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故事法在產品設計開發中的運用
時間:2022-08-31 03:33:39
導語:情境故事法在產品設計開發中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情境故事法以使用者為中心,通過幻想一個情境故事來分析使用者對產品的需求,然后通過收集資料、設定情境、設計產品、新情境驗證產品需求的過程圍繞使用者來設計一個產品。
關鍵詞:情境故事法;使用者;設計者;情境故事
一、情境故事法的內涵與特點
1、產生原因
情境故事法的設計理念產生于設計者與使用者之間的“認知摩擦”背景中。產品的設計是以使用者為中心的,但是設計者僅能以本身的心智模式來設計產品,但使用者又以自己的思維模式來解讀產品,兩者的思維模式之間必然會存在區別,那么在使用產品時,使用者會錯誤判斷甚至無法讀懂產品所要傳達的訊息。因此設計者只有盡量站在產品使用者的角度去貫徹自己的設計理念時,盡量去考慮使用者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減小設計者和使用者之間的認知誤差。
2、情境故事法的內容
情境故事法是將“人”“情境”“活動”當作已知條件,“物”則是未知目標,通過已知的情境分析法去設計開發未知的“物”。以使用者為中心,設計人員通過視覺化甚至實際體驗的方法,站在使用者和他們的使用情境的角度上去考慮產品的設計效果,使產品能夠兼具美學性和對使用者情感的關懷度。
3、設計流程
確定設計方向后,開始生成最初的故事情境,生成一個典型用戶,通過這個使用者在故事中的使用情況,來判斷是哪個環節使用戶的產品使用過程變得困難。具體流程是,第一步,了解使用者特征和需求及使用目的;第二步,模擬故事情境中的角色、時間、地點和事件,分別展示不同時間和地點,使用者可能與產品發生的關聯,收集評估最初的情境鏡頭,以此為樣本;第三步,通過各個場景鏡頭發現并解決使用者在使用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改善產品;第四步,綜合設計目的和情境故事中出現的問題解決方法來設計新的方案,并通過情境故事重新驗證評估。
二、基于室內通道逃生的防震家具設計的應用示例
1、確定防震家具的設計方向
使用者需求調查:在地震發生時,人們的第一反應是向外逃生,有學者通過實地調查和問卷調查等手段,對這一比例作了一個計算,大概占了70%左右,并且絕大多數的人都會選擇室內通道的逃生方法,但在這一逃生過程中最容易引發的結果就是通道受阻,致使逃生過程中出現各種傷害事故。對于逃生者來說,防震家具的設計需要起到保護身體、清除路障、提供導航的作用。對于避難者要做到情感安撫、喚醒求生意志、克服恐慌、求救的作用。
2、情境分析
1)內在情境。對于逃生者來說,采用從室內通道逃生的求生行為,在這個逃生過程中可能產生各種情感,包括遲疑、驚慌、恐懼、低沉、冷靜、無助等。地震發生后,下意識的會迅速向外逃生,空曠地帶會給人更多的安全感。逃生過程中建筑物碎塊不斷掉落,引發逃生者的驚慌及躲避。在逃到出口時,發現被碎塊卡住而不能順利逃出,逃生者會想辦法找到能夠撬開出口的工具。而逃出后,因為地震的持續,逃生者會繼續尋找空曠地帶來避難。當逃生者向著記憶中的空曠地帶走去時,又因為地震對地貌的影響而找不到方向,就會在心中期望有一個可以導航的東西去尋找方向。如果不能逃出,建筑物倒塌后會將逃生者壓在倒塌物下面,導致逃生者的驚恐。受困后無法逃脫又求救無果,就會產生絕望情緒。長時間受困引發身體生命體征的下降,漸漸摧毀逃生者的求生意志,使逃生者徹底的絕望。當救援者來臨后,受困者重新產生希望,求救信號的發送會忽然加劇,增加被救援者發現的機會。脫困后,受困者會因逃過一劫喜極而泣。
2)外部情境。目標用戶多為5層以下住戶和青壯年。目標物為各種桌椅類、床柜類家具;目標環境為地震時地面的震動、多種聲音匯織而成的噪聲、揚起的灰塵、陽光等因素;時間因素是從意識到地震起,然后開始逃生、利用各種通道逃生的時間、逃生成功的時刻,逃生不成功受困到脫困的時間。空間因素則包括了建筑物的各個單獨的空間因素。
3、情境想象
地震發生時,人通過建筑物的大門向外逃生,這時候地面劇烈搖晃,房屋在坍塌并不斷掉落建筑物碎塊或者是房內物品,因為環境的混亂會使逃生者產生遲疑和恐懼等心理活動,害怕被掉落物壓倒,害怕被屋內家具和墻壁擋住逃生路線。因為逃生時的慌亂而沒有任何防護措施,很容易被各種雜物砸中影響逃生的順利度。當遇到被雜物阻擋時,需要各種便捷工具來清除路障,打開逃生路線。結合這些逃生者的生理心理需求和家具結構功能等因素,對逃生者的逃生情境做出盡可能實際的構建。
4、情境故事法導向的設計過程
1)角色構建。王師傅,男,35歲,公交車司機,性格內向不善言辭老實穩重,愛好麻將和象棋,家里一般只有夫妻二人,兒子外地求學,只有寒暑假時會在家。妻子是公司職工,雙休制。王師傅本人為了保障行駛安全采取三休一即工作三天休息一天的工作時間安排。長年的駕駛工作已經導致王師傅的頸椎出現毛病,無法劇烈運動。房屋位于郊區普通生活小區的四樓,是兩室一廳的90平米結構。
2)情境構建。地震之前,王師傅正處于一天的休息日,夕陽西下后王師傅正在客廳沙發上看電視休息并等待妻子下班。忽然間電視出現畫面抖動,王師傅第一時間以為是他的鄰居在裝修,但當房屋內傳來盤碟掉落的聲音時,王師傅才反應過來是發生了地震,僅僅幾秒鐘的時間,房屋就發生了碎石掉落的情況,王師傅下意識的向大門跑去。但到了大門時才發現房屋變形已經導致大門被卡,碎石掉落更加嚴重,并且有掉落物砸到了王師傅身上,焦急的王師傅開始大力的拉門,但依然無法打開,王師傅迅速的在最靠近大門的廚房中找了把菜刀來砍大門附近的墻體,在瘋狂的砍砸下終于打開了門,并在屋頂發生大規模掉落時逃出了房屋。逃出房屋后,王師傅在樓道內繼續逃生,卻被砸傷頭部,王師傅意識到了危險,但卻因為頭部受傷而逃生動作遲滯,艱難的站起來后,在千鈞一發之際逃了出去。在逃生階段中王師傅面臨了身體保護和簡易工具清障的需求。逃出居民樓后,王師傅試圖向空曠地帶逃去,但卻因為周圍建筑物的倒塌而使道路面目全非,方向無法確定,于是王師傅憑著感覺在走了很多彎路后終于找到了一個空曠地帶。在這一過程中導航工具的需求變得很迫切。
3)設計的初步構想。第一步,根據受災者反應時間不足的缺點滿提供地震預警或者讓受災者快速確定地震發生的需求,以增加受災者的反應時間。第二步,根據逃生時會被掉落物阻擋的缺點,提供清除路障的功能。為避免掉落物砸到受災者,要提供足夠的身體保護功能,并為逃出居民樓后的繼續逃生提供導航功能。
4)家具設計初步完成后的新情境驗證。地震發生后,防震椅的預警功能迅速的讓王師傅確定是地震來了而不是裝修等活動引發的震動,王師傅迅速開始逃生。在防震椅發出專門的光芒提醒時,王師傅想起了防震椅上的墊子還可以用來遮擋頭部避免造成傷害,而它的可拆卸扶手作為一個可折疊的斧刃類工具,可以為逃生通道提供清障功能。于是,王師傅迅速將這個扶手拆了下來。準備好防震椅提供的這幾個工具后,王師傅在建筑開始掉落碎石的時候開始了逃生。到了大門時,發現大門被卡住,王師傅用折疊斧頭迅速砸砍大門附近的墻體,大門被砸開,王師傅逃出子房屋。逃生過程中,王師傅將防震椅墊一直舉在頭頂保護身體,減輕了大部分的掉落物沖擊力。逃出居民樓后,王師傅在面對被地震沖擊的面目全非的道路中通過裝置的扶助手上的北斗導航設備指引下迅速找到了一個空曠地帶避難。
5)設計方法。王師傅的逃生過程總共用到了防震椅提供的防震頭巾、破障扶手、折疊斧刃、導航設備四種工具,這四種工具都裝在了防震椅上。防震頭巾要用數層阻燃棉做成,通過按壓、卡扣、吸附等方式安裝在防震椅上面,地震時可以快速拆卸戴在頭上,為受災者提供身體保護功能??梢詫⒎勒鹨我勒杖梭w曲線制成彎曲形的,地震時可以用來背在身后保護后背,因此選擇材料時要注意密度低強度高的材料來制作,并配備扶手或卡扣以方便固定在身上。防震椅的把手或靠背可以做成可拆卸形式,并在上面安置在把折疊式的斧刃,以清除路障。逃出民居樓后,要盡快找到一個空曠地帶避難,因此可以在折疊斧刃上裝置一個小型北斗導航設備,方便迅速的找到方向。
三、情境故事法的優缺點
1、優點
1)通過使用者角度來把握設計過程的全部環節,能夠保證從宏觀和微觀上有效貫徹滿足用戶需求的目標。2)在情境故事中驗證設計理念,能夠讓產品的除患在一開始就暴露出來,避免錯誤設計導致的重復開發,降低成本。3)情境故事法從使用者角度出發,根據使用者的需求不斷推導設計的可行性,因此能夠被大多數的使用者所認可。4)情境故事法既可以用來評估產品的設計理念和形式,也能夠作為引導消費市場的營銷和宣傳手段。
2、缺點
過度幻想性。情境故事法的使用情境設計是基于未來式的,因此全程采用的過程多基于想象而來,基于對未來可能引發的事件的預測性描述,虛擬使用情境,想象故事內容,且多數是在數據欠缺和指導設計專家不存在的狀況下進行的,因此要保證設計理念更好的貫徹,需要避免過度幻想,選擇的故事情境要更為實際和符合使用者行為模式。
四、結語
設計活動中使用者的需求是眾多設計環節中的一環,產品的各種設定都可能通過情境故事表達出來。這些故事可能是設計者的實際體驗,也可能是設計者的幻想,通過情境故事法將設計者的這些理念表達出來,能夠讓使用者更加認同設計者的理念。
作者:肖機靈 單位:廣東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劉蘭蘭,蔣曉,李世國.情境故事法在產品設計開發中的應用[J].包裝工程,2007(12):233-235
[3]張俊竹.結構仿生設計原理在展示設計中的應用[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6,(1):75-77.
[2]李雪松.在產品設計中講故事——淺析情境故事法[J].美苑,2014(06):90-91
- 上一篇:主題酒店體驗化產品設計探討
- 下一篇:計算機信息安全技術分析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