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CI期刊網絡多模態話語研究

時間:2022-06-15 04:49:20

導語:SSCI期刊網絡多模態話語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SSCI期刊網絡多模態話語研究

1引言

根據研究機構MiniwattsMarketingGroup(2018)的統計數據,2018年全球互聯網用戶數量已突破40億,超過50%的世界人口在使用互聯網;在北美和歐洲等發達國家和地區,互聯網普及率已接近90%。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深刻地改變了人類交際模式,傳統線下交流逐漸向線上溝通轉變(耿敬北等2016)。由于互聯網載體的特殊性,基于網絡的溝通亦呈現出特有的語言形態變化,單一的語言媒介逐漸被語言、圖像、聲音等綜合構成的復雜媒介所取代(馮德正等2014)。由語言和非語言等多種表意資源構成的網絡多模態話語成為當前人類話語實踐的一種主要形式與主流趨勢(Martin&Tyner2012;Martinec2005)。網絡多模態話語的迅速發展吸引了大批國際研究者關注。自20世紀初,研究者開始借鑒Kress&vanLeeuwen(1996)的“視覺語法”、Norris(2004)的“多模態互動分析”等來探討網絡媒體話語、網絡日常交際等多種形式的網絡話語。近年來,國際網絡多模態話語研究愈發呈現出蓬勃發展態勢,不僅研究領域和范疇不斷拓展,同時還開始融合傳播學、認知心理學等學科的跨學科理論體系,在研究方法、分析工具等方面亦不斷推陳出新。反觀國內,雖然馮德正等(2015)、國防(2016)等學者不斷強調研究網絡多模態話語的重要性,但國內相關研究的總體發展水平與國外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檢索發現,近十五年間Cssci期刊只發表了16篇網絡模態話語研究,其中實證研究只有9篇,且研究主題較為單一、研究方法仍存在局限。當今社會,互聯網發展日新月異,網絡話語作為新興主流交際語體,多模態話語與傳統媒體話語的共性、差異與特征值得引起國內外學術界的充分重視。本文擬對國際網絡多模態話語研究進展進行梳理總結。研究將運用內容分析與定量統計法,對2004-2018年間國際SSCI期刊收錄的網絡多模態話語研究論文從發展現狀、研究主題和研究方法三個層面進行系統分析,以求客觀展現近十五年國際網絡多模態話語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為國內相關研究提出相應研究啟示。

2研究方法

本文選取SocialScienceCitationIndex(SSCI)期刊收錄的網絡多模態話語論文作為研究對象。在WebofScience數據庫中,以“online+multimodal”等5個詞組①為關鍵詞對“主題”進行檢索,檢索時間區間為2004-2018年,檢索語言為英語,檢索類型為論文。同時,考慮網絡多模態話語多以網絡媒介為載體,相關研究已不局限于語言學領域,傳播學界對相關問題也較為關注(馮德正等2014;Jovanovic&vanLeeuwen2018)。因此,為保證研究樣本的完整性,檢索時將研究領域限定為語言學和傳播學。以此標準檢索共得到206篇預選論文。而后通過直接下載和文獻傳遞兩種方式獲得文獻全文,并逐一分析論文主要內容,剔除研究主題和內容不是網絡多模態話語的文獻(如只在論文題目、關鍵詞或摘要中提及網絡多模態話語,但未對相關內容進行實質性分析和討論的論文)。最后,共獲得158篇SSCI網絡多模態話語樣本文獻。本文對樣本文獻的分析將從三個層面進行。首先,將采用全景視角,從發表時間和數量、發表期刊、作者情況和研究類型4個維度,展現近十五年國際網絡多模態話語研究的發展現狀;然后,將通過考察樣本論文的研究主題,分析國際網絡多模態話語研究的主要研究內容;最后,將分析重點聚焦于實證研究,通過分析研究視角、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4個方面,展示國際網絡多模態話語實證論文的研究現狀及方法論概況。為詳盡展現研究的發展變化趨勢,分析將以五年為單位將樣本文獻劃分為三個時間段(2004-2008年、2009-2013年、2014-2018年),進而按照上述分析思路運用內容分析法對樣本文獻進行編碼分析。編碼人員為本文的兩名作者。調研中,我們隨機抽取15%的編碼結果檢驗編碼員間一致性,Krippendorff系數為093,表示編碼有效,信度較高(Krippendorff2004)。

3發展現狀

31發表時間和數量。本文首先統計158篇國際網絡多模態話語樣本文獻在各年度的發表數量。結果顯示(見下頁圖1),相關研究發表數量總體上呈現波動性增長趨勢,2013年以后增長勢頭尤為明顯,發表篇數從2012年以前的8篇以下上升到2016年后的25篇以上。這一趨勢反映出近十五年國際網絡多模態話語研究的積極發展態勢,說明相關研究在國際學界愈發廣受關注。32發表期刊。表1列出樣本文獻在三個時間段內的主要發表期刊(發表數量≥3篇)。158篇網絡多模態話語研究共發表于59本期刊,其中VisualCommunication、SocialSemiotics、ReCALL和JournalofPragmatics4本期刊的發表數量最多,均達到10篇或以上。同時,期刊的時間變化情況顯示出兩個趨勢:第一,期刊范圍不斷擴大,期刊數量從2008年前的8本增長到2014年后的46本,LanguageTeaching等語言學權威期刊從2009年后開始陸續發表網絡多模態話語研究;第二,核心期刊發表數量不斷增多,VisualCommunication、SocialSemiotics等較為關注網絡多模態話語研究的核心期刊發表數量都呈現逐年遞增趨勢,從期初的1篇左右增長到近期的9篇以上。網絡多模態話語研究受國際主流語言學界的關注程度在不斷提高。33主要作者。樣本文獻涉及的作者較多,下頁圖2列出了三個時間段內發表總量靠前(數量≥3篇)的9位作者的發表情況。9位學者都是從2009年以后才開始陸續發表網絡多模態話語研究。其中,有三位學者發表數量最多,均超過5篇:KayLO’Halloran現供職于英國利物浦大學,主要關注多模態語篇分析研究;SabineTan和PeterWignell現供職于澳大利亞科廷大學,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多模態語篇分析、多模態分析工具開發等②。其后,發表數量為4篇的三名學者:NicolasGuichon現供職于法國里昂第二大學,主要從事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研究;JohnSKnox現供職于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主要從事多模態語篇分析和網絡媒介話語分析研究;HelenCaple現于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從事新聞話語分析、新聞話語符際關系研究③。最后,有三名學者發表數量為3篇:KevinHarvey現于英國諾丁漢大學從事多模態(批評)話語分析研究;MugeSatarCoen現供職于英國紐卡斯爾大學,主要從事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研究;TheovanLeeuwen作為多模態研究領域的奠基人之一,現于南丹麥大學從事相關研究工作④。可見,澳大利亞與英國學者在當前網絡多模態話語研究中取得比較突出的成績,且相關學者的研究焦點主要集中在多模態話語分析、工具開發和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研究。34研究類型。參考Dornyei(2007:16-17)對應用語言學研究類型的分類,我們將樣本研究劃分為實證研究與非實證研究兩類。實證研究使用樣本數據,并包含清楚的研究設計、數據收集和數據分析過程;而未使用樣本數據也未清楚論述上述內容的研究均屬于非實證研究。統計結果顯示(下頁圖3),158篇論文中非實證研究34篇(占比215%),實證研究124篇(785%)。同時,實證研究數量和占比近年均呈上升趨勢,數量從期初的5篇增長到近期的88篇,比例從期初六成增長到近期的八成以上。這一趨勢反映出近十五年國際網絡多模態話語研究質量不斷提升,實證研究已成主流。

4研究主題

參考應用語言學研究權威期刊AppliedLinguistics⑤、多模態研究權威期刊VisualCommunication⑥以及Barton&Lee(2013)分別對應用語言學、多模態話語以及網絡話語研究主題的分類,我們對158篇樣本文獻的研究主題進行了統計分析。結果顯示(下頁表2),近十五年國際網絡多模態話語研究主要探討了12個主題。其中,網絡語言教學(38篇,241%)、網絡語篇與語用分析(38篇,241%)和網絡批評話語分析(28篇,177%)是最受關注的3個研究主題(共占658%)。另有超兩成論文(253%)重點關注了網絡身份構建(16篇,101%)、網絡會話與互動分析(13篇,82%)、理論構建與研究方法(11篇,70%)3個主題。最后,還有少量研究探討了話語分析軟件開發利用(4篇,25%)、網絡語言素養(3篇,19%)、網絡詞典學(2篇,13%)、網絡翻譯(1篇,06%)、網絡多語言使用(1篇,06%)以及其它(6篇,38%)等6個主題。從三個不同時間區段看,研究主題近十五年的發展趨勢呈現如下特點:第一,研究范圍不斷擴大,即研究主題從期初的6個增長到近期的12個,網絡詞典學(Liu2017)、網絡翻譯(Afli,Barrault&Schwenk2016)、網絡多語言使用(Aflietal2016)等話題從2009年后才逐漸受到研究者關注。第二,網絡語篇與語用分析以及網絡批評話語分析的研究數量和占比都呈現逐年上升趨勢,成為近年的研究熱點,這一發現基本驗證了冉永平等(2019)的研究結果。相關研究探討的話題也較為豐富:網絡語篇與語用分析研究討論了符際關系(Martinec2005)、轉喻與隱喻(Tay2017)、語類分析(Zappavigna&Zhao2017)、語步分析(Lam2013)等多方面的內容;網絡批評話語分析研究考察了網絡話語在政治(Ben-David&Matamoros-Fernandez2016)、經濟(Moran&Lee2013)、文化(Hunt2015)等多個層面的社會意義構建。第三,2009年以后研究者開始重視話語分析軟件的開發和利用。例如,Smith,Tan,Podlasov,&O’Halloran(2011)論述了多模態研究者在網絡環境下運用分析軟件進行多模態研究的困難與挑戰;Krause&Zeldes(2016)和O’Halloran,Podlasov,Chua,&Marissa(2012)分別介紹了新開發的多模態話語分析軟件ANNIS3和TheMultimodalAnalysisSoftware,為研究者進行網絡多模態話語分析提供了新的選擇。總結上述發現,近十五年國際網絡多模態話語研究不僅在數量上不斷增多,在研究內容與范圍上也在不斷豐富與擴展,近年愈發重視對網絡語篇構成及其社會意義構建進行深入剖析,并開始關注分析方法與工具的發展與創新。

5相關實證研究方法

下文將聚焦于124篇實證研究,從研究視角、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四個維度考察國際網絡多模態話語實證研究方法。51研究視角。Sanz(2013)以及張德祿和郭恩華(2013)總結多模態話語研究主要有三個研究視角:社會符號和系統功能學視角(Kress&vanLeeuwen1996)、認知隱喻視角(Refaie2003)以及多模態互動分析視角(Norris2004)。對124篇實證論文的研究視角進行統計,結果顯示(下頁圖4)近十五年國際網絡多模態話語研究主要采用社會符號和系統功能學視角(78篇,629%),其后依次為多模態互動分析視角(23篇,185%)、認知隱喻視角(15篇,121%)以及除上述三個視角以外的其它視角(10篇,81%)。研究視角在三個時期內的變化情況顯示出近十五年國際網絡多模態話語研究的兩個主要發展趨勢:第一,采用社會符號和系統功能學視角的研究數量和比例不斷上升。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會符號和系統功能學視閾下的多模態理論在不斷成熟完善,相關理論在網絡多模態話語研究中的應用程度不斷加深、應用范圍不斷擴大。近年還有學者將社會符號和系統功能學理論從傳統的多模態語篇分析拓展到網絡課堂教學等其它研究領域(Bezerner&Kress2008;Coffin2013)。第二,近十年認知隱喻理論視角的網絡多模態話語研究取得較快發展。認知視角的多模態隱喻理論發展是近年多模態研究的重要成果(馮德正等2014;馮德正等2011;Refaie2003)。2009年以后研究者開始將相關理論成果運用到如網絡海報(Tay2017)、網絡新聞(Catalano&Waugh2013)等網絡語篇的研究中。從上述發現可以看出,網絡多模態話語研究基本傳承了傳統多模態話語研究的學科視角多樣性,并十分重視吸收多模態研究的最新理論成果并將其應用到網絡環境下的多模態語篇分析中。同時,還有網絡多模態研究者開始關注不同研究視角之間的對話,嘗試探討諸如認知語言學和系統功能語言學等視角的融合(田笑語等2019)。其實,不同語言學科視角下的多模態研究相輔相成、互為補充,這是未來多模態話語以及網絡多模態話語研究的發展方向(馮德正等2014;Sanz2013)。52研究對象。參考馮德正(2017)和O’Halloran(2004:1-5)對多模態話語研究對象的總結,本文將網絡多模態話語研究對象劃分為兩類:1)網絡媒介語篇,各類網絡媒體承載的多模態話語;2)網絡自然交際,主要包括網絡課堂教學和網絡日常互動。統計結果顯示(表3),124篇樣本實證研究共考察了上述兩大類共11種網絡話語,研究對象以網絡媒介語篇為主(85篇,685%),網絡自然交際為輔(44篇,355%)。其中,網絡媒介語篇涉及的話語種類較多,其中網站話語(24篇,194%)、社交媒體話語(24篇,194%)和網絡新聞話語(14篇,113%)三類占比最高,而后還有少量研究討論博客話語(4篇,32%)、網絡表情(4篇,32%)、網絡論壇話語(4篇,32%)、網絡廣告話語(3篇,24%)、網絡雜志話語(2篇,16%)以及其它話語(6篇,48%)六類話語。而網絡自然交際以網絡課堂教學為主(34篇,274%),少量研究考察了網絡日常互動(10篇,81%)。進一步考察三個時間區段研究對象的發展變化,有兩個趨勢引人關注:第一,近十五年國際網絡多模態話語研究對象的范圍在逐年擴大。研究對象從2008年以前的3種增加到了2014年以后的11種,博客話語(Luzon2018)、網絡表情(Dancygier&Vandelanotte2017)、網絡論壇話語(Koteyko&Hunt2016)等都成為近年新興研究對象。第二,研究重心向網絡媒介語篇傾斜,社交媒體話語尤其受到研究者關注。網絡媒介語篇研究的數量從期初的2篇增長到近期的65篇,占比從開始的四成上升到當期的七成。其中,社交媒體話語研究從2008年以前的0篇增長到近期的22篇,2014年以后有近三成實證研究考察了社交媒體話語,Facebook(Koteyko&Hunt2016)、Tumblr(Gursimse2016)等社交媒體平臺都成為研究熱點。上述變化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伴隨近年各類網絡新媒體,尤其是社交媒體平臺的崛起,國際網絡多模態話語研究針對的對象范圍與研究重點亦隨之不斷變化和調整。網絡平臺的快速興起不僅促進了網絡語篇的發展,也推動了網絡交際的繁榮。然而,近年相關研究對網絡自然交際、尤其是網絡日常互動的討論(占比81%)相比之下仍顯不足,尚待研究者在未來研究中補充完善。53研究方法。借鑒馮德正(2017)和Jewitt,Bezemer&O’Halloran(2016)對多模態研究方法的總結,依據研究對象的不同,我們對124篇相關實證論文采用的研究方法進行了統計分析。結果顯示(表4),近十五年國際網絡多模態話語研究共使用了7種研究方法。其中,網絡媒介語篇研究主要采用語篇分析方法(57篇,460%),此外還有部分研究使用了多模態語料庫方法(21篇,169%)。網絡自然交際研究以觀察錄像為主(36篇,290%),還有少量研究采用了訪談(7篇,56%)、問卷調查(4篇,32%)、心理實驗(3篇,24%)和眼動實驗(1篇,08%)等方法。考察研究方法的縱向時間變化情況,不難看出:近十五年國際網絡多模態話語研究使用的研究方法種類在不斷豐富,研究方法從期初的4種增加到近期的7種,語料庫(Chik&Vásquez2017)、訪談(Oakley,Pegrum,Xiong,Lim&Yan2018)、眼動實驗(Sivle&Uppstad2018)等研究方法都從2009年后開始被研究者關注。其中,多模態語料庫方法的發展勢頭尤為突出,研究數量從期初的0篇增長到近期的17篇,2014年以后有近兩成研究使用了語料庫方法。多模態語料庫作為定量考察多模態話語特征的重要方法,能為傳統定性描述性話語分析做出重要補充,成為近年國際多模態研究的一個重要發展趨勢(Lam2013;劉劍2017)。但由于網絡多模態話語的特殊性,以往研究大多只針對研究問題建立小型專門語料庫,尚未見基于大型網絡語料庫的多模態研究。54分析工具。如上文所述,網絡話語的復雜性及所涉龐大數據為網絡多模態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戰,因而研究者越來越重視分析工具的開發與使用(Krause&Zeldes2016)。本研究中,共有27篇實證研究使用了分析軟件(占比218%),使用分析軟件的研究數量從期初的0篇增長到近期的19篇,2009年以后每個時間段都有兩成以上的研究使用了話語分析軟件進行輔助研究(圖5)。同時,研究使用的工具軟件種類也較為豐富,包括ELAN、Atlas-ti、Nvivo、MaxQDA等16種軟件⑦。表5將國際相關研究所用軟件名稱及使用頻次列出,供國內研究者參考借鑒。

6研究結論與啟示

61研究結論。本文以2004-2018年間SSCI期刊發表的158篇網絡多模態話語研究為樣本,運用內容分析與定量統計法,系統梳理了近十五年國際相關研究進展及發展趨勢。研究結果表明:1)近十五年國際網絡多模態話語研究總體呈現波動性增長趨勢,2013年以后增長勢頭明顯;研究發表于VisualCommunication等59本期刊,期刊發表范圍不斷擴大;KayLO’Halloran等9名學者發表數量較多,澳大利亞與英國是當前兩個研究重鎮;研究質量不斷提升,實證研究是主流研究范式。2)研究主題方面,探討了網絡語言教學、網絡語篇與語用分析、網絡批評話語分析等12個主題;研究范圍不斷擴大,愈發重視考察網絡語篇構成及其社會意義構建以及分析方法與工具的應用與創新。3)實證研究中,主要采用社會符號和系統功能學理論視角,近年認知隱喻視閾下的研究發展較快,并開始關注多學科視角的對話與融合;研究對象包括11種網絡話語,以網絡媒介語篇為主,網絡自然交際為輔,研究對象范圍不斷擴大,研究重心向網絡媒介語篇傾斜,近年尤為關注社交媒體話語;主要使用語篇分析、觀察錄像等7種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種類不斷豐富,愈發重視多模態語料庫方法;使用了包括ELAN等16種話語分析軟件,使用工具軟件的研究不斷增多,成為近年一個重要發展趨勢。當然,調研結果顯示國際網絡多模態話語研究也并非無懈可擊。國際研究在研究理論視角的融合方面還待繼續拓展,對網絡自然交際尤其是網絡日常互動的討論仍待加強。62研究啟示。總結近十五年國際網絡多模態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不僅可為國內研究者掌握國際學術動態和爭取國際發表提供參考,也可對國內研究拓展研究領域和提升研究水平有所啟示。首先,網絡多模態話語研究值得引起國內學者進一步關注與重視。在當前網絡成為主要交際媒介的社會背景下,國際網絡多模態話語研究愈發呈現出蓬勃發展態勢,研究數量與研究質量都在穩步提升。相比之下,我國相關研究的總體發展水平與國際研究仍存在較大差距。上文提及,我國相關研究近十五年間無論發表總量及實證研究比例都比較低。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國內學界對網絡多模態話語研究的重視程度不足,對相關問題的討論深度有限。伴隨我國互聯網的深入發展,網絡多模態話語研究的重要意義將進一步凸顯,相關研究值得引起國內學者及學界關注與重視。其次,國內網絡多模態話語研究的主題范圍和對象尚待拓展。國際網絡多模態話語研究探討的內容豐富,涉及網絡語言教學、網絡語篇與語用分析等12個研究主題。反觀國內網絡多模式話語研究主題仍較為局限。近七成國內相關研究探討網絡語言教學,其余研究主要討論網絡語篇與語用分析和批評話語分析,對國際網絡多模態話語研究日益關注的其它9個研究主題則未有論及。此外,近年國內研究探討的主題仍較集中,變化并不明顯,這與國際研究范圍不斷擴大、研究內容不斷豐富的發展趨勢不符。在研究對象方面,國外網絡多模態研究緊跟當前網絡話語實踐的發展趨勢,對網站話語、社交媒體話語等11種網絡話語做出探討。而國內研究考察的對象范圍還較有限,仍主要集中于網站話語、網絡新聞等,對微信等已然興起的其它網絡社交媒介所承載的多模態話語尚未論及。國際相關研究對網絡新媒體及社交媒體多模態話語的關注與探討為國內研究拓展研究對象范圍提供了參考。

未來國內研究可考慮在借鑒國際研究的基礎上,充分考量我國網絡話語的發展現實,適當擴大研究范疇,不斷推動我國網絡多模態話語研究的發展。最后,國內網絡多模態話語研究方法還可完善。在研究視角方面,國際網絡多模態話語研究不僅研究視角多樣,還開始關注不同研究視角的對話與融合。然而正如程瑞蘭等(2017)對國內多模態話語研究的調研結果所示,國內研究仍存在研究視角局限、對某一理論的應用過于集中、多學科適應性差等問題。未來國內研究可參考國際多模態領域的最新發展趨勢,吸收最新研究成果,在不斷夯實國內研究理論基礎的前提下,逐步拓展和豐富國內研究的理論視角。在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方面,國外研究不僅所用方法多樣,且較為重視研究方法與分析工具的不斷創新。而國內研究在研究方法的使用與創新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間,對多模態語料庫、眼動實驗等方法都未有涉及,使用工具軟件的研究更不多見。如在研究方法與分析工具方面有所完善與拓展,將有效促進國內相關研究水平與國際研究接軌。伴隨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對人類交際方式和語言習慣將產生更深遠和持久的影響。網絡多模態話語作為近年迅速興起的一個研究領域,無論是在國際還是國內學界,均將有更廣闊的發展前景。希望本文能拋磚引玉,引發更多國內學者對網絡多模態話語研究的關注與思考。

作者:史興松 徐文娟 單位:1.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2.云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