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藝術期刊統計與分析
時間:2022-09-01 03:04:21
導語:近代藝術期刊統計與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章對中國近代藝術期刊的種類和數量、各種類早期刊物情況、刊物創刊時間做了統計與分析。結果顯示:中國近代藝術期刊的數量近1000種,種類涉及美術、攝影、音樂、舞蹈、戲劇和電影;美術類期刊創刊時間最早,電影類刊物最多。它們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傳播世界各國文化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近代中國;藝術期刊;統計分析;文化傳承;文化傳播
藝術期刊作為傳播藝術知識、進行藝術交流的媒介,在藝術領域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我國近代藝術期刊在我國近代歷史上也起著重要的作用。研究中國近代藝術期刊,可以為中國近代藝術史的研究提供材料和佐證,也可為當代藝術期刊的發展提供借鑒。已經有一些學者就此進行了研究。有的對近代中國的中文期刊作了全面概述,有的對某一類藝術期刊進行研究,有的對某一地區的藝術期刊作了論述,有的對某一時間段的期刊進行探討,還有的對某一藝術刊物作了分析[1-12]。而對藝術期刊進行分類統計并作數據分析的文獻不多。本文在進行統計的基礎上,對藝術期刊的種類和數量,各種類早期刊物的情況以及創刊時間進行分析,并闡述中國近代藝術期刊對文化傳承與傳播的影響。
1中國近代藝術期刊統計分析
本文數據主要依據上海圖書館館藏近代中文藝術期刊統計而得。上海圖書館收藏有占全國約3/4的近代中文期刊,收藏數量居全國各圖書館之首[1],所以,以上海圖書館收藏刊物來探討中國近代期刊的發展狀況,可以基本顯示我國近代中文期刊的發展軌跡。本文所指的近代時間范圍是1840年至1949年,選取其中的藝術期刊進行統計分析。本文選取作為藝術期刊的依據是,根據《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的分類,在J(藝術)中從J0至J9的全部期刊,涵蓋了繪畫、書法、篆刻、工藝美術、攝影、音樂、舞蹈、戲劇和電影等領域。1.1種類和數量。根據統計結果,共計有藝術期刊984種。我國近代藝術期刊的種類、數量以及各種類早期刊物情況見表1。其中美術類包含了繪畫、書法、篆刻、工藝美術和綜合性刊物。從藝術期刊的種類來看,我國近代的藝術期刊已經涵蓋了各個藝術領域。以現在的中圖分類法來劃分,除了雕塑、電視沒有獨立的期刊外,其他均有刊物涉及。雕塑應在綜合性的美術刊物中有所體現,而電視當時還沒有。從藝術期刊的數量來看,在各種類中,電影類刊物最多,有318種,占32.3%;接著是戲劇類和美術類,各有259種和241種,各占26.3%和24.5%;以下音樂類93種,占9.5%;攝影類56種,占5.7%;舞蹈類17種,占1.7%。由此可見,電影類期刊的數量最多,約占了總數的1/3。其次為戲劇類和美術類刊物,各約為總數的1/4。期刊數量的多寡與行業受眾的多寡緊密相關。看電影是大家娛樂消遣的重要方式之一。電影中表現出的情節和時尚會被大眾追捧和模仿,且電影易于復制的特性又使得傳播方便而快捷,因而受眾面極廣。戲劇這種舞臺表演藝術,根植于民間,出現的年代久遠,各個地方的戲劇種類繁多,深受群眾歡迎,是大家喜聞樂見的形式。繪畫、書法、篆刻等藝術表現形式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也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藝術表現手法。歷代大家眾多,風格多樣。另外,這也是人們修身養性的方法之一,因而得到廣大人民的喜愛和追捧。電影、戲劇和美術這三類刊物的數量占了我國近代藝術期刊的八成多,正是這種大眾潮流的體現。1.2各種類早期刊物。表1也統計了各種類早期藝術刊物的出版情況,包括刊名以及創刊年份等。一般從最早創刊時間統計至1920年代。其中,美術類和戲劇類期刊整體創刊時間較早,故統計至1910年代;舞蹈類期刊創刊時間較晚,故統計到1930年代。共獲得早期刊物48種。從藝術期刊各種類早期刊物的創刊時間來看,創刊時間最早的種類是美術類。其中,最早的是《點石齋畫報》,于1884年創刊。19世紀創刊的還有《飛影閣畫報》(1890年創刊)、《飛影閣畫冊》(1893年創刊)、《新聞報館畫報》(1893年創刊)、《飛云館畫冊》(1895年創刊)。20世紀初創刊的有美術類的《求是齋畫報》(1901年創刊)、《神州國光集》(1908年創刊)、《中國名畫》(1908年創刊),戲劇類的《二十世紀大舞臺》(1904年創刊),音樂類的《音樂小雜志》(1906年創刊)、《燦花集》(1908年創刊)等。到了1910年代,創刊的戲劇類雜志占了多數,美術類和音樂類刊物也有數種。1920年代是早期藝術雜志創刊最多的時期,攝影類、電影類最早的刊物均始于這一年代。舞蹈類雜志創刊較晚,最早的刊物也要始于1930年代。由統計可見,19世紀創刊的5種雜志全部為美術類期刊。中國的繪畫和書法等藝術有著幾千年的歷史,經過歷代傳承,形成了與西洋繪畫迥異的鮮明的民族風格而屹立于世界藝術之林。戲劇類的刊物也整體創刊較早,這也與戲劇這一藝術形式歷史悠久、影響廣泛密切相關。當期刊這種形式出現的時候,以美術和戲劇作為題材率先進入藝術期刊的版面是順理成章的事情。1.3創刊時間。表2為我國近代藝術期刊創刊時間的分布統計,除去創刊時間不詳的78種刊物外,計有確切創刊時間的刊物906種,由此得到各年代創刊刊物的數量分布情況。從表2可以看出我國近代藝術期刊創刊時間的大致趨勢:19世紀和20世紀初,藝術期刊的數量很少;到了20世紀20年代,刊物數量急劇上升;直至30年代,期刊數量達到頂峰,這段時間被研究者稱為雜志年[13];進入40年代,刊物數量總體有所回落。根據對40年代各年的期刊數量觀察,在抗戰期間,刊物數量日趨萎縮,到抗戰勝利又開始回升。隨著時代的發展,刊物的數量越來越多,但它受時局尤其是戰爭的影響也很明顯,這從各年代的數量變化上可以看出。
2中國近代藝術期刊對文化傳承與傳播的影響
2.1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傳統文化綿延數千年,是全國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每一代人的職責和使命。這在我國近代藝術期刊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尤其是在美術、戲劇和音樂雜志中。如在美術類刊物中,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的校刊《美術》第1卷第1期刊登有“國粹畫源流”,第2卷第3期有“我國歷代的繪畫”;中華美術專門學校的《中華美術報》第3期登載有“論吾國美術之沿革”,第6期有“印學淵源”;中國畫會的《國畫月刊》第1卷第4期刊登有“中國山水畫今昔之變遷”,“中國山水畫思想的淵源”等。在戲劇類刊物中,大舞臺叢報社的《二十世紀大舞臺》第1期登載有“論戲劇之有益”;上海文匯圖書局的《俳優雜志》第1期刊登有“京戲術語”;新劇小說社的《戲劇叢報》第1卷第1期登載有“舊劇與歷史”;春柳雜志事務所的《春柳》第1期刊登有“昆曲一夕談”等。在音樂類刊物中,北京大學音樂研究會的《音樂雜志》第1卷第2期登載有“中國音律之比較”,第1卷第3期有“述古瑟制及調律”;上海中華音樂會的《音樂季刊》第1期刊登有“中國音樂源流考”,第2期有“吹蕭的研究”;國樂改進社的《音樂雜志》第1卷第4期登載有“中國音樂略史”等。我國近代的藝術雜志在繪畫、書法、篆刻、工藝美術、戲劇、音樂、舞蹈等方面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起到了承上啟下的積極作用。2.2傳播世界各國文化。在中國近代,國外的藝術理念、藝術表現形式等也影響到我國民眾。西方的技術手段、世界上許多民族各具風格的藝術手法,也通過藝術期刊使我們得以觀摩、學習和借鑒。這尤其體現在電影和攝影類雜志中。如在電影刊物中,晨社的《電影雜志》第12期刊登有“美國電影發達之原因”,第13期有“卓別林從事扮演電影小史”;平民書局的《影戲春秋》第5期登載有“法國電影專門學校的內容”;中國電影雜志社的《中國電影雜志》第12期刊登有“好萊塢之今昔觀”及“去年美國優美的影片和做工”,第14期有“日新月異的美國影片”等。在攝影刊物中,廣州攝影工會的《攝影雜志》第1期登載有“攝影術略史”,“日本寫真展覽會之盛況”;中國攝影學會的《中國攝影學會畫報》自第23期起,連續刊登“世界攝影杰作”;中華藝學會的《中華攝影雜志》第6期登載有“攝影材料進口總值”,第7期有“芝加哥博覽會的攝影展覽”等。我國近代的藝術雜志在電影、攝影、繪畫、音樂、舞蹈等方面對世界文化的兼收并蓄起到了應有的推動作用。
3結語
期刊于19世紀由西方傳入中國,曾對中國近展史起過重要的作用,它是后人研究中國近代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科學、藝術的一個重要載體。研究近代中國藝術期刊的產生和發展,對我們當代也不無啟示:1)近代藝術期刊在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方面作了不懈努力,也留存了寶貴的史料。在國家日益強盛的今天,我們要更加注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為增強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在國際上爭取文化話語權貢獻力量。2)近代藝術期刊在介紹和傳播世界各國文化方面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讓我們了解和接觸到了各種藝術形式。在當今全球經濟一體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背景下,我們應對世界藝術文化持開放態度,在藝術上融合創新。在新形勢下,我們的藝術期刊更要積極宣傳推廣為大家喜聞樂見的藝術作品,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參考文獻
[1]祝均宙.上海圖書館館藏近現代中文期刊總目[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4:1587-1603.
[2]喬志強.美術期刊與中國近代美術史學的發展[J].美術研究,2008(2):71-75.
[3]畢克官.近代報刊漫畫[J].新聞研究資料,1981(3):68-87.
[4]鄭利權.期刊媒介與民國書法——民國書法的傳播媒介學考察[J].書法賞評,2009(1):21-25.
[5]楊靜靜.清末民初戲劇期刊研究[D].上海:上海戲劇學院,2017.
[6]陳春曉.民初北平美術期刊研究(1919-1937)[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17.
[7]馬林.民國上海滬劇報刊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5.
[8]祁斌斌.1937年以前中國音樂期刊文論研究[D].北京:中央音樂學院,2010.
[9]游溪.“孤島”氣候與海派氣質——“孤島”時期藝術期刊研究(1937-1941)[D].上海:上海大學,2015.
[10]陳新陽.“光復五年”間的上海影刊研究——從1945年8月至1949年5月[D].長春:吉林大學,2018.
[11]林樹中.點石齋畫報與吳友如[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1981(2):13-18,20.
[12]孫明媚.上海美專校刊《美術》雜志研究[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09.
[13]陳江,李治家.三十年代的“雜志年”——中國近代期刊史札記之四[J].編輯之友,1991(3):77-79.
作者:趙春園 吳川靈 單位:東華大學出版社
- 上一篇:兒童節傳統文化及傳承研究
- 下一篇:埃文基人的民間信仰與文化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