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型材料包裝設計研究

時間:2022-03-31 03:11:03

導語:生態型材料包裝設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型材料包裝設計研究

1中藥飲片包裝市場現狀分析

目前,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中藥市場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國內市場規模迅速擴張,同時也打開了國外貿易市場。然而,除國內大城市外,大多數地區都在使用塑料材料等包裝中藥飲片,既不美觀,又不能完全保持飲片的功效,且不利于環境的可持續性發展。塑料類材料不能夠降解腐化,不可重復利用,從而對環境造成長期難以消除的破壞。1992年,國際上產生了生態型材料(Ecomaterials)的概念,并發展成為一個重要的材料研究課題。但是在我國中藥飲片行業,綠色環保、美觀便捷、有利保存飲片的生態型材料包裝卻被企業所忽視,沒有得到廣泛的利用。從設計營銷角度來看,中藥飲片廠商的包裝設計缺少品牌視覺形象感,在提高產品認知度和提高包裝檔次以及地域文化特征等方面也很欠缺。我國中藥飲片生產企業多為中小型企業,且企業眾多,競爭日趨激烈,想要開拓中藥飲片市場必然要從包裝設計入手。發展和采用生態型材料包裝設計不僅能夠提升中藥飲片市場競爭力,更能夠推動建設可持續性發展的和諧型社會。

2中藥飲片生態型材料包裝的市場競爭力優勢分析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國內消費者的社會責任感有了很大提升,越來越多的人在追求商品的實用性的同時,也會考慮低碳環保和可持續發展問題。低碳生活變成了現代人追求的時尚。生態型材料包裝可以減少資源的消耗,并能夠實現循環使用,自動降解腐化,也被稱為“綠色材料”。其綠色環保低碳的理念迎合了現代消費者的需求。生態型材料具有多樣性,可以結合地區特征,形成一條特色生態型包裝商業鏈,充分發揮地域文化和自然特色。同時在原材料產地加工制造,降低了包裝制造成本,提高了市場競爭力。

3中藥飲片生態型材料包裝設計的提升方法

(1)可視化設計可視化是利用計算機圖形學和圖形處理技術,把具體數據轉換成圖形或圖像在屏幕上顯示,并進行交互處理的概念。通過可視化設計,表現出產品形態、結構、功能的同時,生動的體現出產品的功能和材質。中藥飲片包裝可視化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圖形化的方式進行清晰有效的信息傳遞,讓消費者對產品的功效、材料等一目了然。但是可視化不可為了體現功效設計為無聊的圖表,更不可追求美學而設計成花哨的畫面。兩者應相互結合,系統分析,表達出中藥飲片的特性。地圖、時間軸、樹狀圖、氣泡圖、散點圖、網絡圖和矩陣圖等都是常見的可視化設計的表現形式。(2)生態材料的有機結合根據中藥飲片的特性不同,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生態材料結合使用,形成更適合特定中藥飲片的生態包裝。在減少污染,提高循環利用率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適合飲片的特性。包裝材料也應與流通條件相適應,對于惡劣氣候條件下流通的飲片包裝,生態型包裝材料的結合就顯得至關重要。例如,中藥飲片需要防水防潮時,就不應該單純使用生態紙包裝,結合防水防潮材料或特殊工藝才會達到效果。(3)綠色印刷綠色印刷是指對生態環境影響小、污染少、節約資源和能源的印刷方式。使用環保材料和工藝,減少印刷過程中產生的污染,節約資源。印刷的成品包裝廢棄后易于再回收利用,對生態環境產生的影響較小。現如今的大部分中藥飲片企業仍在使用傳統的制版、印刷和印后加工工藝,制版過程中的膠片、電鍍液等物質,印刷使用的溶劑型油罨、洗車水以及印后加工使用的油性上光工藝等,都會對環境環境造成破壞。實施綠色印刷需要從原材料、設備、場地等多處改進,最大限度的降低能耗和污染。這對以中小型企業為主的中藥飲片行業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課題,綠色印刷需要從頭到尾的改進,需要龐大的資金支持,尤其是原材料環節更是需要付出很大成本。然而近年來,政府正在大力推廣綠色印刷,出臺很多綠色印刷相關的政策,對食品和藥品包裝領域進行重點扶持。實施綠色印刷要先從油墨入手,傳統使用的油墨中含有機溶劑,對人體有害,對環境造成污染。世界每年的油墨產量高達三百萬噸,對環境的破壞是不容小覷的。綠色印刷應使用新型油墨,包括水性油墨、生物油墨等。其次要改進印刷工藝,采用CTP和數字打樣技術,將傳統膠片和有毒顯影劑等在印刷工藝中淘汰。同時充分利用資源,提高廢物利用率。

4結語

將生態型材料運用到中藥飲片包裝中,體現了低碳綠色的理念,迎合了消費者的需求,擁有廣闊的市場前景。為了更好的落實這一創新,大型中藥飲片企業應樹立良好的榜樣,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中小型企業也將運用到生產中。中藥飲片企業在打開新的市場的同時,為建設和諧型社會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郭峰.生態友好型包裝設計研究.美與時代(下半月),西安工程大學,2008,(12).

[2]黃孝章.王亮.綠色印刷發展策略探析.北京印刷學院,2014.

[3]王凱.信息可視化設計.人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4]李曉民.綠色包裝設計芻議.哈爾濱工業大學,2008.

作者:伊永華 金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