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網絡傳播負效應看媒介政治控制

時間:2022-07-17 04:56:09

導語:從網絡傳播負效應看媒介政治控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從網絡傳播負效應看媒介政治控制

互聯網給21世紀貼上了一個劃時代的標簽,網絡技術給人類社會帶來了新的幸福與希望。然而,當人們還沉浸在網絡傳播的夢幻世界時,網絡負效應諸如信息污染、文化退步、情感冷漠、道德滑坡、人性異化等卻愈演愈烈,正在侵吞我們真實的人類世界,人的憂愁、痛苦、危機和失望等消極情感隨之而來。網絡傳播的負效應折射出媒介控制的必要性,因此加強對媒介的控制,對于媒介的健康發展十分必要。

一、網絡傳播負效應

網絡傳播很難用大眾傳播的概念來定義。首先,它的傳播者不一定是專業化的大眾傳播媒介,網絡上的傳播者除了專業化的媒介組織,還有很多是名不見經傳的個人。其次,它的傳播對象也不一定都是一般社會大眾,如電子郵件、在線聊天等服務更多地屬于人際傳播的范疇。所以,網絡傳播是指基于因特網上的一切信息傳播活動,既包含電子郵件、網絡聊天這樣的點對點傳播,也包含BBS上的群體傳播,當然也包含由職業傳媒機構所提供的大眾傳播[1]21。網絡傳播的類型主要分為網絡人際傳播、網絡群體傳播和網絡大眾傳播。網絡傳播中的人際傳播主要通過電子郵件和QQ、MSN網絡聊天等形式進行,群體傳播主要通過BBS、博客、微博等進行,而各種媒介的電子版、媒體博客、門戶網站等則屬于大眾傳播形式。網絡傳播將大眾傳播與人際傳播結合起來,實現了信息的全球化交流,打破了傳統媒介傳播中的不平衡現象,給予更多個體平等的傳播權利,完成了“受眾”向“網民”的轉變,它將昔日的信息匱乏變為今天的信息過剩,營造了一個更為信息化的媒介環境。

(一)網絡傳播負效應現狀

第一,從宏觀信息環境來看,網絡傳播的信息流已經不是往日的“細水長流”,它使人們在信息的大海中變得麻木和弱智。網絡媒體營造了一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真實的“擬態環境”。“擬態環境”指的是大眾傳媒在人與現實之間插入的信息環境,“它不是客觀環境鏡子式的再現,而是經過媒介選擇加工后向人們提供的模擬環境”[2]127。誰控制了“擬態環境”,誰就控制了人們頭腦中的現實世界。現代社會是一個由“信息的大量復制”所支配的社會,大眾媒介一方面作為“營利企業”,另一方面作為“宣傳機構”,將廣大受眾淹沒在表層信息的“洪水”中,使他們喪失了對重要的公共事物的理性思考和判斷的能力,大眾傳播對現代人來說類似于一種“心理暴力”[2]172。人們被網絡信息所支配,在海量信息面前浪費了大量時間、金錢和精力,同時思考能力的退化使得人們在網絡傳播中處于被動狀態。網絡信息的優勢在過剩的情況下就不再是一種資源,而是一種信息污染和浪費。第二,從公共領域來看,網絡對公共領域的多樣性做出了巨大貢獻,但也成為謠言和虛假信息滋生的溫床。2009年10月12日,一名自稱“閆德利”的在博客上發文,自稱有艾滋病,同時曝光數百名性接觸者,在網上掀起軒然大波。后經容城警方調查,博文是“幕后黑手”閆德利前男友蓄意誹謗之作,“艾滋女事件”告破。雖然案件水落石出,但是謠言對一個女孩名譽的傷害是無法估量的。在公共領域的一些非正式場合,公眾就一些公共事務進行探討,可以不顧忌任何審查制度,獨立地評判個人、集體乃至政府的相關事務。網絡傳播拓寬了公共領域的疆界,產生了更多主流之外的公共空間,其虛擬性、匿名性特點,給人們提供了一個過分開放的DIY舞臺。在BBS、聊天室、博客、微博上,人們可以暢所欲言,而追蹤、確定這些信息的來源卻在數碼空間中變得十分復雜。信息的真假難以分辨,人們對公共領域信任度降低,也成為一些群體性事件和社會恐慌產生的重要原因。第三,從社會生活層面來看,網絡傳播的娛樂化傾向空前加強,侵蝕了人們健康的生活狀態,各種“網絡綜合癥”患者不斷增加。受商業利益的驅使,為了在短期內吸引受眾的注意,獲取更多的利益,媒體沒有過多的時間來思考信息產品的合理化,網絡媒體變成了快速與新奇的傀儡,人們在網絡虛幻樂園中流連忘返,甚至逐漸脫離現實世界,形成了孤獨自閉的性格。網絡游戲造就的新生代“容器人”就是網絡傳播嚴重娛樂化的典型例子。人們沉溺于網絡,不僅會產生嚴重的心理障礙,身體也不能幸免,如視力問題、“鼠標手”、“語言障礙”等都與長時間上網分不開。娛樂本身沒有錯,但網絡傳播對娛樂的異化,導致人們長期沉溺于虛擬世界中,造成身心俱疲,這就背離了使人精神愉悅娛樂的初衷。第四,從文化領域來看,網絡信息“碎片化”和網絡傳播的惡意調侃造成大眾文化的淺薄化。網絡自從誕生就對傳統媒體,尤其是紙質媒介造成了巨大的沖擊,人們越來越不愿意去閱讀紙質的書籍或者報紙,而傾向于網絡信息的獲取。如今隨著微博的出現,原本的長篇大論被壓縮成140字的信息碎片,人們對信息的理解更加簡單、片面,這種“淺閱讀”使得文化的傳承漸漸缺失,人們開始浮于表象。從胡戈對《無極》的惡搞到古典名著被惡搞,網絡惡搞形成一種影響力,顛覆了主流文化和價值觀。在信息化社會中,各種標簽和搜索引擎似乎給人們帶來了信息檢索的便利,但是,這些便利把人們都變傻了,紛繁復雜的人類社會能夠用一個標簽概括嗎?互聯網正在把人們的思維能力撕成碎片。第五,從受眾角度來看,新生代網絡受眾對他人隱私的非理性關注和推波助瀾導致其逐漸演變成了“網絡暴民”。“網絡暴民”似乎有很高的覺悟,他們高舉法律和道德的旗幟,拷問一切不合理現象;但是他們的“寬容”卻是要置陌生人于死地,他們的“正義”則是極端主義的仇視一切[3]。誠然,沒有網絡傳播的縱容就不會催生這樣的“暴民”,網絡傳播賦予了“媒介審判”新內容,情緒的發泄、獵奇的心理也都包含在其中。這是網絡傳播生態環境異化的表現,并且這種異化正在持續升級。

(二)網絡傳播負效應原因分析

網絡傳播負效應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們主要從網絡媒介本身的特點和外部環境因素來考察。從網絡媒介自身的特點來看,網絡媒體是新技術的產物,但是這種新技術里面也隱藏著許多不確定因素。網絡空間的虛擬性和交互性給信息的把關帶來了不便,信息把關人已經從傳統意義上的媒介和政府延伸至個人,每個受眾都是信息者,都可以決定自己想要的內容,這難免造成信息的泥沙俱下。同時,網絡的匿名性特點減弱了信息者的責任感,法不責眾的心理讓很多人戴上“墨鏡”,充當看客,這就導致了一些謠言和虛假信息的產生及快速傳播。從外部環境因素來看,經濟因素、受眾心理、公民素質、社會制度、政府等都對網絡媒介有重要的制約作用。在此,我們著重從制度層面探討網絡傳播負效應的原因,即政治控制。政府對傳統媒體的管控歷史悠久、經驗豐富,但是對新網絡媒體在制度控制上無例可循,照搬傳統媒體的那一套,又是不現實的。因此,對政治控制不合理、不完善,是網絡媒體負效應產生和發展的重要原因。

二、媒介政治控制

(一)何謂媒介政治控制

媒介控制是在一定社會制度下,各種利益群體和經濟勢力對傳播媒介的控制。政治控制是媒介控制的主要方面,其目的是為了保障媒介活動為國家制度、意識形態以及各種國家目標的實現服務。政治控制由來已久,古希臘政治學者柏拉圖認為,要確保信息傳播的建設性作用,建立檢查制度是必要的。他還專門制定了檢查的規則,甚至認為對于祖先遺留下來的文化遺產,也要根據政治統治的需要進行刪節,荷馬史詩也不能例外[4]。當然,這是對政治控制最普遍意義上的理解,隨著時代的變遷,政治控制已經具有了新的內容和新的含義。控制這個詞匯總是給人一種霸道的感覺,也許沒有人愿意被控制,但媒介不是一個絕對理性的概念,不可能完全堅持社會本身的信仰和價值觀。施拉姆說:“孩子們花在媒介上的時間超過在校學習的時間,超過睡眠以外的在任何活動上所花費的時間。如果媒體不被限制,我們如何容忍。我們不愿意干預媒介的內容,不愿意監督媒介,不愿意規定它們的表現內容。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們不喜歡審查制度,我們擔心,自己是否在削弱政治思想上的自由市場。”[5]179但是,我們不得不接受控制,因為沒有絕對的言論自由,即使在社會主義的中國,媒介也是在黨性原則支配下的輿論宣傳工具和“靈魂的工程師”。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控制并非全然不好,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只有在控制中我們才能夠安心地享受自由。網絡傳播給我們提供了媒介歷史上最大的自由和最多的選擇,極大地促進了政治民主化的發展,但這種民主并不意味著可以脫離政治制度的約束,政治控制永遠存在。今天我們看到的網絡無不處于政治控制中,否則人們的自由和選擇將無法實現,正如阿爾溫?托夫勒所說:“有時候選擇不但不能使人擺脫束縛,反而使人感到事情更棘手,更昂貴,以至于走向反面,成為無法選擇的選擇,一句話,有朝一日,選擇將是超選擇的選擇,自由將成為太自由的不自由。”

(二)網絡傳播中的政治控制

我國政府一直在為互聯網的健康發展而努力,1996年2于1日頒布了《計算設計信息網絡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同年4月9日頒布了《中國公共計算機互聯網國際聯網管理辦法》以及《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出入口信道管理辦法》。這些法規無疑對網絡傳播的管理和控制起到了良好的規范作用,但是社會現狀告訴我們,對網絡傳播的控制是十分困難的。政府必須對網絡信息進行規范。不良信息的傳播需要具有強制力的措施來控制,這就要求政治控制的前提是加強法制建設,完善網絡傳播的相關法律法規,盡量做到在法律領域沒有死角、沒有盲區。但是政府不能一味去“堵”,我們不希望看到一個處處是“此貼被刪”的網絡,這對于網絡傳播信心的構建是非常不利的。言論自由不能夠被過度縱容,也不能過度阻塞,因為網絡傳播在公民話語權和社會民主化兩方面產生的積極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強制的控制是保障,積極的引導是關鍵,這種引導僅僅依靠制定法律法規是遠遠不夠的。政府應該盡量避免形成對網絡媒體的單向壓制,應逐步建立與網絡媒體積極并且相對平等的互動機制,例如,現在許多地方政府開設的政府門戶網站中都設有論壇、投訴信箱等;政府博客、官員博客的開通,提高了信息公開化的程度,促進了媒介與公民、政府三者之間的良性互動。現在,網絡實名制也開始付諸實踐,如新浪、搜狐等門戶網站相繼推出了博客、微博的實名認證系統,以此對抗網絡傳播匿名性所帶來的危害。網絡傳播過程時刻存在著謠言,政府對于網絡謠言的控制是至關重要的。一方面,對于謠言,必須有及時理智的認識并積極做出反應,保護公民的知情權,促進網絡環境的清潔發展。另一方面,每謠必辟也不可取,有時候政府的信息公開會導致輿論形勢的極端化發展,越描越黑,網絡傳播在“意見的自由市場”中存在著自我凈化機制。黑格爾提出,論點及其對立面應當構成一個綜合體——觀點的匯集,“如果民主有一個中心哲學,這個哲學可以是這樣的:當不同思想的人通過公開討論而就公眾問題達成共同意見時,社會就受益了”[5]289。公民在網絡平臺上規模性的交流、表達思想,就是追逐真理的基礎。很多謠言,不用辟,人們也會去偽存真,政府需要做的就是保護好這樣的“自由市場”。

網絡傳播的負效應現象數不勝數,這些現象告誡人們,“第四媒體”沒有那么善良,電子烏托邦的思想是不可取的。很多媒介都通過將商業信息侵入流行文化中來有意地創造需求,很多新媒介最危險的效果就是使人的精神環境受到了污染[7]。因此,為了不在信息洪流中迷失自我,我們必須警鐘長鳴,必須有政治控制做保障。政治控制是一切控制的基礎,它以國家和社會制度為依托,無形中推動媒介在正確的軌道上發展。誠然,當前網絡傳播中的政治控制還有待完善,需要政府、公民及有關各個方面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