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創新設計論文
時間:2022-03-29 11:15:37
導語:小學科學創新設計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小學科學教材中,生命科學占有重要比重,教師以實物展示為基本設計起點,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實物觀察機會,可以有效激活學生學習主動性。小學生對實物有特殊觀察興趣,引導學生對實物進行觀察、分析,符合學生學習思維成長規律,其引導價值更為顯著。
關鍵詞:小學科學;生命科學;實物展示
實物展示教法的激發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具有直觀性,便于學生展開多視角觀察,可以為學生帶來豐富的學習信息,將其運用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之中,不僅符合學生學習基本訴求,也是教師教法改進的必然要求。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多媒體信息技術已經對課堂實現了全覆蓋,教師運用多媒體展示圖片、視頻、動畫、文字等信息的確有其優勢,但其真實感、直觀感還不能和實物相比。特別是在生命科學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看到實物,才能給學生帶來“眼見為實”的感覺,其助學效果也會更為突出。
一、挖掘教材實物線索,鎖定學生學習思維
實物展示可以給學生帶來更多的直觀觀察學習機會,教師要注意對教材展開深入研讀,挖掘實物搜集線索。小學六年級科學關于生命科學的內容有很多,如《生物的多樣性》,與學生生活有密切聯系,也為我們搜集相關實物提供一定的思路和方向。如“校園生物大搜集”“校園生物分布圖”“多種多樣的植物”等等,每一個部分都要涉及眾多的實物信息。教師要對這些實物信息進行整合篩選,圈定實物搜集途徑和范圍,為課堂教學提供豐富的資源支持。教學教科版小學六年級科學上冊《校園生物大搜索》,教師對教材展開深入分析,并為學生準備了一些生物實物:蝴蝶、蚯蚓、月季花等。為了讓學生對校園生物有更多了解,教師還組織學生到校園中展開大搜集活動。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一定范圍搜集生物實體。經過一番操作,學生又找到一些生物:蜜蜂、螞蟻、昆蟲、野花、桃子等。在引導學生對這些生命實物進行觀察時,教師給出一定提示:這些生命實物都是從校園中搜集到的,但它們都屬于不同的類別,需要根據其基本屬性進行分類,不僅要按照動植物標準分類,還要分得更細致一些,如蝴蝶可以按照花色分,花朵也可以按照顏色分,在分類的同時,注意觀察這些生物有什么樣的特征。學生按照教師布設展開相關操作,很快掌握了學習要領。
二、合理利用實物教具,創設適宜學習環境
科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使用一些現成的實物教具。這些實物教具大多是一些標本模型,雖然和實物有一定差別,但一般不會影響使用效果。教師在具體教學設計時,需要有創新意識,要根據教學實際需要給出適當的引導。如果有必要,教師還可以讓實物教具和多媒體結合,以豐富學生觀察視角,提升觀察效率[1]。除了實物教具之外,教師還可以利用身邊現實條件,為學生準備一些鮮活的實物,將這些實物帶入教室內,也可以彌補教具缺乏的不足,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學習機會。學習《多種多樣的植物》時,教師拿出一些植物標本,如小麥、玉米、虞美人、楊樹葉、青草等。很顯然,這些實物都是教師隨手采集的。教師設計觀察任務:認真觀察這些植物,并根據自己的分類標準,為這些植物進行分類,還要注意觀察,看看這些植物由哪些部分組成,找出其獨特屬性。學生開始觀察,并結合教材相關內容展開集體討論學習。成果展示時,學生大多能夠順利完成觀察學習任務。教師給學生準備了比較熟悉的植物實物,找出這些植物的突出特點,讓學生找到了觀察視點和思維取點,確保觀察學習順利展開。
三、發動學生搜集實物,培養良好學習意識
生命科學教育涉及的實物非常豐富,學生生活中有不少接觸機會,如果有可能,教師不妨發動學生展開廣泛搜集活動,將一些適合的生物實體帶入課堂。這樣可以極大豐富學生觀察視野,也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觀察習慣。學生對生命活體實物有特殊敏感性,讓學生參與到實物搜集活動之中,這本身就是一種生命科學教育。學生在具體操作中,需要先期展開觀察,并結合教材學習內容進行學習探究,凸顯了學習主體意識。《種類繁多的動物》包括鳥類、魚類、昆蟲、哺乳動物等,教師在教學中,為學生帶來了昆蟲、魚、鳥、兔子的骨骼標本,并引導學生對這些標本展開細致觀察。為豐富學生觀察視野,教師讓學生列舉更多熟悉的動物。學生對這方面的認知非常豐富,很快就給出一大堆動物名稱。教師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動物圖片信息,并讓學生展開觀察活動:這些動物都是大家比較熟知的,雖然有些動物我們很少見到,但通過看動物紀錄片,看動畫片,也可以接受不少相關知識。在觀察時,根據動物身體構造和生命活動特征進行分類……教師給學生帶來眾多動物骨骼標本,并引導學生展開相關觀察學習。這是為后面學習做鋪墊。當讓學生搜集動物信息時,學生學習思維快速啟動,根據教師多媒體展示展開觀察分類。因為很多動物實物難以進行課堂展示,教師利用多媒體進行輔助,其效果也是很突出的。
四、廣泛運用替代實物,拓寬科學學習思路
生命科學中涉及大量實物信息,但由于客觀制約因素眾多,一些生命實物難以帶入課堂,教師不妨找一些替代品,或者讓學生搜集替代品,這樣也可以給學生帶來一些觀察學習機會[2]。我們生活環境與教材學習內容有更多關聯性,教師要在替代品尋找方面給出更多可行性建議,讓學生展開具體搜集工作。《原來是相互關聯的》學習時,為證明生物關聯性,教師要為學生展示魚和水的關聯性。農村學生找教材中的金魚比較麻煩,教師讓學生能帶來小金魚就帶小金魚,家里沒有小金魚的就可以用鯽魚代替。小金魚進入水盆時,便歡快地游動起來。教師發動學生分析魚適應在水里游的原理。有學生說:“這魚身體呈現流線型,扁平狀,而且身體表面有一層光滑的鱗片,非常適合在水中運動。這說明魚和周圍環境是有關聯的。”再讓觀察鯽魚的同學匯報,也有金魚的這些特點。當討論鴿子適應生活在空中的身體構造時,學生能馬上展開熱議,很快就給出答案:“鳥所以能夠在天空中飛行,取決于特殊身體構造。體重很輕、而且外表長滿羽毛,還比較光滑,能夠減少空氣阻力,兩只翅膀扇動起來,有上升氣流產生,可以輕易將鳥身體托舉起來……”教師給出深入解讀:這些魚類和鳥類不僅有特殊的身體結構,適合在特定環境中自由運動,還為我們人類提供了重要啟迪。船和飛機的發明,其靈感自然是來自魚類和鳥類,從這個視角看,生物的關聯性是多么重要。教師讓學生用鯽魚代替金魚,其展示效果絲毫不受影響,可見這替代品也可以帶來豐富的學習契機。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關聯案例,給學生創造難得思考機會,教師引導是非常關鍵的。
生命科學是小學科學教材的重要內容,從學生生活經歷入手,對我們身邊的生命現象、生命構成、生活活動、生命成長等內容展開學習探究,可以為學生帶來豐富生命認知。而實物展示,結合科學實驗展開,讓學生參與到實物的搜集、觀察、分析、歸結等操作實踐中,給學生帶來更多接觸生命本質的機會,自然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生命意識,豐富其生命科學認知。
[參考文獻]
[1]夏業云.小展臺大舞臺——實物展臺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7,(02):58-61.
[2]常加俊.實驗教學在科學教學中的運用[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1,(02):88.
作者:王曉玲 單位:浙江省臺州市臨海哲商現代實驗小學
- 上一篇:救援機器人防爆創新設計探討
- 下一篇:互聯網+產品創新設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