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期刊數字化發展策略研究
時間:2022-05-19 05:25:03
導語:高校期刊數字化發展策略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校期刊在發展過程中,面臨互動性弱、出版周期長、大數據匱乏等一系列短板問題,如何借助“互聯網+”時代的契機打破壁壘,文章提出從選題策劃、大數據、知識服務三個層面展開轉型升級,以此拋磚引玉,探討期刊整體品控和服務上一個新臺階。
一、背景
(一)高校期刊概況。2018年11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該意見指出:科技期刊傳承人類文明,薈萃科學發現,引領科技發展,直接體現國家科技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要以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為目標,科學編制重點建設期刊目錄,做精做強一批基礎和傳統優勢領域的期刊。高校科技期刊是我國科技期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高校科技期刊中,中文刊1063種(占比91.24%),英文刊79種(占比6.78%),中英文合刊22種(占比1.89%),英德文合刊1種(占比0.09%)。總的來說,中文刊物品種和數量占據主體地位,英文刊、中英文合刊、英德文合刊所占的比例相對較小。近年來,我國在高校新創辦的科技期刊中,英文刊的比例呈上升趨勢,高校科技期刊正朝著國際化方向邁進。高校期刊正在積極謀求數字化轉型,其中部分期刊已躋身于國際一流期刊行列,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二)國內期刊現狀。根據2018—2019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2018年互聯網期刊、電子圖書、數字報紙的總收入為85.68億元,相比2017年的82.7億元,增長幅度為3.6%。傳統新聞出版單位積極適應信息化要求,加大數字化轉型升級的力度、加快推進融合發展進程,探索產業新形態、研發新產品、開展新服務,提升產品質量與服務水平,增強傳統書報刊企業在數字內容產業中的核心競爭力。報紙期刊積極運用新媒體發力,構建新媒體矩陣。報刊業在與新興媒體融合過程中,正在借助大數據、AI等新技術為驅動,運用終端化、移動化等多種承載方式,著重提升品牌影響力。以數字技術為新興手段,互聯網為媒介的新媒體正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人們獲取信息的路徑及閱讀方式等習慣。“互聯網+”時代傳統紙質期刊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同時也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高校學術期刊的數字化轉型是必然的發展方向。
二、期刊發展現狀
(一)作者與讀者,作者與編輯部缺乏有效的溝通機制。學術論文在學術期刊上發表,讀者一般通過讀者郵箱或是客服電話的方式,將自己對于某篇文章的想法反饋給期刊編輯部。編輯得到讀者反饋后,聯系到作者,再由編輯反饋到作者,這中間存在一定的時間差。在轉述過程中,難免存在傳達信息不全面的情況。同時,作者和讀者無法直接進行學術交流,錯失了碰撞智慧火花的機會。并且,大多數期刊社也沒有提供作者與讀者之間交流和對話的平臺。不僅作者與讀者之間溝通不暢,作者與期刊社也同樣面臨著互動性弱的情況,存在著作者黏性不足,很多作者“發完即走”,后續沒有進一步合作。基于這種現狀,走集約化發展道路,提升對讀者和作者的服務意識,努力增強作者黏性的期刊社改革勢在必行。(二)出版周期長。傳統紙質期刊,以月刊為例,一般是28天的出版周期。相對于互聯網的即時傳播速度,傳統紙質期刊短板比較明顯,相對于“互聯網+”資訊,期刊的時效性相對低一些。即便部分期刊實現了網絡優先出版,但部分讀者尚未形成對數字出版平臺優先閱讀的習慣。讀者有時不能在第一時間捕捉到學術思想,作者與讀者的學術交流又頻頻受限,紙質媒體的傳播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另一方面,出版物存在一定的差錯率,在整個出版過程中,由于各種原因,排版環節甚至印刷環節,都可能存在小瑕疵。刊物一旦發行,很難彌補這種小瑕疵。(三)大數據匱乏。紙質期刊發行后,一般只有全國各省市發行量和銷售量的小數據,除此之外,幾乎很難獲取“互聯網+”大數據,可以說,期刊社對終端用戶信息的數據資源是極度匱乏的。在這種背景下,無法全方位了解讀者群體特征、單篇文章閱讀頻次和期刊整體閱讀趨勢等與期刊緊密相關的大數據。數據會說話,數據背后隱藏的是新的選題增長點、潛在用戶、渠道拓展和營銷推廣的源泉,對于期刊的長遠發展是不無裨益的。
三、數字化發展路徑
介于學術期刊存在的上述短板問題,高校期刊要順應潮流,搭上“互聯網+”時代的契機,多管齊下,運用創新思維模式來彌補短板,集中優勢,以集群化思路探討期刊出版的數字化發展路徑。(一)不斷挖掘新選題。學術期刊由于其特殊文化屬性,與大眾期刊相比,有著明顯的差別性:學術期刊的學術價值主要體現在學術品位上,即刊物所刊登的論文其選題處于學科領域的前沿地位,所論述的話題處于該領域的難點、熱點和重點,所闡述的觀點是獨一無二的、獨創的,并且是科學的。其次,優質選題是高校學術期刊品牌價值的脊柱。時刻聚焦當前學術熱點、難點和焦點問題,結合當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發展的需要,對所在學科和領域內的重大理論問題、前瞻性問題或技術性難題進行篩選、論證,并及時制訂選題規劃,突出刊物的吸引力。關注學術前沿動態,及時捕捉行業發展動態。比如,5G和區塊鏈是當下熱點話題,期刊的選題緊密圍繞熱點深度挖掘,要做好高校期刊的品牌建設必須學術品位和選題策劃雙管齊下,積極開發新選題,引發新的增長點。(二)活學活用微信公眾平臺的大數據。期刊微信公眾平臺是高校期刊社數字化轉型探索的先行者。借助新媒體平臺,打造以學術期刊為核心的學術社群。通過微信公眾號,可以發送刊物論文、最新科研成果、行業動態和會議資訊等;通過微信公眾平臺,可以精準定位到讀者群、作者群、學者群、專家群以及潛在的作者和讀者;通過微信公眾號,也可以推送本領域的專業信息,比如會議綱領、會議PPT、專家對前沿熱點問題的權威解讀等,學術期刊與讀者群、作者群、學者群、專家群構建牢固的學術社群,這對于增加期刊稿源和曝光度都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一方面,微信公眾平臺承載更多的呈現形式,包括音頻、視頻、圖片,極大地豐富了期刊的可視化。比如,晦澀難懂的科技論文,附上科普性視頻,將專業化閱讀延伸到大眾化閱讀,在增加點擊量的同時,也增加了期刊的受眾面和傳播力。在微信期刊的公眾號/訂閱號/服務號里面顯示每篇文章的閱讀量、點贊數、轉發量和評論。另一方面,微信平臺提供了強大的數據支撐體系。數據統計分析維度大致分為用戶分析、圖文分析、消息分析、菜單分析、接口分析以及網頁分析。無論是用戶特征,還是文章閱讀量,閱讀日活躍度、閱讀周活躍度、閱讀月活躍度,單篇論文閱讀次數,閱讀人群構成,以及渠道構成都提供了詳盡的大數據。大數據對于期刊的品牌影響力、選題策劃、渠道推廣乃至市場營銷都有積極的作用。后臺大數據的統計與分析可以反哺選題策劃,這些數據承載了與刊物相關的重要信息,對于發掘潛在學術社群不無裨益。數據資源的解讀、分析都是非常寶貴的財富。(三)構建知識服務機制。在數字化的浪潮中,高校學術期刊勇于開拓思路,多條腿走路,逐漸構建與完善期刊的知識服務體系,不斷為用戶謀求多元化、個性化的增值服務模式。“互聯網+”時代,倡導平臺化思維。高校學術期刊可借鑒新興媒體和新興平臺的發展思路,搭建基于期刊用戶的知識服務與付費的平臺服務,凝聚期刊用戶,將線下用戶逐漸聚攏到線上,為進一步發掘用戶價值提供基礎。高校學術期刊重視用戶需求并引導用戶參與,積極創建以用戶為核心的知識服務平臺體系,提供全方位、立體式的服務,包含學術資訊、學術培訓、學術會議、研討會直播、學術論著出版和論文投稿相關的免費和付費服務。學術期刊的發展也應遵循“互聯網+”平臺思維,建立新媒體平臺,形成學術產品矩陣,擴大學術社群,以提升期刊整體的聚合力和吸引力。在出版傳統學術期刊的基礎上,應將期刊衍生的產品擴展到新媒體平臺上,實現產品多樣化、服務精細化,為用戶提供一站式的解決方案和整合性服務。致力于傳播學術信息、提升用戶科研能力、構建用戶驅動的知識服務機制在實踐中已初見端倪。如《英語學習教師版》在微信服務號開設了在線課程版塊,里面涉及文本解讀、閱讀教學、教師語音等二級欄目,細分了用戶需求,邀請了英語教學相關領域的學者做到定制化的課程設計與授課,解決了科研中的問題。
未來,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新模式、新技術將逐漸引入到期刊的運作機制。高校學術期刊力爭內容多渠道、多媒體呈現,積極推廣期刊的數字化出版新模式,實現多媒介的融合。各高校學術期刊需要積極思考如何利用“互聯網+”時代的優勢,揚長避短,優化產業升級,最終打造高校學術期刊社的品牌影響力,提升綜合實力。
參考文獻:
[1]劉志強,王婧,張芳英,張昕,丁譯,張秀峰.建設中國高校一流科技期刊的發展展望———基于《中國高校科技期刊年度觀察報告(2018)》[J].科技與出版,2019,(1):13-19.
[2]2018-2019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EB/OL].
作者:姜林琳 單位: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 上一篇:大數據在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應用
- 下一篇:農村生活水源三項規劃工作匯報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