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特色欄目與名欄工程建設思考

時間:2022-06-23 04:49:22

導語:期刊特色欄目與名欄工程建設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期刊特色欄目與名欄工程建設思考

一、名欄類型狀況分析

綜觀現有的三批名欄,從所屬期刊入選CSSCI來源期刊(2019—2020)、中文核心期刊(2017)、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2018)等三大核心期刊評價體系的情況來看,第一批入選以上三類核心期刊的10種,雙核心期刊2種,普通期刊4種;第二批入選三類核心11種,雙核心4種,單核心3種,普通期刊6種;第三批入選三類核心14種,雙核心1種,單核心2種,普通期刊8種。4種類型分布的總比例為35∶7∶5∶18。從近年來的名欄入選情況及期刊入選三大核心評價體系的數據變化看,名欄的選拔有從核心期刊往普通期刊偏移的趨勢,但核心期刊仍占主流。這與核心期刊更為雄厚的辦刊實力、豐富的辦刊經驗以及毋庸置疑的稿源優勢密切相關。相較之下,普通期刊的名欄建設之路更為艱難。但普通期刊在特色欄目入選教育部名欄后,出現了往核心期刊沖擊發展的良好態勢,印證了名欄建設對期刊整體發展較強的輻射推動效應。從名欄的研究范疇看,第一批名欄多以宏觀性的學科研究為主,如《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的“世界史研究”、《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的“教育學心理學”、《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原《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的“人類學研究”等,直接以學科或研究領域來命名;或以學科分類為基礎,加以一個時間范疇的限定,如《經濟學家》的“面向21世紀的中國經濟學”、《海南師范大學學報》(原《海南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的“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等。而像《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的“岳麓書院與傳統文化”、《中國青年社會科學》(原《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的“青少年研究”這樣以學術專題命名的名欄屈指可數。這一時期名欄的研究范圍體現出較為明顯的宏觀性、整體性特點。第二批名欄的研究領域開始趨于往學科的分支方向細化發展,如《浙江樹人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的“民辦高等教育”、《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的“宋史研究”、《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的“修辭學大視野”等,逐漸彰顯細化特征。到第三批名欄建設時期,涌現諸多以個性化、熱點性問題為研究對象和范疇的名欄,如《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的“農村農民農業研究”、《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的“經濟熱點”等。同時,對地域文化的研究成為一種熱門趨勢,如《邯鄲學院學報》的“趙文化研究”、《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的“紅山文化契丹遼文化研究”、《嘉興學院學報》的“嘉興名人與嘉興文化”等。對比名欄建設初期,單純以學科命名的名欄不再占據主流,轉由“學科———學科分支———學術專題”方向的細化發展。可見,教育部名欄建設工程的甄選標準在不斷地調整深化,而期刊本身也在探索如何將欄目與自身學科優勢、學科熱門問題以及當前時代熱點相接軌,加快自身轉型以應對更多內環境與外環境的雙重挑戰。具體到各名欄的發稿情況,三批次名欄單類目與多類目的稿件發文比為7∶9、10∶14、15∶10,總發文比為32∶33。①近一半名欄依照明確的學科類目范疇來確定稿源,研究邊界相對清晰。如《中央音樂學院學報》的“民族音樂研究”稿件明確歸為藝術類,《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的“物流研究”稿件明確歸為經濟類。另一半名欄則出現多類目并置的現象。如《西藏大學學報》的“藏學研究”自2013年以來,每期發文10余篇,占全部稿件一半以上?!安貙W研究”僅作為一個框架范圍,與其相關的論題均可雜糅收納,涉及哲學藝術、歷史地理、語言文學、文化教育等多個研究領域,由此迅速成為該刊的重要支撐欄目。《裝飾》“特別策劃”欄目的稿件除文化、經濟、社會等社科類目外,更涵蓋了輕工業、建筑科學等工業技術類目,體現出多學科領域交相輝映的特色。名欄發文的類目設置折射出不同期刊在辦刊宗旨、學科優勢、研究視野上的差異,但最新刊文信息表明,名欄的多類目發展趨勢漸盛,如《經濟學家》的“面向21世紀的中國經濟學”2019年第8期、第11期分別刊發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國家治理現代化等議題的論文,《海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的“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2019年第6期刊發文化傳播方向的論文等,預示欄目的綜合化、跨領域化發展正成為高校學報名欄的一種嘗試方向與融合路徑。

二、名欄成長性矛盾探討

近年來,名欄建設取得了不俗成效,主要表現為:其一,名欄建設推動了欄目本身的發展以及所屬期刊影響力的提升。較具代表性的如《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以人類學與民族學研究作為自身的特色欄目,大力推進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社會學、東南亞研究等學科建設,突出欄目的民族性、文化性、地方性、區域國際性,吸引并刊發了諸多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等學科領域學術前沿的優質稿件,由此使該欄目迅速成為“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的重要陣地之一”②。2004年,該刊“人類學研究”特色欄目入選首批教育部名欄,以此為起點尋求向更高的目標跨越式發展,2006年該刊成功入選第二批教育部名刊,2012年入選“國家社科基金學術期刊”資助,2013年起連續三屆被評為“百強社科期刊”。以特色欄目為起點,向外輻射、擴散期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正是期刊品牌塑造、水平提升、做大做強的重要策略。其二,名欄建設推動了期刊所在高校學科的建設進程。典型范例如,《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的“編輯學研究”是最早以編輯學理論、編輯活動規律及編輯實踐活動為研究對象而設立的高校學報特色欄目。該欄目1985年創設伊始,作為新興學科的編輯學還未能形成權威完備的學科理論體系,編輯出版高等教育也在醞釀中。以此為契機,該欄目及時推出了《信息智化編輯觀》《文化締構編輯觀》《論編輯學理論的跨學科研究》《編輯學整體性原理探析》等論文,“引發了一場全國性關于編輯概念、內涵的討論,有力地促進了編輯學研究的縱深掘進與發展”①,引起學界的聚焦關注。與此同時,河南大學學報編輯部1986年開始招收編輯出版方向的碩士生。欄目也多次組織專題論文或筆談,從編輯文化、出版產業、專業教育等方面對編輯出版學的理論創新和學科建設展開討論。前者標志著河南大學編輯學學科的誕生,后者推動了河南大學編輯出版學學科的發展。如今河南大學成為“編輯學研究的重鎮”,河南大學的編輯學專業也成為國家級重點專業。而“編輯學研究”欄目也在2006年被評為全國社科學報優秀欄目,2014年入選第三批教育部名欄建設工程。欄目早期負責人王振鐸教授、宋應離編審最早在全國招收編輯學專業研究生,為河南大學編輯學專業的創辦開辟了道路。現任負責人姬建敏編審也在2005年被聘為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編輯出版學方向碩士生導師;2017年轉評教授,現為河南省第九批重點學科編輯出版學學科牽頭人。《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通過特色欄目建設與學科建設互助互動共生共贏的思路和實踐,無疑為高校學科發展提供了一種參考與借鑒。其三,名欄建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區域特色文化的知名度,為地方經濟增速和社會發展創造了契機,使欄目所在的高校學報的服務功能進一步顯現?!胺丈鐣巧缈茖W報的一個重要功能,也是衡量學報質量和社會影響的一個重要標準?!雹诂F有名欄中多以地域文化和地方名人為基石衍生的特色欄目,這些欄目對地域文化加以反哺,促進了當地以特色文化和名人效應為主導的文化產業的興盛。如《湖北工程學院學報》的“中華孝文化研究”是以發掘孝感市的孝文化為目標所設的特色欄目,該欄目以當地古代孝子董永、黃香、孟宗等人的故事原型為原點,以歷史研究與現實研究相結合,梳理和探討孝文化的歷史傳承、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在學界和社會上贏得了較好的聲譽。當地政府和文化部門從中汲取靈感,傾力打造“中國•孝感孝文化旅游節”,組織開展中華孝文化高峰論壇、老年健康產業博覽會、旅游資源推廣以及楚劇展演等主題活動,以弘揚孝文化,實現人文資源向經濟資源、社會資源的成功轉化。通過對地方高校學報特色欄目的打造建設,擴大地方特色文化的社會影響力,進而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和文化實力的提升。另外,本身就是多核心期刊的學報,其特色欄目站在一個較高的起點和平臺上,發展態勢迅猛。如《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等均屬于名校名刊,其“岳麓書院與傳統文化”“區域開發”“經濟與管理研究”等特色欄目先后進入了名欄的行列,實現了強者越強的良性循環。即使是普通學報的特色欄目建設也表現出了較好的發展勢頭。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原南京氣象學院)《閱江學刊》的“氣象與人類社會”欄目關注大氣污染、生態文明、低碳經濟等當下熱門課題,論文的轉載率很高,社會反響強烈。這類體現學術特點和學術前沿的特色欄目無疑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傮w來看,自2014年第三批名欄塵埃落定以來,未再有新的欄目榮膺其列,而申報候選的特色欄目已多達200來個,這一方面體現名欄工程篩選標準之嚴、要求之高;另一方面也可見對名欄再建設的呼聲之高。當然,就名欄工程建設的已有成果而言,大部分名欄的特色性日益形成,同時作為前路者為諸多期刊的特色欄目提供了探索經驗與示范作用,但暴露出的路徑取舍與現實性困惑等問題也不容忽視。一是欄目特色化與綜合化的較量。很多名欄從建設之初就秉承“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理念,力求出新,但對獨特性的追求往往會在一定程度上犧牲學科類目的包容性和廣博程度,導致其發展路徑的窄化。如《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的哲學名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依托辦刊單位的學科優勢,成績不俗,但2018年起,該刊更名為《新聞與傳播評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被“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所取代,稿件定位相對窄化,實際上放棄了名欄原有的部分陣地。與此相對應的是富于地域特色的名欄。地域性是此類名欄得以脫穎而出的契機,卻也可能成為限制其壯大發展的不利因素。如《衡陽師范學院學報》的“船山研究”、《邯鄲學院學報》的“趙文化研究”等名欄,研究對象相對小眾,受眾多為依托當地研究機構的從業人員或對該領域感興趣的研究者,傳播輻射范圍也相對較弱。長遠來看,若不能對后續稿源及研究領域做合理有效的可持續發掘,極有可能影響欄目的良性生長。二是欄目穩定性與熱點時效性的抗衡。名欄評審的一個重要標準是“欄目設置4年以上、總發文量在80篇以上”。名欄的建設“是一個學術語篇由示例向系統以時間和質量為保障的積聚和漸變過程”①,必須有一個內具穩定性、持續性與邏輯性的發展思路,“重視欄目設置在時間上的連續性和空間上的穩定性,不貪圖一時之名,不追求短期效應”②,但落實并非易事。如《湖北工程學院學報》囿于辦刊規模、辦刊經費等,要在有限的版面里顧及所有欄目,必然擠占“中華孝文化研究”名欄的發文空間;《求是學刊》的“文化哲學研究”,2018年以來尚未刊發論文,其版面讓路于政經法的熱門專題,不可否認獲得了更多關注度,但長此以往或將導致名欄萎縮。在學科熱門化和研究對象熱點化的大環境下,如何協調期刊欄目穩定性與熱門時效性的平衡,尚待解決。三是欄目稿源數量與質量的沖突。當前名欄并非每期都發文,已不是個案問題。除了如上所述的權衡因素之外,另一重要原因在于優質稿源的稀缺。而名欄研究范圍的圈定進一步限制了稿件來源,導致許多優質稿件不能進入其列。當名欄無好文支撐,就不得不面臨如下問題:要么“寧缺毋濫”,堅持不發稿,欄目中斷;要么“寧濫勿缺”,在審稿上降低標準,放低要求。顯然兩種結果都偏離了名欄建設的初衷。對于普通期刊來說,或許還存在另一種尷尬:即使名欄在該研究領域處于強勢,也不得不面對核心期刊類似欄目搶占稿源的壓力。另外,就具有學科優勢和地域特色的名欄來說,校內稿件和校外稿件的分配取舍也是一個值得思索的問題。

三、名欄再建設路徑探尋

2017年,教育部啟動“雙一流”高校和學科建設,這為高校學報特色欄目的跨越式成長提供了重要契機。學科建設內在發展的邏輯是從一流高校、一流學科到一流著作、一流期刊環環相扣的學術鏈條。很多入選名欄建設的刊物所在的是地方普通院校,整體科研實力不強,亟待加強學術建設以縮短與名刊、大刊的差距;而諸多尚未成為名欄的特色欄目也要力求突破,努力形成期刊強有力的學術增長點,以此推動期刊正向發展的多米諾骨牌效應。整合已有的成功經驗,筆者試圖從以下方面對名欄的再建設路徑展開探考:(一)欄目研究對象的擴展深化。第一,擴展欄目的廣度,調整欄目研究范圍,重新界定欄目的研究邊界。一方面,打通時間代際的研究界限逐漸得到諸多學科研究者的認同;另一方面,跨學科領域的融合研究已成為學界不可回避的趨勢?;诖?,通過拓寬研究路徑尋求研究版圖的擴張,不失為一種推進欄目建設的可行辦法。以《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為例,其名欄“明清近代詩文研究”的前身是“清詩研究”,此名欄前身的創辦與當時學術界的研究狀況、發展趨勢,以及辦刊單位的學科優勢、科研力量的構成密切相關。為順應和推進明清詩文研究,而后又歷經了“明清詩文研究”專欄階段。隨著國內明清詩文和近代詩文研究日益受到重視,1994年定名為“明清近代詩文研究”。從研究對象看,范圍由清代詩歌擴大到明清乃至近代的詩與文;從時間跨度看,以清代為原點,上溯明代,下至近代,體現出文體與斷代“打通”的努力。由單一向多元化的轉型,豐富了名欄的研究內涵與厚度,使其成為明清近代詩文研究的著名學術園地,反過來又為欄目帶來了大量高質量的稿源。第二,探尋欄目的深度,縱深發掘與開拓研究點,促成欄目深化發展。從長遠來看,欄目的再成長要符合學術發展規律、有利于學科建設和期刊發展且經得起歷史和實踐的檢驗。名欄的設立,表明其較之普通欄目,在研究視域、話題深度上具有更大的延展可能性。以欄目設定本身為原點縱深挖掘,或可開發出諸多具有邏輯聯系的、有價值的研究話題?!巴ㄟ^整合優化相關學術資源構建特色欄目,以此規避同質化風險,進而取得局部競爭優勢,以點帶面提升學報核心競爭力與影響力,走‘內涵式發展之路’,不失為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③。較好范例如《中國青年社會科學》的“青少年研究”名欄,2007年前以單篇形式刊文,2007年以后,以名欄為主干,串聯多條枝葉發展,輻射孵化出“青少年與社會發展”“大學生與高校教育”“共青團與青年工作”等多個子欄目,形成一個名欄聯合多個子欄目繁榮發展的態勢。母子欄目互相呼應的良性發展,一方面擴大了名欄的建設力度與影響力,另一方面推動了子欄目迅速生長與成熟,為其成為期刊獨立欄目積淀了實力、創造了條件。(二)欄目方法研究的轉型升級。欄目在專業化、細致化的發展趨勢下,還要尋求方法研究多方位的突破。一方面,可打破舊有以學科類目為依據的分類,向以問題為中心搭建專題研究的模式轉變。已有學者意識到,“以問題意識為導向、打破學科邊界的學術專題是學術研究和學術管理中最有價值的關注點”①。從實踐方法而言,“以問題為中心確定欄目選題、作者構成、研究方法、文章風格,等等,是對以學科分類為中心的傳統編輯方法的革命性改變”②。如《江漢學術》(原《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的“現當代詩學研究”名欄,主要以選題為單元,每期集中一個詩學課題,對20世紀以來漢語新詩理論、思潮、流派、現象和新詩文本進行詩學意義上的專題研究,持續推出當下具有創造力和深邃視野的詩界學人研究成果,至今已推出“關于新詩的傳統”“關于新詩的文體和語言”“關于新詩的出版”“關于‘中生代’詩人”“關于現代詩人與詩歌思潮重釋”“關于新詩教育”等近50個專題。其對新詩諸多問題的探討或可成為現當代詩學“新的思考的起點”。通過深度挖掘已有問題,精準捕捉研究熱點,建構出新詩理論與批評的“當代意識”③,該欄目穩步成長為新詩研究領域的重鎮。另一方面,突破以獨立的宏觀性學科為主導的模式,致力欄目發展路徑的精準定位,促進欄目分支化發展。欄目的定位既不宜過于寬泛,過寬體現不出自身優于其他類似欄目的專長,從而喪失了獨特性與辨識度;也不能過窄,過窄易導致研究視域的窄化,長線稿源不足,流失作者與讀者的雙重關注度。如《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農村農民農業研究”、《江漢學術》“現當代詩學研究”等,均是學科分支化的典型,前者定位于農業科學中的三農問題,重點考察農村社會發展、農業經濟、農戶生計與保障等當代熱點三農問題,贏得諸多優質稿源,由此迅速推動名欄的壯大,推動了整個期刊的定位轉型;后者定位于現當代文學中的詩學問題,欄目既不是依托地域性的人文資源、傳統特色,也并非擁有目前在全國意義上的科研強項,而是獨辟蹊徑,選取一個看似傳統、涉入門檻低卻相對被冷落的“蕭條”領域,通過長效口碑與品牌的打造,顯現出持久的學術生命力和廣闊的學術前景,在該研究領域日益凝聚廣泛的號召力。(三)欄目平臺的多渠道搭建??陀^來說,后續優質稿源的不足是期刊發展所面臨的一個普遍性問題。對名欄而言,它關系到欄目的品牌效應、學術影響力、作者號召力能否得到有效積聚與傳承。因此,名欄的建設不僅要“引進來”,還要打通自身與外界的聯系,積極搭建學術對話交流平臺,促使其良性循環發展。一種途徑是引進欄目主持人,與欄目編輯形成內外呼應的交互關系。對欄目編輯來講,告別“編研一體”的傳統導致其與學術共同體分離,喪失了相關學科領域研究的學術話語權,“加之與學者的互動交流有限,往往既發現不了也追蹤不住前沿問題和熱點問題,故無能力策劃和組織以問題為中心的研究”④,亟待與該學術領域重建聯系。對學術研究者來說,“讓前沿學者特別是某些領域的學科帶頭人走進編輯部,以其獨到的學術眼光主持選題的確定,以其廣泛的人脈選擇合適的作者,從而使得開放的特色專欄成為學術共同體公認的平臺,并由此開啟了期刊及其編輯與學者重建關系的過程”⑤。目前,已有20多個名欄聘請了欄目主持人,他們對整體研究的現狀把握到位,對學術前沿動態能夠迅速洞察,對新銳作者的發掘敏銳而有效。編輯與學者的雙向互動可為欄目搭建與外界交互傳遞的橋梁。在此基礎上,可積極推進作者稿件來源路徑的擴建,對作者資源展開多渠道的吸納。如《江漢學術》的“現當代詩學研究”欄目不僅對大陸該研究領域的整體動態加以把握,同時及時關注港澳臺和海外相關領域的研究,近年發表來自英、美、日、新加坡等國家及港澳臺地區專家學者的論文近200篇,形成與大陸研究互補的重要詩學景觀。《裝飾》“特別策劃”欄目的稿件包含了學術論文、畢業設計、城建規劃、服裝設計圖等多種形式的研究成果,涵蓋學者、優秀畢業生、相關業內人士、海外設計人等多樣化身份的作者群體,形式廣泛,多元開放,為其可持續發展積攢了充足動力。另一種途徑是多路徑擴建學術交流的對話空間,為欄目走進學界視野,獲得更多話語權而努力。一是組織召開欄目專題研討會或研究論壇,增強欄目對作者的凝聚力,并為欄目的深化發展建言獻策。如《河南大學學報》舉辦的以“編輯學論壇”為主題的“教育部名欄工程建設暨《河南大學學報》創刊80周年慶典會”“‘編輯學研究’欄目創辦30年專題學術研討會”、《江漢學術》舉辦的“共話‘潛江詩群’現象,探討相關的詩歌和詩學論題”的詩學專題研討會、《赤峰學院學報》舉辦的以探索名欄建設為主題的“教育部‘名欄工程’建設高峰論壇”等,通過學術觀點碰撞與交流產生大量學術成果,為自身名欄建設帶來反思與推進建議。二是對欄目論文精粹加以結集與研討,及時回顧欄目的學術成果,為作者與作者之間、作者與編輯之間的二次對話提供平臺。以此為基礎,對其中優秀成果進行表彰和推廣,為欄目和作者帶來雙贏,在增進雙方感情黏合度的同時為后續合作做出了鋪墊。(四)欄目編輯含量的全面提升。期刊的學術質量是期刊的生命,它決定期刊在學術界、期刊界的影響力以及對讀者的吸引力。但對學術期刊辦刊水平的評判,編輯含量的考察必不可少,尤其對于名欄編輯來說,需要在欄目策劃、組稿約稿、編輯加工各方面起到良好的示范引領作用。名欄編輯只有對負責名欄的宗旨、定位有準確的把握,且自身是該研究領域的行家里手,享有一定的研究話語權,才能對來稿的選題、論點具備高度敏銳的判斷力、分析力,以專業視角在眾多稿源中篩選、捕捉到富有前瞻意義的稿件,乃至聚集方家形成研究方陣,引領和推動整個領域的話題走向與研究進程。而從稿件編輯校對的角度而言,欄目編輯是否嚴格執行編排規范和編校質量標準,影響甚至決定著欄目的優劣乃至成敗。教育部在評選三批名欄的過程中,對錯別字超標的刊物實行一票否決,印證了名欄作為高校學報特色欄目的優秀典范,對編輯含量的要求更為嚴苛。值得引起重視的是,對編校質量嚴格把關,不僅針對中文文獻,還要涵蓋外文信息。目前人文社科學報普遍包含英文目錄及摘要,同時部分學報刊發國外論文的譯文,對這些英文文獻,尤其是對其中涉及人文學科專門概念、術語的翻譯須有精準的把握。因此,高校學報名欄的再建設,欄目本身內涵要深挖,欄目的學術疆界要拓展,要實現欄目的可持續發展和欄目水平的不斷提高。編輯需實行學術質量和編輯含量兩手抓,把“工匠精神”貫徹到審稿、加工、出版的全過程,在講究學術特色的同時要把關編校質量,致力于期刊學術質量和編輯含量的雙重提升。

總之,名欄建設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其在探索過程中呈現出的經驗和不足值得更多的欄目建設人借鑒、反思。高校學報面對新興學科與傳統學科、綜合化與專業化等現實問題的種種考驗,如何保持欄目的特色化與學術質量、學術熱點、期刊整體目標的協調發展,將是一個值得長期思考的議題。在欄目特色化發展成為大趨勢的大環境下,名刊建設仍大有可為。

作者:倪貝貝 單位:江漢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