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音樂戲曲創新設計論文

時間:2022-11-17 09:11:30

導語:小學音樂戲曲創新設計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音樂戲曲創新設計論文

弘揚民族音樂文化是小學音樂教學的重要使命,戲曲屬于音樂文化中的重要內容。在音樂鑒賞教學過程中,音樂教師應精心選擇戲曲內容,開展個性引導,設置多元訓練課程,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曲戲鑒賞的熱情,培養學生的綜合音樂素質。音樂鑒賞并非要讓學生進行專業解讀,而是讓學生獲得直觀性音樂感知,從而內化成音樂學習素質。

一、定向選擇,激活學生鑒賞情趣

小學音樂教材中有一定量的戲曲內容,教師要有整合意識,優化處理戲曲內容,激活學生參與戲曲鑒賞的熱情。相比戲曲,學生對流行音樂更感興趣,為激發學生戲曲鑒賞的興趣,教師不妨結合流行音樂開展戲曲鑒賞教學。對于流行歌曲中涉及的戲曲,教師可以流行音樂為切入點,引導學生進行戲曲鑒賞,激發學生戲曲鑒賞的興趣。很多流行歌曲都屬于校園歌謠范疇,在篩選教學內容時,教師需要做好調查。《校園的早晨》是一首校園歌曲,為充分激活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可以讓學生推薦喜歡的校園民謠,在課堂上進行鑒賞,然后引導學生展開集體討論,并發表自己的看法。校園歌曲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界定。20世紀,校園歌曲風行一時,如《童年》《外婆的澎湖灣》《踏浪》《三月里的小雨》《雨中即景》等。后來,校園童謠有《唱臉譜》《同桌的你》《梔子花開》《心愿》等。對于涉及的戲曲內容,教師可給出如下一些建議:《唱臉譜》是對京劇的認知,具有普及知識的意義。之后,教師可以讓會唱的學生展示一下。由校園歌曲聯系到戲曲內容,教學設計自然,教學氛圍和諧,教學環節有序,教學效果高效。學生偏愛流行音樂,教師可以此引導學生展開鑒賞活動,這樣的教學不僅符合學生的價值取向,效果也非常顯著。

二、個性引導,拓展學生鑒賞思維

在戲曲鑒賞教學時,教師要及時對學生開展個性引導,幫助學生盡快找到鑒賞思路。戲曲鑒賞要先學會聽,然后才是品,最后是內化認知。由于小學生對戲曲缺乏了解,教師應引導學生賞析戲曲唱腔的特點,聽人物個性表達,聽戲曲臺詞內涵,學生感覺“好聽”了,鑒賞才會有效果。戲曲特征極為鮮明,不同戲曲的種類反映不同區域的文化內質,所以教師可以從文化傳承角度展開引導,給學生帶來豐富的鑒賞認知。《楊柳青》屬于江蘇民歌,為了讓學生體驗多重學習,教師可先利用多媒體播放用揚州方言演唱的《楊柳青》。學生紛紛表示聽不懂,教師可由此展開教學引導:“我們都聽說過‘揚州八怪’,揚州是一個人杰地靈的好地方,所以才有‘煙花三月下揚州’一說。揚州文化豐富,人才輩出,《楊柳青》是江蘇揚州地區最有代表性的民歌,旋律悠揚動聽,活潑風趣,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學生們可先讀讀歌詞,已經聽過揚州方言版的《楊柳青》的學生可說說方言演唱有什么特點。”從而讓學生自然參與到課堂討論中。教師播放揚州方言版《楊柳青》,從揚州文化視角展開引導,給學生帶來了豐富的教學內容。在課堂討論中,教師以方言版歌唱為話題,引發了學生對當地文化的思考,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多元訓練,塑造學生鑒賞能力

小學生大多喜動不喜靜,在戲曲音樂鑒賞訓練中,教師不妨為學生設計一些互動環節,讓學生演繹戲曲情節。這樣,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氛圍,還能給學生的成長提供機會。另外,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教師要深入學生當中,掌握不同學生的學習訴求,為課堂教學設計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持。在設計課堂演繹時,教師可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展開引導,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獲得必要的鍛煉,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花鼓》是比較有代表性的民間傳統歌舞形式,在欣賞《花鼓》樂曲時,教師應設計師生互動環節。教師先展示一些花鼓動作,然后配上《花鼓》樂曲,讓學生跟隨教師一起跳花鼓舞。教師還可設置民歌賞析環節,引導學生展開舞蹈訓練,實現戲曲和課堂音樂教學的有機結合,為學生創設豐富的歷練機會,幫助學生感知我國戲曲的博大精深,提升學生的音樂素質。

作者:陳楚陽 單位:江蘇常州市新北區百草園小學

參考文獻:

[1]陳利燕.走進戲曲——戲曲音樂教學初探[J].教育教學論壇,2013,(15).

[2]張永紅.以傳統文化大橋讓戲曲與音樂聯通[J].北方文學,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