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青年編輯職業規劃研究
時間:2022-02-24 08:23:31
導語:科技期刊青年編輯職業規劃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引言
期刊發展離不開優秀的編輯,而青年編輯是期刊的新鮮血液及發展基石。辦刊質量的提升離不開編輯人員,作為新加入編輯群體的青年編輯,面對枯燥的編校工作,日復一日的編稿校對,難免失去工作興趣,對未來職業規劃沒有信心。在工作中產生對個人、對職業前景的擔憂。作為青年編輯,筆者意識到編輯工作屬于較強的腦力勞動,日常工作相對單調、枯燥,甚至比較繁瑣。日復一日的工作內容可能會消磨青年編輯的工作熱情,經歷過前期的迷茫,模糊的職業前景,這也曾是筆者工作中的切身體會。作為一名科技期刊的青年編輯,了解行業發展,明確個人工作職責,對未來職業規劃有清楚的認識都非常重要。編輯人才重視程度愈來愈高,青年編輯更是編輯部重點培養的對象。編輯同仁一直在探索青年編輯的發展道路,針對青年編輯面對的問題、職業規劃等開展了眾多研究[1-7]。更對青年編輯隊伍提出諸多意見建議,從專業知識到工作規劃等方面給出了良好的建議。“互聯網+”大背景下,青年編輯如何適應科技發展,適應新媒體融合下科技期刊的發展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而且,青年在進入行業后,對本職工作的正確認識、未來的職業規劃,都需要有一個有效的參考。避免走彎路,也避免工作中失去熱情、信心。做好青年編輯的培養,保證青年編輯的健康發展,不僅是青年編輯自身的需求,也是科技期刊可持續發展的保證。本文利用Citespace軟件、統計分析等方式梳理科技期刊青年編輯近10年的相關研究熱點,為青年編輯在技能提升、自我成長、職業規劃等方面提供一定參考。通過研究熱點分析,為科技期刊青年編輯職業發展提供參考,也為編輯部培養青年編輯提供借鑒。
2研究內容
2.1數據來源
本文數據取自中國學術期刊出版總庫(CNKI)。采用主題詞“青年編輯”,時間為2010—2020年,精確匹配檢索結果,共檢索得到文獻918條。去除會議征稿、會訊、通告等無研究意義的文獻,共計有效文獻748條。下載CNKI數據后,將格式轉換為Wos數據,然后設置相應閾值,進行數據分析。
2.2研究方法
本文利用Citespace5.7R5軟件進行數據分析。CiteSpace功能包括繪制各個科學領域的科學知識圖譜、分析不同特征和類型的引文網絡、識別和呈現科學發展新趨勢和新動態等[8-10]。通過CiteSpace繪制知識圖譜,分析2010—2020年青年編輯相關的研究熱點及變化趨勢。了解青年編輯相關研究熱點信息,為青年編輯指定職業規劃提供參考。
3結果分析
3.1青年編輯關鍵詞共現分析
本文利用CiteSpace軟件,時間跨度為2010—2020年。時間切片設置為1年,TopN(被引次數最高的N個引文)設置為50,TopN%(先按被引次數排序,再按N%選取引文)設置為20,其他為默認值。得到如圖1所示的關鍵詞共現圖譜,合并同義詞、相近詞后得到表1所示的13個出現頻次大于10次的高頻關鍵詞。網絡中節點代表分析對象,節點越大,出現頻次越多。由圖1發現,圖譜線條密集,青年編輯相關研究比較集中。由圖1、表1可以看出,頻次大于等于10次的高頻關鍵詞有青年編輯(497次)、科技期刊(221次)、人才培養(71次)、編輯(45次)、高校學報(42次)、職業素養(25次)、學術期刊(24次)、醫學期刊(21次)、成長(16次)、素質(14次)、職業規劃(12次)、創新(10次)、工匠精神(10次)。除去青年編輯、科技期刊、編輯這類的廣義詞匯,我們發現,在青年編輯相關研究中,大家比較關注編輯培養、創新、成長。這也是每一個編輯需要思考的問題。高校學報、醫學期刊頻次較高,說明這兩個群體是文獻貢獻較多的機構。這也提醒其他行業期刊編輯注重學術研究,思考職業規劃。工匠精神出現頻次為10次,希望編輯同仁扎根本質工作,踏實鉆研,發揚工匠精神,為我國期刊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3.2文獻作者分析
通過作者、機構共現圖譜分析(圖2、圖3),發現青年編輯相關研究缺少核心作者,發文作者分布分散,發文量比較少,2010—2020年發文超過3篇的作者鳳毛麟角。作者發文機構也存在這樣的問題。發文量較多的作者有徐志武、嚴秀麗、李寧為數不多的作者。通過作者共現圖譜結合EXCEL表統計分析,發現跨機構合作發文的作者比較少,發文量4篇的作者羅彥卿、張祥合、閆其濤等主要來自同一個編輯部。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編輯部、《上海農業學報》編輯部發文量較多的單位,其中兩個都是高校。跨單位合作的作者比較少,出高校外,其他單位發文量都比較少。編輯理論研究可以聚焦學術熱點,為眾多從業者答疑解惑。青年編輯相關研究文獻中,沒有形成穩定的作者群體,大家研究比較分散,也沒有出現持續性、系統性主題研究文獻。不同單位之間的作者之間聯系較少,也沒有形成學術團體,長此以往將不利于編輯學術研究。
3.3青年編輯時間聚類分析
利用CiteSpace軟件獲得2010—2020年青年編輯相關關鍵詞時間聚類圖譜(圖4)及關鍵詞突現圖譜(圖5),其中關鍵詞科技期刊、編輯我們不做論述。由圖4可以發現,關于編輯培養方面的研究從未間斷,高校科技期刊一直占據期刊發表的重要位置,這也體現了高校學報濃厚的學術研究氛圍,我們應該向高校編輯學習,注重學術類研究。編輯思想、成長、自我認同等方面的研究2016年前還是比較多的,但是最近幾年出現的概率都不是很高,這為我們敲響了警鐘。青年編輯在工作中既要注重業務能力的提升,同時也要注重文獻研究。編輯培訓時有老師也說到,目前編輯類文獻研究主題比較松散,沒有系統性、持續性的研究,作者團隊也沒有完全建立。理論研究同樣重要,可以為青年編輯提供業務支持,也能指明未來發展方向。關鍵詞突現分析是把握主題研究前沿的重要指標,突現的關鍵詞代表這一領域新的研究動態[11]。由圖5可以發現,青年編輯相關研究熱點隨著時間有所變化。圖中加粗的線條表示該突現詞為熱點的時間。例如素質這一突現關鍵詞,突現度為3.37,表現為高強度突現,時間跨度為2011—2013年,表示其在2011—2013年被編輯同仁高度關注。除此之外,新媒體、素養、人才培養、工匠精神、業務能力的突現時間延伸至2020年,這些關鍵詞也代表了近幾年甚至未來幾年的研究熱點及趨勢。青年編輯相關研究熱度不減,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新的研究熱點開始出現,未來一段時間,研究熱點將集中在編輯的培養、業務能力、新媒體應用、工匠精神的探索上。
4結語
1)通過對青年編輯相關關鍵詞共現聚類分析,發現在青年編輯相關研究中,編輯培養、創新、成長等個人業務能力的研究比較多,職業規劃、業務能力研究也較多,近幾年新媒體、工匠精神開始成為研究熱點。編輯部的發展除了優質稿源,優秀的編輯是基礎。培養青年編輯的編校技能,應對新媒體、新技術的能力尤為重要。目前,國家提倡,讓優秀的論文留在祖國大地上,這對國內期刊發展有促進作用。作為一名編輯,響應國家號召,提升個人編校技能,發揚不怕苦、不怕累、堅持不懈的工匠精神,期待國內期刊更好的發展。2)通過作者、機構相關聚類分析發現,編輯領域未能形成學術團隊,也缺少系統性、持續性研究主題。作者發文數量不足,跨機構合作較少。編輯發展過程中,不僅需要精進業務能力,也需要更多的走出去,開闊眼界,增加交流溝通,隨時掌握研究熱點。通過與其他機構的編輯合作交流,拓寬圖42010—2020年青年編輯研究關鍵詞時間聚類圖譜研究思路,有助于期刊發展。3)通過時間聚類分析和突現詞分析,發現2010—2020年青年編輯相關關鍵詞隨時間的發展變化。編輯人才培養、創新等方面的研究從未間斷,高校科技期刊相關研究也比較多,高校期刊濃厚的學術研究氛圍值得我們學習。研究主題新媒體、素養、人才培養、工匠精神、業務能力代表了近幾年甚至未來幾年的研究熱點及趨勢。作為青年編輯,未來可以參考這些研究主題,開展相關研究。科技期刊編輯工作枯燥、繁雜,需要編輯付出很多精力提升個人業務能力,在辛苦的工作之余平衡個人職業發展。進入編輯領域的青年編輯,建議制定時間計劃,前3年側重編輯業務能力學習,提高個人素養及編校業務能力,同時閱讀研究文獻,通過文獻學習,可以解決很多工作中遇到的迷茫問題。業務能力打好基礎,然后在5年時間內開展針對性的學術研究,形成個人研究主題,發表相關文獻,提升業務能力的同時也提高學術研究能力,在編輯學術領域有所貢獻。編輯學習是長期過程,不管何時都要保持學習的熱情。青年編輯多參加學術交流,積極參加學術會議,及時了解行業動態,實現獨立組稿、約稿。青年編輯在制定職業規劃時,響應國家號召,緊跟時代需求,讓更多的好文章留在祖國大地上。在繁瑣的日常工作中發揚工匠精神,踏實做一名合格的編輯。
- 上一篇:醫保局工作總結及工作計劃
- 下一篇:低碳經濟下建筑給排水節能問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