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卓越計劃期刊高質量發展策略

時間:2022-07-12 08:33:08

導語:非卓越計劃期刊高質量發展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非卓越計劃期刊高質量發展策略

2019年,中國科協等7部門啟動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以下簡稱“卓越計劃”),對有望進軍世界一流的科技期刊作為領軍期刊分領域、分層次、分類別地進行精準扶持和重點建設,旨在推動我國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服務科技強國建設[1]。相對5000多家科技期刊,“卓越計劃”各類資助期刊入選的數目占比較小。但“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不僅僅是我國目前幾百個一流科技期刊關注的事,而是整個科技期刊界的大事”[2]?!叭绻覀円猿蔀槭澜缫涣骺萍计诳哪繕俗鳛樗锌萍计诳呐Ψ较颍敲此牧髌诳休^大可能轉變為三流,三流的可以升為二流,二流的可能會升為一流。這將帶動我國科技期刊整體普遍向上提升一個臺階[3]。由于地域位置、經濟發展、信息獲取、人才交流,以及地方辦刊意識、重視程度等因素,對各期刊而言,入圍“卓越計劃”的起跑線并不相同,大量的普通期刊在爭創一流科技期刊時會面臨很多實際困難。如果一味地強調卓越期刊建設,可能會存在學術資源分配的差距。然而,現有研究多聚焦在對科技期刊中的優秀期刊進行介紹和討論[4],對未能入選“卓越計劃”的科技期刊的生存環境及其如何爭創一流的分析與策略方面的研究較少。這種基于“幸存者偏差”的研究成果,對大多數普通期刊缺乏實際指導和借鑒意義。鑒于此,本文將以地處貴州省的《護士進修雜志》(以下簡稱本刊)的辦刊實踐為例,對科技期刊發展的內在動力進行總結與反思,探討非“卓越計劃”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的策略。

1辦刊歷程:危機帶來的沖擊與反思

本刊位于西部貴州省,創刊于1986年,30余年來,歷獲“全國第二屆優秀科技期刊三等獎”,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中國生物醫學類核心期刊,被多家數據庫收錄。1992—2008年連續5次作為臨床醫學類核心期刊入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02年至今,多次入選“中國統計源核心期刊”。本刊以高質量的辦刊實踐取得了較多榮譽,成為貴州乃至全國護理學科學術交流和人才成長的平臺,為我國護理學科的繁榮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學術支撐。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科技期刊的作用日益凸顯,其發展態勢日新月異。本刊創刊之際,全國僅有3家公開發行的護理類科技期刊,至2020年,全國公開發行的護理類期刊已有28家(含中英文)之多。新中國建立初期,我國護士僅有3萬余名,至2019年,全國注冊護士的總數已超過400萬[5]。隨著0我國護理隊伍的不斷壯大,教育層次的不斷提升,護理人員的科研意識、科研能力、科研水平也在逐漸加強。雖然我國護理期刊辦刊規模和水平已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時期,但護理人員人均擁有的護理期刊資源仍然偏低,遠遠不能滿足學科建設和人才成長的需求。加之我國護理期刊科研論文質量較其他科技期刊存在一定差距,學術影響力水平仍非常有限。近10年來,由于辦刊理念、辦刊手段滯后等因素,本刊的發展遭遇了瓶頸,影響力也呈下降趨勢。如何才能發揮我國西部地區唯一一本護理期刊的優勢,助推護理學科的發展,真正能夠服務臨床和護理人才的培養,本刊在進行多次自檢、自查的基礎上,邀請護理專家、編輯大家審讀雜志,共同評估雜志現狀,找出存在的3點主要問題:1)優質稿源不足;2)辦刊理念較傳統,創新意識薄弱;3)傳播手段相對不足。經與各方專家反復討論分析,本刊對期刊發展進行了新的方向判斷和目標調整,提出在自身不具備集約化、集團化發展條件和能力的情況下,不唯指標論、不唯數據論,在傳承繼往辦刊定位的基礎上,將工作重心集中在“加強頂層設計,提升學科占位”內功構建上調整,著力提升期刊質量和學術影響力。

2夯實內功建設的發展策略

2.1約組優質稿件

“內容”是科技期刊生存發展的生命線,而優質稿源是期刊的核心競爭力。本刊年來稿量在10000篇左右,但優質稿源明顯不足。關注學科熱點、了解本學科相關領域專家的研究動態,采取約稿方式爭取優質稿源是提高期刊學術水平的最佳途徑[6]。為此:1)我們打破傳統主要依靠自由來稿的被動局面,由主編掛帥,依托專家資源,主動到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拜訪業內名家,約組具有引領學科發展的高質量論文。2)外派編輯到全國各地參加各種高水平的學術活動,傾聽臨床專家的聲音,關注學科發展動向。3)日常工作中加強與專家、作者的交流與合作,為專家搭建交流平臺,提供優質服務。4)在用稿過程中發掘優質作者,并為青年作者的快速成長提供支持與幫助。2018年,本刊在與復旦大學護理學院JBI循證護理中心多次溝通后,以連載的方式對JoannaBriggs循證衛生保健中心2016年發表的13個文獻質量評價工具進行詳細的解讀,為國內研究者進行文獻質量評價提供工具和參考。2019年,在得知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對糖尿病足的護理方面在業界有較好的口碑之后,編輯部立即與該院護理部白姣姣主任取得聯系,約組了有關糖尿病足病和甲病護理的多篇優質文章。近年來,編輯部還通過編委向中國生命關懷協會人文護理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潘紹山教授約組了“人文護理的機遇與挑戰”等;向香港理工大學陳胡和安琪博士、澳門鏡湖護理學院朱明霞教授約組了“護理的關顧與關愛實踐”“第三種愛淺析”;向美國護理科學院院士BrendaNevidjon教授和MarryGullatte博士約組了“腫瘤護理的循證實踐”和“中國腫瘤護士在癌癥癥狀管理中的新角色”等優質文章。開拓了學術視野,助力了護理學科的發展。

2.2策劃專刊專題

專刊與專題的策劃既可體現辦刊人的辦刊思想、職業水平及創造能力,也是構建精品期刊的重要步驟[7]。同時,??瘜n}針對臨床熱點、難點進行多維報道,其時效性更高、針對性更強、信息量更大、更具學習性和交流性,因此會受到更多的關注[8]。循證護理(EBN)是20世紀90年代伴隨循證醫學的發展而新興起來的一門學科,作為一種科學的護理工作方式和理念,越來越受到護理人員的重視。自2002年起,本刊在貴陽召開了“全國循證護理暨介入醫學護理學術研討會”,邀請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護理部成翼娟主任對循證的相關理念進行介紹,并組約、刊發了循證護理的稿件。在此影響下,有關循證護理的論文逐年增多,但論文的同質性也非常高,甚至處于低水平的重復狀態。隨著循證護理研究發展的突飛猛進,原有的認知已存在明顯片面和不足。而學術出版與學科建設的強耦合關系,使科技期刊在學科建設和發展中的作用不容小覷。為此,編輯部與長期致力于推動我國循證護理學科發展的復旦大學護理學院取得聯系,陸續派出編輯參加復旦大學JBI循證護理合作中心組織的“循證護理的理論與實踐培訓班”。2014年,本刊與復旦大學JBI循證護理合作中心達成共識,聯合推出“循證護理專刊”,所有來稿由該中心組審,其內容涵蓋了循證護理的理論、循證教育、系統評價、證據匯總、證據轉化、最佳證據、循證護理實踐推薦等。??霭婧?,反響極強,既提升了護理人員對循證理念的認知,又促進了循證護理在臨床的落地,被編輯和作者譽為“循證護理的寫作藍本”。循證護理??癁檠C護理研究及論文的規范起到引領作用。2020年,本刊再次與JBI循證護理合作中心合作,對“推動證據臨床轉化:證據實施方法學系列文章”進行連載。2019年,“患者報告結局中國中心成立揭牌儀式”在上海舉行。利用參會的契機,本刊主編與“患者報告結局中國中心(PNC-China)”負責人約組相關稿件,并于2020年開設了“患者報告結局”專題。專題圍繞患者報告結局測量信息系統(PROMIS)的開發、研制、測試、管理及臨床應用,多視角全面介紹患者報告結局的研究和實踐進展,以助力推動患者報告結局在我國的臨床應用。近幾年來,編輯部與中華護理學會各專委會合作,陸續推出了“腫瘤護理專刊”“口腔護理??薄疤悄虿∽o理??薄叭宋淖o理???。在此基礎上,根據學科發展趨勢、難點、疑點及稿源情況,又陸續推出了“中醫護理”“延續護理”“互聯網+護理”“質性研究”“工具模型的構建與應用”“肺炎護理”等專題。???、專題一經出版,下載量、引用率、影響力呈持續提升趨勢,其中,專刊的多篇文章[9-13]被評為“中華護理百篇優秀論文”。

2.3活用傳媒技術,增進群體影響

隨著科技期刊數字化運營模式的多元化,期刊出版的媒體融合已成為期刊發展的必然趨勢。社會化媒體的介入有助于提高科技成果的傳播速度和覆蓋廣度,為醫學專業期刊注入活力。本刊自創刊到2010年一直采用紙質投稿,2011年開始嘗試電子郵箱投稿,但由于觀念固化及時機不成熟,1年后又回歸紙質投稿。在歷經多次努力實踐后,2013年才正式啟用數字采編平臺進行信息化管理,并逐步實現了作者投稿、專家審稿、回修、校對、繳費一體化,大幅縮短了稿件處理時間,優化了出版流程,改善了作者的投稿體驗,提高了審者、編者的工作效率。近年來,在線發表對科研成果的傳播和爭取首發權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特別是在“肺炎疫情”流行期間,印刷廠停工停產導致出版滯后,在線發表對助力抗疫成效顯著。目前,編輯部對具有創新性、時效性較強的論文開通快審、快發通道,三審通過并完成編輯加工后均先予以網絡首發,再紙質出版。此外,對刊發論文中圖表較多或有動態圖示的,在紙媒中植入二微碼,讀者通過掃碼即可觀看,這既增加了可視性,又節約了版面資源。本刊自2017年開通微信公眾號后,利用其不受時間、空間、篇幅限制,以及傳播快、受眾廣、參與性強、更新快等特點,及時學科新動態。對已刊發的重點文章以“論文速遞”的方式進行精準推送,充分發揮期刊的導向、導讀作用。在肺炎疫情期間,公眾號刊發的抗疫指南、專家共識、論文速遞等專題,為抗疫提供了學術支撐;同時,“一線日記”分享護士抗疫心得和戰“疫”經驗,引發共鳴和討論,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益。本刊也以“防疫抗疫主題”入選“中國期刊協會BIBF2020中國精品期刊展”。2020年,本刊在公眾號上推出年度優秀論文評選活動,得到作者的積極回應和踴躍參與,最終評選出30篇優秀論文,并向論文獲獎者頒發了證書。傳統期刊與新媒體的融合,加快了數字化建設,擴大了期刊的影響力,提高了作者和讀者的參與度。

3期刊質量與人才成長的良性互動

一流的科技期刊發表一流的科學研究成果,二者相輔相成;支持一流人才的科學研究既能提升期刊影響力,又能為科技發展做貢獻[3],形成期刊質量與學科人才成長的良性互動。本刊名譽主編、復旦大學護理學院院長胡雁教授,名譽副主編、蘇州大學護理學院院長李惠玲教授在學術交流中多次提到從第一次投稿與本刊結緣,到與本刊共同成長的過程和感慨。江蘇省鎮江市第四人民醫院的楊昭霞作者,讀研期間先后在本刊發表了2篇論文,從投稿到刊發,責任編輯反復與她溝通,指導修改,曾多次來信表示感謝,此后凡在學術上有新的動態,均會及時與編輯分享?,F特邀審稿人、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重癥醫學科的米元元老師,最初也是本刊作者,編輯發現其有較強的科研能力和寫作能力,之后經多次組約稿取得互相認同,目前已成為本刊青年編委。由此說明,學科人才的成長離不開期刊的培養,而期刊的發展也離不開優秀的人才和優質的稿源。在期刊建設過程中,本刊編輯努力提高組織策劃能力、與專家和作者的溝通協調能力、為讀者作者服務的意識以及職業認同感,實現了要成為護理工作者“進修提高的實用指南,最新科技的瞭望窗口;以文會友的理想園地,排憂解難的知心朋友”的辦刊初心。

4結束語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一項長期、偉大的系統工程,所有的科技期刊辦刊人都是參與者,不是局外人”[14]。入選“卓越計劃”的期刊固然理應奮勇爭先,而非“卓越計劃”的科技期刊,在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建設中也責無旁貸。由于各科技期刊的宗旨不同,其目標定位和發展戰略自然也不同。辦刊者既要客觀認識自身特點及其在發展中的不確定性,找準期刊定位,更要堅持精品至上、內容為王的辦刊理念?;仡櫛究?6年的辦刊歷程,不忘辦刊初心,充分利用期刊的專家資源、學術資源及人才資源助推學科建設,腳踏實地為臨床科學研究服務,為作者、讀者服務,才是期刊生存之根。未來更需順應時代的發展和需求,與時俱進,以努力成為一流科技期刊為目標,積極參與到服務科技強國的建設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