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期刊出版模式與理念分析
時間:2022-02-22 03:35:07
導語:學術期刊出版模式與理念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現代科學技術多元化的影響下,學術期刊充分利用新技術對內容和形式拓維,實現出版模式的轉變;通過挖掘學術成果內容,為用戶提供更加快速、便捷、專業化、多樣化的服務;通過擁抱開放獲取,實現盈利模式的轉換。這種出版模式和理念的轉變對圖書館的館藏建設既帶來了資源的多樣化、緩解經費緊張的壓力等方面的機遇,也給圖書館的學術期刊采選、向學界提供服務等方面帶來了更大的難度。
關鍵詞:學術期刊;出版模式;出版理念;館藏建設;圖書館
21世紀以來,在網絡化、信息化、大數據、多媒體等多元技術的推動下,整個學術出版界已經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在學術期刊方面,不僅在線期刊走向普及化,其所刊載的文章也不再限于文字、表格和圖片,而是更加趨向于多媒體化,甚至很多學科領域出現了數據期刊、視頻文章等。對于出版社而言,不僅學術期刊印刷版的發行量大幅下降,甚至其在線版的訂閱份額也有所減少,而開放獲取期刊、科研社交網絡、預印本等學術成果的新型傳播方式卻在蓬勃發展[1]。與此同時,雖然各國的科研經費均有顯著增長,但各國各類型圖書館的文獻資源建設經費卻在不斷縮減,作為學術期刊最大的收藏用戶,圖書館的絕對購買力因此而持續下降。為了應對現代科學技術多元化、用戶需求多樣化等方面給學術期刊出版業帶來的影響,國外許多學術期刊出版商正在積極地進行自我調整,改變傳統的盈利理念,籌備自身的戰略轉型。在以上諸多因素的綜合影響下,未來學術期刊發展的一些趨勢已初現端倪,這些變化與趨勢也給圖書館的館藏建設帶來了較大的影響。
1學術期刊出版模式的轉變
學術期刊的出版是典型的技術驅動型產業。在現代科學技術多元化的影響下,學術期刊的出版,無論從刊載論文的形式上,還是從內容生產和用戶服務上,均十分迅速地融入了新技術,例如數字出版、多媒體出版、智慧出版與服務等等。這些多元化的技術,將進一步推進學術期刊出版模式的創新與發展。1.1內容和形式拓維,學術期刊刊載論文形式多樣化。目前,學術期刊印刷版的發行量大幅下降,國際上在線期刊論文的主流格式也是以HTML和PDF兩種格式為主。無論是印刷版還是HTML或PDF格式的電子版,學術論文的內容都需要以語言文字的形式進行表述。然而,在各種新技術的輔助下,科研人員形成了更多不同類型的學術論文,例如視頻論文、數據論文等等[1]。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逐步加快,相比閱讀大段文字的論文,更直觀、簡潔的科研成果呈現方式也愈加受到人們的青睞。用戶的閱讀習慣也使得更加直觀、便捷的可視化呈現方式成為重要的學術出版方向。相對于閱讀傳統的平面文字、圖表而言,觀看視頻論文將會更加受到用戶的歡迎。因此,多元技術的發展和用戶需求與閱讀習慣的改變,使學術期刊在內容和形式上拓維,所刊載的論文越來越多樣化。目前,國外一些醫學類期刊已經將某些具有前沿性、指導性手術視頻以學術成果的方式進行分享和傳播。近年來,數據期刊與數據論文也經歷了快速發展的過程,逐漸在學術出版界擁有了一方舞臺。所謂數據論文,即描述關于一個或一組數據的元數據文檔,它們通過描述創建和處理數據方法的細節、數據的結構和格式、數據再利用的潛力等促進數據開發和利用[2]。數據論文既可以在傳統的學術期刊上發表,也可以在專門的數據期刊上發表,其主要目的是對數據進行描述[3]。與普通學術論文一樣,視頻類學術成果及數據論文同樣擁有數字對象唯一標識符,也可以被其他科研論文引用。1.2人工智能參與,構建學術期刊的智慧出版。進入21世紀后,數字出版方興未艾,多媒體出版已然興起,人工智能技術參與出版開始起步。人工智能技術進入出版業,在出版產業鏈中,無論是從內容角度還是從服務角度,都將產生顛覆性的影響。在內容生產上,人工智能技術不僅可以有助于科研人員的速記與文字錄入,還能夠對各種專業的寫作技巧與方式進行歸納總結,甚至實現內容創新[4]。例如,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團(SpringerNa-ture)與德國法蘭克福大學(GoetheUniversityFrank-furt)共同開發了“BataWriter”算法,并用它出版了第一本由機器學習產生的學術圖書———《鋰離子電池:機器生成的目前研究摘要》(Lithium-IonBatter-ies:AMachine-GeneratedSummaryofCurrentRe-search)[5]。由此可見,不久的將來,人工智能技術可以通過有效解構模塊化撰稿的各種寫作特征和風格,協助作者進行文獻資料的整理、分析、研究甚至創作。在智能化服務上,一方面,對于科研人員而言,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大大提高了文本分析、語義分析、模式識別、智能搜索、數據挖掘、智能算法、機器學習等方面的分析和處理,從而實現學術內容的精準抓取與推送,為科研人員提供細粒度的個性化服務,協助科研人員進行科研創新與科研成果的撰寫[6]。另一方面,對于有閱讀需求的用戶而言,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對于大數據的處理效率和洞察深度均有很大提高,能夠實現對用戶的閱讀記錄、閱讀時空狀況和人機交互數據等進行充分的分析,從而對用戶的閱讀需求進行深層次的挖掘,進一步為用戶提供更加適合且更具前沿性、新穎性的文獻素材。基于此,學術期刊也將更多地體現出對人工智能技術的適應性,在實行智能化管理的同時,做到創新學術發展研究,實現從數字化出版到智能化出版與服務的飛躍。
2學術期刊出版理念的變化
互聯網、多媒體等技術的迅猛發展,世界各國科研隊伍的迅速增長,讓傳統的學術期刊出版,尤其是科技期刊,越來越無法適應。一方面,科研成果發表速度的需求越來越高、數量需求越來越大,學術期刊的數量隨之增長,在海量的文獻中既準確又無遺漏地找到科研人員所需要的文獻的難度也越來越大。另一方面,學術期刊當前的盈利模式越來越無法適應新時代的發展,不僅縮微、光盤等期刊的載體形式已逐漸淡出學術期刊出版歷史的舞臺,甚至印刷型、在線型期刊也面臨著生產成本逐年上漲而訂戶越來越少的困境。此外,各國圖書館作為學術期刊最大用戶群體,資源建設經費預算卻逆勢下降,造成其相對購買力大打折扣,從而給學術期刊的運營帶來更大的困難。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學術期刊出版機構只有抱著更加開放的出版理念,轉換盈利模式,打造適應新時代的、更好地服務于科研人員的學術期刊產品,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2.1要“內容為王”,更要“服務為王”。自學術期刊誕生以來,內容一直都是學術期刊賴以生存的核心競爭力。最初,學術期刊要樹立成熟、權威、高質量的品牌,歸根到底取決于其所提供內容的質量。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科技的發展,內容的質量這一要素雖然仍是其核心競爭力,但卻不再是唯一的因素。19世紀末,為更好地揭示學術期刊的內容,文摘型期刊出現。20世紀60年代,學術期刊出版界利用計算機技術創建了二次文獻數據庫與聯機情報檢索系統。20世紀末,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學術期刊在線全文數據庫迅速發展起來。進入21世紀后,在數字技術推動下,大型的學術期刊出版機構更加重視學術內容資源的可發現性,利用元數據,通過圖書館系統和各知名搜索引擎的學術平臺揭示旗下學術期刊的內容,為學術研究者提供精細化檢索服務。未來,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將繼續在各行各業產生深遠的影響。學術期刊出版機構,尤其是大型出版集團,將會進一步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深度挖掘學術成果內容,輔助科技創新,為用戶提供更加快速便捷、專業化、多樣化的服務。2.2擁抱開放獲取,轉換盈利模式。一般而言,傳統商業學術期刊出版機構的收入來源主要依靠用戶付費。有的期刊會向作者收取相關費用,還有部分學術刊物會有廣告商投放廣告,有一定的廣告費收入。對于非營利性學術期刊出版機構而言,他們還有另一種資金來源,即相關基金或社會團體的支持。但目前來看,即使采用商業模式運行的學術期刊出版機構,其相關費用和廣告費收入也均無法維持期刊出版的正常運轉,用戶付費才是其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學術期刊的用戶主要分為兩部分,一是機構訂戶(主要包括各類型圖書館與科研機構),二是個人訂戶(主要為相關科研人員)。學術期刊用戶付費的收益,主要來自機構訂戶。然而,隨著縮微型、光盤型期刊逐漸消失,印刷型、在線型期刊生產成本逐年上漲,圖書館資源建設經費預算無法保持穩定增長甚至逐年下降,在這些困境下,如果出版機構不轉換盈利模式,即使逐年提高刊物價格,未來也只會導致機構訂戶學術期刊訂單的逐年銳減,并不能繼續維持其目前的盈利水平,甚至終將無法維持期刊出版的正常運轉。近年來,商業出版機構已經意識到學術期刊傳統盈利模式的問題以及新興開放獲取期刊盈利模式的巨大潛力。各大型學術期刊出版機構開始試水開放獲取期刊,為自身未來的發展鋪路。例如,牛津大學出版社(OxfordUniversityPress)早在2003年就宣布啟動了期刊出版的“Oxford0pen計劃”,并于2013年4月宣布旗下所有期刊均可實現開放獲取[7]。施普林格(Springer)出版集團在2008年收購了全球領先的最大的開放獲取出版商BioMedCentral,至2020年2月,其開放獲取期刊已遍及社會科學、商業、經濟、法學、天文、物理、化學、生物、醫學、農業等學科,全開放獲取期刊達626種,混合開放獲取期刊更是多達2000余種[8]。早在2008年,在愛思唯爾(Elsevier)全文期刊平臺的25個學科中,可選擇開放獲取出版模式的期刊品種數已達2116種[9]。經過幾年的發展,該社已經成為開放獲取期刊巨頭。2019年10月,愛思唯爾微博官方賬號宣稱,其旗下超過85%的期刊都可選擇開放獲取模式出版[10]。由此可見,對于學術期刊出版商而言,開放獲取與傳統學術期刊出版并非不可調和的一對矛盾。那些具有洞察力的頂級學術期刊出版商為探索未來的盈利模式,反而在主動擁抱并實踐這種新興的、大勢所趨的出版方式。當然,也有學者對于商業出版社擁抱開放獲取表示擔憂[11],認為國際期刊產業原本就是弱肉強食的發展趨勢,商業出版社擁抱開放獲取,將會造成進一步的壟斷,自身缺乏開放獲取出版條件的學術期刊將失去生存與發展的空間,那些無力繳費的科研人員也會失去出版自由。開放獲取如果成為學術期刊出版的普遍商業模式,將會產生大量的負面效果,甚至破壞知識生態。
3學術期刊出版的變化為圖書館館藏建設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學術期刊的出版與圖書館密不可分。一方面,圖書館是學術期刊最大的購買者、收藏者和傳播者,對于學術期刊的編輯出版、發行以及學術成果的傳播有著不可估量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學術期刊則是圖書館館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圖書館保存人類文化知識、服務圖書館用戶的重要載體和工具。因此,學術期刊的出版與圖書館的館藏建設息息相關,學術期刊出版的變化,自然會給圖書館的館藏建設帶來較大的影響。3.1機遇。3.1.1使圖書館學術期刊資源更加多樣化。學術期刊出版模式的多樣化給圖書館館藏建設帶來的最顯著的影響就是增加了圖書館學術期刊資源的多樣化,尤其是對那些依賴于網絡化、信息化、大數據、多媒體等多元技術向用戶提供服務的圖書館而言,這一點更加明顯。在多元技術時代,無論是視頻論文、數據論文等采用多媒體和新技術展現學術成果的文獻,還是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形成新的智慧型出版模式,這些都是科研工作者重視和需要利用的文獻信息來源和科研創新的智慧源泉。在簡單的傳統學術期刊,甚至是學術期刊數字化出版已逐漸無法滿足用戶需求的大環境下,多媒體形式的出版、數據出版、人工智能出版不僅拓寬了原有的出版結構,成為新形態學術成果的重要載體,又進一步促使大量新形態學術成果的產生,進而從多樣化程度和文獻資料數量上極大地豐富了圖書館的學術期刊館藏。3.1.2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圖書館購買力下降的壓力。圖書館購買力逐年下降已經不是新問題了,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維持出版商與圖書館共同生存關系的學術期刊出版市場便開始動搖。它不僅僅是圖書館和出版商之間的博弈造成的,而且還受到了全球經濟發展狀況的影響。造成圖書館購買力下降的原因主要有兩個,即圖書館購書經費預算縮減和文獻資源價格逐步攀升。隨著學術期刊漲幅的不斷攀升以及圖書館預算的吃緊,圖書館購買力呈螺旋式下降趨勢。圖書館購買力大幅下降所釀成的最終后果是學術期刊的訂購量大幅削減,而這將是一個惡性循環,圖書館在預算不增的情況下所能夠訂購的學術期刊將逐年銳減,導致學術資源越來越不能滿足圖書館用戶的需求。開放獲取期刊作為21世紀初興起的期刊出版模式,盡管發展時間很短,但其勢頭卻很迅猛。據《開放獲取期刊目錄》(DOAJ)統計,2005年8月開放獲取期刊數量僅為1712種[12],2012年4月已增加至7600余種[13],2020年2月則更是多達14200余種[14]。開放獲取之所以能夠獲得如此快速的發展,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方面是由于其自身的優勢所在,即投稿方便、出版快捷、便于傳送或刊載大量的數據信息、檢索方便、具有廣泛的讀者群和顯示度等。另一方面是由于學術期刊出版的商業化帶來的期刊危機和信息交流與文獻獲取的危機情況越來越嚴重。用戶訂閱的紙本期刊越來越少,而電子期刊的訂購價格卻逐年提高,這給讀者和圖書館等科研機構的訂閱設置了很大的障礙。同時,出版界知識產權保護等法律意識日益增強,信息的渠道和流程更加嚴格,這更加使讀者得不到想要的信息,不能及時有效地交流研討。因此,許多人對開放獲取的態度從最初的反對、不理解、觀望,快速發展為理解、支持、主動參與。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放獲取作為一種新型的學術交流機制,被越來越多的個人和機構接受并參與其中。這種出版模式的轉變,既有利于圖書館以新的資源整合方式增加館藏,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圖書館購買力下降的壓力,又有利于圖書館更加方便及時地向科研人員和大眾提供服務,同時也對商業出版機構的學術壟斷有著一定的制衡作用。3.2挑戰。3.2.1給圖書館的期刊采選帶來更高的難度。從世界上第一種學術期刊《學者雜志》(JournaldesScavans)于1665年誕生以來,傳統的學術期刊出版迄今已有350余年的歷史。雖然,用傳統的期刊評價體系與指標(如影響因子、論文下載量、期刊載文量等)來分析并指導傳統的學術期刊采選,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在業界有一定的非議,但傳統的期刊評價體系,在學術期刊評價方面已經日趨完善,對于圖書館學術期刊的采選工作有著十分重要的參考作用,對具體的采選工作起到了重要的參考價值。而新興的出版形式,無論是視頻論文、數據論文,還是人工智能學術出版,它們自誕生至今的時間并不長,目前在業界還缺乏對它們進行系統評價的新方法與新體系。因此,對于圖書館的學術期刊館藏建設而言,新興學術期刊的出版形式會給采選帶來較大的挑戰,容易導致采訪人員難以從中抉擇甚至產生因此放棄采選相應期刊的做法。3.2.2增加了圖書館向學界提供服務的難度。新興學術期刊的出版形式給圖書館帶來另一挑戰是增加了圖書館向學界提供服務的難度。首先,由于多媒體期刊、數據期刊本身的資源組織結構與傳統的學術期刊有著很大的區別,例如視頻論文主要以視頻的形式展現信息內容,數據論文則主要以科學數據的形式存在,其原始文件格式、大小、信息處理方式等均與傳統的期刊論文有所不同。因此,圖書館在新興期刊資源的一站式檢索服務、資源下載與深加工等服務方面都將經受挑戰與考驗。尤其是數據期刊,一種期刊所刊載數據論文的數據可能來自不同的數據倉儲平臺,圖書館在沒有足夠權限的情況下,可能無法對存儲在不同數據倉儲平臺內的數據進行揭示和利用[15]。此外,學術期刊出版機構,尤其是大型出版集團,它們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的基礎上,充分利用自身的海量全文期刊數據,深度挖掘學術期刊平臺中學術成果的內容,為用戶提供更加快速便捷、專業化、多樣化的服務。不僅如此,由于知識服務所蘊含的智力投入既是圖書館和出版機構看重的,同時也是眾多商業型咨詢機構所看重的,在利益的驅使下,商業型咨詢機構同樣在努力通過一站式檢索、云平臺運算與存儲、大數據分析、信息挖掘、知識可視化等技術和設施向信息需求用戶提供更多形式的、多元化的服務。受這些因素的影響,圖書館用戶對圖書館的信息服務預期值也水漲船高,圖書館向學界提供服務的難度在不斷地加大。
4結語
在這個媒體與技術多元化的時代,學術期刊出版的內容呈現與傳播方式發生了并繼續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可以說,基于多元技術的全媒體時代已經來臨。因此,無論是學術出版領域,還是圖書情報領域,相關人員都在針對學術期刊的出版及其傳播方式進行著理論上的探討,但同時又在具體的實踐中存在著很多分歧和爭議。對于圖書館的館藏建設而言,圖書館在學術期刊出版模式與理念轉變的過程中,除了要明晰媒體與技術多元化時代學術出版的發展趨勢與路徑,還要身體力行地學習新技術、新方法、新理念,充分利用其優勢,化解其不利影響,將它們應用于圖書館館藏建設的轉型與新時代圖書館的服務之中,提升圖書館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對于學術期刊出版機構而言,由于圖書館是學術期刊最主要的銷售對象和收藏機構,因此,在出版模式與理念轉變的同時,應積極與圖書館及圖書館用戶保持緊密聯系,以此激發和推動學術期刊出版、收藏與利用的活力與健康發展。
作者:齊東峰 單位:國家圖書館
- 上一篇:俄羅斯農業發展戰略及未來政策
- 下一篇:未來學校綠色設計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