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技術在學術期刊的應用
時間:2022-07-20 02:50:23
導語:區塊鏈技術在學術期刊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區塊鏈技術作為比特幣的底層技術自2008年提出至今,發展迅速,并與人工智能、5G被稱為影響未來的3大技術.2018年9月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為加快推動我國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組織編寫了《區塊鏈白皮書》(2018)[1].2019年1月,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區塊鏈信息服務管理規定》[2].2019年10月,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構建區塊鏈產業生態,加快區塊鏈和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前沿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推動集成創新和融合應用”[3].作為一種顛覆性、前瞻性的新興技術,區塊鏈利用其分布式賬本、共識機制、去中心化、智能合約、信息的防篡改性、匿名性、開放性和可追溯性等特點和優勢,針對學術期刊在著作權識別、學術不端治理、出版監管、以及學術評價和學術資源共享中存在的問題,優化學術期刊編輯與出版的全過程,可以實現著作權的精準識別,高效治理學術不端行為,科學完善學術評價體系,實現高效的出版管理與學術資源共享.探索區塊鏈技術運用于學術期刊編輯出版的可能,滿足學術期刊未來發展的創新需求,實現學術資源的開放共享,重構學術期刊管理體系,推動期刊、信息服務平臺高效合作,促進知識生產,解決著作權和學術不端問題,重構學術出版生態,為學術期刊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1區塊鏈技術應用于學術期刊的意義與價值
區塊鏈技術應用于學術期刊,將大大提升學術期刊編輯與出版的效能,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與實踐價值.體現在:一是創新建構學術期刊編輯與出版的生態系統.根據“區塊鏈”的技術特征和“學術期刊編輯與出版”的特點兩方面的要求,以區塊鏈技術能夠促進學術期刊編輯與出版在內部循環和外部調試方面的真實性、科學性、共享性和安全性為預設前提,以“區塊鏈+”技術能夠推進學術期刊編輯與出版創新與發展為目標,通過創新學術期刊在著作權識別、學術不端治理、學術評價的應用和學術期刊管理、學術資源共享的長效機制,達到學術成果的及時與相關權益保護.二是完善學術期刊編輯與出版的應用功能.從應用層面來講,將區塊鏈技術應用于學術期刊中,既出于價值判斷,也有技術方面的考量.區塊鏈技術使我們從信息互聯網向價值互聯網轉變,新技術的使用要求我們轉變學術期刊編輯與出版思維,重塑學術期刊編輯與出版的邏輯和手段;技術考量是指運用區塊鏈構建開放共享的學術平臺,實現學術期刊中的投稿、審稿、編輯加工和出版發行的流程再造,促進學術期刊編輯與出版的科學化、合理化與便利化.因此,可以考慮使用區塊鏈技術在學術期刊中的應用,分析其應用的可行性與必要性,開啟學術期刊編輯與出版新的應用思路,促使區塊鏈技術在學術期刊編輯與出版流程相關方面的有效結合.三是有利于實現學術期刊編輯出版流程的規范化,為編輯出版的標準化提供技術支持.利用區塊鏈技術進行學術期刊編輯出版流程再造,有利于學術期刊編輯出版的標準化制定.因為,區塊鏈所具有的去中心化、加密機制、共識機制和智能合約等特征與底層技術,可以讓學術期刊編輯出版過程更加安全、公平和可信賴,從一開始便可化解學術期刊版權保護和學術不端帶來的風險.如此,可達到降低學術期刊編輯出版成本,增加同行評議的可信度,最終實現學術期刊編輯出版效能的提升.四是有利于增強學術期刊編輯出版的有效性,為科學出版提供依據.區塊鏈可以安全、高效地存儲數據,并將數據分布在節點上.數據信息一旦被確認,即被永久保存且不可篡改.故此,可以借助區塊鏈不可篡改、去中心化的特點,將作者及論文信息都記錄在區塊鏈上,以此達到編輯出版信息的有效性.數據公開且不可篡改能真正實現信息的透明,改善信息的不對稱.而且,區塊鏈中的所有數據都是經過多方共識認可,并通過數字簽名進行保密,不可否認或抵賴,這就保證了所有上傳信息的真實性.將來,數據所有者隨時可以用密鑰打開,以供大家對證.由此,一些中介便很難借由信息不對稱獲得額外回報.這樣一來,學術出版效率將得到極大提升,進而可以讓資源投放到探索知識生產的新領域.五是有利于推動學術期刊編輯與出版信息的透明化,為風險防范提供技術支撐.在區塊鏈中,數字簽名和數字證書可以證實數字內容的完整性和確認其來源,實現不可抵賴性.在此背景下,無論是對作者身份的識別、數據的來源、內容的供給、出版過程的監管還是學術成果的評價、共享,只要在區塊鏈上加上時間戳,便能精準識別初始作者,有效防范學術不端風險.
2區塊鏈技術應用于學術期刊的過程
隨著區塊鏈3.0時代的到來,區塊鏈技術已被廣泛應用在金融、醫療、教育、物聯網和政務信息等領域,這些領域的應用場景為區塊鏈在學術期刊的應用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和現實基礎.下面簡述區塊鏈技術如何應用于學術期刊.
2.1區塊鏈技術在著作權識別中的應用
在網絡信息時代,由于數字版權歸屬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作品內容傳播的碎片化導致著作權人權益難以保障、權利溯源困難和司法維權舉步維艱等問題突出.而這些問題的發生與我國著作權確權難、維權程序繁瑣有關,也與數據技術相關.依照我國《著作權法》和國際《伯爾尼公約》規定,作品一經創作完成,無論是否發表即擁有著作權,但因為缺少相應權利公示和認證制度,使得著作權人要在第三方認證平臺下完成著作權登記證明權屬[4].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和分布式記賬技術舍棄了傳統的第三方認證平臺,機器建立的鏈式數據能保證著作權的真實性和有效性.當原創者將自己的作品上傳到區塊鏈中,區塊鏈能夠完整地記錄從最初的文字初稿到最終完成作品的所有更改過程,保證文稿信息的完整性與不可篡改性.另外,可以借助區塊鏈技術的可追溯性,有效保證文稿著作權的確權和追溯,在為著作權提供存在證明的同時,不會暴露版權的內容,并能及時有效進行權利歸屬認定,從源頭上對著作權進行保護,直接避免侵權行為的發生.同時,基于共識機制的加密算法,為文章、圖片、音樂、視頻加蓋時間戳,證明其所有權歸屬以及版權交易等信息,破解了侵權行為中的隱蔽性和分散性.作品確權上鏈后,每次下載使用都將被記錄,保障了原創作者的合法權益,區塊鏈技術的智能合約還能為作者提供自動分配收益的可能.
2.2區塊鏈技術在學術不端治理中的應用
學術不端行為包括:抄襲、剽竊別人觀點,一稿多投、一稿多發,偽造、編造實驗數據等.學術不端行為是一個復雜的現象,它的存在與發生有著各種各樣的原因:學術發表需求的不斷攀升與日漸萎縮的學術出版量之間的矛盾;學者對學術不端行為的認知和識別的差異性;學術不端行為追溯與治理機制的不健全等[5].針對這些問題,利用區塊鏈去中心化、分布式賬本、時間戳和智能合約等相關算法,配合學術期刊出版的流程關系,消除學術論文撰寫與出版環節中可能產生的學術不端行為,加強對學術不端行為的預防、判斷、跟蹤與規制,從源頭上杜絕科研人員學術不端行為發生機率.比如,現有的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還沒有開發針對圖片、公式、特殊語言的學術不端核查手段,但區塊鏈的賬本功能和時間戳技術可以對所有上鏈的內容加載不可篡改的存在性證明,從而實現對任何形式內容的檢測以及集體監督和有證查詢.最后通過科研人員與出版機構簽署智能合約,確保投稿行為的唯一性,杜絕一稿多投、一稿多發等學術不端行為的發生[6].
2.3區塊鏈技術在學術期刊評價中的應用
學術評價因為關系到學界和期刊界的未來而一直備受關注和爭議.目前,國內的學術期刊評價主要以定量評價為主,主要根據論文的影響因子、引用率等數據進行統計分析,但數據的客觀性與有效性卻受到質疑.為了完善學術期刊評價體系,各評價機構都增加了同行評議在學術期刊評價中的權重,使評價數據更綜合、更科學和更客觀.然而定量與定性評價仍在各自領域存在漏洞.當前定量評價面臨的主要困境是影響因子說服力不足,卻缺乏可替代計量指標;定性評價面臨的問題是評價者數量有限,評價結論主觀性較強,評審過程不公開,評價主體權責不對等.區塊鏈技術中的分布式賬本能保證定量數據的公開透明,有效避免第三方的操控,亦能解決評價主體多元化所帶來的評價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區塊鏈通過智能合約完成對評價者的身份驗證,并忠實地記錄評價結果,維護了評價者的勞動價值,在學術期刊評價中可避免定量評價中的指標造假和定性評價中的人情干擾.另外,區塊鏈的全程可追溯且不可篡改,增強計量指標對影響因子的補充作用,讓評價者對評價結果負責,提高同行評議的效能,從而增強期刊評價數據的客觀性[7].
2.4區塊鏈技術在學術期刊管理中的應用
學術期刊的投稿、選稿、審稿、出版、發行的過程具有封閉性,信息的不透明容易出現弄虛作假的行為.目前,學術期刊中編輯、審稿專家、作者、讀者之間是一種相互獨立、彼此信息不對稱的狀態.區塊鏈技術可以為期刊編輯部建立私有鏈,幫助學術期刊搭建便于管理、驗證、發行的獨立出版平臺.還可以利用區塊鏈分布式賬本記錄作者投稿、編輯選稿、專家審稿等信息,使內容信息的跟蹤使用變得更加簡單.數據的不可篡改性可以確保作者投稿、專家審稿、期刊發行過程清晰、透明,保障各方面利益不受損害.區塊鏈應用于學術出版管理的邏輯是:內容數據能夠被準確的記錄與報告,期刊編輯出版的溯源追蹤,從作者到編輯、編輯到審稿專家,再到發行的每一個交互流程都能得到實時監管,所有記錄及原始數據也可以在區塊鏈中公開透明得到證明,實現數據的互融互通,促進了資源的優化配置.
2.5區塊鏈技術在學術資源共享中的應用
互聯網雖然可以促進知識的共享,但集中式的管理以及權限的驗證并未實現共享資源效益最大化.目前,學術資源分布嚴重失衡,大量優質學術資源聚集于少數數據庫,雖然部分網站有對學術資源進行一定程度的共享,但多為碎片化的知識分享.出版的本質是知識生產和傳播,區塊鏈的誕生讓知識服務形態更多樣化、知識服務模式更多元化.區塊鏈技術去中心化、信任機制、智能合約等特征有效保障學術資源信息共建共享,構建了一個更加靈活、開放、自由的知識資源庫,解決了學術出版機構之間的信任問題.區塊鏈中的去中心化可以打通學術出版機構之間的數據資源壁壘,實現信息和數據的共享.用戶無需獲得網站訪問許可即可獲得所有必需的學術資源.區塊鏈的分布式賬本技術和點對點傳輸技術可以直接共享認證節點的學術資源.需要指出的是,廣泛共享并不意味著完全免費,而是以區塊鏈為基礎,構建更加合理的學術資源共享體系,打破信息限制,加強學術資源的共享和利用.區塊鏈的共識機制和智能合約技術,能夠完成學術資源的權威認證、動態更新,降低了學術資源庫建設的中介和維護費用.因此,基于區塊鏈技術及其去中心化的思想,有利于構建一個分布式、開放式、聯通式的學術資料共享體系,實現全國乃至全球學術資源的優勢互補,最大限度地避免優質學術資源的浪費.
3區塊鏈技術應用于學術期刊的風險與展望
3.1風險
隨著區塊鏈技術的創新發展,其在學術期刊的應用領域將會繼續向縱深方向發展.然而出于自身技術條件的限制,區塊鏈應用于學術期刊可能會帶來風險,包括資源消耗的風險、數據安全的風險、監管的風險等[8].首先是資源消耗風險.區塊鏈將數據通過鏈式結構以分布式賬本的方式存儲在鏈上,數據一旦確認后便會永久存儲,隨著時間的推移將需要巨大的數據存儲空間,數據的爆炸式增長會使區塊鏈運轉速度減慢,導致資源消耗過大.其次是數據安全風險.如果掌握全網超過51%的算力就能偽造出一條不存在的記錄.數據的保密性也是基于私匙的安全性,私匙一旦丟失數據將面臨不可預知的風險.再有是監管的風險.因為區塊鏈信息的不可篡改,在出現原始數據錯誤或者惡意信息的情況下,信息也無法刪改.智能合約若不能達成多人協作,便會產生誤解而出現安全問題.區塊鏈在學術期刊出版領域的應用還處于摸索期,由于相關規范和制度的缺乏,極易產生信息安全隱患,導致信息安全問題.因此,區塊鏈的安全漏洞防范就變得尤為重要.
3.2展望
區塊鏈技術應用于學術期刊出版是學術期刊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要求,利用區塊鏈技術可以實現客觀的投稿—審稿—出版流程,降低了人力和中間成本,縮短的論文的時間,有效促進了知識產權保護和管理.在具體實施方面:一是利用區塊鏈技術構建全方位的著作權識別體系.利用區塊鏈技術,設立一個不可篡改的大數據系統,建立針對著作權的識別標準、識別方法和識別系統,從而進行精準識別.二是借助區塊鏈技術構建完整的學術不端治理系統.在區塊鏈技術的幫助下,借助加密算法和智能合約對每一篇文章的內容使用情況和作者身份進行跟蹤確認,從而了解文章的被閱讀、被引用的情況,從根本上杜絕一稿多投、一稿多發現象.三是借用區塊鏈技術改革學術期刊評價體系.根據實際需要,構建立體化、多元化的學術期刊評價體系,精確反饋期刊或論文的量化數據和審讀意見,實現評價標準、評價主體、評價內容、評價方式的科學化和合理化.四是采用區塊鏈技術培育相契合的出版監管體系.區塊鏈技術能夠記錄作者投稿、編輯選稿、專家審稿等信息,便于出版社和編輯部了解究竟是那些讀者訂閱或看了自己出版的期刊和文章,使內容信息的跟蹤監管變得更加便捷.五是利用區塊鏈技術建立可靠的學術資源共享體系.區塊鏈技術致力于數據共享的透明度和不可法篡改,利用去中心化的特征打破期刊對內容的壟斷,探索學術出版模式的創新.
4結語
區塊鏈不僅僅代表著一種新技術,其去中心化、分布式賬本的數據處理方式正開啟著一個新的時代,并直接影響著人類未來的生產與生活.努力拓展區塊鏈在學術期刊出版領域的應用場景開發,實現區塊鏈技術與學術出版的跨界融合,推動學術出版業轉型升級,仍需立足于各學術出版機構的后端業務需求,解決如何將區塊鏈與各學術期刊機構后端業務相結合的問題,潛心創造出新產品、新業務與新模式,通過應用場景開發,促進學術期刊構建新的出版生態.
- 上一篇:新時代房地產檔案信息化管理路徑
- 下一篇:房地產項目成本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