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漢服文化推廣與創新設計研究

時間:2022-11-18 05:02:21

導語:傳統漢服文化推廣與創新設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傳統漢服文化推廣與創新設計研究

摘要:該文以推廣和創新漢服傳統文化為目的,基于藝術設計學科知識和中國傳統色彩、紋樣的文化特質,融合新時代的文化內涵,進行傳統漢服的設計創新和文化推廣,將傳統漢服現代化、大眾化,從而進一步推廣中國傳統文化。

關鍵詞:藝術設計漢服傳統文化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于漢族傳統服飾——漢服的興趣越來越濃厚,傳統漢服的文化推廣與創新設計成為熱點。將傳統漢服現代化,融入現代元素,就像漢服在歷朝歷代融合新文化一樣,只有與時俱進,方能順應時代、融入時代。

一、漢服文化及其復興的意義與存在的問題

《左傳注疏》曰:“中國有章服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學者認為這是“華夏”一詞的源頭。1.漢服簡介。首先,漢服指漢族傳統服飾,并不是一些人認為的漢代傳統服飾。漢服亦可稱為漢衣冠、漢裝等。漢服定型于周朝,傳承于秦朝。漢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黃帝時期,漢服長期在漢民族居住地區作為基本服飾存在,以漢族文化為基礎。2.漢服文化復興的意義。漢服文化的內在核心是儒家禮典服制文化,貫穿了各個朝代的文化體系,結合了各個朝代的文化特點,還融合了部分外來文化。漢服不斷通過更新與融合其他服飾的優點完善自身,形成一個自成體系、較為成熟的文化系統,這也體現出漢服文化的核心特質——包容性。如今,隨著全球化經濟的發展,各地區文化交流頻繁,其中物質文化是相對易于傳播的。一個民族的傳統服飾是最基礎、最便捷的對外展示民族文化特點的物品。由此可見,漢服文化的復興具有重大的意義,可謂任重而道遠。3.漢服文化復興存在的問題。目前,漢服文化復興的進展較為緩慢,深究其原因,在于宣傳方式過于陳舊和單一。首先,有關人員應結合時展特點和優勢大力宣傳漢服文化,讓人們逐漸適應和接受漢服文化,不能主觀地將漢服文化作為小眾文化,同時要在提高漢服產品質量的基礎上,向人們普及漢服傳統文化[1]。漢服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古裝,其順應了每個時代的文化變革,現在依舊可以融入當代設計元素。所以,推廣和復興漢服文化采取的方式也應該與時俱進,而不是小部分人一味地自娛自樂,這樣難以有效達到傳播、推廣漢服文化的目的。人們大多是被漢服美麗的外觀吸引,之后才慢慢接觸漢服文化的本質。設計師可以有效利用這一特征開展現代漢服的創新設計。有人提出漢服文化應避免“形式化”和“標簽化”,因為現在部分人主觀地認為漢服僅僅是作為禮服或者特殊服飾,只能在特殊場景中穿著[2]。

二、傳統漢服文化中色彩和紋樣的演變及含義

1.色彩和紋樣的演變。傳統漢服在演變過程中,在保證形制的傳承與發展之外,也發生了很多變化,主要集中于色彩和紋樣的使用上。從出土文物考證,商朝為漢服演變的一個重要時間節點,當時的紡織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人們既發明了種類更多的織物,又能給織物染上不同的顏色、印上不同的紋樣。同時,服裝開始出現不同等級、階層的分化,也初次形成“衣服所以表貴賤”“施章乃服明上下”的觀念。隨著東周的衰敗,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傳統漢服多元化發展,各個諸侯國根據地方習俗、君王喜好演變出多種樣式的漢服,諸子百家對漢服也持不同觀念。隨著紡織技術的進一步提升,漢服慢慢演化成寬衣大袖的主流形式,區別于衣裳制的深衣也登上了歷史舞臺。孔子曰:“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漢服右衽的基本形制延續至今。這一切隨著秦國一掃六合而得到了控制。秦朝“兼收六國車旗服御”,重整春秋戰國以來較為混亂的衣冠制度。及至漢朝,西漢前期“承秦后,多因其舊”,同時發展出更為細致的紡織技術,使漢服形制相比秦朝時更加完善,可以說華夏衣冠服制,始于黃帝,奠定于商周,發展于戰國,大成于漢朝。北方少數民族與漢族的服飾文化相互影響,漢服也由此演變出袴褶。隋朝、唐朝雖然恢復了“漢制”,但除了冕服等重要禮服,平民的服飾形制已經發生了變化,華麗、開放的服飾風格也應運而生。宋朝時期,市井文化繁榮,行業眾多,漢服又發生了變化。相較于唐朝,輕便、淡雅是宋代漢服的重要特點。明朝“衣冠悉如唐制”,根據史料記載,當時因資料缺乏,漢服僅復原到宋制,并逐步發展。2.色彩和紋樣。厘清傳統漢服的基本演變過程之后,筆者舉例分析傳統漢服的常用色彩和紋樣,以此為切入點,為漢服的創新設計提供素材。(1)色彩傳統漢服的色彩不僅是為了體現美感,而且是為了區分階層、等級。在古代,越艷麗的顏色就越難以提取,價格也會有所差別。如象征皇權的黃色,唐朝以前,百姓也可以穿著黃色服飾,只不過要有別于皇帝服飾的赭黃色。但是到了唐高宗時期,百姓一律禁止穿著黃色服飾。“朱”并不是現代泛指的紅色,而是指大紅色。“朱門”指達官貴人家大紅色門。“朱門酒肉臭”是杜甫用來諷刺當時權貴的詩句。古代提取紫色的技術比較復雜,所以紫色染料比較昂貴,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財富的象征。青、白、黑三種顏色比較樸素,且較易于提取,價格較低,所以成為百姓服飾的常用色。(2)紋樣古代紋樣是古人祈求美好愿望、渴望理想生活、象征威嚴地位的圖案形式。其中,云紋代表和平、嫻雅、愜意;饕餮紋莊嚴、神秘;瓜瓞紋表達人們向往生活美滿、家族昌盛;牡丹紋具有雍容華貴、大方優雅的氣質;龍紋是統治階級的象征;虎紋充滿力量感;十二章紋是冕服等重大禮祀活動服裝的特殊紋樣。三、傳統漢服的創新設計在開展漢服的創新設計之前,設計師首先要了解漢服的基礎知識,如,傳統漢服基本形制,漢服中線的含義[3],“寬衣大袖”成為漢服主流的原因[4],漢服“交領右衽”的形制[5],等等。這些問題看似簡單,實則是開展漢服創新設計、推廣漢服文化的重要基礎。傳統漢服形制豐富多樣,如果不了解這些基礎知識,漢服創新設計將難以開展,漢服文化的推廣工作也會事倍功半,民眾將難以對其形成正確的認知。在漢服的創新設計過程中,設計師需要遵循史料記載、考古發現的漢服基本形制,其余的設計部分可以自由發揮。在古代,黃色和龍紋象征皇權,現代設計者也可以將龍紋裝飾在青色上衣上,青色是古代百姓服飾的常用色,青色可以代表天空,龍盤旋在天空中顯得十分美妙(圖1)。將象征力量的虎紋融入色彩樸素的直裾袍,二者也顯得相得益彰(圖2)。突破古代服飾形制的束縛,當代人可以選擇更多款式的漢服,根據自身喜好搭配成套。所謂“始于衣冠,達于博遠”,當有一天人們不再因漢服害羞或是不解時,便是傳統漢服文化復興的開始。結語傳統漢服與當代藝術元素結合,既要遵循必要的形制,又要打破傳統色彩和紋樣的束縛,雖然有所突破,但又引經據典,保留傳統文脈。國民了解了傳統漢服的發展與演變,便會油然而生敬畏之情,傳統文化的復興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楊娜.漢服歸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2]湯可倫.傳承漢服應“去形式化”“去標簽化”[N].中國文化報,2018-04-25(2).

[3]楊陽,劉寶成.談漢服形制特點與文化內涵解讀[J].中國市場,2015(23):271-272,278.

[4]左娜.“漢服”的形制特征與審美意蘊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1:16-22.

[5]吳欣.中國消失的服飾[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0.

作者:桑云鏷 單位: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中韓多媒體設計學院