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學科專業準入標準

時間:2022-07-26 02:49:15

導語:科技期刊學科專業準入標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技期刊學科專業準入標準

科技期刊是發表科技創新成果、推動創新發展的重要媒介,是我國知識創新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1]。編輯的素質,尤其是與期刊所報道學科密切相關的學科素質,是決定科技期刊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2]。隨著我國科技協同創新戰略的提出,科技大發展帶來的新變化、新高度為科技期刊提出了新要求。在醫學科技領域,精準醫學正呈縱深、多學科融合發展的趨勢,醫學臨床及科研水平也得到了明顯提升。如何適應科技的創新發展、更好地參與協同創新,已成為科技期刊面臨的新課題,其中人才隊伍建設規律的創新是科技期刊適應協同創新戰略的重要環節。學科素養是指學者在本學科內所具備的專業素質,這些素質包括長時間專業訓練形成的基礎知識、思維模式、專業技能和專業基本經驗。針對醫學學科,學科素養則包括醫學知識結構、醫學專業思維、臨床操作技能、臨床實踐經驗、科研實踐經驗等。當前醫學科技的快速發展,對醫學科技期刊編輯的學科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長期以來,對于科技期刊編輯這一具有鮮明學科專業特點的群體,我國尚無針對編輯學科專業的準入標準,這成為限制科技期刊適應科技發展趨勢的重要原因之一。建立與學科發展相適應的編輯準入標準,可以從源頭上把好編輯入門關,保證編輯的學科素養,并為優化科技期刊人才結構、促進期刊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已成為科技期刊值得重視的人才建設著力點。2015年11月,在中國科協等五部門聯合的《關于準確把握科技期刊在學術評價中作用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為了更好地服務國家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營造科技期刊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氛圍,科技期刊應加強編輯出版人員的準入機制,改善編輯隊伍的學科結構、學歷結構和能力結構,吸收有較好學科背景或科研經歷的人員充實編輯出版隊伍。科技界及科技期刊界人士也多有此呼聲。但目前,對于從事科技期刊編輯工作需要的學科專業準入標準尚未形成一致認識和明確規定。本文以醫學科技期刊為例,對科技期刊編輯的學科專業準入標準進行了深入思考與探討。

1醫學科技期刊尚無針對學科專業的編輯準入標準

具備豐富學科專業知識的科技期刊編輯可體現出更好的學術把關能力,對論文的學術質量有一定的判別能力,是提高期刊學術質量的關鍵[3]。而長期以來,外界普遍認為編輯職業是對文章修修補補、為人作嫁的陪襯行業,此類原因導致編輯的學科專業重要性未被充分重視,科技期刊對編輯入職前的學科專業、學歷水平、專業實踐經歷、科研實踐經歷等學科素養缺乏相匹配的準入要求,使得編輯從業門檻過低。近年來,有的出版單位已面臨編輯人員構成復雜、人才梯隊結構失衡、關鍵崗位人才青黃不接等現狀[4],這與缺乏編輯的準入標準不無關系。醫學專業具有專業性強、實踐性強的特點,醫學科技期刊是傳播醫學研究成果的重要載體,也同樣具備較高的專業性要求,因此需要對編輯從業者提出相應的學科專業要求。缺乏醫學學科素養不利于發揮編輯在醫學論文初審中的初步評價作用,對于一些醫學專業性問題如疾病表現、治療原則、藥物應用等方面的理解、判斷也可能存在一定困難或誤區,影響對醫學論文的恰當評價。但長期以來,我國醫學科技期刊缺乏針對醫學學科專業的編輯準入標準,醫學編輯職業的入口較寬、入職要求很低,使得編輯隊伍的學科專業組成比較復雜。石朝云等[5]2012年的調查報告顯示,在中華醫學會系列雜志編輯部中,有醫學專業背景的人員占編輯總數的70.7%,其余為工科(15.1%)、農科(9.5%)及其他專業,醫學科技期刊編輯隊伍的專業組成有一定的復雜性,多種專業背景的存在與編輯學科專業準入標準的缺乏有直接關系。從學歷方面來看,我國科技期刊編輯也存在學歷不高的現狀,雖然近幾年隨著加入科技期刊隊伍的高學歷青年編輯增多,以及編輯繼續教育的開展,學歷水平正得到逐步提升,但總體學歷水平仍有待提高。據2015年調查報告顯示,地方性高校學報編輯人員中,具有碩士、博士學歷者占57.9%[6]。劉曉涵等[7]于2015年對中國高??萍计诳?0~40歲青年編輯調查發現,擁有碩士及以上學歷者占86.37%,與2006年相比,青年編輯中的研究生比例大幅度提升。我們于2016年對山東省11家醫學科技期刊編輯的調查顯示,擁有碩士、博士學歷者占52.7%,表明地方性醫學科技期刊編輯的總體學歷水平仍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編輯學歷水平總體不高的現狀,也與缺乏學科專業準入標準有著密切關系。

2制定學科專業準入標準的必要性

一是充分發揮編輯醫學學科素養對提高期刊學術水平的助推作用。編輯的學科素養作為科技期刊的核心競爭因素之一,可以強化編輯的信息篩選職能和選題策劃職能,體現出編輯學科素養對于期刊的重要性[8]。隨著編輯的醫學學科素養提高,編輯對于更高端的前沿研究、更復雜的科研方法、更先進的研究理念都可以有更深入的認識,在臨床及科研實踐中獲得的感性認識,有助于編輯對審稿中臨床內容及科研內容的恰當評價,對于提高科技期刊的學術水平有明顯的助推作用。因此,是否具有醫學背景對審稿決策具有重要影響。有的醫學期刊研究者認為,醫學期刊的編輯應該既是編輯、又是醫生,完全脫離醫學、臨床的結果很可能是眼生手生,連編輯的工作也完成得很吃力[9]。多個醫學科技期刊編輯部的實踐證實,編輯參加臨床醫療實踐,彌補編輯的醫學學科素養,不僅是培養編輯骨干的好方法,還有助于辦出優秀期刊[9-10],體現了醫學臨床實踐背景對醫學期刊編輯工作的重要意義。雖然在審稿流程中有同行評議專家的審核把關,但作為對醫學科技論文進行初審評價的第一關,醫學編輯同樣需要以學科專業知識為依據作出初步、合理的評價,準確篩選出初審合格、有送審價值的稿件進入專家評議流程,避免送審存在較大缺陷的稿件而浪費外審專家的寶貴時間,并能夠對退稿稿件提出充分、合理的建議。此外,編輯的學科專業背景也有利于編輯發揮學術人脈優勢,更加游刃有余地進行組稿約稿、參加或組織學術會議、密切跟蹤學科發展、塑造期刊品牌、參與醫學實踐等。以上這些要求均有賴于期刊對編輯入職時的準入要求,體現出制定學科專業準入標準的必要性。二是盡快彌補我國醫學科技期刊與國外先進期刊差距的需求。有科技期刊研究者認為,國際大刊刊載的學術論文水平普遍高于我國,主要原因是編輯的專業學術水平普遍高于我國[11]。Science期刊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就要求編輯必須具有博士學位,且其編輯均來自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等名校。國際頂尖期刊Cell、Nature、NEJM等的編輯基本都是從事科研工作的科研人員或醫學家,本身具有較高的專業水平,博士以上學歷的編輯占比很高,使得期刊能夠及時反映科研前沿熱點。由此看來,我國醫學科技期刊與國外先進期刊在編輯學科素養方面存在較大的差距,這是造成期刊學術水平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來,國內科技期刊也開始進行積極的探索,例如天津大學期刊中心制定了嚴格的編輯準入制度,要求求職者具有博士學位,精通英語及計算機,而且是著名導師的優秀畢業生,通過提高應聘人員入職的學術能力標準,保障編輯隊伍的可持續發展[12]。雖然這些尚為少數科技期刊的積極探索,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對于全面提升科技期刊對編輯學科專業準入的認識程度、推動科技期刊行業的準入標準制定具有毋庸置疑的作用。三是適應國內醫學科技期刊發展要求的呼吁。目前,醫學科技期刊編輯在學科準入方面的要求已得到越來越多期刊從業者的認可。謝新洲等[13]認為,高學歷專業人才加入到科技期刊中可以為期刊的學術質量提供良好保證,這也與國際期刊出版的經驗相吻合。韓磊[14]建議,醫學科技期刊應提高編輯的準入門檻,著重引進具有科研經歷的碩士及以上學歷人員,以縮小編輯人員與科研工作者的科研認識差距。據2012年中華醫學會系列雜志調查報告,93.2%的醫學科技期刊編輯部認為應設立編輯準入制度[5]。我們對山東省11家醫學科技期刊的編輯調查結果顯示,83.3%的編輯認為應設立醫學科技期刊編輯準入標準,91.7%的編輯認為應將學歷及學科專業背景納入準入標準,66.7%的編輯認為應將準入學歷設定為碩士以上,41.7%的編輯認為非常有必要將臨床實踐經歷納入準入標準,58.3%的編輯認為非常有必要將科研實踐經歷納入準入標準。上述調查結果顯示,醫學科技期刊已開始重視編輯準入制度。醫學科技期刊對于編輯準入制度的呼吁,表明期刊對編輯的醫學學科素養愈加重視,也體現了制定學科專業準入標準的必要性。

3醫學科技期刊編輯的學科專業準入標準設置

結合當前國內醫學研究及醫學科技期刊發展現狀,按照與當前編輯人才結構合理銜接、適度提升的原則,提出醫學科技期刊編輯在學科專業方面的準入條件,以學科、學歷體現醫學知識結構要求,以臨床工作經歷體現臨床實踐要求,以科研實踐經歷及發表學術論文體現科研素質要求。具體準入標準為:同時符合基本條件中的三個要求,且至少符合一個提高性條件。

3.1基本條件

①學科門類為醫學,在一級學科(包括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中醫學、中西醫結合、藥學、中藥學)[15]方面應與期刊的報道方向一致或相近;②學歷水平為本科以上;③公開發表過本專業學術論文1篇以上。

3.2提高性條件

①研究生學歷;②具有1年以上臨床工作經驗;③具有1年以上在科研機構的科研實踐經歷。

4學科專業準入條件解析

4.1學科門類

醫學科技期刊的專業性較強,所處理的稿件均為醫學方面的稿件,因而對醫學科技期刊編輯的學科門類要求應為醫學。一級學科應與所在期刊的報道重點一致或相近,如基礎醫學類雜志應側重于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類雜志應側重于臨床醫學,藥學類雜志應側重于藥學、中藥學。對于綜合類醫學期刊來說,其二級學科要求可側重于內科、外科等覆蓋面廣的大專業,兼顧婦產、兒科、基礎醫學等其他醫學專業,以建立覆蓋多個專業方向的人員結構,增強對不同研究領域論文的評價能力。對于報道重點為二級學科專業的期刊,如內科、外科、婦產科、眼科、耳鼻喉科、護理學等,可將編輯的學科專業要求設定為相應的二級學科,乃至與期刊報道重點更匹配的具體專業,如心血管病、呼吸系病、消化系病等。

4.2學歷水平

筆者認為,對于在學歷方面準入條件的設立,應本著覆蓋面廣的原則,因此將學歷準入條件設置為本科。

4.3臨床實踐經歷

有臨床實踐經歷的編輯對臨床診斷、治療過程有比較直觀、感性的體會,從而在評價稿件時對醫學專業問題有較深入的認識,有助于對稿件的篩選及妥當修改,可避免將一些有常識性錯誤的臨床類論文提交審稿專家,減少對審稿專家的低效使用。本編輯部一位編輯具有三年的急診科工作經驗,對急性有機磷中毒具有較豐富的救治經驗,他在審稿中遇到一篇應用新型洗胃方法治療急性有機磷中毒的稿件,依據其專業知識判斷所報道的洗胃方法確實有一定創新性,但治療方法中卻沒有提到對有機磷中毒有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如解磷定、阿托品等的用法用量,評價療效的指標中也沒有針對中毒程度的膽堿酯酶活性、阿托品用量等主要指標,既沒有合理均衡藥物因素對治療效果的影響,也因評價指標不合理而無法確切評價該方法的治療效果,屬于存在較大方法缺陷的稿件,因而在初審階段就給予退稿處理,避免了進一步進入復審及專家外審流程。

4.4科研素質

首先,具備一定的科研實踐經歷者能夠更敏銳地捕捉、緊跟科技前沿,其自身的科研實踐經歷用于編輯工作后,有助于發現科研設計中的不規范之處,從而更好地辨析稿件水平、指導作者合理修改。自然出版集團(NaturePublishingGroup,NPG)的高影響力旗艦刊物NatureReviewsMolecularCellBiology(NRMCB,3年平均影響因子為39.99)對編輯的要求為應有高學歷及科研經歷,期刊在招聘全職主編時就基于這一要求,吸納了多位有科研經歷的博士、博士后[16]。因此,科技期刊編輯的學術水平應至少與大部分科研工作者的水平相當,能夠了解研究的熱點,熟知研究的門道,才能游刃有余地評價其他研究者的水平,從而具備更好的科研前沿報道能力。由于科研實踐經歷大多在碩士研究生階段才開展,少數未經歷碩士階段的研究者因從事過比較完善的科研理論學習及實踐經歷,也具備一定的科研素質,因此在本準入標準對科研實踐經歷的設置中,對碩士及以上學歷或1年以上科研實踐經歷予以同等體現。其次,科研實踐階段的過程十分有助于編輯對論文的審稿及編輯加工。作為評價、編輯出版論文的科技期刊編輯而言,自身要具備論文寫作及發表的經歷,從中獲得一定的感性認識并能夠形成理性認識,才能在進行審稿或編輯加工時,做到不僅知其然,還可知其所以然,進而提高審稿或退修意見的專業性、針對性、建設性,更好地對稿件進行評價、編輯加工。撰寫、的過程就是一個進入科研深處的“窗戶紙”,經過這個階段,寫作者需要將實驗階段的方法、數據進行綜合考慮,哪些指標該取舍,哪些方法該改進,數據處理該用什么方法,論文主題如何確定,文字表達如何說明問題,如何運用書面語言、學術語言合理表達等,都需要反復考量,這個過程能夠使寫作者的論文寫作能力大大提升。這種在論文寫作及發表過程中獲得的感性認識十分有助于科技期刊編輯工作的開展,如果缺少論文寫作經歷,編輯無法深入感受論文寫作的表達方法,十分容易在稿件處理中有“隔靴搔癢”般似是而非、拿捏不準的感受,影響對稿件的評價和編輯加工。最后,良好的科研素質對于從事編輯工作后開展編輯學研究有重要的推動作用。編輯學研究與編輯工作相輔相成,對保證期刊質量及編輯成長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科技期刊編輯學已經破土而出并逐漸形成了良好的發展基礎,成為編輯學家族中頗具活力的一門新生的分支學科,其發展壯大需要科技期刊界研究型、學習型編輯的參與[17]。無論在哪個領域,科研工作的方法論都是共通的,無論從事編輯工作前是對哪個領域進行研究,都有利于從事編輯職業后將科研思維及方法嫁接到編輯工作中,從而更加方便、科學地思考編輯學課題、開展編輯學研究,這對于促進編輯學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例如,具有博士后經歷的《農業工程學報》編輯劉麗英,從事編輯工作后,利用科學性思維方式研究科技期刊論文外流的情況,將其掌握的自然科學研究方法用于人文社科研究,彌補了人文社科研究在定量分析方面的不足,并探索得出了編研結合是編輯成長有效途徑的工作研究方法[18]。因此,在編輯準入機制中納入科研素質因素,將有助于實現科研素質與編輯工作“1+1>2”的效果,從而有力地助推編輯學的發展。

5實施學科專業準入應處理好的關系

5.1原則性與靈活性的關系

對編輯學科專業的準入要求應將崗位需求及編輯的個人能力結合起來,實現準入標準與崗位需求及從業者能力的有機結合。例如,在學歷方面,可按照期刊的學術水平定位及發展需求適當提高,確定選取本科、碩士還是博士學歷。再如學科專業方面,雖然可將一級學科專業相近者作為選擇對象,但這種相近性應體現為相關性密切的專業,例如與臨床醫學相近的可為基礎醫學、臨床藥學等,與中醫學相近的可為中西醫結合、中藥學等。

5.2學科素養入職前限定與入職后再培養的關系

入職后再培養是目前醫學科技期刊提高編輯學科素養的主要方法[19-21],但再教育的效果往往受限于編輯的學科知識結構、專業背景、職業興趣、學習能力等。如在入職前沒有必要的專業學術積累,則編輯對崗位職責的承擔能力較低,個人職業發展比較緩慢,無論對編輯部還是個人都是一種資源浪費[6]。如果說入職后再教育的目的是將編輯職業嫁接于從業者先前的學業或職業生涯中,使從業者在編輯領域中獲得新的職業生命形態,那么選擇優良、富有生命延展力的可嫁接樹苗,就是決定嫁接成果———是否能在編輯崗位煥發職業第二春的首要要素。學歷、專業背景、知識結構、科研經歷等學科素養屬于基本固定的因素,如在入職后再教育則收效緩慢,且時間成本較高,少則幾個月、多則幾年。應在入職時通過準入標準使學科素養得到必要的保證,可使編輯在較高的專業起點上進一步在編輯工作中提升學科素養,更好地適應未來的學科發展。

5.3學科素養與編輯業務能力的關系

科技期刊管理者在吸納新編輯時常常需要衡量的是,如何在入職要求中協調學科素養要求與編輯出版業務能力、計算機能力、新媒體技能、營銷能力等編輯業務能力要求的關系。根據筆者多年來對青年編輯的帶教實踐,編輯基本功可在入職后通過參加全國出版專業考試、自學、帶教、各種形式的再教育等方式在1~2年內完全掌握,因此筆者認為,考慮到學科專業能力對從事科技期刊編輯工作具有重要的支撐性作用以及這方面要求的不斷提高,入職時的考察要求應側重于學科專業方面,編輯業務能力則可通過入職后再教育予以提升。

5.4學科素養與職業興趣的關系

對于編輯工作這項“幕后”工作來說,對職業發展起長遠作用的是從業人員的興趣,好的編輯應是淡泊名利、志存高遠的人。對于一個打算長期從事編輯工作的人來說,興趣在拓展職業發展空間中的作用遠超過專業技術本身的作用,即使專業水平并不高,但依靠對編輯事業的興趣,也完全有可能突破自身的局限,開拓出編輯事業的新天地。如果從業人員已有較高的學科專業水平,但在編輯職業中找不到興趣點、拓展不了職業空間,無法將自身的學科專業與編輯工作進行良好的融合,也難以發揮一個合格編輯的作用。因而,對編輯職業的興趣應是考量的一個重要方面。

5.5實施學科專業準入標準的利弊

雖然實施學科專業準入標準可為期刊完善人才結構、提高期刊學術水平、促進期刊可持續發展提供明顯的推動作用,但同樣可能存在一些潛在的不利因素。例如,提高準入門檻可能使部分期刊在吸納新編輯方面遇到困難,使符合準入標準的求職者減少,導致吸納不到符合條件的充足人數。筆者認為,本準入標準的要求并非過高,學歷、、臨床經歷及科研經歷的條件均設置為較基礎的水平,仍具有較廣的選擇面;更重要的是,期刊管理者既要樹立學科專業準入標準的觀念,也要具備前瞻性、高起點的求賢觀念,要通過期刊結構調整、制度優化升級,建立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并能發揮重要作用的環境和機制,進一步提高科技期刊編輯的職業吸引力、社會地位、待遇等,吸引高水平學科專業人員的加入。雖然實施學科專業準入后可能會有一定時期的陣痛,但從長期來看,這是一條實現期刊人才結構性調整、優化發展、盡快實現我國科技期刊科學發展的必經之路。

綜上所述,當前非常有必要設立醫學科技期刊編輯的學科專業準入標準,以保證編輯在醫學知識結構、學歷、臨床實踐及科研素質等方面的高標準,適應醫學科技創新的學科發展及科技期刊發展要求,為進一步優化科技期刊人才隊伍結構、促進期刊可持續發展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本文作為本課題組的前期理論成果,對學科專業準入標準的理論框架進行了初步探討,其具體實施效果及經驗尚待本課題組在下一步的實踐中進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