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舟陶創新設計價值及路徑研究

時間:2022-07-03 09:59:42

導語:牙舟陶創新設計價值及路徑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牙舟陶創新設計價值及路徑研究

一、牙舟陶藝術概述

牙舟陶產于黔南州平塘縣牙舟鎮,距今有六百余年歷史,曾擔當著西南地區人們日常生活用陶重要角色。明朝洪武年間,江西人楊正真入黔,在平塘地區建長官司衙署,社會秩序安定,江西遷居平塘地區者眾,陶瓷等生產工藝相繼傳入[1]。牙舟境內盛產優質的“白膠泥”、“紫陶泥”、“高嶺土”和“鐵礦石”釉原料[2]更是為制陶產業長久發展提供了物質保障。成熟的制陶工藝、充足的物質資源、獨特的地域民族文化一旦碰撞融合,在數十輩手藝人心手相傳下,逐步形成了今天牙舟陶粗獷狂放、古樸大方的藝術風格。上世紀七十年代劉雍、尹光中等大批國內美術家被牙舟陶純樸古雅的特質所吸引,慕名而來。美術家們結合自己的藝術創作,把本土民族藝術形式通過現代設計手法在牙舟土陶中進行了大膽詮釋,創作了一大批優秀的工藝美術陶。如1978年劉雍創作的牙舟美術陶中,十六件入選“第二屆全國工藝美術作品展”并到日本展出,二十七件入選“全國陶瓷美展”。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梅健鷹教授就曾專名撰文贊揚牙舟陶在民族化所取得的成就。此后美術家們創作的牙舟陶在國內及德、日、法、丹麥、瑞典等國際大展中多次斬獲殊榮,大量陶藝作品被國內外美術館、博物館典藏。到上世紀中后期,牙舟陶雖因美術家們開創的美術陶取得了傲人成績并一度在陶瓷界炙手可熱,但較為原始的牙舟陶手工制造業終抵不住外界工業化量產陶瓷產品、廉價塑料、不銹鋼生活用具的競爭,1988年牙舟陶廠倒閉,至此平塘牙舟陶產業進入低迷期,手藝人轉行或外出務工,只有寥寥數家家庭作坊苦苦支撐。至于2005年“牙舟陶燒制技藝”被列為貴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3],沉寂著的牙舟陶被吹開層層歷史的塵埃,披著新的光環重新出現在人們面前,牙舟陶未來能否重返往日輝煌,有待時間來的考驗。

二、黔南地區民族文化-牙舟陶創新設計的源泉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舊時夜郎故地,地處貴州中南部,全州面積26197平方千米,州內常住人口328.09萬人,涵蓋了漢族、苗族、布依族、水族、毛南族、瑤族等43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據59.05%,有全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三都水族自治縣,全國60%以上的水族聚居于此。呈現多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特點,以往落后的交通與欠發達經濟等因素,族群間雖有文化生活的交流,但都很好的保存了本民族文化。黔南地區較好地保留了豐富的原生態民族藝術形式,是活的民族藝術基因庫。如水族藝術:文字活化石之稱的水書文字、馬尾繡、水族剪紙、石雕藝術;苗族藝術:銀飾、服飾、苗繡、蠟染;布依族藝術:織錦、楓香染、儺戲等;有豐富的圖騰文化,信奉萬物有靈,具有獨特的審美意趣。這些豐富的原生態民族藝術資源為牙舟陶創新設計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藝術源泉。

三、黔南地區民族文化元素融入牙舟陶創新設計的應用價值

(一)拓展牙舟陶創新設計路徑。牙舟陶古老的傳統手工業要發展就應當緊跟時代步伐不斷探索新的發展路徑,不斷研發新的產品適應新時期市場導向,滿足不同消費群體新需求。牙舟陶在老輩手藝人中也在進行不斷的創新嘗試,對生產工藝技術的更新、生產泥料的改良創新提高陶瓷產品性能、新釉料的研發增加產品的新面貌等。上世紀中后期貴州本土美術家嘗試把黔南地區民族文化元素融入牙舟陶創作,取得了不錯的成效,與以往牙舟陶作為生活用陶少裝飾的樸實面貌有了很大改觀,也開拓了牙舟美術陶新領域,開創了牙舟陶設計創新的新路徑,給牙舟陶在藝術界帶來了很好的聲譽。給日漸式微的老手藝行業打了一劑強心針,讓牙舟陶民間藝人看到了新的希望,黔南地區民族文化元素為牙舟陶設計創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二)厚實牙舟陶設計文化底蘊。牙舟陶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文化底蘊的沉淀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六百余年前自江西制陶技藝的傳入,一經落地牙舟,牙舟陶文化的根就深深扎入這塊神秘的充滿多民族文化奇葩的大地,為牙舟陶的發展壯大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文化滋養,歷經數十代手藝人的積淀形成了牙舟陶今天造型質樸、粗狂、神秘、色調古雅、瑰麗多姿中國民間十大名陶之一贊譽。時代雖在發展,人們的審美和物質需求也變得多元并存,但牙舟陶要抵御外界的浮躁不隨波逐流,扎根于故土牢牢抓住黔南地區民族文化資源豐富,藝術門類繁多,審美情趣獨特的這個寶藏,不斷深入地把地域民族文化元素融入牙舟陶傳承與創新中不斷積淀文化底蘊。(三)提升牙舟陶民族品牌形象。隨著民族意識的覺醒,國家綜合實力的提升,人們越發體會到“民族的即世界的”分量。近年來國內外很多企業、奢侈品牌等都到貴州來挖掘優秀的民族文化元素融入產品設計中,提升產品藝術性,塑造品牌形象。牙舟陶作為貴州本土民間名陶,如何在市場化中求得發展,只有不斷提升品牌形象意識,秉持自身獨特的文化基因,不斷彰顯放大,才能打造牙舟陶品牌核心競爭力。這個文化基因就是牙舟陶生長于斯的黔南大地民族文化養分。優秀的黔南地區民族文化元素內涵與牙舟陶創作巧妙結合,牙舟陶造型中民族圖案的融合,民族造型語言的借鑒,民族美學意趣的詮釋,很好地展現了民族審美格調,使牙舟陶產品識別度得到提升,對外塑造獨特的民族品牌形象。(四)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化傳承。政府和學界都在探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經過近二十余年的發展,隨著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開展的成熟與深入,特別是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頒布以來,為我國遺產保護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據和路線指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式經歷了由“非物質文化遺產靜態保護”到“活態化生產性傳承創新動態保護”相結合的過程。牙舟陶作為生活用陶及工藝性美術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由于經濟、文化、生活方式等因素變遷經歷過產業繁榮、式微的更替,但其一直未退出人們日常生活的舞臺。其中重要因素便是牙舟陶的創作從未拋棄其賴以生存的黔南地域文化和人們生活審美意趣。新時代語境下,只要把牙舟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置身于其孕育生長的黔南地區民族文化基因中不斷尋求滋養發展的養分,結合地區民族元素融合設計,古老的牙舟陶藝術將在創新中得到活態化傳承。

四、黔南地區民族文化元素融入牙舟陶創新設計的現狀及新舉措

(一)牙舟陶創新設計現狀。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牙舟陶廠成立了工藝美術設計組,一批美術家赴牙舟鎮進行研發創作,把貴州本土民間藝術、先秦青銅藝術、玉石藝術與牙舟陶藝結合開創了牙舟工藝美術陶,燒制出了具有本土民族元素風格、中國傳統藝術特色的獨特審美意趣陶藝作品,其中不乏優異作品在國內外大展中榮獲贊譽。但如這一時期美術家這般大規模關注和創作并沒持續多久,美術家們在牙舟鎮的駐留和對其關注較為短暫,有特定時期國家計劃經濟和藝術家異域文化獵奇因素。雖至今仍有陶藝家及藝術高校對牙舟陶持有好奇與熱情,但上世紀八十年代藝術家創作研究的高潮和在藝術大展中頻頻亮相屢獲大獎的風光似乎退去。牙舟陶作為民間陶,牙舟西南邊陲小鎮對于藝術人類學家方李莉研究中所謂景德鎮“景漂”那樣持續的大規模常態化的動輒數萬名手工藝人、駐留藝術家、專業設計人才潛心研發創作的情景是無法企及的。景德鎮連綿不斷的“景漂”人才補充是瓷都陶瓷藝術千年來繁榮不敗的最重要保障。從牙舟陶產業發展看上世紀末以來外界新藝術設計力量介入的匱乏,專業研究人才的斷層及研究激情的減退使得牙舟陶產業發展變得萎靡緩慢。雖有少數藝術家和牙舟鎮民間老藝人在堅守創作但力量顯得薄弱,牙舟陶的發展需要更多優秀陶藝家、新銳設計師的參與,產生新的藝術碰撞來激活衰落的古老行業。從應用層面看,牙舟陶的實用功能和藝術功用的辯證關系一直是學界、行業所關心的問題,老一輩從業者作為牙舟陶的守藝人對傳統手工制作和傳統生活老物件的堅守視乎持有一種內在的使命和責任,如鐘成雄老人所制作的產品主要是傳統的煙桿斗、鹽油罐、茶酒壺、瓶罐等雖然相比工藝美術陶瓷在售價上非常低廉,但他們一直在堅守著對傳統的延續。新一輩牙舟陶從業人員則對市場的敏感性更強,也樂意去追隨市場,他們能快速掌握市場的需求,產品的利潤,主要研發生產工藝系列美術牙舟陶產品,同時也會兼顧實用功能的生活用陶。未來在延續牙舟陶傳統手工業發展的同時,平衡好生活用陶、美術陶的實用性和藝術性,把牙舟美術陶藝術品、生活裝飾品取得的成效和經驗轉接到生活用陶還需更多嘗試和思考。從價值層面看,隨著國家對非物資文化遺產政策的出臺,民眾對民族文化藝術的關注,近年來牙舟陶的文化藝術價值逐漸得到藝術行業群體及其他民眾的認可,經濟價值也在逐年提升。2009年來平塘縣通過對外招商引資形成了一批較大規模的牙舟陶生產研發企業如貴州牙舟陶公司、平塘縣牙舟古陶藝術開發有限公司等但就現有的銷售產值,年利潤率情況看經濟價值還遠未開發出來,有較大上升空間。(二)黔南地區民族文化元素融入牙舟陶創新設計新舉措。1.進行基礎性建設民族文化元素庫的創建與運用。為使黔南地區民族文化元素更好地融入牙舟陶設計,民族文化元素數據庫的挖掘整理是基礎,只有不斷充分挖掘和歸納元素素材基礎建設,才能發揮牙舟陶更大創作空間。通過牙舟陶生產企業、地方政府、藝術院校可聯合開展產學研項目,大力開展黔南地區民族文化元素的收集挖掘整理工作,進行拍攝、3D掃描等電子歸檔形成二維、三維模型并進行元素內涵寓意解讀等文字記錄,形成民族文化元素基礎資料庫。藝術家及高校藝術院系對民族文化元素原始物料進行再創造,不斷創新藝術表達形式。讓資料庫資源共享,參與產學研項目資料庫建設的牙舟陶生產企業,藝術家、藝術院校均可無償使用,不斷激發牙舟陶的創作熱情。2.延伸民族元素文化內涵。黔南地區民族文化元素在牙舟陶創作中的運用在“宋仕和時代”已經較成熟,宋仕和曾跟隨長輩做過喪事道場、拜過民間畫師對當地民族文化多有浸染,在其主理牙舟陶工業合作小組時在土釉的基礎上大力研發新型陶釉,把雞、鴨、魚、牛、龍、虎等民眾生活牲畜或民族圖騰圖案融入陶瓷創作中,產品深得時人喜愛。“劉朝甫時代”推行技術革新、改進生產設備、成立牙舟陶工藝美術設計小組,組織省內尹光中、劉雍、董萬里、張大忠等知名藝術家進駐牙舟陶廠,倡導“日用陶瓷美術化、美術陶瓷日用化”把地域民族民間生活情趣、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創作生產中,開創了牙舟美術陶新紀元[4]。反觀牙舟陶當前處境,隨著市場經濟和文化旅游的發展,創新人才投入的不足等因素出現了行業對前人牙舟陶造型設計低端復制和民族文化元素簡單嫁接,導致對民族文化元素認識的表面化創新不足現象。要改觀當前境遇,延續上世紀中后期美術陶首創的魄力和取得的輝煌就不能安于前人的設計及拿來主義。手藝人、美術家、設計師們對地域民族文化元素進行深層次的文化內涵挖掘,尋找文化的本源,不浮于表面,摒棄對民族圖案、圖式粗暴拼貼,文化內涵認知粗淺低層次應用。通過對民族文化元素內涵的深刻研究尋找元素本源意識為更好地與牙舟陶現代設計進行合理融合,產生獨具文化內涵藝術價值的牙舟陶產品滿足審美需求較高群體的購買訴求。3.適用性原則。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貴州本土美術家們提出了“日用產品美術化,美術產品日用化”的建議,為牙舟陶的發展規劃出了生活用陶、美術陶兩條路徑,且取得了很好效果。今天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在追求物質生活的同時也對精神文化生活要求更高,生活用牙舟陶的生產創作要緊跟當代人對精致生活品質的要求,不斷提升其藝術性及細膩精美度。造型、裝飾相對美術用陶更為細膩,在造型和裝飾手法上可以平面化裝飾為主,局部浮雕裝飾為輔,適應當代居民生活習慣、審美情趣和家庭現代裝修風格,同時讓生活陶易于清潔及融入生活家居環境。而美術用陶的主要功用是滿足人們觀賞裝飾性和藝術收藏需求,可加強其裝飾藝術效果使產品更具地域特色。黔南地區民族文化審美中如苗族服飾銀飾有以大為美、繁復為美、厚重為美的特點,牙舟美術陶可吸收當地審美特點在圖案設計、雕鏤塑造、空間造型等融合借鑒,提升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和審美價值。4.制作技術的創新。當前牙舟陶生產模式主要有個人工作室、家庭作坊、小型企業,生產規模和企業資本體量都還較小,牙舟陶制作工藝主要還是延續舊時手作,部分制作環節有機器設備的參與,如柴火土窯被電氣窯所替代,陶土粉碎,釉料研磨,煉泥、轉輪拉坯等繁重的體力勞動被機器解脫出來。牙舟陶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保護好傳統工藝特色的同時不排斥制作工藝技術的創新可吸收外界先進的制作技術和儀器設備,提高產品的成品率和質量。不排斥現代機器化生產、3D打印等創新性技術的應用、提升產品品質,保障牙舟陶產品特別是生活類用陶品質的穩定性、產品的量化生產。3D打印技術在生產制造業運用已經非常成熟,不但能提高生產時效,縮短研發周期,3D打印技術對于更為復雜的造型、空間的構建、繁復圖案的裝飾等有很大優勢。3D打印和手工藝制作技術在牙舟陶產品不同構件制作中可兩者結合分工合作。這些新技術應用到牙舟陶、黔南地區民族文化元素融合創作中必然會產生新的藝術表現效果。2018年貴州省第一家3D打印企業-廣州文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入駐平塘縣,未來牙舟陶研發設計與3D打印技術一旦相遇將給牙舟陶創作生產制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5.結合旅游產業,開發牙舟陶文創設計。隨著入選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人們看到了牙舟陶的藝術和文化價值,接受程度普遍提升,游客和民眾也愿意為文化遺產附加值掏腰包。結合貴州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借力西部大開發東風,牙舟陶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價值,研究游客群體對文創產品、當代生活物質需求、消費心理等開拓牙舟陶產業文創設計新面貌。如文創產品的萌化表達是當前游客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特別受年輕群體喜愛,在牙舟陶產品文創設計中可以把黔南地區民族文化中人物、動物圖案等進行萌化表達,拉近當代人生活與民族文化的距離。其次挖掘黔南地區民族文化中愛情、多子多福、祈福、祛病去災、護佑等當代人喜愛主題文化元素內涵植入牙舟陶產品設計。在黔南地區民族文化中篩選合適的文化元素與牙舟陶高度結合,讓產品的地域文化烙印、民族元素基因更加凸顯,提升牙舟陶文創產品的識別度和游客喜愛度、擴展牙舟陶產品研發路徑。6.結合黔南毛尖茶產業開展牙舟陶茶器具設計。黔南毛尖茶產業市場巨大,其發展可相應的帶動牙舟陶茶器具的需求和產業的發展。可對黔南地區民族文化中茶文化相關的材料如采茶制茶圖案紋樣、民間茶文化傳說、制茶技藝、毛尖茶歷史文化等進行提煉與牙舟陶茶器具設計相結合,設計出具有黔南地區民族文化特點的茶器具與毛尖茶進行綁定銷售或開展茶文化宣傳活動。開拓牙舟陶茶器具文化新市場搶占茶器具文化新高地。

作者:劉志勇 單位:黔南民族師范學院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