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路徑
時間:2022-12-07 08:27:56
導語: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我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形成新的發展格局,各行各業均面臨新的任務和挑戰。在這一背景下,高質量發展成為我國當前乃至更長時期重要的發展主題。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高質量發展理念及研究成果的承載體與傳播渠道,要服務于構建中國特色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同時,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編輯出版傳播工作也是高質量發展的踐行方式。如何使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走上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實現發展目標與價值,是期刊人必須思考的問題。基于此,本文簡要分析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及其實現路徑。
一、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的內涵
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是學術期刊適應中國高質量發展總體要求所確立的新發展目標、新發展內容、新發展方向及新發展方式。它是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不斷走向繁榮,實現學術期刊服務黨和國家及社會發展大局的價值追求;是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通過學術引領能力建設、內容質量提升,實現學術期刊推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發展的傳播目標;是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加快傳播載體的融合創新,提升傳播力,走向傳播方式與新媒介技術相匹配的發展方向;是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通過各種傳播手段使講大局、懂學術、通技術、會傳播的編輯出版傳播人才快速成長的培養方式。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的根本目的是使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能夠闡釋中國氣派、中國精神、中國道路,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及其新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既涉及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社會功能與價值追求,也包括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信息內容的建設、傳播手段的創新,還包括學術期刊人才的培養與建設等問題。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之路是我國學術期刊發展的必然選擇。
二、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的必然性
高質量發展不只是針對發達地區的經濟狀況,也不只是針對某一領域一時一事的具體情況而言,而是針對所有地區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方方面面。所以,各地區、各行業、各領域均要在新時代、新發展階段進行新的定位,明確自己的新發展重點和目標,以走出適合本地區、本行業和本領域的高質量發展之路。1.高質量發展要適應哲學社會科學新發展階段的需要6年,《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這種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必將給理論創造、學術繁榮提供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1]5年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界注重回應時代的呼喚,努力把握時代脈搏,以建構中國特色學術體系、學科體系、話語體系為目標,圍繞改革開放40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國共產黨建黨0周年等重大主題,研究“一帶一路”的新建設、脫貧攻堅、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鄉村振興、經濟雙循環發展、社會發展與治理、國家安全等我國發展進程中面臨的重大而緊迫的現實問題,找尋歷史發展規律,推動理論創新,在各個方面均取得顯著成果[2]。可以說,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逐步進入高質量發展的階段。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作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及研究成果的平臺與傳播渠道,也受到總書記的高度重視。在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的回信中提出,“高品質的學術期刊就是要堅守初心、引領創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優秀學術人才成長,促進中外學術交流”[3]。1年,、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進一步對學術期刊的高質量發展提出明確的要求,要求“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黨和國家重大決策部署和宣傳思想工作根本任務,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出版導向、價值取向,加快提升內容質量和傳播力影響力”[4];要求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要“追求卓越、創新發展”,加強優質內容出版傳播能力建設,創新內容載體等,實現學術組織力、人才凝聚力、創新引領力、品牌影響力等方面的明顯提升,推動學術期刊“加快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努力打造一批世界一流、代表國家水平的知名期刊”[4]。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必須應時代之變,積極探索,不斷創新,走向高質量發展之路。2.高質量發展是新傳播技術提出的要求學術期刊是傳播學術信息的載體,其物質形態隨新媒介技術的發展而不斷演進。一旦依托新技術的媒介形態發生變化,傳統學術期刊也要在編輯出版和傳播反饋的各環節進行變革,因為人類傳播歷史的演進過程就是媒介形態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從口耳相傳到文字形態傳播,從紙質媒介傳播到電子媒介傳播,再到數字傳播和網絡傳播,我們可以看出,媒介形態一直處于不斷的發展和變化之中。相較過去,當下的新媒體主要依托數字技術、互聯網技術、移動通信技術等新興科技手段,其類別豐富多彩,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新興媒體,即以傳播形態改變為主要訴求,強調體驗和互動、內容生產日趨分散化和個性化的新興媒體,如桌面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互動性電視等;一類是新型媒體,其在傳統媒介基礎上衍生而來,傳播形態未發生根本性變化,但所傳信息質量更高,傳播效果更加有效[5]。媒介技術上的變化,使得多種媒介形態之間的區分不再明顯,從而促進媒介的融合。伴隨我國出版業的進一步改革,媒介融合已成為必然趨勢。為此,5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對包括學術期刊在內的傳統媒體數字化轉型提出要求。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在數字化以及人工智能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必須讓自己走向與新技術匹配的高質量發展之路。3.高質量發展是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和讀者的訴求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應用,同樣帶來知識生產和知識接收方式的巨大改變。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既是知識的生產者,也是知識的閱讀使用者。知識的生產者希望研究成果能以最佳、最快的方式傳播出去,產生更大的學術和社會影響力。讀者希望能最便捷、最快速地獲得自己所需的各種科研信息。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媒介使用習慣是促使學術期刊傳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尤其是他們閱讀習慣的變化,對中國學術期刊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1年4月23日了《第十八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調查顯示,手機閱讀和網絡在線閱讀已成為我國成年國民數字化閱讀的主要方式,0年有76.7%的成年國民進行過手機閱讀,較年的76.1%增長了0.6個百分點;71.5%的成年國民進行過網絡在線閱讀,與年(71.6%)基本持平;27.2%的成年國民在電子閱讀器上閱讀,較年的24.8%增長了2.4個百分點;21.8%的成年國民使用Pad(平板電腦)進行數字化閱讀,較年的21.3%增長了0.5個百分點。從數字化閱讀方式的人群分布特征來看,主力是18—4周歲的中青年群體,同時越來越多的周歲及以上的中老年群體加入數字化閱讀大軍[6]。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使用網絡和移動終端、電子閱讀器進行閱讀已成為更多受眾選擇的閱讀方式。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必須適應讀者閱讀方式和閱讀習慣的新發展趨勢,進行知識生產和傳播的高質量新發展。4.高質量發展是學術期刊自身發展與壯大的追求編輯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組織者、選擇者、把關者、優化者、傳播者,他們始終秉持著為作者服務、為讀者服務的職業理念與追求,聚焦黨和國家發展所需。無論是在期刊內容的把握上,還是在傳播方式的變革、傳播效果的提升上,編輯都在積極思考,不斷實踐,積極尋找高質量發展的路徑與方法,這是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內驅力。在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的回信說:“《文史哲》編輯部創刊70年來,在黨的領導下,幾代編輯人員守正創新、薪火相傳,在弘揚中華文明、繁榮中國學術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國內外贏得一定聲譽,你們付出的努力值得肯定。”[3]像《文史哲》編輯部一樣的學術期刊編輯,也在順勢而為,應時而上,不斷找尋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的各種路徑與方法,踐行“再接再厲,把刊物辦得更好”的理念,不辜負時代之需。
三、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的路徑
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多部門、多環節、多個機構,是一個協同發展、聯動創新的過程。其發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1.期刊管理部門要準確把握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歷史坐標與發展方向,注重頂層設計,實現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的目標要求無論是官方管理機構,還是行業學會,均需加強對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的管理與業務指導,引導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沿著高質量的方向發展。第一,確保我國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學術期刊服務黨和國家重大決策和發展需要,堅持正確的辦刊方向,筑牢意識形態主陣地。、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的《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就十分明確地要求學術期刊提高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能力,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第二,確保以管理促發展,以發展實現管理目標。如0年國家新聞出版署印發《報紙期刊質量管理的規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出版管理條例》《報紙出版管理規定》《期刊出版管理規定》等法律法規制定,對報刊內容質量、編校質量、出版形式質量、印制質量提出明確要求,將期刊質量考核分為合格和不合格兩個等級。并且要求期刊主管主辦單位督促出版單位建立健全質量管理制度并監督落實,將期刊質量納入出版單位社會效益評價考核之中。像這類有目標、有標準、有考核、有退出的管理,將有力地促進學術期刊的高質量發展。2.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業務部門要處理好學習與研究、學術與發展、技術與發展、反饋與發展幾個重要的關系第一,注重政治理論的學習與研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應關注黨和國家重大現實理論問題,研究現實發展之所急所需,在不斷學習與研究中尋找學術選題。因為哲學社會科學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其發展水平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思維能力、精神品格、文化素質,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既取決于自然科學發展水平,也取決于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水平。在學習與研究中,編輯的政治水平、思想水平、認識能力等核心素養才會不斷提升,才能適應高質量發展對學術期刊提出的新需求。第二,注重與哲學社會科學界的聯動溝通,搜集學術信息、選擇學術信息、優化學術信息、編輯學術信息、傳播學術信息、反饋學術信息,形成學術界與學術期刊界的互動與促進,加快雙方的創新與發展。學術研究成果是期刊的信息之源,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是學術信息的傳播載體,二者本就不可分離。哲學社會科學的理論創新是由研究者和學術期刊、其他媒介構成的學術共同體的歷史使命與學術責任。有學者提出,“實現哲學社會科學的重大理論創新主要靠學術共同體中的名學者和名刊。只有名學者和名刊密切協作,互相激揚,才能創造出與我國走在世界前列的時代需求相適應的哲學社會科學創新成果”[7]。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與哲學社會科學界的良性互動,對哲學社會科學界而言,在期刊策劃下可將最新、最好的成果以最快、最廣的方式傳播出去,實現學術信息的共享;對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而言,從學術界獲得自己希望的學術信源和選題,完成學術期刊引領學術、優化信息和把好關口的職責,將學術價值進一步擴大化,實現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傳播的價值。目前,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與哲學社會科學各研究團體聯合舉辦的各種學術會議,恰恰就是這兩類團體協同發展的最好體現,可以說是將選題論證會直接搬到學術研討會的現場,取得很好的效果。第三,注重與傳播技術機構的協同與探索,在傳播技術上不斷創新,實現傳媒形態的深度融合與傳播力的持續上升。門戶網站、微信公眾號、數據庫成為人們獲取信息便捷、快速的渠道。0年,我國網民已達.4億,其中手機上網比例高達.2%,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不能不注重新技術的應用。微信公眾號是學術期刊與移動端二者融合的新探索,能有效提升期刊的學術傳播力。但就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而言,很多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仍未開通微信公眾號。一些開通微信公眾號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傳播形式缺乏場景化的思維,沒有充分考慮移動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出現內容與場景的脫離、用戶與傳者的逆位、閱讀場景與微信其他場景的隔離。所以,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微信傳播應融入場景思維與平臺思維,樹立微信傳播中的品牌意識,在技術上與一些小程序結合、與時空和場景結合,注重讀者的閱讀體驗等[8],這樣才能達到傳播的高質量發展。第四,注重與數據庫等評價機構的溝通,合理有效地使用有關數據。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傳播并非單向度的直線傳播,而是多向度信息傳播與反饋的交互過程。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傳播的信息反饋,或是人際的,或是機構的;或是內容上的摘轉評價、專家點評、二次文獻收錄,或是機構的引用評價、閱讀量評價等。無論哪種評價,都是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傳播效果的反饋,對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發展起到參考作用,所以,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應當合理而理性地對待這類信息的反饋,科學地判斷學術期刊在傳播中的優點和不足,促進學術期刊在傳播上的高質量發展。如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綜合評價研究院C刊公眾號熱文(二季度),以CSSCI收錄的1種高校學報來源刊為樣本,采集1年第二季度85種微信公眾號的相關數據,分析公眾號的圖文和篇均閱讀量,發現第二季度的推文篇數累計閱讀量有所增加,篇均閱讀人次與第一季度持平。這樣的數據有助于期刊在媒介融合的新階段,加強期刊媒介融合的建設,也有助于被調查期刊了解期刊內容在微信傳播與接受的基本情況,進而改進期刊的傳播方式與途徑,提升期刊及論文的傳播力。3.注重編輯人才的培養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需要高質量的編輯出版傳播人才,這種人才是新發展階段所需的復合型人才。首先,編輯知識結構具有復合性。編輯人才要有專業知識,在自己分管的學科領域應當是專家,這樣才可和該領域的專家進行平等交流與互動。其次,編輯能力構成具有多樣性。編輯人才既要有不斷學習的接受能力,又要有與學者溝通的人際交往能力;既要有學術信息的選擇與判斷能力,又要有信息的編輯、加工、優化能力;既要有編前的策劃能力,又有要有編后的傳播能力。編輯缺少其中任何一種能力,都無法完成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的目標。所以,加強編輯人員新業務能力的培訓,補充計算機等其他學科人才對學術期刊的加持與助力,必將有力促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與創新。總之,當今中國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與快速發展、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與巨大進步,為哲學社會科學的理論創新和學術繁榮提供了十分豐厚的土壤和強大的驅動力,也對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時代課題和重大挑戰。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不僅是時代所需、國家所需、期刊所需,還是學術期刊人的歷史使命與價值追求,更是新時代、新技術對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新傳播形態的高質量要求。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學術界與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協同創新,共謀發展。只有不斷培養高質量的編輯出版傳播人才,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高質量發展才可長期持續且快速推進。
- 上一篇:秸稈禁燒及平安建設值班工作制度
- 下一篇:游戲化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