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形象戰略與公共設施設計研究

時間:2022-09-26 09:01:42

導語:城市形象戰略與公共設施設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市形象戰略與公共設施設計研究

摘要:以提升城市形象為目的,探索城市形象與公共設施設計之間的良性互動路徑。通過對兩者內在關系的分析,探尋兩者互動的意義與價值。同時,分別在視覺形象、服務本質、服務體系建設三個方面,對兩者互動的內容進行詳細分析,從而得出兩者良性互動的最佳路徑。經研究提出,可在文化感知與視覺映像展示、智能設施與智慧城市建設、公共安全與用戶安全感的獲得、社會可持續方面等四個方面,通過工業設計介入的方法來實現城市形象與公共設施設計之間的良性互動。通過兩者互動,能有效提升城市的公共服務水平,并提升城市形象的整體品質。

關鍵詞:城市形象公共設施;互動

城市形象是城市客觀形象與用戶主觀體驗的總和,分別體現在城市的地理特征、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經濟發展、社會狀況、公共設施、法律制度、生活質量等因素中,同時也包含公眾對城市的感受、認知與印象等內容。城市形象與城市建設理念、城市形象設計、城市規劃設計等密切相關,是城市軟實力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城市文化建設研究的熱點問題[1]。城市公共設施是城市生活中一切視覺物質形態、街道空間設施的總和,是城市公共環境設計的重要內容,在提升城市的整體形象、服務水平及文化傳承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2]隨著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目標要求的逐步提升和“萬眾創新”戰略的日漸深入,公眾對城市公共設施有了更“精準”的需求。工業設計是為了建立更好的產品、系統、服務及體驗,“旨在創造一個更好的世界”的系列設計活動。所以從工業設計的角度對公共設施進行系統性的設計研究,對于提升城市公共服務水平和城市形象意義不凡。

一、城市形象戰略與公共設施設計的內在關系分析

(一)兩者互動的意義。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深入發展,使得城市之間的競爭日漸激烈。城市形象建設和城市公共設施設計漸漸成為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和社會美譽度的重要途徑,蘇州、杭州、上海、西安等城市在城市形象建設中進行了大量的投入,在城市形象建設中取得了良好的發展成就。城市形象戰略是城市公共設施設計的基本前提,明確了公共設施設計的整體方向,清晰合理的城市形象戰略有助于形成有序的公共設施設計策略。城市形象發展所涉及的社會安全狀況、建筑物的景觀、交通、文化等內容與城市公共設施的完善程度密切相關,兩者相輔相成,互相影響。而工業設計介入的公共設施設計,對于提升公共設施的地域文化特色、服務的人性化、設施的舒適性等大有裨益。同時,具備良好設計的公共設施作為公共服務的重要節點,有助于提升城市空間內各顯性和隱性的構成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能夠加強其在社會溝通作用下產生的互動機能。(二)互動中公共設施設計的價值。在城市硬件形象建設中,公共設施設計能夠優化城市空間形象,提升城市景觀的視覺映像,使城市用戶能更好地感受、體驗和認知城市文化、城市精神等。在改善城市建筑物外部空間形象、街道設施形象、公共空間形象等方面,能夠讓城市變得更加美觀,使用戶在城市中有賞心悅目的感覺。城市軟形象塑造方面,主要體現在提升城市公共服務水平和提升城市文化內涵表現兩個方面。提升城市公共服務水平是國家層面對國內城市發展的要求,良好的公共設施設計能以合理的產品形式滿足市民在公共空間活動中的生活需要,同時能為開展公共文化、娛樂、休閑活動提供一定的保障,能幫助提升市民對城市的歸屬感與幸福感。文化傳承方面,富于城市地域特征的公共設施設計,有利于傳承城市的文化內涵、民風民俗、地域特色,對于塑造個性化、差異化的城市形象意義非凡,能從根本上改變我國“千城一面”的城市印象,從而達到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的目的。

二、城市形象戰略視域下公共設施設計的影響因素分析

(一)視覺形象的影響。《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中關于新型城鎮建設的指導思想中明確提出,城鎮建設要“文化傳承,彰顯特色”,根據地方的歷史文化稟賦,發展有歷史記憶、文化脈絡、地域風貌、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城市公共設施是城市地域文化特色展示的窗口,是展示城市形象和傳播城市文化內涵的重要渠道。由于其公共性和展示性的特征,使其承載了優化城市形象的重大責任,在優化城市形象的過程中意義重大。(二)服務本質的人性化。城市公共設施服務的本質是以眾為本,用來滿足市民在城市公共空間活動中的日常需求。然而針對公共設施滿意度的調研數據顯示,除了存量不足外,設施的舒適性、便捷性、易用性成為用戶最關心的要素。同時,在對設施本身的調研中發現,目前國內大部分公共場所的設施不同程度地存在被錯用、誤用、不用、破壞及自身損壞等情況。工業設計能從更系統的方面,較為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從用戶角度出發,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開發,能提升設施服務的人性化程度;從設施的角度出發,通過系統觀、符號學等設計方法的介入,能提升產品本身的說明性、表達性等,以規避用戶在使用中出現的各類問題。(三)服務觸點建設及其連接的暢通性。服務設計以及智慧型城市的發展對城市公共服務體系的完善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公共服務體系中數字-物理-人工三大類觸點的高效率、高品質的服務功能,另一方面則在于三者之間連接效果,各觸點連接的暢通性能大幅度提升城市整體的公共服務質量。所謂物理觸點,就是以公共硬件設施為主的設施類型,是用戶-城市-信息之間交互的重要載體;信息層的服務觸點則給公共服務的信息化、人性化、功能多元化、個性化定制等要求帶來了更大的提升空間。所以突破傳統單個產品的設計模式,從系統與服務體系建設的角度出發,能更有效,以及更可持續地解決城市公共服務中的眾多問題。

三、城市形象戰略和公共設施設計良性互動的實現路徑

自然環境、經濟發展等要素是影響城市整體形象的宏觀因素,除此之外,城市的公共安全、交通狀況、文化底蘊、市民行為方式等則從微觀方面對城市公共形象提出了許多需求。從公共設施設計的角度出發來提升城市形象,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改善。(一)文化感知與映像展示間的互動。城市公共設施的視覺形象是城市用戶感知城市文化內涵的重要窗口,設施設計的地域性特色也已成為眾多城市及特色街區塑造特色形象時的一張王牌。[3]視覺方面,公共藝術已經成為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發達程度的標準之一,公共設施在形態等方面的藝術化設計能夠有效傳遞城市文化的藝術修養,能達到迅速提升用戶對城市形象感知力的目的。藝術形式的運用需要良好的系統規劃,以形成完整、和諧的視覺體系,目前,國內部分城市、街區為了營造濃郁的地域特色,常常出現過多、過雜的元素,缺少整體性和系統性,其內涵體驗也就避免不了的讓人覺得雜亂無章。所以,在城市公共設施設計的規劃中,可以以社區、街區、主題公園等為“點”,以道路為“線”,運用符號上的區別與關聯,串聯起城市整體視覺形象的“面”,讓城市用戶在日常體驗中逐步感受到城市文化的內涵。情感方面,調研發現,超過65%以上的用戶認為在公共設施的設計中文化主題式符號的融入,能夠提升居民對城市的歸屬感、安全感與幸福感的體驗。曾在講話中提到,新型城鎮建設要“讓城市居民望得見山、看得到水、記得住鄉愁”,山、水是對自然環境建設的要求,而“鄉愁”則正是對城市與用戶之間的情感共鳴賦予了更高的期許。旅游城市建設與文化交流的增多,使得國內部分城市重視起公共設施與文化展示之間的互動關系,比如呼和浩特,圖1是呼市及周邊的部分公共設施,在設施的裝飾紋樣、形態設計、配色關系上分別采用了與蒙古最具代表性的蒙古包、蒙古馬等相關的元素,能讓用戶在現代感強烈的城市中感受到濃郁的草原文化。遺憾的是,這些設施只是零散分布在城市及周邊不同的地方,尚未形成具有統一體驗的文化感知體系。以文化展示為目的,以城市公共設施設計介入為方法,通過用戶與公共設施之間的良好互動來實現讓用戶對城市映像加分的根本目標。(二)智能設施與智慧城市建設間的互動。新型智慧城市建設使得城市已然成為一個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的系統,一方面實現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也大幅度提升了城市的整體公共服務的便捷性。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與應用的快速普及,智能產品設計早已成為產品設計的重要方向。智慧城市建設給智能公共設施設計提供了良好的平臺,智能化產品在公共設施中的應用提高了設施的精細化服務水平,智能技術對城市的重塑與再造給公共設施設計與建設帶來了新的方向,智能公共設施已成為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4]。智能設施的設計與應用體系龐大,涉及的領域較多。以服務體系的建設為例,服務系統中的三大類觸點在城市中都大量涉及。用戶觸點,城市服務系統的用戶中除了本市居民之外,還涉及大量的市外居民,比如離鄉的游子、異鄉的居客、歷覽的游人等,不同種類用戶的訴求不同,對服務體系的完整度和暢通性也提出了更多要求。信息觸點,除了用戶端與設施端,城市服務系統中信息的流動還涉及眾多部門、平臺、單位等。信息聯結的相關性、信息服務系統的可靠度等成為了服務體統良好運行的前提。公共服務中的物理觸點作為服務系統的重要載體,一方面必須具備“以眾為本”的特質,即需兼顧到公共空間中不同年齡、性別、體格、文化背景等用戶的共同需求;另一方面,設施使用過程中的交流性、易用性、識別性亦是產品設計師所需解決的重要問題。圖2是某設計團隊針對提升地鐵出行體驗進行的系統設計創意,通過站臺信號燈的顏色告知候車用戶在即將到站的地鐵各車廂中的乘車用戶數量情況。然而如要保證該系統的有效運營,則需要相關的物理設施-信息流-工作人員-用戶之間的完美配合。(三)公共安全與用戶安全感方面的互動。城市公共安全是影響城市整體形象的重要因素,關系著城市的穩定及城市居民生活的和諧,是城市健康運行的根本保障。公共設施安全是城市物質運行、服務基礎安全的組成部分。國外研究提出,城市的公共空間與公共設施在城市里具有不斷監視的作用,是“街上之眼”,[5]在維護城市公共安全的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诎踩枨蟮墓苍O施設計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1)設施設計的社會公平性:追求社會公平是我國社會的基本目標與核心價值,在以眾為本的公共設施設施設計中,充分考慮普通用戶與弱勢群體之間差異化的需求,從可持續的角度展開設計研究,能讓不同類型的用戶都能感覺到關愛與安全;(2)設施使用與認知的便捷性:在針對公共設施尤其是智能類服務設施的調研中發現,“不會用”、“不好用”成為部分公共設施被閑置與被損壞的兩個重要因素。在對操作稍復雜的產品調研中發現,不愿意仔細研究使用說明、有人排隊的情況下會有一些壓力、反復的操作失誤等因素成為用戶對設施滿意度大幅降低的幾個原因。從產品語意學的角度出發,在設計中提升設施、交互界面、系統使用的便捷性,會提升用戶使用過程中的安全感;(3)保護隱私與監測周圍環境之間的平衡:由于公共設施具備的監視作用,使其常常具備良好的觀測效果,但由于我國人口數量多,多數公共空間人口密度較大,所以對于一些具備遮蔽性設施的設計而言,透明度的把握至關重要,一方面要滿足監測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滿足用戶適當保護隱私的需求。[6]圖3為課題組成員以鳥巢為原型展開的戶外多功能亭的設計。設計以提供給戶外用戶應急服務為根本,分別在使用方式的便捷性、信息指示的直觀性以及保護隱私與監測周圍環境平衡等方面做了深入考量。(四)社會可持續性方面的互動。社會可持續是人類社會延續與進步的必然邏輯,[7]它強調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是城市形象建設內涵的升華。公共設施的社會可持續性在于提升城市公共服務的公平性、全面性與協調性,其發展水平關聯著城市形象建設的總體發展目標。[8]設計過程中,公共設施服務的均等化、服務價值的持續提升以及基于全生命周期的體系設計是公共設施社會可持續性的內涵所在。具體表現在:(1)關注公共設施與該空間屬性之間的良好互動:環境心理學研究提出,每個空間都有自身的氣場,比如嚴肅的、輕松的、溫馨的、壓抑的等,氣場的存在包含物質的和非物質的兩大類,公共設施作為公共空間中重要的元素,其氣場應與空間氣場相匹配,在空間各要素的互動關系中相映成輝;(2)關注用戶需求,提升產品設計的普適性:設計的普適性強調從一般到特殊的人本思想,但為了更好地實現設施的可持續性,公共產品的設計應實現特殊和一般的雙向循環,以提高公共產品的利用率;(3)從根本上進行基于可持續的共享產品及服務設計:與當今部分共享類產品的模式不同,共享的本質應是基于閑置的從用戶共享到用戶,而不是從商業到用戶。提升資源利用率是共享類產品設計的本質,這也是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路徑之一;(4)具備功能擴展性的產品開發:公共空間功能屬性的多樣化對空間內的公共設施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功能的擴展使產品能滿足該空間不同功能屬性下不同用戶的差異化需求。在對社會可持續性公共設施的設計研究中,課題組針對目前國內各類共享產品的設計及運營模式進行了深入調研,而后提出了一種更健康的,由用戶到用戶的共享模式,并進行了相應的產品設計。圖4為投放在公園里的共享馬扎的設施設計,調研發現,老人們為了想在公園更自在地享受時光,67%左右的被訪用戶表示曾帶著自己的坐具去公園休閑。該設計試圖通過用戶的共享、公園的管理來提升馬扎的使用率,同時避免了用戶自帶坐具到公園的不便境遇。

影響城市形象的構成要素眾多,各要素在社會溝通作用下進行互動,公共設施是這社會互動中的重要載體。良好的城市形象戰略規劃是城市公共設施系統設計的重要前提,城市公共設施設計是城市形象戰略的重要內容。城市公共設施是城市形象的名片,在城市文化及公共環境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對于彰顯城市個性、培育城市精神、發展城市文化等具有重要意義。在面對城市及城市用戶的共同需求時,公共設施設計能展示出其“萬金油”的重要作用,能通過設計研究與設計實踐,良好地協調城市-設施-用戶之間的相互關系,從而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展示更好的城市形象。美國城市建筑學家劉易斯.芒福德曾說“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城市形象是城市文化的展現,沒有文化,城市就失去了她的精神維系。基于文化認知、人文關懷的公共設施設計在展示城市良好視覺形象,表達城市豐富文化內涵的同時,更讓城市充滿溫度。

作者:方敏 單位:河南理工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