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對產品設計的重要性

時間:2022-10-03 03:27:23

導語:傳統文化對產品設計的重要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傳統文化對產品設計的重要性

1色彩

產品不能脫離色彩而存在,而不同的色彩也具有不同的文化內涵和象征意義,另外華夏民族曾有著“五色”傳統,即把黑、青、赤、黃、白推崇為正色,是尊貴的、主要的,其他則視為間色,是輔助的、次要的。另外五色分別與五行(水、木、火、土、金)、五方(北、東、南、中、西)、五時(冬、春、夏、長夏、秋)、五音(羽、角、徵、宮、商)、五氣(寒、風、熱、濕、燥)等成為了一個可以相互轉換、相互比附的整體系統。而五色中尤以紅色最受中國人喜愛,也一度成為華人的代表色,如過年時的福字與對聯、婚慶時的嫁衣與裝飾,再如中國結、燈籠、剪紙、漆器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器物,無不通過紅色來傳達一種喜慶、祥和之感。因此,在產品設計中適當地運用這5種民族傳統顏色,或者在滿足技術功能及使用環境的基礎上,將其主色調定為紅色,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些許中國傳統的韻味。

據我國第1部手工藝技術專著《考工記》記載:“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其中,對“材美”的關注說明設計者已經對“物”有所認識,關注原材料的特性與質量,也包括材質本身所能體現的美感。可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材質的選取早已非常講究,其中諸如木材(傳統家具藝術)和陶瓷(傳統瓷器藝術)都曾對中西方藝術的發展產生過重要的影響。另外,諸如絲綢、織錦、紫砂、玉石、竹藤等都是非常具有本土特色的材質,擁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因此在產品設計中靈活地運用中國傳統材質,能夠增加產品的歷史認同感,也使得傳統材質在當代煥發出新的生命力,見圖2。

2立體重構法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有著取之不盡的設計素材,立體重構法就是從中汲取對產品設計有益的符號作為元素,在表面裝飾法的基礎上,繼續豐富著中式產品的設計方法,在濃郁的民族風格中傳達出鮮明時代氣息。

2.1置換

中式產品設計里的置換,是指在中國傳統符號與產品形態之間尋找巧妙合理的結合點,或整體,或局部,將中國傳統符號獨特鮮明的形態重新塑造成符合當代生活方式的中式產品。這種方法多見于一些設計參賽作品,對產品的工藝、結構等因素考慮較少,鑒于其概念性、創新性、文化性等特點,仍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式產品設計的發展。如用折扇伸開的形態設計的中式電磁爐、用漢字的形狀設計的中式家具(見圖3)、用竹簡彎曲的狀態設計的中式臺燈等。

2.2重構

在中式產品設計中,重構即把中國傳統符號打散后將其再重新組合起來。從認識事物來說,分解的方法比表面觀察要深刻得多,分解不僅利于更細致地了解結構,還能了解局部變化對造型的影響,通過對原形的分解,提取對象最有特征的元素和基因促使新形的產生。這不是簡單的分解與組合,而是從消費者的心理和生理出發,充分考慮當代的審美需求及使用習慣,使中國傳統符號在結合產品功能和技術的基礎上得以繼承和發揚。如把中國年畫打散后,用簡潔的設計語言將其重新組合成一套現代中式餐具,或者把太極圖案打散后,重新組合成陰陽互補的各式現代中式家具,見圖4。

3意境提煉法

中國傳統文化不是墨守陳規的,而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在外來文化和本民族不同地域文化的作用下不斷地開拓創新,其后蘊含的民族精神更是長期積淀的結果。一種新的民族形式的創造,是需要擺脫美學傳統的物化表象,進入深層次的精神領域去探尋的,兼收并蓄,融會貫通,尋找傳統與現代的契合點,才能打造出符合新時代的民族形式,才能找到真正屬于本民族,同時又能夠為國際社會所認同的現代設計。因此中式產品設計除了對中國傳統符號疊加變形之外,更需要在領悟民族精神內涵的基礎上,將其進一步提煉、升華,這是在當代對傳統文化更進一步的發展和提升。

3.1重視傳統造物思想

中國傳統造物思想放到今天仍是適用的。如道家“天人合一”觀念,主張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綠色設計、可持續設計正是對這一論述的直接體現;另外儒家的“文質彬彬”學說,主張本質內容和外在形式配合恰當,與現代設計中的適度設計、以人為本的設計也不謀而合;此外,秦朝的“車同軌、書同文”這一革新,是人類首次在較大范圍內建立并推行的標準化系統,是工業產品以大批量生產為基礎的歷史溯源。再如正是有了漢唐時期海納百川、融會貫通的造物思想,才有了胡床的引入、佛教的興盛,前者奠定了明清家具輝煌的基礎,后者則廣泛影響了中國傳統建筑、雕刻等不同領域的傳統設計文化,可以說這種包容、創新的精神,對于當代從“中國制造”到“中國設計”的轉變仍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因此,綠色設計、人性化設計、標準化設計等不同的研究領域,一定程度上都與中國傳統造物思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只要在設計中堅持對自然的尊重、堅持對人性的關懷,堅持對設計的創新,深刻領悟中國傳統造物文化的精髓,創造出具有時代意義和民族特色的產品設計,在本質上都是在當代繼承發揚中國傳統造物思想的實踐行為。

3.2意境的提煉

美學家王國維曾言:言氣質,言神韻,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氣質、神韻、末也。除了在產品中對傳統文化施以表面及形體的再創造之外,如何賦予產品能夠代表華夏文明的“境界”,將中國傳統設計文化的精髓傳承,重構綿延數千年的民族情感,這是中式產品設計方法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要在產品中體現出這種意境,首先,要博覽群書,領悟古人在不同著作或觀點中的造物思想,如《考工記》、《天工開物》、《長物志》等技術專著以及諸如“天人合一”、“氣韻生動”、“文質彬彬”等深刻的觀點,這樣才能對中國傳統設計文化有較為深刻地理解。其次,要善于發現、歸納中國傳統符號,才能有目的的將其改造成符合時代精神的設計元素,苗延榮在《中國民族藝術設計》中,就列舉了在民族藝術中應用較多的中國特色文化元素,如中國傳統文化符號(文字類、圖騰類、動物類、植物類、圖案類符號)、中國傳統書畫藝術、中國傳統民間工藝、中國傳統裝飾雕塑、中國傳統色彩體系5類,就是很好的示范;此外有像粽子、餃子、糖球、筷子等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飲食類相關符號,還有旗袍、官服、繡花鞋等服飾類中國傳統符號,以及長城、大雁塔、天壇等建筑類中國傳統符號,當然還有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代表民族文化的貨幣類、玩具類、樂器類等不同類型的中國傳統符號,不勝枚舉。最后,意境的可貴之處在于通過用有限的產品造型語言透露出無限的民族文化情感,即在產品設計中,設計師應擅于找出一個著力點,以這一著力點顯示其余。由于不和盤托出,所以顯得無窮無盡,即所謂引一以概萬,言有盡而意無盡,以達到“空則有、有則空”的含蓄美的最高境界。這一“著力點”的選取至關重要,要恰當合理,避免過猶不及:過度的表現則有堆砌做作之感,沒有靈動意境可言;毫無原則地深藏不露則會顯得空洞無物。只有具備以上3點,才能設計出不拘泥于表面形式、具有民族文化意境的中式產品設計,見圖5。

4結語

中國傳統文化歷經幾千年的傳承與發展,有著獨特的魅力和表達方式。在全球一體化的浪潮中,要想在各類設計風格并存的背景下,將華夏文明在產品設計領域繼續得以延續,就需要重新審視屬于自己的民族文化,摒棄在產品設計中一味的復古、堆砌行為,擅于把握當下新科技、新技術、新材料,洞察消費者心理、生理不斷變化的需求,在領悟傳統造物思想的基礎上,積極綜合地運用各種不同的設計方法,將中國傳統文化巧妙地融入到產品設計中,最終創造出具有當代中國風格特色的產品設計。

作者:周崛夏胡蘭貞單位:青島工學院江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