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技期刊科普定位分析
時間:2022-12-03 10:21:55
導語:農業科技期刊科普定位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主要闡述當前農產品質量安全輿情概況及科普機遇,農業科技期刊適時宣傳科普的必要性及其農產品質量安全科普定位。農業科技期刊在突出主責主業的前提下,遇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之時,應及時發揮其媒體作用,扮演好科普角色,彌補相關媒體報道的短板或空白之處。農業科技期刊適時適量宣傳科普,承當相應的社會責任,有利于擴大期刊影響力及維系期刊的持續、健康發展。
關鍵詞:農業科技期刊;輿情;機遇;科普定位
農產品質量安全關乎民生和農業生產,與每一位民眾息息相關,同時對政府公信力及中國農產品國際形象等均有相當重要的影響[1]。公共安全事件具突發性,一旦發生,往往使人措手不及,引發恐慌,迫切需要普及有關知識和正確的輿論引導。科學普及任務一般由科普期刊承擔。科普期刊以通俗易懂、簡單、趣味的方式向大眾傳遞復雜的科學信息和知識,是國家科普事業的重要組分之一[2],對培養和提升國民科學素養意義重大[3]。科技期刊是科技創新體系的關鍵組成部分[4],學術類期刊是文化、科學傳播的重要載體,在文明傳承方面具有獨特作用[5],相對于科普期刊,其傳播內容側重于創新性、深入性和探索性等,語言表述上強調學術性、規范性,給人更加正式、正規和權威之感,且具備宣傳科普的充分條件和責任。期刊定位指明了期刊的發展方向,決定了期刊的選題范疇[6],也是期刊品牌建設、擴大社會影響力的有效途徑之一。科技期刊不僅是發表學術成果的專業媒體,在突發公共事件面前,科技期刊應承擔傳播科學知識、引導公眾輿論的社會責任[7]。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面前,農業科技期刊應認清自我角色、準確定位,在確保和突出主責主業的前提下,適量拓大刊載范圍,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從公眾實際心理需求出發,適時添加專欄,適量報道相應的農業科普知識,充分發揮期刊的社會效益,提升期刊影響力。
1當前農產品質量安全輿情概況及科普機遇
1.1輿情概況
近年來,伴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智能手機的廣泛普及、短視頻的迅速興起,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越來越快速和便捷,手機成為網絡平臺推送信息內容、滿足用戶需求的重要載體,社會輿論傳播形式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8]。但網絡世界魚龍混雜,許多信息真偽難辨。相關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輿情事件時有發生,網絡輿論空間內容由于缺乏把關,有些用戶自律性不夠甚至是居心叵測,所制造的謠言、流言對農業產業造成較大影響,同時也給政府監管帶來一定的難度。目前介紹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科普的文章較少[],尤其是權威文章匱乏,部分網民及媒體人由于缺乏農產品安全生產、消費的基本知識,對從網絡中獲取的信息充滿迷惑、恐慌或不知所措,有些甚至以訛傳訛,散布謠言,常常給利益相關方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科普是提高民眾農產品質量安全認知水平的有效方式,同時也是應對其輿情的重要手段之一[]。
1.2科普機遇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以電腦、手機、數字電視等為載體的新興數字媒體迅速興起[11],智能手機、社交媒體深入到普通民眾的生活和工作中。社交媒體包括社交網站、微博、微信、博客、論壇、播客等[12],時下智能手機與社交媒體的相互融合為公眾發表民聲、參與交流、輿論發生等創造了極其便利的條件,個人社會參與度大幅度提高,同時社交媒體也給社會提供了很好的知識傳播平臺。因此,新媒體時代,科普傳播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科普可隨時隨地進入公眾的視野,同時也極大地方便了科學家群體對科普工作的直接參與[]。
2農業科技期刊適時宣傳科普的必要性
農業科技期刊的首要任務是刊登相關的農業科技論文。在農產品質量安全輿情事件面前,為滿足受眾群體的需要,農業科技期刊還應擴大刊載范圍,適時適量宣傳相關的農業科普知識。
2.1具備宣傳農業科普的充分條件
科普是普及科學技術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的活動。科普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大眾科學素質,是重要的民生福利[14]。科技期刊的主要任務是反映科技成果、提供科技信息、傳播科學知識[15]。綜合性科技期刊,不僅有學術性的鴻篇巨制,也可有科普通俗性的科普文章[16]。由于科技期刊論文作者為一線科研工作者或專家學者,論文均經過嚴格的“三審三校”流程,具備科學性和真實性,因此,其宣傳科普的條件比較充分,而科普是科技期刊不可忽視的社會責任[15]。有效地宣傳可以擴大期刊的作者群和讀者群,促使期刊向大眾化發展,可以更好地服務于人們的生活[17],同時也增強科技期刊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感。
2.2較科普期刊傳播更深入,更具創新性和公信力
科技期刊是傳播科技成果、促進科技創新的重要平臺,是承載、傳播科學技術知識的重要陣地,具有較強的學術性和規范性。科普期刊的核心任務是給大眾普及科學知識,提升公民科學素養[18],語言表述上較為通俗易懂。科技期刊傳播內容更具創新性、深入性和探索性,一線農業科研工作者往往是第一時間把自身相關的研究成果投遞至科技期刊上發表,由此可見,農業科技期刊較科普期刊更具資源優勢,其在科研人員心目中更具權威性和公信力,更受作者和讀者的青睞。農業科技期刊在農業公共安全突發事件面前應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優勢,正確引導輿論導向,體現自身的社會責任感。
2.3農業科技期刊可以適當宣傳科普
在6年召開的“科技三會”上,總書記強調:“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1]可見,科學研究、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并不矛盾,而是相輔相成的,完全可以相互促進、同步發展。但是,現階段很多科技期刊都不重視科普,認為只有科普期刊才要宣傳科普[20],對科技期刊宣傳科普有所顧慮,甚至有辦刊人認為,科技期刊刊登科普內容會降低期刊的學術性[21],從而會導致期刊影響因子降低,因此,不愿意在期刊上宣傳科普相關的內容。實際上,科技期刊的學術性和科普性不是相互對立的,而是互為促進的,科學研究、科技創新不單是傳播給相關領域的科技人員,而是要讓更多的受眾群體了解、知情。因此,農業科技期刊是可以適當宣傳科普的。
2.4承擔社會責任的迫切需要
公共安全事件具有突發性的特點,不可預測和提前謀劃。如病毒肺炎疫情對整個世界造成難以估量的影響和損失。疫情期間,眾多有關媒體積極通過各種傳播渠道爭先報道疫情有關內容,尤其是醫學類科技期刊,給人民大眾科普大量肺炎知識,在不可預測的公共安全事件面前,自覺積極地承當起相應的社會責任。農業科技期刊在農業公共安全突發事件面前,也應勇于擔當,及時盡自身能力為受眾群體提供正確的科普知識,這也是承當社會責任的迫切需要。
3當下農業科技期刊農產品質量安全科普定位
3.1關注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新聞
科技期刊要時刻保持媒體人敏銳的新聞感[22]和較強的職業敏感性。民以食為天,農為食之源,農業是人類社會之根[23]。除了關注相關學科的前沿研究動態、研究熱點外,作為農業科技期刊編輯,還要關注民生,實時關注農業新聞。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面前,部分民眾對一些農業知識充滿無知或理解不透徹、模擬兩可,農業科技期刊應在正常刊載學術論文的基礎上,針對有關問題,以科普的方式傳播出去,使之深入人腦、人心。在恰當的時期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為大眾報道恰當的內容,這樣可更好地提高農業科技期刊的影響力。
3.2適時策劃專欄報道
讀者閱讀需求不斷更新,為了適應市場,從讀者心理需求出發,進行科技期刊傳播內容的創新,已成為當前科技期刊發展中必須要努力探索和實踐的方向[24]。內容是影響科技期刊質量評價和傳播力強弱的關鍵性因素[25]。農業公共安全突發事件面前,出于眼球效應考慮[26],農業科技期刊應根據社會需求凸顯亮點,適當擴大刊載范圍,承擔起一定的科普宣傳責任,充分利用期刊自身的優勢以及專家、作者資源,創辦特色專欄,拓展稿源,提升期刊影響力[27]。農產品質量安全輿情事件面前,專欄內容除了是針對性的結構比較完整的研究性論文外,也可極少量地刊登相關的研究簡報,針對相關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權威解答、最新研究進展和成果等,及時給相關的受眾群體填補此方面知識的空白。
3.3及時進行公益報道
當受眾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充滿疑慮或者存在恐慌或者輿情不斷時,農業科技期刊應及時利用自身優勢,勇于擔當,不吝版面,進行公益報道,發揮應有的媒體作用。發生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之時,農業科研工作者往往會對相關的農業或農產品安全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公布權威結論,讓事實說話,這也是公眾最需要了解的信息,能從根本上解答公眾的疑慮,平息輿情事件。作為農業科技期刊,受眾群體需要之時,應擔當起這份神圣的社會責任,及時進行公益報道,以科普傳播的方式,限量地及時刊登專家們對相關問題的最新研究發現、成果和權威結論等。
3.4閱讀載體的準確定位
新媒體時代,人民大眾的閱讀習慣和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閱讀載體的可選性越來越多,常規的傳播方式方法已經不適應時代的發展,紙媒的讀者數量在減少,取而代之的是新興的平板閱讀、手機閱讀。在此背景下,農業科技期刊要充分考慮傳播方式方法的優化和完善,提高技能,與時俱進,將傳統出刊和數字出刊融合發展,同步發展,利用智能手機與社交媒體的相互融合,推出手機同步出刊。手機具有移動性和便捷性,能滿足受眾隨時隨地閱讀的需要[28]。時下手機閱讀已非常普遍,科技期刊必須改變內容呈現方式,努力做到通俗化、可視化和碎片化[2],以便手機閱讀。針對一些比較微觀的內容,可附帶直觀的微視頻演示。新媒體時代可促使科技期刊受眾數量明顯增加[26]。
3.5豐富內容呈現方式
科技在進步,社會在變化,人民生活水平在穩步提高,閱讀習慣隨之不斷地發生改變。時下傳播載體越來越豐富,也越來越“親民”,傳播內容呈現方式的可選性隨之增多,已由傳統的紙質載體向數字化、網絡化轉變,較流行的傳播載體如抖音、微視頻、微信公眾號等,使得內容呈現方式十分多樣化,且幾乎適宜所有的受眾群體。農業科技期刊編輯應時刻關注傳播動態,充分利用當下的媒體特征,順應媒體發展趨勢,將相關的少量農業科普內容更加及時、直觀地呈現給大眾群體。
3.6語言表述接地氣
農業科技期刊作為傳播農業科學技術知識和信息的載體,在競爭日期激烈的市場環境下,應適當將受眾范圍擴大,面向社會大眾傳播;在選題方面適當關注和追蹤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熱點議題。由于科技期刊在語言表達上強調學術性、規范性,內容方面講究專業性、創新性等,受眾多為專業人士,一般公眾難以讀懂[30]。因此,需要適時在欄目和內容設計上突出新聞性、通俗性和互動性[2],在刊載相關科普內容時,語言表述上要盡可能接地氣,即在確保科學性、規范性的基礎上,使用簡單化、通俗化、大眾化、趣味化或是時下較為流行的語言表述,將對普通大眾來說較為深奧的科學道理表述出來,盡可能達到“老少皆宜”的效果。
4結語
農業科技期刊相對于科普期刊來說,其內容更具創新性、深入性和探索性,且更具權威性,更能受到作者和讀者的青睞。農業科技期刊除牢記自身主責主業外,還應實時關注農業新聞報道,突發農產品質量安全輿情事件面前,應及時進行科普定位和公益報道,爭取以更為專業、權威的結果、結論填補科普“空白”,消除公眾爭議,平息輿情事件。此外,新媒體時代,農業科技期刊編輯還要實時關注出版動態、傳播載體的改變和受眾“口味”的變化等,及時掌握新技能,豐富內容呈現方式,迎合受眾需求。通過適當擴大刊載范圍和傳播方式方法的不斷更新、完善,可提高農業科技期刊的被閱讀率和被關注度,從而擴大期刊影響力,維系期刊的持續、健康發展。
作者:林海妹 龍婭麗 李艾 曾莉娟
- 上一篇:分層遞進教學在思想政治的運用
- 下一篇:少兒視唱練耳課程教學路徑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