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閱讀創新設計

時間:2022-05-10 03:00:38

導語:初中語文閱讀創新設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初中語文閱讀創新設計

摘要: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教師在具體設計時要打破常規思維模式,引入多元思辨設計,引導學生展開辯論、體驗和深度思考,使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培養學生的綜合閱讀素質。

關鍵詞:初中語文;思辨閱讀;創新設計

在閱讀課堂展開理性思辨設計,可以促使學生從不同視角閱讀與思考文章內容,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思考習慣。所謂理性思辨指的是多元思考和辨析,包括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等一系列認知思維。將閱讀學習與理性思辨有機融合,能為學生提供更多閱讀探究的機會,在提升閱讀教學品質的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良好思維能力,引導學生正確的閱讀與思考,實現閱讀認知的內化。

一、創設課堂情境,調動學生理性思辨思維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多種教學方法為學生創設適宜的思維情境,讓學生產生深刻的心理觸動,這樣才能順利調動學生的理性思維。1.正視理性思辨的個性化。語文閱讀教學設計有自身特點,教師的習慣性思維能直接體現于教學設計和教學執行過程中,如學生自主閱讀文本———提出思考問題———討論解答問題———教師給出評價,這是最常見的閱讀操作設計。如果學生閱讀體驗不足,思維訓練不夠,閱讀認知就會很局限。閱讀教學應以學生思維成長為目的,而不應只滿足個別閱讀問題的解答。學生的思維存在差異,教師要對學生的理性思維有深刻認知,只有正視學生理性思維的個性化,才能設計出適宜的教學方法。2.規劃理性思辨的發展路線。初中生的思維還比較單純,在進行理性思辨思維訓練時,教師應對學生進行直觀性的引導,其效果會更顯著。在具體閱讀設計時,教師不妨給學生展示一些直觀性的“導圖”,幫助學生思考,為啟發學生的理性思辨意識創造條件。如連線式圖示,學生應先思考什么,后思考什么,教師應給出一個清晰的規劃,這樣學生操作起來才會更順暢;如網狀結構圖示,為了弄清各層次和各因子之間的制約關系,教師在設計時應有明確的思路。因此,為了讓學生獲得更清晰的印象,在具體閱讀設計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課件來展示相關的內容或者利用板書給出規劃和引導。例如,蘇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囚綠記》一課,教師與學生一起對文章結構進行了探究,勾勒出了基本的探究路線:愛綠———囚綠———放綠———懷綠。學生對文章有了整體認知后,教師再展開理性思辨設計。“有人說,作者愛綠卻要囚綠,這是否矛盾呢?作者選擇放綠,是情感升華,還是迫不得已呢?作者愛綠、懷綠,無疑是托物言志,其象征意義應該是閱讀重點,那么如何才能理清象征意義呢?”學生依據教師的問題展開了深入細致的學習,課堂探究氣氛活躍。有的學生認為:“作者愛綠而囚綠,是情感發酵的結果,是非常自然的表現。”有的學生認為:“作者愛綠而囚綠,是因私心而為之。”在象征意義探求中,學生的意見也出現了分歧。有的學生認為:“綠象征著生命、希望和快樂。”有的學生認為:“作者有寬闊的胸懷,有對民族存亡的擔憂,這是一種大情懷的體現。”教師利用連線形式為學生提供了思維發展路線,幫助學生順利進入深度思考階段。教師的問題設計也帶有明顯的傾向性,引導學生展開積極辯論。從學生個性認知中可以發現,學生批判性思維已經成功啟動,對文章內涵展開多重探究與解讀,其理性思辨思維訓練呈現多元性、探究性和辯證性的特點。通過課堂辯論,課堂出現了深度互動的局面。

二、構建論辯平臺,強化學生理性論辯品質

構建課堂論辯平臺,讓學生在爭論中達成思想共識,這樣的學習無疑更具有理性特征。搭建理性論辯平臺是閱讀教學的重要方法。1.搭建理性論辯平臺。從辯證角度展開閱讀思辨思維設計,需要有創新意識。教師講課時可以給學生提出辯論話題,引導學生展開個性爭論,在不斷辨析中明確思維方向,以有效提升學生的理性思維品質。辯證思維是一種多向思維,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會得出不一樣的結論。正如“好事可以變成壞事,壞事也能夠變成好事”。在具體操作時,教師要為學生提供爭辯的機會,搭建理性論辯平臺,為學生創造多層面的互動條件,為閱讀學習帶來思維的啟迪。2.引導學生理性論辯。培養學生理性辯證思維,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思考。首先,教師要設計爭辯話題,并給出定向引導,不僅要精選講解內容,進行啟迪性講解,還要注意簡化講解內容,引導學生釋放個性認知能力。其次,教師要設計好辯論的程序,如小組辯論、課堂發言、師生對話等,有效組織活動,讓學生多聽他人的觀點。學生的互動辯論需要有個性化的氣氛,既可以是心平氣和式的討論,也可以是疾風暴雨式的爭論。再次,教師要巧妙借助媒體信息來傳播,為課堂辯論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確保課堂辯論的質量,強化學生理性論辯品質。例如,《范進中舉》是蘇教版八年級下冊的內容,在閱讀引導時,教師可以提出一系列問題:范進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為什么會發瘋呢?他喜極而瘋是喜劇還是悲劇?文章中多次寫笑,這是什么藝術手法?想追求什么樣的表達效果?在學生對問題有了一定的認知后,教師并沒有讓學生直接回答問題,而是利用多媒體播放了幾位學生的發言,要求學生在聆聽后給出評價。第一位學生發言結束,學生議論紛紛。有的學生說:“范進是一個自私虛偽、熱衷功名、迂腐呆板的人,但這位同學卻說‘他善良’,我認為不妥。”有的學生說:“范進是封建科舉制度的犧牲品,這種提法本身沒有錯,正像魯迅塑造的孔乙己那樣,其悲劇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魯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觀點是值得我們借鑒的。”第二個學生發言結束,學生討論得更加激烈,甚至有了爭議。有的學生認為:“范進中舉發瘋,這當然不是喜劇,而是悲劇,作者對其進行了無情鞭撻。”有的學生認為:“范進終身追求功名,終于及第,其激動心情可以理解,喜極而瘋,也在情理之中。我們現在也有高考,考中的學生也會非常高興,甚至大擺筵宴來慶祝,這不是一回事嗎?”教師沒有直接評價學生的觀點,只是對學生的大膽陳述給出了肯定評價。且不說學生的觀點是否正確,但學生理性思維被充分激活,課堂辯論氣氛濃烈,這正是教師教學的成功之處。教師不讓學生直接回答問題,而用聆聽方式介入學習,這種教學設計具有個性化的特征,為學生理性思辨意識的形成提供了助力。

三、組織質疑活動,激活學生理性思辨意識

帶領學生開展質疑活動,這是突顯學生主體意識的重要舉措。學生在不斷質疑、釋疑過程中形成的閱讀認知會更深刻。1.創新課堂質疑互動環境。新課改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為提升合作學習品質,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互動性學習,并在主動閱讀的基礎上開展質疑活動,這樣不僅能啟發學生思維,還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閱讀引導過程中,教師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多給學生提供思考的機會,讓學生開展質疑學習應該是教學設計的重點。“學然后知不足”“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這些古訓具有現實指導意義。2.啟發學生主動質疑思維。初中生思維活躍,對學習新知有很強的探索欲望,教師應為學生提供主動質疑的機會。如果有必要,教師還應給出一定的提示,引導學生開展多重質疑學習。質疑不是對文章、教法的質問和抨擊,而是對文章本身和教學內容的疑惑。學生大膽提出問題后可以進行互動討論,以達成共識。質疑要選擇好角度,這樣才能獲得預想的學習效果。例如,蘇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教師讓學生閱讀文章,并展開深度思考,提出質疑。質疑問題上交小組,最后以小組為單位把問題交給教師。教師對各個小組的問題進行評估,選出最有價值的問題和最優秀的質疑小組,最后由教師帶領學生一起展開閱讀。在篩選后,教師總結出典型的質疑問題:題目是“我的叔叔于勒”,而文章主人公卻不是于勒,這樣設計合理嗎?對菲利普夫婦性格形成的社會原因應如何理解?文章主題是通過人物刻畫對資本主義社會現象進行了抨擊和批判,這樣理解片面嗎?資本主義社會具有腐朽性,人們之間的關系是赤裸裸的金錢關系,這是普遍現象嗎?教師將這些問題提出來,學生展開了熱議,并給出了自己的見解。教師針對學生的回答情況給出評價,對學生的不正確認知進行了糾正,并給出了意見。課堂學習氣氛和諧,教與學達到了高度的融合。教師引導學生展開質疑,并設置了競賽,給學生提供了更多主動思考的機會。從學生質疑表現可以看出,教師的引導具有啟迪性,學生能關注更深層次的社會問題,這是深度挖掘意識的體現。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制度存在弊端,但我們要客觀地進行解讀,而不能按照過去的慣性思維來引導,以免誤導學生。學生主動參與質疑、釋疑活動,這本身就是一種理性思辨訓練,學習呈現了互動性、啟迪性和深刻性的特點。

四、拓展訓練域度,構建學生理性思辨認知

創新閱讀訓練設計,需要教師有理性思辨意識,對閱讀訓練內容進行全面整合、對閱讀訓練形式展開全面優化、對閱讀內涵展開全面挖掘,這樣才能提升學生的閱讀理性思辨認知能力。1.創新理性思辨訓練設計。在閱讀訓練內容選擇上,教師要有創新思想,對閱讀材料進行優化處理,對閱讀訓練形式展開多樣探索。讓學生在閱讀中展開理性思辨訓練,教師應深度分析文章內容以及可行性問題,為學生提供更多訓練思維的切入點。在進行創新理性思辨訓練設計時,教師要注意多樣性和層次性,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形成理性思維能力。閱讀教學不能只看文章,還應展開豐富的實踐活動,這樣可以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思辨機會。對于學生而言,實踐思維培養,就是給學生帶來更多直接感知的機會。如實地觀察、實物展示、走訪調查、實驗操作、案例分析、數據分析、經歷展示等,學生在被充分觸動的情況下完成了思維構建。2.展開實踐理性思辨活動。初中生思想比較活躍,教師在聯系生活認知展開閱讀訓練時,往往要利用生活認知積累來助力閱讀思考。因此,教師在閱讀思辨設計時,首先要關注學生的認知基礎。閱讀內容應與學生的生活有諸多契合點,教師要有關聯意識,讓學生利用已有認知展開思考和辨別,形成更加深刻的閱讀認知。其次,關注他人的認知借鑒。在合作互動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展開交換性互動,促使學生建立更加立體的閱讀認知。最后,借助實踐操作來完成理性思辨的塑造。閱讀教學就是要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教師要對閱讀范圍進行有針對性的拓展,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的機會,這對培養學生的理性思辨能力有著重要作用。例如,蘇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小石潭記》一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梳理文言知識,熟悉課文內容,然后對文章進行翻譯和解析,最后開展閱讀鑒賞活動。教師可以將學生帶到校園內的花園中,讓學生找到花園中的池塘,再結合課文描寫,引導學生展開觀察。教師提出閱讀問題:校園中的花園和《小石潭記》中的小石潭有很多相似點,如池水、小魚、綠色植物、假山等。作為一名游覽者,此時此刻,你會有哪些心理活動呢?看看課文,說說作者都運用了哪些描寫技巧。學生一邊觀察一邊思考,有些學生展開了自發討論。當展示討論結果時,學生十分積極。有的學生說:“作者描寫景物時,有正面描寫,也有側面烘托,更有對比描寫,如用游魚襯托出水的清澈。”有的學生說:“作者寫游魚時,運用了擬人手法,說游魚與游人‘相樂’,這樣的描寫生動可感。”教師帶領學生到校園的花園中展開閱讀學習,這對學生來說是非常難得的機會,學生的參與熱情極為高漲。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能認真觀察景物,聯系課文描寫。這種身臨其境的感觸,對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思維有著特殊效果。學生展示了自己的理性思辨認知,個性特征鮮明,這說明教師的教學設計是非常有效的。學生閱讀方式常存在一些慣性思維,功利性較為突出,在閱讀時,主要針對思考問題來展開,對文章的認知更注重于尋找答案,快讀、跳讀、片段讀成為一般性的閱讀方式,缺少批判性的閱讀思維,也就是說,學生的理性思辨意識欠缺。語文閱讀教學引入理性思辨閱讀,是閱讀教學的應有之義。特別是對多元理性思辨方式的探索,這必然能成為一種感化的力量,幫助學生獲得從外到內的觸動與感知。

參考文獻:

[1]豐建霞,劉.中考語文命題應體現學科特質[J].語文建設,2015(4).

[2]郝海峰.讓多文本閱讀成為學生寫作的源泉[J].文學教育(下),2017(4).

[3]施麗聰.非連續性文本閱讀微課程的建構[J].人民教育,2017(12).

作者:蔣若飛 單位:江蘇省常熟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