對于女性形象的演繹與淦釋也開始多樣化和公正化。
三、商業(yè)廣告
商業(yè)廣告在現代生活中的流行程度可以用泛濫來形容,而女性正是商業(yè)廣告的重要載體。商業(yè)廣告的目的是銷售和推廣,女性正好成為了他們的最佳工具。香車美人,才能意氣風發(fā),有車卻無美女,其廣告效應絕對不如前者。因為買車者多是男性,與其花時間講述性能功效來吸引男性消費者,浪費唇舌,不如置一美人于車畔抓人眼球,耐人尋味。畢竟,廣告的直接目的是讓人停下腳步產生好奇。而這恰恰體現出女性在商業(yè)廣告中扮演的“被觀賞”的角色,女性被商品化的形象。
另外,滿世界的減肥瘦身豐胸廣告,重在塑造充滿性感魅力而非健康的“苗條身材”。這種狹隘的審美理想幾乎壓倒了其它各種對女性身體美的文化理解,導致了對女性形體審美上狹隘乃至病態(tài)的社會追求。而這種廣告的泛濫恰恰反映出取悅男性的審美追求,可以說是現代社會的“裹腳”。
再有,商業(yè)廣告中的女性形象,許多體現為傳統(tǒng)的賢妻良母的形象。家務事總是女人做的,洗浴用品、廚房用品的廣告幾乎都是女性為主角,女性被設定在一個屋子里,洗衣拖地做飯刷碗,帶孩子。而與之相比,許多藥品、通訊設備以及和科學技術相關的廣告,則是男性衣冠楚楚地健步登上講臺,舉行新聞會,臺下是熱烈的掌聲、不斷的提問,新聞記者的鎂光燈頻頻閃亮。廣告中的女性忙碌于洗衣機前、煤氣灶前、菜市場上,而男性大多則是愜意舒適地端坐于沙發(fā)中、飯桌前,享受著勞動的成果。這就是中國文化下的傳統(tǒng)的男女角色分工的典型體現。男性的家外形象、女性的家內形象仿佛是人們潛意識中的必然形象,這就是傳統(tǒng)文化的男主女從思想。
四、文學作品
女性是文學的永恒話題,她們多姿多彩的倩影將文學世界裝扮得搖曳多姿、異彩紛呈。然而女性卻似乎永遠也無法逃脫非神即妖的文化宿命。在中國文學中,傾城傾國的“禍水”與純潔美麗的“女神”是女性形象的兩極,文學作品中女性的角色常常是在女神與女妖這兩極間搖擺。無論是貶損還是贊譽,均出自以男性為中心的標準。女性不僅在被丑化中失去本真,同時也在被神化中丟失了自己。當女性像子女恭孝父輩、像丫頭服侍主人一樣恭奉男性時,她們就被戴以賢慧、柔順、善良的神冠,成為良母、賢妻淑女;當女性沖破男權制定的倫理規(guī)范,追尋自我理想與價值時,就會被罩上鎮(zhèn)妖法塔,成為潑婦和妖孽。歸其原因,女性在文學上話語權的喪失、男權主義建構起來的文學體系,都導致了文學世界中缺乏女性的聲音。
隨著女性的文學話語權的逐漸提高,現代社會卻產生了一個新的名詞—“美女作家”。也許追求女性解放與性別平等是美女作家崛起的一個堂而皇之的理由,但在更多批評家眼中,她們的創(chuàng)作充滿商業(yè)炒作的性質,“女性寫作”、“身體寫作”這些使人觸目驚心的詞語成為美女作家宣傳自己的名詞。她們擁有固定的讀者,在當前文壇上作為一支異軍存在著。這些作家的作品一般都為描寫都市日常生活的小說,故事性并不強,更注重對一些自然細節(jié)的描寫。且不論“美女作家”的“身體寫作”是否真的能產生有價值的文學作品,單是這種嘩眾取寵,販賣文字的行為,就注定不可能成為文學的主流,只能作為一個爭議性的話題存在。女性不應當在追求女性解放和性別平等的旗號下,將自己的身體至于情色與色情之間,這看似自我選擇的體現身體自由的方式,其實恰恰是落入了男權文化與社會經濟聯手合謀的新的消費文化的“溫柔的圈套”。
五、網絡
互聯網對于今天的中國,從使用方式、使用群體、權威性等方面來說都是一個特殊的媒介,被稱為“第四媒體”的網絡以其發(fā)展速度之迅猛、信息傳播之廣、速度之迅捷,都不得不引起人們廣泛關注。打開瀏覽率最高的合法的綜合網站新浪網,首頁明顯位置就有女性專題頻道,而沒有相似的男性專題頻道。可見即使在互聯網這一虛擬空間,女性仍然屬于一個特殊群體。點擊進人后,呈現在眼前的除了美容、美體、服飾、化妝品等方面內容,就是情感、兩性和育兒,找不到任何關于女性事業(yè)和理想的內容。網絡上女性形象之淺薄可見一斑,深層次的女性主題并沒有在互聯網中得以傳播與發(fā)揮。
另外,一些網站中呈現的女性形象與現實中的女性有很大的偏差,對女性的貶抑也比現實世界更露骨、更嚴重。例如.一些網站把貶抑女性、報道女性的隱私或啡聞作為“賣點”,誘使網民頻頻訪問該網站;手法隱蔽一點的則用“以案說法”或“維權”等冠冕堂皇的形式,把這種“賣點”包裝一下,以增加網站訪問率或網頁、廣告的點擊率;刊登的有關女性的文章充滿了玩弄、歧視的色彩;有些網站甚至還與國外色情網站鏈接。
追尋其原因,有學者指出,網絡中女性形象、欄目的塑造更多地來自男性,因為男性是網絡媒體的主要消費者和塑造者,由于女性上網比例低于男性,在表達個人意見和觀點、與他人交流、參與社會活動、增進個人感情等方面,處于較不利的地位,使信息流動趨向于不平衡。這也反映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對于男女兩性的定位,女性永遠屬于低層次群體,沒有深刻的思想內涵,沒有自己的理想與事業(yè),有的只是家庭和體型外貌。
綜上所述,大眾傳媒對女性形象的塑造仍然是將其固定在傳統(tǒng)角色中,并突出了女性的身體上的觀賞價值,將女性物品化和商業(yè)化,忽略了女性的自身價值與思想內涵。這樣的女性形象將嚴重影響女性對自身角色身份的認識,不利于現代女性的發(fā)展,不利于男女平等關系的形成。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傳媒在運作機制上日益商業(yè)化以及傳媒工作者性別意識不強,社會缺少對大眾傳媒的監(jiān)督等,而其根本原因則在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對于男女兩性的不同角色定位、期望與要求。中國文化中的男權思想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已經有所消退,但不能否認的是在現今這種重男輕女的思想依然存在于人們心中,并且體現在傳染力極強的大眾傳媒上。現代文化的發(fā)展離不開傳統(tǒng)文化奠基,但現代文化要得以健康發(fā)展就必然需要淘汰落后腐朽的傳統(tǒng)文化糟粕,這就意味著關于女性傳媒形象的塑造必將會有新的開創(chuàng)與發(fā)展。因而有必要采取一些有力的措施和時策,引導大眾傳媒在宣傳男女平等觀念、促進婦女發(fā)展等方面發(fā)揮積極的作用。
- 上一篇:詩史互證與審美為本研究論文
- 下一篇:宣傳科副科長競選發(fā)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