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生物進化人類的發展

時間:2022-04-24 03:09:00

導語:小議生物進化人類的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生物進化人類的發展

摘要:進化、適應和選擇貫穿在任何一個物種的演化過程中,這是生物與環境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結果,是大自然固有的運動規律在生物物種演化過程中的體現。只有準確地把握進化、適應和選擇3者的內涵,以生物進化為主線,以人類可持續發展為中心,把人類對環境的主動適應和自然、社會對生物物種的方向性選擇結合起來,從更深的層面上理解生物的進化和在生物進化背景下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才能在理論上和實踐中堅持真正的達爾文主義和現代進化觀及當代可持續發展觀。

關鍵詞:主動適應被動適應自然選擇社會選擇可持續發展

從1859年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出版至今,由于對進化論的理解不深,因而出現了2種極端現象:一是生物進化中的自然主義傾向,即忽視社會選擇的巨大作用,僅僅將生物進化歸結為自然選擇作用的結果;二是絕對的人類中心主義傾向,過分夸大社會選擇的作用,而低估了自然選擇在生物進化中的作用。

目前,全球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和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使我們必須把大尺度上的生物進化和小尺度上的人類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才能把生物多樣性保護落實到人類的生產生活實踐活動中,保證人類的各種行為不偏離可持續發展的軌道,使人類走上真正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因此,筆者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探索生物的進化和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旨在為生物進化大背景下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研究奠定基礎。

1生物進化與生物的適應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闡明了生命是進化的產物,現代的生物是在長期進化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給神創論以巨大打擊,使生物學擺脫了神學的羈絆…。達爾文認為由于隨機變異的產生和自然選擇的作用,適應的變異被保留了下來,而不適應的變異則被淘汰。因此,自然選擇的過程,就是生存斗爭及適者生存的過程,適應是生物進化的最終結果。

進化論及進化生物學的研究發現多細胞生物起源于單細胞生物,結構復雜的生命體總是源于結構簡單的生命體。據此,部分學者認為進化就是指事物由低級到高級的變化發展過程。生物的進化就是生物體由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的前進發展過程,其中存在著一個從低級到高級的方向性,這和達爾文對生物進化這一基本問題的理解是相背的,這是人類中心說的判定標準在生物進化論中的體現。即使現代的進化觀也并未認為“進化就是革命性的進步”,而把“進化”定義為“進化是生物適應性的改變和生物群體多樣性的變化”,和達爾文的進化理論一致,在進化理論中堅持了徹底的唯物主義,是達爾文整個進化理論體系和現代進化觀的奠基石。

適應是生物進化的最終結果。生物的進化是生物物種的趨異化過程,是生物的隨機變異和自然選擇的過程。自然選擇是對隨機的多種變異的選擇,大自然為選擇者,而隨機的各種變異成為被選擇的對象,被大自然最終所選擇的那種變異就得以保存下來,而同一物種中的其他變異就被淘汰,得以保存的變異就是適應大自然的??梢?,生物物種產生的各種變異,無論是變異的程度上、方向上,還是變異范圍的大小、數目的多少上,都是隨機的、不定向的,但又是客觀存在的。而大自然的選擇相對于物種的變異來看,卻是有一定方向的。自然選擇的方向性和物種變異的隨機性,客觀上就決定了生物對自然的適應是一種被動的過程,生物體在結構、功能上對自然的適應都是自然選擇的結果。生物對自然的適應性總是滯后于自然對生物物種的選擇性,也就是說,生物物種對環境的適應是相對的、暫時的、有條件的,而不適應才是絕對的、永恒的。這就從根本上澄清了達爾文自然選擇理論和現代進化論所基于的客觀事實,在進化論中堅持了徹底的唯物主義,劃清了進化論和神創論的界限。

2自然選擇與社會選擇

生存斗爭及適者生存的過程就是自然選擇的過程。除此之外,還有另外1種選擇——社會選擇也與生物的進化密切相關。伴隨著人類社會工業文明的開始,現代工業和現代農業的日新月異,市場經濟和資源環境私有制的全球化浪潮的沖擊,加上當代生物工程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對生物界的改造力度越來越大,表現在一些物種逐漸消失;一些物種數量急劇減少,成為瀕危物種;一些物種地理分布區域大幅度縮小;一些物種生活習性及部分性狀發生改變;不時有新品種出現等現象,表明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對生物物種的演化具有不可低估的選擇作用,這種選擇稱為社會選擇。社會選擇是人類主動適應自然環境的表現和手段,是人類為了求得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更好地適應自然的一種必然。從本質上說,人類的農業生產、工業生產和科學實踐活動等都是人類自主選擇的結果,無論是農業生產還是工業生產以及科學實踐活動等人類行為的發生發展和演化等各個方面都屬于社會選擇的范疇。

事實證明,現在人類社會選擇的力量的確是越來越強大,無論是對自然的改造力還是對自然的破壞力都超過了人類發展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時期。但是,人類、人類社會本身以及社會選擇等都是自然選擇的結果,都是在自然選擇的基礎上發揮效能的。在一定程度上,社會選擇是人類社會對自然選擇作用的一種應答和反映,可以看作是生物與環境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一個典型。但社會選擇一經發生后,便有其獨立作用的一面,可以和自然選擇作用一道共同作用于生物的進化過程。

自然選擇和社會選擇的辯證關系表現在:一方面,當二者一致時,社會選擇對自然選擇起到了促進和加速的正向作用,使自然選擇的力度、范圍、時效得以加強,而自然選擇使社會選擇的目標得以快速實現,二者互相促進,共同加速生物物種的演化。另一方面,當二者不一致時,有3種情況:①當自然選擇的力量大于社會選擇時,生物物種的演化由自然選擇所控制,社會選擇在一定程度上被抑制,自然選擇成為了社會選擇的阻力。這種現象在人類的動植物新品種的選育過程中表現得最為明顯。②當二者力量近于相等時,自然選擇和社會選擇都在自己一定的范圍內作用,社會選擇的目標停留在研究成果階段,無法有效推廣和應用,而自然選擇也以其自身的作用規律對生物進行著選擇。③當自然選擇的力量小于社會選擇時,社會選擇的結果在自然界中得以快速體現,自然所固有的一些平衡體系被打破,自然選擇的方向被改變,社會選擇在一定時空范圍內控制著生物的演化。

2種選擇的相互作用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從人類社會誕生起,2種選擇過程都直接或間接地貫穿在每一個具體的物種的演化過程當中。但是,社會選擇的對象、原始材料和最終歸宿都統一在自然界當中,社會選擇無論多么強大。都必須以自然選擇為基礎。因此,正確的做法是在尊重自然和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充分發揮社會選擇對生物和環境的再創造作用,同時利用社會選擇來抑制或從根本上扭轉對人類或自然界(如物種多樣性及生態環境等)都不利的自然選擇,或減緩各種對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的平衡具有毀滅性打擊的自然災害等,降低災害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力,保護生物的多樣性。

3社會選擇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可持續發展本質上是人類的一種社會性選擇,是一種非常理智的自主性選擇,同時也是人類主動適應不斷變化的自然環境的一種機制,是一種實現長期自我演化的策略和手段。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使人類的現代化工業和現代化農業以及現代科學實踐活動等各個方面的發展都有了正確的方向,把人類的社會選擇和人類對自然環境的主動適應都有機地統一在可持續發展這個大框架下,使人類的社會選擇和主動適應終于走上了“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的道路,從而實現了人類在自己的演化歷史上第一次按自己所設計的演化模式去謀求自身的生存和發展。

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本質上轉化為人類的社會選擇和大自然的自然選擇二者間的關系問題,但這種相互關系無論是從時間、空間維度還是二者間力量強弱的對比情況來看,都是不對稱的。從生物進化的時空尺度上來看,人類必須充分發揮自己所特有的主動適應力來確保社會選擇在最大時空尺度上與大自然的自然選擇相適應,人類才可能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以實現長期的自主演化。

從純生物學的觀點來看,自然和自然選擇都不會支持人類在社會經濟文化等領域內發展水平的全方位提高,因為這意味著人類作為一個生物學種群,將占有越來越多的物質和能量,因而會剝奪其他物種生存和演化的機會,這與生物界的演化趨勢相背離。因此,在生物進化的大背景下,人類要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還需要全人類長期的艱苦努力,還必須同時處理好進化、適應和選擇等重大問題,只有這樣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才能落到實處。

綜上所述,生物的進化、適應和大自然的選擇以及人類的可持續發展,都統一在生命的演化過程中。進化是生物適應自然的結果,適應是選擇的結果,而選擇是自然界所固有的屬性。換句話說,進化、適應和選擇都是自然界所固有的運動規律在生物物種演化過程中的體現,是物種演化過程中3個最重要的環節。人類的社會選擇和可持續發展必須以此為前提,才能正確地發揮作用,為人類造福。

堅持以上所述觀點,是在進化論中堅持了徹底的唯物主義和唯物的辯證法,能夠準確地把握生物進化、生物適應、自然選擇和社會選擇等概念的內涵,科學地理解進化論中的這些基本的理論問題,從而系統地、全面地把握整個進化論的體系,用正確的思想、科學的理論來指導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尤其是正逐步實施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堅持達爾文主義,就是要用其徹底的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來認識與生物進化有關的各種問題,尋求快速有效的解決生物多樣性減少和生態環境急劇惡化這2個全球性問題的科學方法,而這本身就是人類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一部分。解決生物多樣性減少的問題應首先從有關生物進化的各個環節人手,才有可能從根本上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